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誘惑
提起鬱金香,很多人會立刻聯想到荷蘭,因為千百年來,美麗嬌豔的鬱金香一直都被視作荷蘭的象徵。作為當之無愧的國花,鬱金香的產銷向來是荷蘭的經濟命脈之一,至今仍在為這個風車之國帶來巨額的財富。荷蘭出產的鬱金香暢銷120多個國家,出口量佔全世界總出口量的80%以上,堪稱鬱金香王國。
鬱金香是在16世紀中葉才從東方輾轉傳入荷蘭的,它的美豔令荷蘭人傾倒,它的名貴稀有更成為富商顯貴爭相收藏與攀比的理由。當時,稍有身份地位的人,自家的後花園裡如果沒有一株像樣的鬱金香,是十分丟臉的事,證明這家人缺乏品位,低俗,毫無情趣。為了在攀比中佔得先機,阿姆斯特丹的某些富翁甚至不惜重金,派人直接到君士坦丁堡搶購名貴的品種。經過幾波搶購風潮,鬱金香的價格便水漲船高了。
進入17世紀30年代後,荷蘭人對鬱金香的狂熱進一步蔓延開,就連許多向來以理性著稱的學者也加入進來。典雅高貴的鬱金香新品種很快在整個歐洲的上流社會中風靡,在禮服上別一株鬱金香,成為男性最時髦的修飾;貴婦人在晚禮服上佩戴鬱金香珍品,也成為了顯示身份地位的手段。在奢侈之風盛行的巴黎,據說一株最好的鬱金香球莖,其價格竟相當於110盎司黃金。另據記載,巴黎某富家小姐出嫁,所有的嫁妝就是一株稀有品種的鬱金香球莖。
很快,這股由上流人士掀起的波瀾,席捲了各個階層。先是錢包剛鼓起來的中產階級,他們也加入到這支龐大的收藏大軍中,將鬱金香捧成了「仙花」。接著,這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又徵服了中下層民眾的心,小商人、小業主,甚至經濟狀況窘迫的窮人,也開始攀比,相互炫耀著自家鬱金香品種的數量與珍稀,相互討論著誰更願意為買花一擲千金。
據說,在哈拉姆城,有個商人就為了購買一株稀有的鬱金香,不惜花掉了一半的家財。雖然此番代價巨大,卻讓他名噪一時,換來了無數羨慕的眼光。
鬱金香的致命誘惑,充斥在荷蘭乃至整個歐洲的大街小巷。瘋狂!已經沒有別的詞足以形容當時荷蘭和歐洲社會的這種現象了。
鬱金香換別墅!荷蘭人都瘋了!
民眾對花的熱情終於撩撥到投機分子的神經。1634年開始,一股鬱金香投機狂潮席捲整個荷蘭王國,從萊頓到阿姆斯特丹,從鹿特丹到哈勒姆,荷蘭人陷入了集體癲狂,無論是富戶名流,還是市井小民,都爭著搶著買賣鬱金香。隨著需求量日漸擴大,投機分子展開了有計劃的行動,致使鬱金香的價格成倍上漲。
今天的阿姆斯特丹朝陽暖人
到1635年,即便是最普通的單色品種,其價格也炒到了荷蘭人均年收入的六倍以上。
到1636年,一株名貴的鬱金香可以賣到好幾萬美元,放到今天足以購買一輛高級轎車。更有報導說,某位仁兄居然用手中一株罕見的鬱金香,換到了一棟別墅。
一切都在朝著投機分子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在短短幾個月內,鬱金香的價格可被抬高十幾乃至幾十倍。至此,人們購買鬱金香,已不再是為了其觀賞價值,而是妄想著它的價格能無限上漲,從而拋售獲利。
起初,鬱金香還是以球莖現貨的形式進行買賣,所以交易主要集中在冬季。隨著各種一夜暴富的故事在各地浮現,受巨大利益的驅使,就連社會底層的工匠和農民也活動開了心眼。儘管他們缺乏資金,卻也懷著滿腔熱血湧入鬱金香交易市場。需求越來越旺盛,交易越來越頻繁,堪稱商業天才的荷蘭人展開了期貨交易。
這種期貨交易的地點,並非證券交易所,而是酒館。此外,交易也無需大量現金和球莖現貨,而是提出一份「明年四月支付」或「明年四月交付球莖」之類的票據,再加上少許預付款即可完成。而所謂的預付款甚至無需現金,無論是家畜還是家具,只要可以換錢,都能抵用。可以想像,這種預付規則自然會吸引那些資金不足的投機者加入進來,這便導致了鬱金香的需求量進一步膨脹。
