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譽為中國四大博物院之一的南京博物院裡,珍藏著舉世罕見的出土文物。然而,有一位現代畫家,居然也能像這些珍貴的文物一樣,在這裡永遠地佔有一席之地,他就是傅抱石。
傅抱石舊照
這位在南京享有如此殊榮的中國畫巨匠,一生學畫卻從未拜過師。他的作品尤以山水和人物見長,其山水激情奔放,人物善能傳神。他的創作被徐悲鴻盛讚為「爐火純青」,被張大千評價為「八百年來無此畫」,他本人也與齊白石一起被郭沫若稱為畫壇上的「南北二石」。
但就是這樣一位藝術造詣極高的大師,他的童年卻與繪畫毫無關係。
從長生到瑞麟
傅抱石1904年8月26日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建德觀一帶的棚戶區,父親是一名修傘匠。
傅抱石舊照
由於當時棚戶區流行傳染性肺病,所以傅抱石出生時,父母給他取名「長生」,希望他能有活命的運氣。
傅長生父親的修傘技能是從他爺爺那裡傳承下來的,按照正常的人生軌跡,傅長生以後也會繼承父親的衣缽。但是在擁擠嘈雜的市井小巷裡,在身邊充斥著的各種手藝人裡,傅長生卻唯獨將目光投向了鄰家的刻字攤。
傅抱石舊照
隔壁搞篆刻的鄭師傅,每天都擺一張小桌子,坐在那裡刻章。長生便每天站在桌旁,看他篆刻印章,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因為長生經常趴在一旁看,鄭師傅就用廢棄的石料,隨手給長生刻了一方印。小小的石頭粘上紅色的印泥就能印出自己的名字,這使小長生驚喜不已。就這樣,一代大師的傳奇生涯,正式從這小小的刻字攤開始了。
那時候,長生每天都會找石頭來刻,沒錢買紙,就在衣服上蓋章。每一次被母親發現後他都要挨打,打完後依然如故。
傅抱石舊照
在給大戶人家當過丫頭的母親眼裡,刻字攤的鄭師傅,不過是個手藝人。儘管她沒有讀過書,也沒錢讓兒子讀書,但見過世面的她,認為兒子應該要做一個有志向的人。
那時,對棚戶區的百姓來說,最有權勢的就是警察,每見巡警路過,長生的母親都會將他們請進家來喝茶。而負責那一片區的陶警察,就成了長生的第一個貴人。
傅長生七八歲的時候,還沒有讀書。陶警察很喜歡長生,覺得長生聰明伶俐又聽話,於是決定親自教長生學習。不久,陶警察發現自己認識的那點字都教完了,於是他想辦法,讓長生獲得了一個在私塾門外旁聽的機會。
傅抱石與妻子羅時慧
後來,一位小學教員發現,從未進過學堂的長生,不但認識很多字,而且還會刻字,便好心出面為他擔保,讓他到師範附小四年級插班上學。入學時,老師給他起名傅瑞麟,這一年,他13歲。
抱石齋主人
四年後,因為成績優異,傅瑞麟被保送到江西省立第一師範(現南昌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習。
進入第一師範後的傅瑞麟,不僅在美術課上名列前茅,自學的篆刻技能也讓他很快在校園裡有了名氣。他常常對照印譜臨摹古人,最痴迷的是清代名家趙之謙的《二金蝶印譜》,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可以以假亂真,引得同學們對他刮目相看。
傅抱石舊照
傅瑞麟高超的手藝,被學校的門房看中,打起了他的主意。門房提出可以幫他去賣印,涉世未深的傅瑞麟便答應了。從此,南昌城裡不斷有「趙之謙」的印章出現,而傅瑞麟也多了一條謀生之路。
但是,出乎傅瑞麟意料的是,自己臨摹的石頭,竟被門房拿去賣了大價錢,而只得了點零頭的他,卻為此惹上了禍端。
1919年,南昌城裡突然冒出二十多枚清代名家趙之謙篆刻的印章,這可是收藏界的熱門寶貝,藏家們紛紛出手搶購。但是,當藏家們紛紛拿出來炫耀的時候,卻發現印章的樣式竟有不少雷同。
傅抱石舊照
