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最美山水100幅欣賞

2021-02-19 收藏天下 SCTX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長生、瑞麟。因推崇石濤,改名為抱石。江西新喻人。20世紀中國最著名的中國畫大師之一,「新金陵畫派」領袖。與齊白石並稱「南北二石」。畫史稱吳昌石、齊白石、傅抱石、徐悲鴻、黃賓鴻為「三石兩鴻」,最為今人推崇。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主席、江蘇中國畫院院長,全國人大代表等職。傅抱石擅山水、人物,精篆刻,長於美術史論研究,著述頗豐。


毛主席詩意八開冊1964--1965年作(2.3億元,2011年11月北京翰海)
款識:一、韶山詩意。抱石敬擬。鈐印:傅抱石、甲辰所作
二、芙蓉國裡盡朝暉。一九六四年夏,敬擬七律答友人詩意,傅抱石南京並記。鈐印:傅、甲辰所作、不及萬一
三、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抱石寫。鈐印:傅、抱石、一九六五
四、虎踞龍蟠今勝昔。一九六四年八月,傅抱石寫。鈐印:傅、甲辰所作、不及萬一
五、寥廓江天萬裡霜。抱石,敬擬採桑子重陽詞意。鈐印:傅、甲辰所作、不及萬一
六、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抱石,敬擬浪淘沙北戴河詞意,南京記。鈐印:傅、甲辰所作、不及萬一
七、風展紅旗如畫。抱石敬擬如夢令元旦詞意。鈐印:傅、抱石、一九六五
八、登廬山詩意。抱石敬擬。鈐印:傅、抱石、一九六五
題籤:傅抱石畫冊。趙樸初題。鈐印:趙樸初印
《毛澤東詩意冊》,計八頁,作於1964--1965年間,畫家正處於創作顛峰期。冊頁反映著五、六十年代現實景象。抱石先生以毛澤東詩詞為題作畫,始於1950年。


江山如此多嬌橫幅 紙本設色 1959年7—9月 人民大會堂藏


江山多嬌鏡心 1962年作


登廬山詩意鏡片 設色紙本 1964年作(437萬元,2011年11月江蘇九德)
款識: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毛主席登廬山詩意。甲辰夏抱石。鈐印:抱石、甲辰所作
毛主席的詩詞,境界博大精深,氣勢恢宏,撼山震嶽,展示了縱橫千萬裡的胸懷,發出了氣吞山河,雷霆萬鈞的豪邁氣勢。傅抱石善於表現史詩般的畫卷,他開創了毛主席詩意創作的先河,使之成為新山水的重要象徵,影響之大,空前絕後。《登廬山詩意》創作於1964年。傅抱石以散鋒亂筆盡情揮灑,大膽潑墨,點染出土石相雜的山巒,以及蒼翠欲滴的樹木。再用大筆急掃,凌空直下,仿佛滂沱大雨從天而降,江面上來往穿梭的火輪,若隱若現,乘風破浪,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一切景物似乎籠罩在煙雨濛濛之中。生動地體現了「熱風吹雨灑江天」、「浪下三吳起白煙」的壯觀景象,完整地詮釋了毛主席詩詞的宏偉豪情。



虎踞龍盤今勝昔設色紙本 1964年作
題識:虎踞龍蟠今勝昔。一九六四年八月,傅抱石寫。鈐印:傅、換了人間
《虎踞龍盤今勝昔》創作於1964年,以毛澤東名句「虎踞龍盤今勝昔」入畫,通過對鐘山雄姿及江濱工廠、碼頭現代化設施、江中競帆的描繪,形象再現了新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凸顯出詩人的豪邁情懷。江中火輪船發動機噴發的煙霧、江濱林立的工廠等元素,同傳統山水畫的帆船、山水意象有了很大的不同,洋溢著強烈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情懷,與傳統山水畫拉開了很大的距離,成為現代新山水畫的典範。全幅筆墨雄秀奔放,瀟灑秀麗。


芙蓉國裡盡朝暉 鏡心 (257.6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題識:抱石金陵寫。鈐印:傅、抱石
「芙蓉國裡盡朝暉」系出自毛澤東在1961年作的《七律·答友人》,此幅作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傅抱石的詩意圖中具有一種寧靜內斂的氣質和獨特的筆墨意蘊,他以毛澤東的詩句為載體,表達出對於中國畫傳統與現代的理解,營造出所感知到的情景。
此作更像一幅寫生,大片的天空和水面留白以淡紅色暈染,似有若無的暖色調烘託出「朝暉」的氛圍。漁船悠閒地泊在水面上,幾筆淡墨暈染點出船的倒影和遠處籠罩在朝暉中,形體朦朧的樹木。畫面右側的岸上則是一幅時代的場景,有成群結隊的勞動者,有飄揚的紅旗,但是並不突兀,而是和諧的。傅抱石在那個喧囂的時代以寧靜的筆法描繪山水,以詩意的方式表現新生活,可謂獨具一格,他在其毛澤東詩意圖中所表達出的深邃意境是與眾不同、無以替代的,此幅即為代表。


《清平樂·六盤山》詞意鏡片紙本設色1950年9月作
傅抱石創作的毛澤東詩意題材最早當屬1950年9月20日所作的《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詞意圖》。正如其題款所云「初試稿」,由於是最初的嘗試之作,傅抱石在這幅冊頁中基本保持了他一貫的風格,獨特的「抱石皴」和改良的石濤樹畫法,表明了他初始創作這種新題材從根本上沒有改變原來的畫法,僅以那壓得很低的山坡上若隱若現紅軍的長徵隊伍和遠處一群南飛雁,來點明「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何時縛住蒼龍」之詞義。由於特定題材的限制,傅抱石收斂起原來恣肆豪放的筆法,風格顯得精細沉穩。


搶渡大渡河紙本設色 1951年秋南京博物院藏



《送瘟神之二》詩意圖 紙本設色 1958年11月南京博物院藏



《如夢令·元旦》詞意圖紙本設色 1958年11月南京博物院藏



水調歌頭紙本設色 1958年11月 南京博物院藏



《西江月·井岡山》詞意圖 紙本設色 1958年11月南京博物院藏



《沁園春·長沙》詞意圖 紙本設色 1958年11月南京博物院藏



《長徵》詩意圖 紙本設色 1958年11月南京博物院藏


《憶秦娥·婁山關》詞意圖 紙本設色 1958年11月 南京博物院藏
1958年11月,傅抱石第一次創作《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詞意圖》,山石居畫面中央,山勢險峻,紅軍由下而上行軍,隊形略呈倒「之」字行走,設色以墨調和赭石,調子較沉暗厚實,遠景以硃砂塗抹,刻畫出「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之意境。



