《銀翼殺手2049》:關於人類存在的又一次哲學之問

2021-01-19 尖端科技漫談


《銀翼殺手2049》是部非同一般的商業電影,舒緩的節奏與嚴肅的題材,這很挑戰觀眾耐心,但強大的影像張力、強烈的沉浸效果、以及創作者無處不在的精神注入,使得《銀翼殺手2049》具備了非常棒的吸引力。影片在本周五上映後豆瓣分數一直穩穩噹噹8.5分,超過95%的科幻片,這樣的口碑表現實屬罕見,說它是年度最佳毫不過分。



憑藉此片,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完全可以繼克里斯多福·諾蘭之後,進入封神的節奏。他們兩位,都擅長在電影的商業市場上嘗試為自己的作品融入濃厚的人文色彩,在故事的懸疑性與影像的未來感上,都有著精心的規劃與描繪。此外,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遵循好萊塢規則的同時,又不約而同地「反好萊塢」。



去年維倫紐瓦執導並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降臨》,就給人以驚豔之感。作為導演,維倫紐瓦在空間構造能力、對神秘主義的純熟運用,都展現了他具有挖掘性的才華。看《銀翼殺手2049》,會發現這部新片延續了《降臨》的色彩、空間構圖,其高昂澎湃的音樂,更是《降臨》的升級版。《銀翼殺手2049》遠超《降臨》的製作費用,為維倫紐瓦展現自己的全部想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沒看過1982年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銀翼殺手》,也會輕而易舉地理解《銀翼殺手2049》的故事。儘管兩部電影在人物與情節上,有著複雜的交織,但維倫紐瓦在影片上映前就用影片之外的「編年史」方式,理清了從《銀翼殺手》的2019年到《銀翼殺手2049》的2049年這30年間的發生的事件脈絡,這個功課使得當年《銀翼殺手》的影迷能順利銜接前情,也能夠讓新觀眾在理解了《銀翼殺手2049》的故事之後,產生對前作的興趣。(補了這三部短片,看電影的時候會發現更多細節)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是公認的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以這三個問題的角度去看《銀翼殺手2049》,會很容易破解K警官為什麼會對自己的身份,由堅定的固守發展到執著地追問。


作為複製人,K警官在重走歷史上人類曾走過的漫長的困惑之路,因此,《銀翼殺手2049》可是視為是關於人類存在的又一次哲學之問。最後,K警官最終懂得了人類的愛與犧牲是多麼偉大的情感,也明白了當伸出手掌可以感受到雪花的冰涼與重量,是生而為人多麼幸福的事情,他找到了答案。



《銀翼殺手2049》的戲劇矛盾集中在K警官身上,開始他對自己的複製人身份並無任何疑問,並堅持以自己的警官職責來要求自己嚴格執行任務,中間一匹童年記憶裡的小馬被他找到,由此他開始懷疑自己是真正的人類,於是便像《人工智慧》裡的機器小男孩那樣,踏上尋找可以幫他變成真人小男孩的藍公主。


遺憾地是,結局都是悲傷的,K警官在經歷一段「短暫為人」的美好錯覺後,永久地「沉睡」了過去。是的,複製人和機器人一樣,因為沒有靈魂,也就沒有死亡。他們永遠都是人類的陌生人。


《銀翼殺手2049》的娛樂看點,在於影片虛構了一個非常逼真的未來世界,發達的科技、複製人、人工智慧、AI女友,構成了一個與人類並無二致的世界,甚至在很多時候,你會感覺到影片裡的複製人和虛擬人,才是未來世界的真正主宰,人類不過是一直受到陰暗人性支配的渺小配角。