很快,真相大白。藏家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手中的印章竟然都是出自一個15歲少年之手的贗品,他們紛紛要求嚴懲造假者。
在得知傅瑞麟純屬被人利用時,校長親自出面周旋,解決了此事。之後,惜才的校長,不僅原諒了闖下大禍的傅瑞麟,還讓他以自己的名義為別人刻章。
不久,校報上登出一則啟事:「凡找本校抱石齋主人傅抱石刻印者,請至某樓某室洽談。」從此,傅瑞麟不但公開刻章賺錢,還把自己的名字更為傅抱石。
傅抱石舊照
後來傅抱石說,他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抱石投江有感而發。
中專畢業的美術老師
在第一師範的這段時間,傅抱石還在校外的裱畫店裡,熟悉了很多中國古代傳統繪畫。於是,他不斷地去舊書店研讀一些古代畫史畫論的書,當他讀到記述石濤《瞎尊者傳》(陳鼎著)中的一句「我用我法」時,茅塞頓開,並對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思想欣賞不已。
1925年,年僅22歲的傅抱石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國畫源流述概》,這是一部關於傳統繪畫變遷史的學術研究著作。後來傅抱石的兒子說:「別人學畫畫是從毛筆開始,我父親不是,他滿腦子想的都是中國一千多年的繪畫發展史。」
傅抱石與妻子羅時慧
1926年,傅抱石以優異成績畢業,留校任教於師範附小,成為一名月薪30塊大洋的小學美術老師。這一年,他帶著母親搬離了棚戶區。
然而,好日子過了還不到一年,傅抱石就於次年春節被新上任的校長以「篆刻影響教學」為由辭退了。就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省立一中(原江西省第一師範)的教務長請傅抱石去擔任美術老師。就這樣,傅抱石因禍得福,成了名校老師,月薪120塊大洋。
傅抱石與妻子羅時慧
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專著《摹印學》,這是一部用工整小楷書寫成的五萬字文稿。此時的傅抱石完全不會料到,這部從未出版發行過的著作,將在幾年後徹底改變他的命運。
傅抱石篆刻作品
剛來省立一中任教時,傅抱石對這一破格而來的待遇並不心安。後來發生的事情也證明了他的不安是有道理的。在傅抱石當老師的6年中,先後有多人兩次聯名到教育廳告狀,對他的教師資格提出質疑,一個師範畢業的中專生,怎麼能有資格教中學呢。
教育廳嚴令追查此事,於是,校長召集了這些告狀者,一起去聽傅抱石的課。校長說:「如果他講得不好就解聘他,如果他講得好就要留下來。」最終,憑著自己的才華,傅抱石在課堂上徵服了所有人。
傅抱石篆刻作品
1929年,傅抱石為編寫教學講義又完成了《中國繪畫變遷史綱》一書。
結識徐悲鴻
1931年7月,時任國立中央大學的藝術系主任徐悲鴻蒞臨南昌,下榻在最豪華的江西大旅社,他的到來在南昌引起了轟動。
當傅抱石從報紙上看到這一消息後,出於對徐悲鴻的崇敬,希望能夠有幸一睹這位留洋歸來、聲譽極高的大畫家的風採。
傅抱石繪畫作品《屈原》
在朋友的引薦下,一個悶熱的午後,傅抱石拿著他五年前寫的《摹印學》手稿,來到了江西大旅社。約定的時間到了,徐悲鴻卻外出未歸。眼看天色漸晚,傅抱石請人打開徐悲鴻的房間,將隨身攜帶的《摹印學》放在了他的床頭上。正是這一魯莽的舉動,讓傅抱石抓住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機遇。
傅抱石與徐悲鴻等人在南昌