《十六字令·山》詞意圖 紙本設色 1958年11月南京博物院藏



《浪淘沙·北戴河》詞意圖 紙本設色 1958年11月南京博物院藏



《菩薩蠻·黃鶴樓》詞意圖 紙本設色 1958年11月南京博物院藏



《沁園春·雪》詞意圖 紙本設色 1958年12月南京博物院藏
《沁園春·雪》為毛澤東1936年2月所作,充分體現出其深厚的歷史意識和開拓未來的偉大抱負。1958年11月,傅抱石以「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入畫,山頂上,紅旗飄揚,毛澤東和戰士眺望遠方,千裡雪山高聳雲端,一望無際。遠方的雪山佔居了畫面四分之三,毛澤東和紅軍只是在畫面底邊上一些,但他們仿佛在欣賞更遠的浪漫險境,鎮定而氣吞山河。但因為是毛澤東形象,其慣用的筆墨技法無法得以充分展現,循規蹈矩,寫實工整。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詞意圖紙本設色 1964年3月作南京博物院藏
傅抱石運用了十分誇張的手法來表達毛澤東詞的基本精髓,近景以花青繪成松樹、山石,一個紅色的地球懸掛於雲霧繚繞之間,以白粉掃出的大雨傾盆而下,空中枯葉分飛,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氣魄的確不小。由於是繪製毛澤東詩詞,傅抱石的心境應該是十分小心謹慎的,極其收斂的手法限制了筆下功夫,地球上的中國地圖以及撞向地球的蒼蠅皆以十分工細的筆觸畫出,松樹、山石的畫法也迥異於他的常法,也不同於他創作新山水的方法,而枯葉、大雨顯示的則是他一貫的作風。


《採桑子·重陽》詞意圖紙本設色1964年作南京博物院藏
傅抱石以「寥廓江天萬裡霜」入畫,用清拔剛勁的線條勾劃樹木枝幹,破筆點染樹葉,濃淡相間,色墨相融,蒼莽蓊鬱,氣勢開闊,體現了其潑墨散鋒相結合的嫻熟水平。


《到韶山》詩意圖 紙本設色 1964年2月 南京博物院藏



《和郭沫若同志》詩意圖 紙本設色 1964年2月南京博物院藏


《冬雲》詩意圖紙本設色 1964年2月南京博物院藏



《卜算子·詠梅》詞意圖 紙本設色 1964年2月南京博物院藏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鏡心 1965年作


井岡山鏡心 1960年作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黨和政府要求藝術家對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歷史進行描繪和表達的情況下,和毛主席詩意山水具有同樣意義的革命聖地山水成為很多畫家創新中國畫的新題材,革命聖地山水也由此誕生。傅抱石的《井岡山》以俯視的角度,開闊的視野,描繪了波瀾壯闊的山地風貌。作品中筆墨沉穩,厚重蒼茫,群山無語,雲水奔流,似乎見證了當年革命的艱苦卓絕。


井岡山紙本設色 1964年1月南京博物院藏
江西井岡山,以茨坪為中心,有大小上、中、下五井,故名。其峰丘環拱,地勢險要,進出僅有黃洋界、硃砂衝等哨口,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1927年,毛澤東率部在此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49年後,井岡山成為中國人民心中的革命聖地。1963年10月,傅抱石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視察江西,11月抵達井岡山地區寫生,返回南京後創作了數幅井岡山題材的作品。此幅《井岡山》就是其中之一。此圖採用側勢構圖,山勢陡峭,峰險谷深,山頂平緩,雲罩霧繞,近景則杉樹密林參差有致,再現了井岡山的地貌特徵。此圖儼然脫盡舊式山水的畫法和格式,無論構圖、畫山、畫樹,都從自然中來。為了增強圖幅的精神內涵,傅抱石特意抄錄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一詞,突出了其題材本身的政治意義。


海天落照圖設色紙本(543.2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款識:海天落照圖。傅抱石重慶西郊制。鈐印:抱石私印、往往醉後、抱石得心之作、蹤跡大化
畫中描繪的是「水中天際一時紅」的自然景觀,畫面蒼茫渾莽而又壯麗輝煌。畫家在《海天落照圖》中所要表現的正是人與造化的這種關係:造化的偉大因人而存在,對造化的歌頌即是對人的歌頌。傅抱石在他後期的創作中曾多次畫過落日的題材(如在毛澤東詩意畫中),而此幀《海天落照圖》應該是傅氏這類題材的作品中的第一幅。
從繪畫技法上說,此畫已和古人拉開了距離。傅氏用大筆散鋒,將畫面上的海水與山巒作整體處理。傳統山水畫的先勾勒再皴擦最後進行渲染的程序被打破了。傅氏一氣呵成地畫成山巒,不但有體積和質感,而且有氣勢與動感。局部地看,畫家行筆極為潑辣而隨意,其行筆方式難以覺察。但整體看去,則骨法用筆與氣韻生動盡在其中了。這就是傅抱石對中國畫的開拓性貢獻。為了襯託海面的亮,加重渲染了近處的山巒,並用大塊重墨點染在山頭與山下的河邊。僅在山的一側染上赭紅色以與落日相呼應。海面近處用散鋒大筆皴出海水的波紋。傅氏所擅長的此種筆法,不僅有自然生動的效果,而且與海水未加皴紋的部份有越來越遠之勢。《海天落照圖》是一幅手法新穎、構圖大膽、境界開闊的成功之作,也是畫家用畫筆歌頌「千古夕陽紅」的永恆魅力。


蒼山如海設色紙本 1958年作 (781萬元,2006年12月北京華辰)
題識: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敬寫毛主席婁山關詞意。傅抱石南京並記。鈐印:傅、抱石私印、蹤跡大化
寫毛澤東詩意是傅抱石後期繪畫創作極為重要的部分,毛澤東公開發表的三十餘首詩詞作品,均有詩意圖問世。尤以《江山如此多嬌》享譽最隆,寫毛澤東婁山關詞意。本幅作於1958年,時值「大躍進」之期,畫筆亦分外激昂壯闊。畫面不作險絕之勢,而以極蒼渾之筆寫前後兩山峭然聳立、勢摩雲天。多次渲染使得畫面渾然一氣,高大雄厚。山頭星星點點的紅旗及遠處雲海殘曙,則為畫中點睛之筆,雖著筆不多,既與詞意頗為妥帖,又得畫理刪繁就減之精髓,中間雲氣流蕩,打破畫面沉悶之勢,而益顯山川之高華。此時傅抱石的山水畫創作,時時激蕩時代脈博,以「入古為新」為務,與其「金剛坡」下所作相較,又拓展一雄闊境界。


毛主席《泌園春長沙》詞意1965年作毛主席《泌園春長沙》詞意1965年作
款識:長沙。一九六五年一月敬擬寫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詞意於南京,傅抱石。鈐印:傅(朱文)、抱石齋作(朱文)
這件《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意》作於「1965年1月」,題材直接取自於毛澤東主席作於1925年的《沁園春-長沙》一詞,詞中展示的是青年毛澤東「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壯志豪情,而傅抱石的作品則取「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詞意立鏡,以破筆散鋒在皮紙上寫、塗、抹、推、拉、壓、簇、轉、掃,毫無禁忌,大膽落筆,意氣風發之處正和詞義。再加上局部的小心收拾和色彩渲染,使得作品大處氣勢奔放,小處又精細耐看。近景行舟之人,為畫作的點睛之筆,起到了收攏視點,全幅皆活藝術效果。