值得一提的是,K警官在故事的裡AI女友JOI,安娜·德·阿瑪斯飾演的JOI在片中的戲份不少,而且有著完整的人物成長路線,由全息投影,到借體與K警官實現親密接觸,再到走進雨中體驗自然魅力,觀眾的情感逐漸會被這個即性感又忠誠的AI女友吸引。但在JOI消失後,K站在天橋上看到 「JOI」的全息產品廣告對他說出深情款款的話語時,才知道,複製人與虛擬人之間的愛情,不過是大夢一場。


以複製人的故事,來折射真實人類的人生,這既是《銀翼殺手2049》製造戲劇衝突吸引觀眾的關鍵,也是它引人思考的魅力所在。影片因此產生的代入感,會讓觀眾在觀影時,時刻去體會角色的內心變化,實現與角色的共同成長,並不斷向自己發問,如果我是複製人,會在故事裡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比起好萊塢常規的無腦爆米花片,《銀翼殺手2049》這部重金打造的反套路電影可以說相當任性。它需要觀眾靜下心來,跟隨導演的節奏緩緩浸入角色的情緒之中。它的解題方向,不是針對科技發展所帶來的人倫困惑,而是穿越當下,回到久遠的過去,對人類的存在價值進行一場發人深省的拷問。


科技將成為未來人類的主流生活方式,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在未來,面對三大哲學終極問題,人們是更清醒了還是更混沌了?——這恐怕真的要等到時間到達那個節點,才會得到更精準一些的感受。《銀翼殺手2049》只不過是提前帶我們預習了這種感受。影片正在國內上映,難得能見證這樣的好作品,推薦大家去影院感受下。