當晚,徐悲鴻因為在外應酬喝醉了酒,回到房間便睡了。半夜醒來後,他看到床頭有本書,便翻開來看。這一看,讓他震驚,這裡還有這麼一個有才華的年輕人!沒有見到徐悲鴻的傅抱石卻一夜無眠,甚至還為徐悲鴻刻制了一枚名章。
第二天,正當傅抱石擔心昨天留下的文稿是否被徐悲鴻看到時,徐悲鴻竟然意外地出現在自己家裡。在驚愕中,他把專門刻制的名章送給了徐悲鴻,徐悲鴻也作了一幅畫送給他。
傅抱石一家
初次見面,傅抱石就讓徐悲鴻感受到了一個年輕人的勤奮和才華,他當場提出建議,讓傅抱石出國深造。為了能夠讓傅抱石順利留學,徐悲鴻甚至主動畫了一幅奔馬圖,送給了當時江西省的政要大員熊式輝。
傅抱石舊照
日本留學
1933年秋,傅抱石來到日本帝國美術學校(現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學習雕塑和工藝美術。
在東方美術史學研究領域的泰鬥級人物金原省吾的指導下,傅抱石產生了新的想法。他在梳理中國繪畫歷史脈絡的同時,找到中國畫發展的新的方向,這是他留學日本的一個最大的收穫。
金原省吾夫婦
認識郭沫若,是傅抱石留學日本的另一重大收穫。一個偶然的機遇,傅抱石與流亡日本的郭沫若相識,並成為摯友。
1934年5月10日,在導師金原省吾和摯友郭沫若的主持下,傅抱石在日本東京銀座的松坂屋舉辦了他的第一次個人作品展。
當時,日本早已有在米粒上雕刻的傳統民間工藝,但是傅抱石的微雕更加精緻,他可以在長、寬2.2釐米,高4.4釐米的方印上刻屈原的《離騷》全文。參觀者開始以為那是印章上的紋飾,但是用專業放大鏡看後才知道,原來全是文字。
在松坂屋展出的傅抱石微雕作品
這次展覽,震動了日本,當時日本的許多知名畫家,紛紛買下了傅抱石的篆刻和繪畫作品。
1935年6月,因得知母親病危的消息,傅抱石提前結束了留學生涯。
1935年7月,傅抱石來到南京,在徐悲鴻的鼎力推薦下,擔任了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學系的美術史講師。
1937年抗戰爆發後,傅抱石攜全家返回新餘故裡。
傅抱石微雕作品《離騷》
1938年,他受回國抗日的郭沫若之邀,進入國民革命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後隨三廳撤至重慶。在重慶,傅抱石迎來了他藝術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同時也養成了喝酒的習慣。
傅抱石(左一)與郭沫若(右一)
剛到重慶時,全家就靠傅抱石那微薄的薪水勉強度日,因此他還兼任了多個學校的教職。戰亂中家人的安危,工作的奔波勞頓,加上生活的窘迫,使36歲的傅抱石,生平第一次感到喘不過氣來。
當心中積壓的苦悶無處宣洩時,房東儲存的一窖土酒改變了他的生活,他開始借酒消愁,以至於一天不能無酒。但他沒有想到,這用來消愁的酒,將他的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傅抱石舊照
與酒前內斂的傅抱石不同,酒後的他,更多的豪情被釋放出來。一日,在半醉半醒間,他用一種前無古人的畫法來描繪他眼中的巴蜀山水,畫出了《重慶金剛坡圖》,這種繪畫技法後來被中國美術界稱為「抱石皴」。
1942年10月,傅抱石在重慶舉辦了壬午個展,一大批中國美術史上前所未有的山水畫作,第一次呈現在人們眼前,這些帶著傅抱石強烈個人風格的作品,不僅令徐悲鴻、郭沫若等著名藝術家和文化名人大為驚嘆,也在戰時的美術界引起了轟動。
傅抱石繪畫作品《重慶金剛坡圖》
1946年10月,傅抱石隨著國立中央大學復遷南京。
1947年10月,傅抱石在上海353廣場舉辦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個人畫展,展出作品隨即被搶購一空。