《浪淘沙•北戴河》詞意紙本 1965年作
款識: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一九六五年五月,敬擬毛主席浪淘沙北戴河詞意為世珍同志惠賞。傅抱石南京並記。鈐印:抱石畫記、乙巳
《浪淘沙•北戴河》詞意,抱石先生始畫於1964年,至1965年春夏間,又畫過若干幅,或橫或豎,畫筆略有差異,風貌則大體一致。此後四個月,先生便與世長辭了,這些應該說是他最後階段的作品了。該圖為直幅,1965年5月所寫。圖中前景為礁石和暗紅的秋枝霜葉,後景是片片點點的漁帆和朦朧的島嶼。起伏的波濤由近及遠,由近礁而遠島,漸遠漸淡地聯繫在一起。風挾著雨潑灑而下,搖打著秋枝霜葉和滾滾波濤,有動感,有聲響,有節律……


《浪淘沙•北戴河》詞意鏡心 1965年作
題識: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一九六五年六月,敬擬主席《浪淘沙·北戴河》詞意,奉國光同志賞正,傅抱石南京並記。鈐印:傅、不及萬一
此幅《北戴河》作於1965年,是其絢爛藝術生命的終年之作,擬主席《浪淘沙·北戴河》詞意而作。作品中,濃、淡、幹、枯的筆墨從左面的山巖披下,輔以重墨溼染;波紋動勢如急雨驟風,亂而有法,仿若紙間水霧撲面直襲;漸行於天際的翩翩千帆錯落有致,將整作以點睛,令詩詞中「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之情,躍然紙上。東坡居士評王維,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語,而抱石先生的這幅作品,正是體現了這一詩情畫意的境界。
傅抱石之所以擅長將毛主席詩詞付諸丹青,是因為毛澤東詩詞既有磅礴之氣度,又富浪漫之情懷,於唐詩中神似李白,在宋詞中類比蘇軾,這與傅抱石的畫風與精神追求一致。傅抱石在表現毛澤東詩詞意境時候,往往從大處著眼,雖畫尺幅近小品,卻氣通萬裡,直抒詩詞精髓之意。



塔景鐘聲鏡心 1960年作(1960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題識:塔景掛清漢,鐘聲扣白雲。此明萬曆戊午二月邑人蕭如燻詠延安句也,碑存今延安招待所。餘於一九六零年九月廿九日來瞻仰革命聖地獲教至多,一山一水將永志弗忘,亦將永留拙筆為聖地寫照。籍廣宣傅此幀乃從高閣北望延安大橋,惜未能將聖地人民光榮之革命傳統,獻身祖國之幹勁作萬一之描繪,斯足慚悚耳!十月十一日,傅抱石西安並記。鈐印:抱石私印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是傅抱石山水畫創作的鼎盛時期。1960年9月,傅抱石率江蘇省國畫院的畫家進行旅行寫生,傅抱石在寫生過程中將歷代山水皴法與地質學的研究結合在一起,不斷嘗試新的筆法,畫風更加自由奔放,筆墨更加瀟灑雄健。此圖集寫實的場景與富有想像力的筆墨與一體,預示著傅抱石「打破筆墨約束的第一法門」,其山水畫面貌將為之一變。
此圖構圖規整,右側群山巍峨,左側較為開闊,寶塔山的位置靠左靠後,似乎不是畫面主體,但山後一片空曠,山下行人車馬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渺小如同螞蟻,愈發將寶塔山襯託出來。寶塔山是延安的標誌性建築,在所有關於延安的作品中,寶塔山是不可或缺的,傅抱石在此圖中以不同的角度和空間的設置來重新詮釋延安,既包含全景,亦凸顯了體現革命聖地意義的景觀。
從傅抱石山水畫創作之筆法的變化來看,此作中新的筆法已經出現了。由過去的急烈而變得瀟灑自如、不緊不慢,隨意中蘊含著秩序,秩序中隱含著變化,理性的控制與激情的奔湧均出現的畫面上。於是既看到清晰的山體輪廓,亦看到以散鋒亂筆表現山石結構的「抱石皴」,自由散漫,磅礴多姿。畫家在此圖中先以不太溼的筆在調色盤中把筆揉開,再在紙上揮灑,用一些細碎皴筆和彎曲的線條描繪山體,似有法而無法。然後再以色渲染,淡淡的赭石和綠色表現群山,與石綠染成的柳樹幾乎混融在一起,整體色彩較為淡雅,但是並不單調,愈加凸顯出筆法的健利飄逸,乃預示著傅抱石山水畫創作鼎盛時期到來的一件佳作。


延安曙色 鏡心 1960年作(575萬元,2011年6月北京九歌)
款識:塔影掛霄漢,鐘聲扣白雲。抱石延安旅中紀遊之制也。鈐印:抱石畫記,一九六零
此圖作於1960年,當是他在初訪延安的過程中,為新鮮的激情驅使,即興揮寫而成的。他的表現技法已經產生了變化,這一變化體現在:大筆的掃與小筆的鉤劃、點擦相結合,既有徐青藤淋漓豪肆的痛快和氣勢,又具咫尺千裡、氣象萬千的壯闊與蒼茫。這一風神可以說正開始了傅氏第二個變革的階段。大片施墨,略敷赭色的用色方法,出自黃公望的「淺絳」,又有了創造。他只將色用於關鍵部位,且有敷染、點、深淺的區別,既顯示了黃土高坡的地方特色,又象徵著朝陽與曙光的明麗。該作在抱石先生藝途中佔有顯著的位置,是先生追求新變革的痛快的愜意佳作。


韶山立軸 甲辰(1964年)作(246.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題識:韶山。一九六四年五月抱石寫。鈐印:傅(朱)、甲辰所作(朱)
此幅《韶山》是根據《龍蟠虎踞今勝昔》為基礎,而再度創作而成的。1956年6月,傅抱石曾應邀赴韶山寫生,作畫十餘幅,並出版《韶山》畫冊。此幅則作於1964年。
即使是畫主題性強烈如斯的題材,傅抱石也從不會將自己的畫局艱於特定的山峰或故居,而總是將主題納入自己層層疊疊、山重水狡的山水體系,納入自然界原本的遼闊之中,畫韶山如此,畫中山陵亦如此。此畫取俯視式構圖,將韶峰與故居盡收眼底,山腳蒸騰而起的雲霧,將平緩的山勢襯託得如名山大川。畫家縱筆以剪影般的方法寫出近處蒼松、遠處翠柏的大意,然後鉤皴出山形。近景與坡腳,以淡赭墨瀉染,再以青綠點染山田與遠山,令這畫中的世界愈發鬱鬱蔥蔥,故居便掩映在這一片蒼翠之中。