在眾多的鬱金香品種中,最昂貴的當數「永恆的奧古斯都」,據說在1636年初,整個荷蘭一度僅有兩株,還都不是品相最好的。其中一株為阿姆斯特丹某商人所有,另一株則在哈拉姆。為了得到它們,富豪們急不可耐地高價競購。有位貴族就放話稱,情願用名下一塊12英畝的地產換取哈拉姆的那株。而阿姆斯特丹的那株,則以4600弗羅林的高價賣出。要知道,1弗羅林的購買力,相當於兩百年後的6美元,而且買主同時還附贈了一輛新馬車,包括拉車的兩匹駿馬和整套鞍具。
有個真實的故事能更生動地說明當時的荷蘭人有多麼痴迷。
海牙有個鞋匠,在一小塊種植園裡培育出了一株罕見的「黑色」鬱金香。消息傳開後,一夥來自哈勒姆的種植者拜訪了他,並說服他出讓那株鬱金香。最後,鞋匠以1500荷蘭盾的高價把寶貝賣給了造訪者。可讓人沒想到的是,買家中有個人竟將那株鬱金香摔到地上,隨即幾人齊上,將花踩成一灘爛泥。鞋匠驚呆了。對方卻如釋重負地解釋說,他們也培育出了一株黑色的鬱金香,為確保他們手上的那株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他們情願付出任何代價,若有必要,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
舉國喪失理智的情形下,鬱金香在荷蘭各地的證券交易市場中也成為了座上賓。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哈拉姆、雷頓、阿克馬、霍恩,紛紛出現了鬱金香投機現象。股票經紀商對各種投機事件本就很敏感,也開始大規模地進行鬱金香交易,利用各種手段操縱鬱金香的價格。更有甚者,有的股市竟將它分割成細股,降低投機者的進入門檻,讓他們能買到幾分之一的鬱金香,從而降低交易難度。
珍品鬱金香
在全民投機的高潮階段,似乎所有參與者都是贏家,因為每個賭徒都獲得了好處。而批發商們更是這場賭博的大贏家,他們地通過股票經紀商去操縱「鬱金香股票」,坐收漁人之利。在價格低時買進,在價格高時賣出,許多人在一夜之間成了百萬富翁。
於是,幾乎每個荷蘭人都做起了發財夢,天真地幻想著這股鬱金香狂潮能夠永遠持續下去。那樣一來,世界各地的富人將蜂擁而至,用黃澄澄的金子將他們收藏的鬱金香統統收入囊中。因為對未來很樂觀,以至於每個階層的荷蘭人都加入到這場遊戲裡,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甚至連清潔工和洗衣婦也不例外。人們無論貧富,爭相把自己的財產兌換成現金,然後一股腦兒投入到鬱金香買賣中。許多人為湊足本錢,還把房產賤價出售或抵押,致使荷蘭的房地產市場一片混亂。
荷蘭政府還發現,鬱金香投機風潮已從城市蔓延到各個角落。在一些沒有交易所的小城鎮,交易者們便集中到熱鬧的酒館、飯鋪裡做生意,人多的時候,一家小店甚至能吸引來二三百人。
來湊熱鬧的歐洲鄰居
聽說了荷蘭的財富神話後,歐洲鄰居們也坐不住了,各國的投機者紛紛湧入鬱金香王國,只為趕緊分到一杯羹。大批投機者的到來,造成荷蘭各種生活必需品的價格高漲,衣服、食物、土地、房屋、馬匹、車輛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關於這場鬱金香狂熱,當時的目擊者為後人留下了極為詳盡的記錄,其中一些故事讀起來真是讓人為之語塞。外國遊客布萊恩·威勒就記載了這樣一則趣聞:
有個富商,因擁有罕見的真品鬱金香而洋洋自得。在一名水手的幫助下,他做成了一筆大生意。為獎賞水手,富商把水手叫到了帳房,慷慨地給了他一條紅鯡魚做早餐。然而水手卻愛吃洋蔥,他看到富商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個極似洋蔥頭的東西,便順手將它塞進了口袋裡,準備拿它給紅鯡魚當配菜。當他辭歸碼頭後,富商卻發現自己那株價值3000弗羅林的「永恆的奧古斯都」竟不見了。