相關焦點

  • 《銀翼殺手2049》:人類的、太人類的
    《銀翼殺手2049》的呈現方式是徹底人類的。即便其中充滿了複製人、人工智慧、後末世氛圍,但它不過是將一些傳統的主題延伸到了新的領域。《銀翼殺手2049》自電影《降臨》之後,維倫紐瓦再次證明了他駕馭科幻電影的超強功力——無論是劇情安排還是場景設計,無論是特效表現還是前作致敬,《銀翼殺手2049》(下簡稱《2049》)都堪稱本年度最值得記憶的一部好萊塢商業電影。
  • 九大問題解讀《銀翼殺手2049》
    作為科幻電影裡程碑式的作品,不但影響了日後很多電影,更成為智能類(AI)、賽博朋克科幻電影開宗立派之作,關於《銀翼殺手》影響了哪些電影,這裡不再贅述了,各位百度一搜,就可以出現一大票關於這部電影影響力的文章,再說下去這篇文章就成了另一個故事了。
  • 反人類與反觀眾的《銀翼殺手2049》
    公子的朋友,著名影評專家招財,觀看了一部美國電影《銀翼殺手2049》,談了幾點意見,提出了電影存在的一些問題。摘錄若干:嚴肅的影評專家招財,看完電影表示吹鬍子瞪眼「今天,在這裡,要點名說一部片子的問題。
  • 說實話,《銀翼殺手2049》我看得睡著了
    看完之初,甚至都有一點點雲裡霧裡,尤其是沒看過《銀翼殺手》更是如此,回家怒補了半天,才基本明白了前因後果,再回味《銀翼殺手 2049》的劇情,也基本明白了導演在詮釋什麼,看來文藝片不叫座也不是沒有理由的。當然,無論是在空中穿梭的汽車,無人機等未來科技,寂靜荒涼的末世之境、人與複製人的哲學思辨等等,還是有一定值得反思的地方。
  • 銀翼殺手2049電影豆瓣8.5分 但為什麼叫好不叫座
    《銀翼殺手》是近十年來最優秀的科幻電影應該沒有人有異議吧!  但神作之名,顯然也讓這部作品與普通觀眾之間形成了隔閡。這是一部有門檻的科幻電影,它不像好萊塢科幻大片——節奏偏慢、故事晦澀、充滿複雜的隱喻和哲學的探討。
  • 不會欣賞《銀翼殺手2049》,是我們的損失
    可以肯定的是,這一代人不會欣賞《銀翼殺手2049》,是我們的損失。不是電影拍得不好,而是我們沒有適配的審美水平。有些電影的價值歷久彌香,有點緊俏貨隔天就忘。《銀翼殺手2049》不會因為中國市場一時的暗淡而被埋沒,好電影是有長久生命力的。菲利普迪克1968年創作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向人類社會拋出了仿生人與人類共存的時代,有關真實與虛幻的哲問。該小說1982年被改編成電影《銀翼殺手》,引發了又一代人關於如何看待仿生人的思考。這兩個作品不但有超前的科幻價值,還有現實的人類倫理與哲學的探討。
  • 《銀翼殺手2049》:科幻的唯美
    《銀翼殺手2049》海報。這一次,不僅是連綿陰雨,漫天的飛雪也把洛杉磯這座所謂的「天使之城」浸透。黃昏籠蓋每個時刻,街頭迷恍而誘惑的鐳射燈打出各式各樣的廣告和信息,有SONY,也有早已破產不存在的泛美航空(Pan Am)和蘇聯(CCCP)。
  • 《銀翼殺手2049》——哲學三問: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
    1982年,《銀翼殺手》橫空出世,恰好與當時的Cyberpunk、near-future noir的懷疑主義熱潮相連接,而成為科幻電影的巔峰之作。啟迪了如《攻殼機動隊》、《黑客帝國》等一系列電影。2017年,《銀翼殺手》上映第35周年之際,由Ridley Scott監製, Villeneuve執導的《銀翼殺手2049》和觀眾見面了。
  • 從《銀翼殺手2019》到《銀翼殺手2049》
    隨著戴克身為銀翼殺手的獵人身份不斷瓦解,最終戴克在片尾那場「雨中之淚」的告白中被羅伊的人性光芒喚醒良知,帶著瑞秋遠走高飛。影片結束,自我覺醒的戴克也完成了身份與靈魂的雙重異化。改編,故事背景設定在《銀翼殺手》30年後,講述了在人類與複製人共生的2049年,兩個種族之間的矛盾升級,新一代銀翼殺手K尋找到已銷聲匿跡多年的前銀翼殺手,並聯手再次制止了人類與複製人的命運之戰  。
  • 《銀翼殺手2049》:是人類將複雜情感嵌入仿生人與AI中
    1982年上映的《銀翼殺手》劇照將舊時代的菲利普·迪克與新時代的《銀翼殺手2049》相連的,是1982年上映的《銀翼殺手》。與1982年相比,三十五年過去了,時代變了,與1968年相比,時代更是天翻地覆了。但不知為什麼,二刷《銀翼殺手2049》之後,我愈發體會到它和原著在精神上產生的呼應。《銀翼殺手2049》劇照。
  • 《銀翼殺手2049》觀影歸來!總結最全終極觀影指南