韶峰聳翠鏡心 1960年作
款識:韶峰聳翠。一九六〇年六月十二日,寫於西頤賓館,傅抱石並記。鈐印:抱石私印
一九五九年六月,抱石先生應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邀請去韶山寫生,畫出了《慈悅晚鐘》、《石壁流泉》、《頓石成門》、《毛震公祠》、《關公橋》、《毛主席故居》、《韶峰聳翠》、《韶山全景》等作品,完成了韶山組畫的創作任務。畫面上只見近處山坡上迭著幾塊大石,坡下滿布松樹,右上方畫面的主要部分是聳起的韶峰,雖不怎麼高,但因有近處大石和山腰山腳間比例很小的松樹以及左邊又低又淡的遠山的襯託,峰左側的結構又只用一條長線斜下,這些,都使韶峰雖不很高卻有一種直衝雲霄的高聳之勢。近處幾塊大石的皴法圓渾凝重,與韶峰的峭撥矗立形成了強烈對照。先生並沒有著意刻畫韶峰的皴法結構,而是調動了一切對比、襯託的手段,強調和突出了韶峰的「聳」勢,成功地表現了畫中的主題和意境。


韶山詩意圖鏡心


韶山鏡心1962年作
本幅《韶山》創作於1962年,傅抱石先生正處於創作事業的顛峰時期,創作章法不落俗套,把山、水、墨、色融為一體。布局上,以主席故居作為畫面中心,遠處隱隱山峰連綿不絕,峰壑逶迤。由遠而近,山巒樹木,成巒疊嶂,使自然地映出故居前側的一湖池水,水邊路旁則用其特有的「抱石皴」法繪出重重綠蔭。先生用極簡練的筆墨畫出前來參觀偉人故居的群眾,人物神態栩栩如生,連學生的紅領巾都仿佛在眼前飄動,使整個畫面生氣頓現。整畫構圖意境深遠,氣韻生動,筆墨氣象一以貫之,淋漓酣暢,情感強烈真摯,畫家用其筆墨歌頌新時代新社會,是一幅充滿六十年代主旋律的作品。


中山陵橫幅 設色紙本 1961年作
款識:中山陵。一九六一年大暑寫。傅抱石南京並記。鈐印:傅、往往醉後
此幅《中山陵》創作於1961年夏,是傅抱石同題材,尺幅最大,創作年最早的一件代表性作品。
《中山陵》主要採用「高遠」法構圖布局,用筆凌厲恣肆、揮灑自如,山形質感和肌骨紋理則採用「抱石皴」表現,層層渲染而成。樹叢勾畫頗富靈動節律感。整幅畫作水、墨、色渾然一體,豪放飄灑秀逸,氣勢磅礴壯觀,造境迷離生動、蒼秀幽雅。畫面中巍巍鐘山突兀挺拔,蒼翠蓊鬱,中山陵前臨平川,背擁青嶂,依山傍勢一字展開,濤濤林海浩瀚蒼茫,隱約可見陵門、碑亭、石階、祭堂和華表等,在長長的石階上,人們高舉旗幟,滿懷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



雨花臺頌1959年作
畫面描繪在鐵幹虯枝蒼松掩映下的雨花臺,遠接鐘山五色祥雲,近挹長江浩蕩波濤。氣勢雄壯的山崗上,蒼松翠柏叢中矗立毛澤東手書巨碑,巍然挺拔,令人肅然起敬。一隊「紅領巾」拾級而上,在紅旗前導下謁陵。
山下是連綿高壓電纜和毗連成群的廠房,象徵著石城蓬勃發展的新姿。紀念碑四周蒼松林海似群星拱月,使紀念碑以至整個山崗氣氛雄偉博大。作者以濃墨大筆揮寫傾斜而下、夭嬌多姿的蒼松,形成遮天蓋地的磅礴氣勢,象徵著先烈歲寒不調之節操,萬古長青之精神。天空幾抹紅雲渲染得恰到好處,起了烘託主題的作用。此畫是歷史感與現實感相融匯,境界壯闊、情思激蕩的力作。


雨花臺頌設色紙本 1960年作


雨花臺頌設色紙本 1960年作(4620萬元,2006年7月北京嘉信國際)
題識:雨花臺頌。一九六○年三月,傅抱石寫。鈐印:傅抱石印(白文)
傅抱石的《雨花臺頌》,作於一九六零年三月,該作品七十平尺,迄今為止是所見到的傅抱石獨立創作最大幅的作品,氣勢恢弘,博大深沉,具有強烈的藝術震撼力。作品通過遠中近景的描繪,用焦點透視處理的手法,突出了雨花臺的主題,通過點綴於畫面的桃花、人物、工廠的煙囪,展現了一幅充滿時代活力的畫卷,是傅抱石晚期山水畫中最為典型最為完美的一幅作品。


初夏之霧立軸壬午(1942年)作(1131.2萬元,2010年5月中國嘉德)
題識:初夏之霧。車行成渝道上,退而望金剛坡。壬午,抱石寫。鈐印:傅抱石印、抱石、抱石齋、新喻
此幅是畫從成渝古道望金剛坡的風景,但又不是「百分之百的畫真山真水」,是從真景中提高升華的作品。作者說他的山水畫是「先有了某一特別不能忘的自然境界,而後演成一幅畫」。此圖正是作者對住處附近有了日積月累的充分認識和體味之後才創作的。此圖純用墨色和色彩表現,未用線條勾勒,是其吸取水彩畫技巧,探索運用新法的最早的創新作品之一。


萬松山館圖立軸 辛巳(1941年)作
題識:萬松山館圖。白雲自是如情物,隨我枯心飄渺中。辛巳夏,抱石。鈐印:抱石之印、印痴、抱石入蜀後作
題跋:不署昔賢驢,不學朝馬。偶爾風情愛苦瓜,無意稱尊者,善鼓不張弦,善注何須瓦。寫得松風萬壑間,聽取無聲也。《卜算子》,用稼軒韻為抱石題,尹默。鈐印:尹默
《萬松山館圖》作於1941年,傅抱石時居重慶金剛坡,正是其藝術創作進入成熟時期。圖中峰巒疊嶂,雄偉浩蕩,千巖萬壑,松林蓊鬱,清泉出澗,一藍衣隱士盤坐於水榭涼棚之中,靜觀流水白雲,聆聽徘徊在山川間的天籟之音,體味蘊含於萬物中的大道。此圖真實、形象地展現了傅抱石從學習石濤繪畫走向自我藝術的一個動態發展過程,保留了「抱石皴」這一著名山水技法演變的痕跡。圖中遠山使用淡花青渲染輪廓。中部群山則採用散鋒勾勒法,粗中見細,肆意揮灑,已經開始應用大塊體積分配畫面,並配合色彩的濃淡變化,表示山體的層次,從中可以窺見傅抱石從散鋒筆法向抱石皴初步演變的痕跡。近處松樹、柏樹的處理手法仍保留了石濤樹法的痕跡。此圖以篆書、行書兩種字體題款,在傅氏作品中比較常見,尤其是金剛坡時期的作品大多類此,即以篆書題寫畫名,以行書(或楷書)題寫內容。