20世紀60年代,傅抱石開始嘗試用自己熟悉的傳統筆墨,來描繪毛澤東詩詞中那些富有詩意的篇章。他的《沁園春·雪》《七律·長徵》《清平樂·六盤山》等作品參加了南京第一屆展覽會,大獲好評。這次展覽會也為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機遇。
傅抱石繪畫作品《七律·長徵》
江山如此多嬌
1959年7月,在國慶十周年到來之際,新落成的人民大會堂迎賓大廳需要一張巨幅山水畫,在時任中科院院長的好友郭沫若的大力推薦下,周恩來總理親自下令,調傅抱石入京,與廣東畫家關山月共同創作這幅關乎國家形象的重要作品。
傅抱石與郭沫若、朱潔夫、郭平英
為使他們全心投入創作,周恩來總理甚至親自過問二人的生活。了解到傅抱石愛喝酒後,周總理親自下指示,每天給每人一瓶茅臺,因為關山月不喝酒,所以他的那瓶酒,落在了傅抱石手裡。
傅抱石和關山月
傅抱石愛酒是藝術界眾人皆知的事情,他有一枚刻著「往往醉後」的印章,是他一生的最愛。據說,只有當他畫出自己極為得意的作品時,他才會在畫面的一角重重地印上它。
據後來關山月回憶,在創作《江山如此多嬌》時,時間緊迫,壓力很大,而傅抱石卻常常悄悄離開繪畫現場,不一會兒又悄悄地回來。這一直讓他大惑不解,後來才知道,當年傅抱石時常離開,是偷偷去喝幾口酒,然後再回來忘我地投入創作。
傅抱石篆刻作品《往往醉後》
3個多月後,這幅以《沁園春·雪》為文學藍本的巨幅山水畫創作完成,得到了國家最高領導人的一致認可,毛澤東親筆題字「江山如此多嬌」。
如今,人們在參觀人民大會堂時,總會聽到這樣的介紹:「這幅《江山如此多嬌》裡,透著濃濃的酒香。」
傅抱石、關山月繪畫作品《江山如此多嬌》
人生與酒
在《江山如此多嬌》問世半年後,文化部批准成立江蘇國畫院,傅抱石擔任院長,這一年,他56歲。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領「江蘇國畫工作團」開始了兩萬三千裡的旅行寫生,歷時三個月,跨越六個省。
傅抱石繪畫《沁園春·長沙》
1961年,傅抱石在北京開辦畫展「山河新貌」,轟動了全國,他所帶領的團隊也被稱為「金陵畫派」。
隨後,傅抱石又與關山月等畫家,赴東北旅行寫生,創作了以《天池飛瀑》為代表的大氣磅礴、深廣雄勁的國畫作品。
傅抱石繪畫作品《二湘圖》
1965年,上海虹橋機場建成後,上海市委決定邀請傅抱石為機場專門量身定製一幅國畫。對傅抱石而言,這是他等待已久的機會,他一直希望創作一幅比《江山如此多嬌》更大更成熟的作品,於是他欣然接受,即刻赴上海考察。
考察結束後,上海市委派專機送傅抱石回南京。因為在上海應酬多,傅抱石不停地喝酒,一直持續到上飛機,幾天下來已經喝了遠超他所能承受的酒精量。
傅抱石繪畫作品《中山陵》
回到家中的傅抱石,雖然疲倦,臉色也差,但心情卻極好。他趁著意猶未盡的酒興,在畫室裡為虹橋機場的作品構思並創作小稿,直至深夜。
天快亮時,夫人羅時慧並沒有聽到樓上臥室傳來傅抱石一如既往響亮的呼嚕聲,以為他還在畫室工作。但當她來到二樓畫室時,卻發現裡面空無一人。而此時,天亮前才回房休息的傅抱石,因突發腦溢血,已經悄然離世,享年61歲。
傅抱石生前最後一張照片
在女兒傅益璇所寫的《父親傅抱石的人生與酒》中,她說:「我深知是酒害了父親,令父親過早地去世。但我並不記恨父親的酒,父親喜歡喝酒,自有他的道理。也許他在微醺之中,能感受到心靈的翅膀無比地自由,可以衝破那些壓抑在心裡的晦暗和苦悶,釋放出一切。」
傅抱石一家
「父親離開我們已經很久遠了,家中兄妹無人飲酒。但每逢清明去拜祭父母時,我仍會繞著父親的墳墓倒上一瓶茅臺酒,讓那竹林掩映的墓地瀰漫著濃濃的酒香,我深信父親是一定能聞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