    那麼《2049》就是前奏,在《2049》之後,銀翼殺手的故事一定還會繼續。那麼問題來了,很多人會問,1982年的《銀翼殺手》離我太遙遠了,沒看過這部電影,那麼《2049》還能看懂嗎。《銀翼殺手》這部電影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從頭到尾想要自己創造一個哲學概念,這個概念是關於生命的解放,人性的壓抑。而影片詭異的悲傷氛圍,如果觀眾能懂導演的意思,就很容易沉浸在當中。
  • 銀翼殺手2049劇情解析 銀翼殺手2049沒看懂的看這裡!
    《銀翼殺手2049》今天將和中國影迷見面了,那麼《銀翼殺手2049》到底講了什麼故事呢?電影《銀翼殺手2049》會不會看不懂呢?  《銀翼殺手2049》劇情:  電影《銀翼殺手2049》是由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瑞恩·高斯林、哈裡森·福特領銜主演的科幻動作片。
  • 《銀翼殺手2049》並不是一部難懂的電影
    電影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擴展,本質上卻是一部原創電影,這使得本片既「銀翼殺手」又不「銀翼殺手」。在第一次觀影的時候,你會被本片對第一部影片完美的傳承所震撼。世界觀和人物設計上的統一與革新,情節上的二次利用甚至徹底的重新解讀,會讓你對「續集」這一概念的認識有質的飛躍。而在第二次觀影時,你又會發現本片剝離了續集外衣之後,還有很多作為獨立影片的可圈可點之處。
  • 《銀翼殺手2049》
    喜歡科幻電影的朋友,要以一顆對待《大話西遊》的心,去看《銀》,自然也會一顆無比挑剔的心去看《銀》的續篇,而對《銀翼殺手2049》的高要求,票房口碑雙慘敗,也是順理成章。 作為第一代的開始追求顯卡內存的電腦用戶,我的第一個3D遊戲就是在新華書店花49元買的《銀翼殺手》遊戲,遊戲突出的視覺感受,優質的聲效和開放的結局,當我把這個遊戲反覆把玩,所以無論是《銀翼殺手》還是《銀翼殺手2049》,對我來說,都是非常願意接受的好電影,我也很肯定的說,《銀翼殺手2049》是2017年,一部最好的科幻片,沒有之一。
  • AR女友批量造,比肉的還好,這就是《銀翼殺手2049》
    多部科幻電影,都會以這個作為表象主題存在,要科技,就不能要綠樹,未來的科技時代,高樓林立,卻寸草不生。這個層面,即使在電影畫面的視覺衝擊力上,也足夠滿足不少影迷的觀感需求。電影《銀翼殺手2049》也確實做足了文章,無論是男主角對一棵枯死之樹的執迷,還是對樹下一朵黃花的品聞,都讓影迷感觸,科技遠離了自然。而粗淺之外,則是人與複製人之間的關係問題。
  • 以《銀翼殺手2049》為例,探究視覺系科幻電影的靈魂
    而從《銀翼殺手2049》中我們可以發現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衝擊著我們原本對自我的定義,動搖我們前行的方向。這不是人性的價值和意義第一次受到質疑。身份認同危機的母題貫穿著前後兩部《銀翼殺手》,雙重身份總能為思考人類社群與倫理提供絕妙角度。
  • 銀翼殺手2049
    人類終究成了造物主,當生命可以被創造,那麼被創造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要從2017年上映的科幻電影中選一部最好的話,我選擇《銀翼殺手2049》,它不僅有科幻片那看得令人爽到全身發顫的視覺特效,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一部思想深刻
  • 《銀翼殺手2049》:我們是否都曾期待自己的存在是特殊的
    譯林出版社新版「菲利普·迪克精裝套系」2017年,《銀翼殺手》上映三十五年之後,距影片的設定年代2019年還有兩年,建立在小說和前作的語境下、卻完全由製作團隊基於對藍本的理解自由創作的續集《銀翼殺手2049》登上銀幕,公映後收穫無數好評。雖然自1999年起,陸續有續集傳言,卻始終未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 "銀翼殺手2049"揭秘 哈裡森福特:這是最好的劇本
    其中,克隆複製人與人類在末日之爭的反烏託邦情節設定、賽博朋克風的美學形式、精巧的臺詞以及對人類與複製人存在關係思考的哲學內核,讓《銀翼殺手》超越了電影本身,成為一種時代的文化現象,並間接影響了《攻殼機動隊》和《黑客帝國》三部曲等一系列科幻電影。主角瑞克·戴克是否為複製人的身份之謎更是在之後被影迷們反覆玩味。
  • 《銀翼殺手2049》創造了今年銀幕「最美」視覺
    《銀翼殺手2049》 83分觀影時間:10月31日觀影地點:百老匯影城國瑞城店觀影人數:15人10月27日內地正式公映的《銀翼殺手2049》上映4天來,票房僅過5000萬,是今年票房表現相當失敗的引進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