幕府山立軸 1942年作(258.4萬港幣,2005年10月香港蘇富比)
款識:幕府山。年年幕府駐人顏,氣掠風雲指顧間。忽變餘音何處覓,曉鍾初度暮鍾殘。壬午二月,寫瞎尊者詩。抱石。鈐印:抱石、抱石入蜀後作、新喻
傅抱石用功於石濤研究甚深,以清湘生平經歷為題材創作組畫,乃其一九四二年十月在重慶舉行〈壬午畫展〉的內容之一。本幅寫於同年初,引石濤詩入畫。幕府山位於江蘇省江寧縣北長江南岸。因晉元帝初過江,王導建幕府其上,故得名。或謂石濤居寧時曾遊歷其地,思王導舊事有感而賦詠。
從畫面所見,乃畫家四十年代初期的風格,是時抱石皴技法尚未見明顯運用。整幅作品構圖較近傳統,舍奇詭險隘,以平穩對稱為主。人物置於右下方,密林相狹,中形寬道,兩人策杖尋幽,徜徉於其間。遠方背景只見青山擁翠,層層覆疊;山腰樓閣隱現,傍植樹如側斜出,益顯山坡之陡峭。人物描寫精細,衣紋復折起伏轉折俱呈動感;兩傍密樹成叢,勾點或圈葉,處理手法各有不同,故呈種類各異的樹木結聚,其組織緊密卻又層次分明,在畫家同類作品中甚為少見,極見用心。山勢略以線條勾出輪廓,呈體積感卻又無逼人之勢,輔以小青綠設色,全畫氣氛較恬淡閒適,有出塵脫俗之致,直現曉鍾初度暮鍾殘意境。


郭沫若詩意圖設色紙本 1942年作
款識:(1)壬午春,蜀中寫。抱石。(2)臨流扣楫且高歌,拔地群山奈爾何。白馬嘶風奔碧落,青螺負雨壓長河。茅臺鬥酒奚辭醉,宣室叢譚不厭多。蹔把烽煙遺物外,茲遊我足傲東坡。己卯中夏,抵山城未久,沫若先生寫《戊寅舟遊陽朔即事》媵予,不啻為此圖發也!寒食日,抱石記。鈐印:抱石長年(白)、抱石(朱)、新諭(朱)


聽瀑聯句圖立軸 水墨紙本
題識:抱石東川作。鈐印:抱石私印、蹤跡大化
高士觀瀑是他此期最為喜愛表現的題材。畫面上運用破筆散鋒,塗抹掃簇,一種創作激情使畫家將山石與瀑布表現得既精微而又豪放,山頂平坡上五六位高士形象奇古,似在觀瀑聽濤的同時互為酬唱,一下子把畫面激活了,「盡精微而致廣大」這句話移用在這件作品中無疑是恰如其分的。對陰晦雨後的山水,這件作品可稱是氣勢逼人,傳神而淋漓。傅氏是用水用筆的高手,山水在他那裡,技法被豐富得前無古人,尤其是,背後的遠坡,看來雜蕪的筆致下,山形、植物都若有若無地呈現在觀者眼前。


幽谷話舊設色紙本 1942年作
款識:新喻傅抱石,重慶西郊,壬午冬也。鈐印:傅、抱石大利、抱石齋作
《幽谷話舊》,作於壬午(1942)年,為傅抱石金剛坡時期巔峰之作,筆墨酣暢,氣勢磅礴。1942年10月10日,傅抱石《壬午畫展》在重慶夫子池歷志社舉行,反應熱烈,鬨動山城。本幅畫題款「壬午冬」,即個展後之新作。金剛坡是抗戰時期傅抱石來重慶後寄居的地方,朝夕於斯長達七年之久,渾樸的巴山蜀水滋潤了他的筆墨,使他在不惑之年就完成了畫風的轉變和風格的定型。
此幅《幽谷話舊》體現了傅抱石四十年代中期筆下屢見處理手法。此畫用破筆散鋒入紙,筆尖、筆肚、筆根同時作用,快速地橫塗豎抹,循環往復,濃淡互破,虛實相生,又以飽和而充足的水分,大塊面地用墨衍色,使之水乳交融,生機勃勃,元氣淋漓,與滋潤多雨、霧氣瀰漫、潮溼深厚、植被豐茂的蜀地山水黯然吻合。圖中布局嚴謹,左上角山坡陡峭、如遭斧削,有小路呈「之」字型沿山坡而闢。右下方老樹橫伸而出,枝葉茂密,兩者如犄角相峙,畫面自生均衡之勢。畫面細節講究,無論巖塊、綠竹、紅樹,穿插層疊,安排密而不亂,井然有序。傅抱石在最稠密的地方以留白騰出空間,置兩高士聚首其中,相晤幽谷,聞話於林蔭深處,有遺世忘機之感,也是畫家當下心境寄託之寫照。效果直如聚光燈集中照射般,畫中主體凸現,顯隱對比,妙趣橫生。


蒼山訪勝鏡框 設色紙本(578萬港幣,2010年5月香港佳士得)
題識:新喻傅抱石,金剛坡下山齋。鈐印:抱石之印、抱石齋、代山川而言也
《蒼山訪勝》是傅抱石四十年代在重慶創作的精品。此圖樹石用筆奔放,人物刻畫精緻,正是其「大膽落筆,小心收拾」的創作觀,體現了傅抱石畫作氣勢磅礴、小中見大的特點。傅抱石崇拜明末清初畫家石濤,既慕其高傲個性的創造精神,亦喜其溼墨淋漓之韻致,此圖闊筆雄放,墨色滋潤覽之若溼,為四十年代初期代表作之一。畫家在山峰的布局上往往不大留白,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形成遮天蓋地的磅礡氣勢。他在滿紙上下充塞山巒樹木,形成「大塊文章」的結構。他描繪水和雨的技法,獨創在傳統山水畫法基礎上,活用了各種皴法,歸集於「破筆散鋒」表現山石的結構。《蒼山訪勝》中能清楚地看到典型「抱石皴」,意韻淳厚。這皴法在畫面上與水墨的渲染產生了線面的豐富變化。這種筆法以氣取勢,磅礴多姿,自然天成。


石濤上人詩意設色紙本
題識:偶歷溪山勝,殊看非世遊。巖懸逼丘徑,暗瀑下重丘。嶺上幽花秀,潭心碧影浮。倚欄心目爽,蒼翠耐人留。此石濤上人宣城天延閣中詩也。新喻傅抱石。鈐印:傅、抱石大利、抱石得心之作、代山川而言也、蹤跡大化
康熙二十六年(1687)立秋前,石濤在梅清的天延閣中作山水一幅,傅抱石此畫,源自石濤當年的題畫詩。此幅布局壯闊,墨彩淋漓,畫家以獨創的「抱石皴」,在破筆散鋒狂放的筆觸之下,隨意揮灑,法隨心生,不拘一格。山石以淡赭色渲染,只在背陰處略著花青,以分陰陽,而叢樹則罩以花青,凸顯「蒼翠耐人留」的意境。憑藉濃重的渲染,將線、皴統一起來,將強烈的個人情感融入畫中。
傅抱石仰慕石濤,他不僅編撰《石濤年表》、發表《石濤叢考》,還在1940年代前半期,連續創作石濤上人系列詩畫,仰慕之深正如他自己所言,「餘於石濤上人妙諦,可謂癖嗜甚深,無能自已」。但傅抱石較少臨摹石濤作品,與自然朝夕相處,「寫胸中之丘壑」即成他新階段的使命,對於石濤的仰慕,上升為石濤「代山川而言」的革新精神。