為找回自己的寶貝,富商動員了手底下的所有人,一個角落也不放過地搜尋著。即便如此,那株鬱金香球莖依舊蹤影全無。富商猛然間想起了那個水手,像一陣風似的衝向了碼頭上。等到他心急如焚地跑到碼頭時,只見水手正坐在一堆纜繩上,津津有味地品嘗著最後一瓣「洋蔥」。水手可能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吃掉的這顆「洋蔥」,足夠讓船上的所有人生活好幾年。最後,他被當作搶劫犯關進了大牢。
還有一個故事則是一位英國遊客的親身經歷。
這位遊客是業餘植物學家,這天在一個荷蘭富翁家裡做客,偶然發現了一株鬱金香球莖。恰巧主人因事外出,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掏出了隨身攜帶的小刀,將球莖的外皮一層層地剝了下來,還煞有介事地反覆研究和記錄著它的每個特徵,殊不知自己剛剛摧殘的是一株珍貴的「可愛的範·德艾克」。
正在這時,主人回來了,目睹了眼前的一幕後,他情不自禁地大罵:「你是個該死的蠢貨!」「你這該死的魔鬼!你該下地獄!」隨即咬牙切齒地揪住英國人,來到市政官面前告狀。英國人這才知道,那株被他拿來做實驗的鬱金香球莖的價值,居然高達4000弗羅林。
價值連城的珍品鬱金香
1636年,倫敦交易所也逐漸放開,允許交易鬱金香。精明的英國批發商想盡了一切辦法,要把鬱金香炒到最高價,最好是炒到與阿姆斯特丹那裡一樣高的價位。而在巴黎,批發商也不約而同地加入投機。據說當時在英法兩國,一株名為「泰裡斯的拉拉」的鬱金香球莖,其價值相當於四平方公裡土地所產出的穀物。
不過,陪伴荷蘭人玩這場遊戲的歐洲鄰居,他們掀起的波瀾仍無法與荷蘭人相比。
神話破滅
這股狂熱到達巔峰,是在1636年的冬天,人們已開始提前買賣來年才可收穫的球莖,期貨市場達到了空前絕後的規模。當時沉浸其中的人們,恐怕誰也沒有意識到,驚天動地的大崩潰已近在眼前。
新年前後,眼看實際交貨的日期臨近,鬱金香的期貨合同在小酒店裡仍被炒得熱火朝天。直到2月份,倒買倒賣的人才逐漸意識到,市場上並沒有那麼多現貨支撐交付,而一旦把球莖種到地裡,也就很難再進行現貨買賣了。他們開始懷疑與反省,這些鬱金香球莖就算開出花來也未必能值多少錢。於是,富人首先拒絕再跟進,而是尋求以高價把手裡的花賣出。很快,巨大的恐慌像洪水衝刷般勢如破竹,一夜間席捲了整個荷蘭。
慌亂之下,人們紛紛拋售自己擁有的鬱金香,無論現貨還是期貨。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了鬱金香市場的全線崩潰。
隨著鬱金香價格的暴跌,荷蘭各地也陷入了混亂。絕望之下的人們,只能通過抱怨、咒罵和指責來宣洩心中的憤懣。
轉眼之間,許多富豪顯貴因破產而淪為乞丐,舉家流落街頭。少數及時脫身的幸運兒,的確大發橫財,當其他人正陷入到痛苦深淵中時,他們卻悄然將財產轉移到國外。
混亂日益加劇,最後,荷蘭政府不得不出面幹預。4月27日,荷蘭政府宣布終止所有鬱金香交易合同。受此打擊,荷蘭的鬱金香市場一蹶不振,徹底失去了恢復元氣的動能。
泡沫破滅後,遍地種植的鬱金香成了燙手山芋
喧囂一時的鬱金香泡沫只維持了一個冬天,卻讓整個荷蘭感受了幾十年的寒冷。它昭示了此後人類社會金融投機活動的各種要素與各個環節:對財富的狂熱追求、羊群效應、理性的完全喪失、泡沫的破滅、千百萬人的傾家蕩產。作為金融史上最早的一次國際投機活動,經濟學家至今仍將它當作「博傻理論」的典型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