石濤〈過凌敲臺〉詩意設色紙本 1942年作(1186萬港幣,2012年10月香港蘇富比)
款識:山勢盤紆一徑斜,雲垂四面日光遮;清波石打天門雨,紅葉船衝洞口霞。客過魂銷悲往事,亭空樹老不開花;當年歌舞人何處?獨剩荒臺起暮笳。壬午立夏,讀清湘〈過凌敲臺〉詩寫此,並擬上人筆意。抱石。鈐印:抱石、印痴、苦瓜詩意、抱石齋


敬亭秋鏡心 設色紙本 1942年作(1344萬元,2010年12月北京匡時)
款識:敬亭秋。丁丑秋,全面抗戰起,餘與寄梅兄皆旅宣城。廣德陷,敵直犯,始倉皇離去。寄梅還湘,餘則在贛。旅旋吾二人均輾轉入川。今歲雙十重晤於陪都,歡忭無可形容。而以宣城一幕,彼此感念萬端也。憶日前有書致寄梅,謂將寫宣城舊事為贈。寄梅欣然。夫宣城舊事何可寫也,茲寄梅將有敦煌之行,乃憑懸想構此小幀,以敬亭雙塔之勝為賢夫婦志別。它日東歸,倘再相將作宛陵遊,則倉卒之制亦不無微意也。壬午大寒前一日,寫時同在重慶。新喻傅抱石記。鈐印:傅氏、抱石、抱石齋
這是傅抱石先生一件精美的作品,山勢險峻,蒼松俊俏,斜暉脈脈,古塔高聳。中有高士二人,冠服儼然,前後呼應,側丈而行……筆線率意姿縱,形色交融,氣韻古穆沉雄。雙塔寺藏於山巒之中,發古人之幽情,題取李白「此處別離同落葉,朝朝分散敬亭秋」的意境紀念友人又將分別之情。所以畫作取名「敬亭秋」。
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畫成就基於兩個方面:一是寫生方法的介入,直取生動的自然環境和現實生活。二是獨特的繪畫語言,開創了抱石皴等一系列獨特的繪畫語言。而這件作品是這兩個特點結合的典型代表。傅抱石以硬毫破鋒直寫山勢,勾、皴、擦一氣呵成,打破筆線與色墨的明顯分界,形色交融,筆線揮灑縱恣的用筆但骨氣中含,語言風格特徵明顯。
1939—1945年,是傅抱石集中心智用於繪畫創作的金剛坡的七年,1940年創作了《漁夫》,1941年創作了《雲臺山圖》二卷、《訪石圖》等等,1942年創作了名作《大滌草堂圖》。1942年為傅抱石來金剛坡第四個年頭,是其金剛坡時期最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傅抱石在重慶舉辦「壬午個展」,展出作品一百件近作。在個展的序言中他有介紹:「三月間,本企圖把石濤的一生,自出湘源,登匡廬,流連長幹、敬亭、天都……寫成一部史畫,來紀念這位傷心磊落的藝人。……陸續寫了不少。如《訪石圖》、《石公種松圖》、《過石濤上人故居》、《張野鶴詩意》、《四百峰中蓑笠翁》、《大滌草堂圖》、《對牛彈琴圖》、《石濤上人相》……十餘幅,其中大部分是根據我的研究成果而畫面而成,並儘可能在題語中記出他的因緣和時代。」本幅「敬亭秋」題為「壬午大寒前一日」,即個展之後的新作。石濤的履跡也是傅抱石這一年繪畫作品中最為重要的題材。石濤大概在37歲到52歲之間駐錫宣城敬亭山南麓之廣教寺(俗名雙塔寺),《石濤畫語錄》基本也在此完成。所以敬亭是他遍訪石濤舊蹤的最重要的一站,本幅所描繪的正是廣教寺(俗名雙塔寺)周邊的景色。


飛瀑聽泉圖立軸 設色紙本
款識:正因先生方家正之。新喻傅抱石,重慶西郊。鈐印:抱石之印(白)、往往醉後(朱)
從作品落款可以看出這是傅抱石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中期的作品,那個時期,傅抱石已在嘗試放棄線而直接以面的方式去表現自然,並且開始嘗試用散鋒皴法。此圖以寫意為主,揮灑頃就,惟點景人物,線條精煉準確,疾速運筆中顯其動勢,簡潔無冗贅,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卻不流草率。先生作品的藝術魅力,在於他拮取造化素材後,所作的概括提煉和藝術誇張。在造境過程中,他傾注了自我的理想和審美觀。此作筆墨精純,霧氣蒼茫,大筆揮灑,小心收拾,乃傅氏難得之精品。體現了傅抱石畫作氣勢磅礴、小中見大的特點。圖中四位士人形象奇古,超凡脫俗,為此畫點睛之筆。筆下的古人絕非軀殼,而是別有情懷、精氣飽滿、瀟灑超脫、高古靈慧,獨具人格力量,頗能引起觀者共鳴。


入眼荒寒一洒然立軸
款識:入眼荒寒一洒然。抱石寫。鈐印:新喻傳氏、新喻、抱石齋
抱石先生此作,就「入眼荒寒一洒然」詩句為題而創作。先生未見過石濤原畫,只是根據詩句意境以自己的理解,主要營造一種荒寒、冷雋之美的景象。以此作之風格看,大約作於1942年初,甚或更早。此時先生正處於繪畫的「變法」時期,作品既不同於此前之比較傳統的筆墨,也還未見此後的被人稱作「抱石皴」的全新畫法,呈現的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過渡時期」的面貌。此幅《入眼荒寒一洒然》由於景物的體積、遠近、塊面等等的表現,全靠的水墨擦染,當然線條少了。而多次的擦染,薄薄的宣紙,當然也經不住。後來,這種新舊交替階段的過渡的特殊方法所畫的作品,就不再出現了。因此,此類作品非常罕見,也最為珍貴的。


杜甫詩意雪霽圖設色紙本 1943年作
款識:癸未冬,始寫於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山齋,傅抱石。鈐印:抱石山齋(朱文)、抱石(朱文)
傅抱石的作品中,山水畫佔有重要地位。他認為「元以後,藝人集江淮間,平疇千裡,雄奇遂自畫面退走」。所以他踏遍祖國河山寫生,體驗自然的蒼茫雄奇,變化多端而融於畫中。傅抱石的山水從為古人配景,到古賢成為點綴,這是他的畫面煥發古意的來源。五代李成曾作一幅《窠石讀碑圖》,樹木小筆皴擦似蟹爪,無半片殘葉,除此之外只有一騎驢者和一塊巨碑靜立其中,蕭疏荒遠的意境讓人印象深刻。一千多年之後,傅抱石也作了《杜甫詩意雪霽圖》這樣一幅蕭疏蒼涼的水墨風景。構圖上選取了更為大氣的立軸。李成所慣用的鷹爪、蟹爪皴被直爽繚亂、幹練犀利的「抱石皴」所代替;小筆捲雲皴所作的石塊被渴筆皴擦的大墨塊所代替。通往深山的小路上,一行人懷抱包裹踽踽獨行,面對一座蒼茫挺拔白雪皚皚的山峰。巨大的山石如屏障般橫截在人生的道路上,給人一種不可侵犯的神聖感,更顯示出人的渺小。碑有讀懂的時候,山也有翻過去的一天,儘管悲壯但是卻充滿希望。傅抱石用氣魄宏大的筆力營造了這樣一個蕭瑟冷靜的場景,雖然面貌已經全然不同與古人,卻具有同樣直指人心的力量。


仿石濤遊華陽山圖1943年作廬峰秋夕


廬峰秋夕立軸 1943年作(605萬元,2004年5月北京榮寶)
款識:廬峰秋夕。紗廚如水春雲空,汗衣香潤資燻籠。北窗虛敞足幽寂,蒲葵麈尾來輕風。銀缸欲燼酒力散,連床清話今宵同。山深縣遠無更鼓,唧唧草蟲階下語。十二闌幹月轉簷,鶴髮初擎振霜羽。明朝歸斾向山中,回首西城暗煙雨。中國題畫詩於杜工部後惟虞伯生足晝也。癸未十月初三日,寫第二詩於重慶西郊山齋。傅抱石並記。鈐印:傅、抱石長年、印痴、抱石入蜀後作、蹤跡大化
《廬峰秋夕》是傅抱石1943年創作於四川的山水畫力作。畫面上部,山體結構堅實而又富於變化,左側石樑下方有泉水奔瀉而出,右側山腰處浮雲飛動。圖下方數株蒼松矗立在巨石之上,幾間房屋依山而築,近處一室中二老者相對而語,遠處一童子懷抱一卷書畫沿房廊走來。「此畫章法布局新穎獨特,筆墨技法純熟老辣而又極具個性」(傅二石語),正是傅氏金剛坡時期的代表作,此時畫家繼續傳統、師法造化,為後來傅氏風格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仿梅瞿山筆意山水 立軸
題識:云為衣履石為梯,白日青虛步可躋。天近只疑三界合,煙開渾見四方低。寒松掛雪明前嶂,瀑水轟雷下別溪。早晚臺端捐佩去,誅妻來與道人棲。抱石戲寫湘師一絕,兼儗瞿山筆之意。鈐印:抱石、印痴、苦瓜詩意
此圖是以梅瞿山之筆法,畫石濤絕句詩意。梅瞿山即清初黃山派的代表人物梅清。這是傅抱石四十年代初期的典型之作,看似頭亂服,率筆為之,卻是將水墨與皴法融為一體,皴擦點染兼用,淋漓盡致,將石濤詩意闡發得盡善盡美,又深得梅清「筆法松秀,墨色蒼渾」之韻,生氣欣然。


山雨樓閣圖立軸 1943年作
款識:德茵先生屬政,癸未九月,新喻傅抱石東川寫。鈐印:傅、傅抱石
此作帶有傅氏山水的一貫特性,揮灑自如,運筆極為迅疾,在看似亂頭粗服中充滿著激情和自信,運用獨創的抱石皴,散鋒入紙,恣意塗抹,畫面沉雄飽滿而又朦朧氤氳。圖中兩人在濛濛細雨中撐著雨傘喁喁私語,另兩者在山間草廬中似潛神對弈。應該說,山水鬱勃黯暗、雄奇峻險是作品的表層符號,更深刻的意識和情感則是對倏忽若飄塵的人的孤寂、無奈與浩嘆。人格化的山水,包含畫家個人情感的丘壑,奔迸著畫家的熱血與激情、風雨晦明的蒼莽山巒與蓊鬱的草木,是畫家在大自然的感動之下所引發的長歌浩嘆。


白嶽黃山兩逸民立軸 設色紙本(12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題識:白嶽黃山兩逸民。新喻傅抱石。鈐印:抱石長年、抱石齋作、新喻
《白嶽黃山兩逸民》,無紀年,根據作品的整體風格面貌判斷,約作於1943年。「白嶽黃山兩逸民」句,出於王士禎冶春詩。兩逸民指程邃與孫默。程邃為明末清初山水畫名家。「白嶽」即「齊雲山」,古時「白嶽」、「黃山」並稱,有「新安多佳山,而齊雲嚴與黃山為最。黃山、白嶽相對,細看從來無厭時」之句傳世。
圖寫群山巍峨,壁立千仞,勁松俯仰呼應其間。這大約是作者的印象中的黃山、白嶽的寫意。抱石用方折而爽勁的筆劃鉤皴山峰石壁,類乎於大斧劈,氣勢險峻。這種方折而類於大斧劈的筆法,是他的筆墨嘗試之一種,在他1943年的作品中時可見到的。圖下端平臺上並坐兩人,舉目忘情於山間,即程、孫兩逸民也。作品雖以「白嶽」、「黃山」名之,卻也借鑑了蜀地山川的特點,既不乏雄壯,又兼以秀美。加之畫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將內心的激烈壯懷融入其中,畫中的勃發之氣似乎隨時都會奔湧而出,令人心潮澎湃。傅抱石認為中國山水畫應該「暢寫山水之神情,以景寫情、寓意於景,以情景交融為上」,此圖正是他身體力行其藝術主張的一個明證。


相關焦點

  • 傅抱石《湘夫人》欣賞:被稱為仕女畫中的上品,勝過齊白石太多
    關於他筆下的山水,尤其是大家熟悉的「抱石皴」繪畫風格,可以說是無人能敵。傅抱石的筆法非常了得,再加上他那獨特的皴法,至今仍舊還是被太多喜歡玩繪畫的人模仿。其實關於他的作品,最重要的並不是他繪畫的有大厲害,最重要的就是他作品所表達出來的藝術價值與魅力,這是沒有其他人做得到的。
  • 傅抱石:我是這樣完成一幅畫的!
    傅抱石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1949年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擅畫山水,中年創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 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傅抱石:我是這樣完成一幅畫的!
  • 「津門網」傅抱石:風雨歸舟圖、鏡泊飛泉等10幅國畫作品賞析
    風雨歸舟圖熟悉傅抱石的人都對他縱筆橫掃的散鋒筆法印象深刻,特別是他那種「無法乃為至法」的氣度深得石濤神髓。沉著痛快的筆墨渾然統一在整體的畫面中,一掃清末四王餘脈的山水「館閣體」,突破傳統中國畫的程式桎梏而又不遠離傳統筆墨的精神圭臬。這幅《風雨歸舟圖》充分展現傅派山水散鋒筆法的獨特魅力,為借古開今的傳世名作。
  • 拍賣//傅抱石《聽泉圖》高價成交的五個理由
    傅抱石是我國當代傑出的山水畫家、美術史論家,新金陵畫派的創始人,其繪畫主張「師古人之心,不師古人之跡」。傅抱石擅長畫山水、仕女、高士,所作章法結構不落常套,線條縱逸挺秀,皴法融合諸家,自創「抱石皴」。其山水煙雨茫茫、氣勢不凡,有人說抱石的山水畫是超越當代,代表了當代山水畫的新潮。
  • 傅抱石|中國畫壇奇才的一生
    然而,有一位現代畫家,居然也能像這些珍貴的文物一樣,在這裡永遠地佔有一席之地,他就是傅抱石。傅抱石舊照這位在南京享有如此殊榮的中國畫巨匠,一生學畫卻從未拜過師。他的作品尤以山水和人物見長,其山水激情奔放,人物善能傳神。
  • 酣暢淋漓,詩情文思並重的傅抱石作品賞析
    傅抱石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1949年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擅畫山水,中年創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雪景山水人物圖》軸,紙本,設色,縱133.5釐米,橫25釐米。圖上萬木凋零,白雪皚皚。
  • 明代山水100幅,大飽眼福!
    下面帶來100幅明代山水精品及賞析,各位大可一飽眼福!1、《華山圖冊》明  馬軾  紙本水墨  縱28釐米  橫60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此卷為馬軾、李在、夏芷三家之作,共為九幅,裝成一卷。夏芷,字廷芳,錢塘人。曾師戴進,學畫山水,直逼業師。
  • 第五屆傅抱石文化藝術節下月啟動
    活動背景已舉辦四屆文化藝術節 打響新餘「抱石文化」品牌祖籍新餘的傅抱石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的標杆,現代金陵畫派的創始人,創造了傅家山水和「抱石皴」。值得一提的是,10月下旬,我省將在新餘舉行紀念傅抱石誕辰116年系列活動,包括舉辦「傅抱石」全國篆刻名家邀請展、新餘市「傅抱石藝術獎」美術書法大賽、「夏布繡與傅抱石」文創進校園,「江山如此多嬌·新餘傅抱石」全國中國畫作品展文集圖書發布會等。
  • 張大千創造潑彩山水,傅抱石獨創抱石皴,有人說張大千不如傅抱石
    張大千的山水畫獨樹一幟,但是有人說他的山水畫造詣不如傅抱石,真的如此嗎?張大千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曾經出家為僧,也曾遊歷山川大江,也在敦煌臨摹過壁畫,真正做到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藝術思想,尤其是潑彩山水畫,大氣磅礴,屬於開宗立派的風格。
  • 傅抱石:中國畫的生命須永遠寄托在『線』和『墨』上
    對於中國畫大家傅抱石來說,這個飛躍無疑來自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入蜀生活的八年時光。 回首近百年來的中國畫史,四川山水居然成為了神州大地上帶給藝術家最多「心源」的「造化」。黃賓虹、傅抱石、陸儼少、李可染······他們都在巴山蜀水間發現了最適入畫的美和最宜表現個人風格的樣式。
  • 春光尚好:傅抱石《細擘桃花擲流水》
    傅抱石曾於1945年、1947年以同一詩文另繪兩幅仕女畫作,畫均取橫幅,嘗試對這類詩意的玩味與描繪表達。傅抱石同時還曾另做探索變化,改以「楊柳」為主要環境元素,仕女恍似身處柳枝群舞中悠然而行,長袍隨風搖曳擺,與蕩柳互生呼應,更見飄逸,也增添了畫面的動感。
  • 上海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會長-湯發周解讀傅抱石珍稀傳世書畫代表作
    傅抱石重慶寫。【印文】抱石印、抱石得心之作、蹤跡大化【傅抱石自題籤】側耳含情披月影。抱石自題。《其命唯新-紀念傅抱石誕辰110周年民間珍藏傅抱石作品集》,第112-113頁,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4年11月。4.《所謂伊人:傅抱石仕女畫集》,第16頁,譯林出版社,2014年。
  • 傅抱石傳奇家藏《春光》現金陵 收藏愛好者聞風而動
    傅抱石立即落下款識:「餘寫此幅未竟,時慧曰:此春光也,即題之。乙酉清明前一日,傅抱石」。這幅作品也印證了他們夫妻之間對藝術感覺的息息相通。   石濤《謫仙樓山水》   石濤的《謫仙樓山水》為目前現身市場最大尺幅的石濤山水作品,氣勢澎湃,曾為享譽國際的大鑑藏家王季遷家藏之作。
  • 傅抱石:篤學與至藝
    傅抱石是近現代成就卓著的學者型藝術家之一,一生著述頗豐,存世200多萬字,代表性學術成果有《摹印學》《中國繪畫變遷史綱》《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的研究》《石濤上人年譜》等,編有《中國繪畫理論》《中國美術年表》《大滌子題畫詩跋校補》《明末民族藝人傳》等。傅抱石先生是20世紀家喻戶曉的國畫大家。而作為學者的傅抱石,才應該是他的第一身份。
  • 新餘:弘揚傅抱石藝術精神 挖掘抱石文化資源
    近年來,該市以抱石文化「IP」為抓手,通過鐫刻城市文化印記,發掘城市精神內核,塑造城市文化品格,不斷傳承和弘揚傅抱石藝術精神,挖掘抱石文化資源,切實有效地守住了抱石文化的「根」與「魂」,為抱石文化唱響全國、走向世界,插上騰飛的翅膀。
  • 極具天賦的山水畫家宋唐 行走山水間 落筆成詩畫
    幼年時打下繪畫基礎,後來師承當代大師學習繪畫,並遍訪名山大川,走最遠的路,欣賞最美的風景,並用自己手中的筆記錄下來,將那美麗的自然風光變成了一幅幅可以永久留存的山水畫作品。在實踐之路上不僅走了更多,也提升了更多。 成名的宋唐並沒有沉陷在過去的成績和新的物質生活中,而是積極進取,多次參加國內外的書畫比賽和書畫展,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 宋代傑出畫家趙伯駒青綠山水欣賞
    趙伯駒的青綠山水正是這樣一幅構思、構圖、勾勒、設色「周密不苟」的佳作。宋 趙伯駒《山水》手卷 尺寸:長:245cm 寬:32.9cm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典型代表。通常用線條勾出輪廓,然後用赭石色來表意山體裸巖。石綠和石青用色於樹木青苔。顏色厚重華麗。
  • 傅抱石:我用我法
    撞畫山水,中年創「抱石」,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與齊白石稱「南北二石」,其成名作為《江山如此多嬌》,今已收入初一美術課本。在踏上藝術道路的初始,傅抱石首先把用於謀生的刻字,轉移到了藝術狀態的篆刻上,一本趙之謙的《二金蝶印譜》成了他最初的範本和教科書。
  • 100幅世界名畫欣賞《向日葵》,將熾熱的陽光表現在畫布之上的人
    上次我們將跟大家一起欣賞100幅世界名畫《吶喊》,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聊另一幅作品《向日葵》。《向日葵》這幅作品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無論是我們在課本上所見,還是在生活中,他好像到處都有存在過,讓人記憶深刻。《向日葵》這幅作品由荷蘭畫家梵谷所作,現今世界上共有六幅存在。
  • 好像畫中行走,廣東最美的田園風光,可比擬桂林山水
    上個世紀,迷人的桂林山水通過電影《劉三姐》風靡全球,幾十年來,無數遊客為了一睹「水墨畫卷」而專程前往陽朔小住,許多人甚至認為桂林只是廣西的首府,卻對南寧視而不見。事實上,中國南方有許多類似桂林山水的地方,同一類地貌的分布範圍最廣的就是廣西和貴州,許多外地遊客不知道的是原來廣東也有「桂林山水」。清遠市是廣東喀斯特地貌最美麗、分布最廣、成名最早的城市,更適合出遊的是英德的英西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