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 題:人生,為祖國深潛——記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黃豔、餘國慶
題記:這輩子沒有虛度,一生屬於核潛艇、屬於祖國。——黃旭華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當「藍色巨鯨」奔向大海之際,在場的人無不熱血沸騰,他更是喜極而泣。
隱姓埋名,荒島求索,深海求證,他和他的同事們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遼闊海疆從此有了護衛國土的「水下移動長城」。
青絲變為白髮,依舊鐵馬冰河。
如今,第一艘核潛艇已經退役,但年逾九旬的他仍在「服役」。
他就是黃旭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譽所長。
走進他的辦公室,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彈道飛彈核潛艇模型,一個深藍、一個金黃,仿佛在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又仿佛隱藏著他那激蕩人生裡的重重謎團:
是什麼讓他守口如瓶30年,父親臨終也不知道他在幹什麼?為什麼「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核潛艇,不到十年就搞了出來?是什麼讓一個花甲老人以身試潛,成為世界第一個極限深潛的總設計師?又是什麼魔力讓一個年逾九旬的老人依然痴迷核潛艇?
輾轉求學:顛沛流離立救國之志
初次見面,硬朗的身板、敏捷的思維和良好的記憶,一點也看不出眼前這位老人已經九十高齡。黃旭華中氣十足而帶點潮汕口音的普通話,把我們帶回到80年前烽火連天的歲月。
1937年冬,廣東省海豐縣田墘鎮的鄉村舞臺上,一個流亡的小姑娘正唱著日本侵略軍的罪行,臺下觀眾群情激奮。
這是抗日宣傳劇《不堪回首望平津》,臺上的小姑娘正是男扮女裝的黃旭華,那年他13歲。「那時我就想,長大了,一定得為國家做一點事情。」
戰火紛飛,山河飄零。
連天的戰火已經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黃旭華的中學時代不得不輾轉廣東揭西、梅縣和桂林、重慶等地求學。
父母是醫生的黃旭華,兒時的志向是從醫,治病救人。然而,一路坎坷的求學經歷,讓他決定棄醫從工。
「想轟炸就轟炸,因為我們國家太弱了!」黃旭華說,我不想學醫了,我要學航空、學造船,我要科學救國!
1945年9月,海邊出生的黃旭華,考入國立交通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開始了學術成長的起步。同時,加入校學生進步社團「山茶社」,進行了革命思想的啟蒙。
1949年春的一天,大學四年級的黃旭華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
「有人跟我開玩笑:你研製核潛艇以後,就是『不可告人』的人生了!我說:是的,我很適應,因為上大學時,我就開始『不可告人』的地下黨人生了。」黃旭華說。
1950年4月,黃旭華入黨轉正。匯報思想時,他用這樣的一段話表明心志:
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誓言無聲。入黨轉正時的話語,成為其一生信守的諾言。
荒島求索:隱姓埋名築強國之路
1958年,一個電話改變了黃旭華的一生。
「電話裡只說去北京出差,其他什麼也沒說。我簡單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去了。」黃旭華說,他從上海到了北京才知道,國家要搞核潛艇。
這是黃旭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從此,他的一生與核潛艇結緣。
在此4年前,美國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首次試航。一年前,蘇聯第一艘核潛艇下水。核潛艇剛一問世,即被視為捍衛國家核心利益的「殺手鐧」。
時不我待。1958年6月27日,聶榮臻元帥向中共中央呈送《關於開展研製飛彈原子潛艇的報告》,得到毛澤東主席批准。
這份絕密報告,拉開了中國研製核潛艇的序幕。
然而,當時的中國要造核潛艇,談何容易!
1959年秋,赫魯雪夫訪華。中國領導人希望蘇聯幫助中國發展核潛艇,但赫魯雪夫認為,核潛艇技術複雜,中國搞不了。
對此,毛澤東誓言:「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主席這句話,體現了中國人自己造核潛艇的決心。」黃旭華說,這種激勵難以言表。
然而,當時連核潛艇長什麼樣兒也不知道。「沒辦法,只能『騎驢找馬』,搜羅核潛艇相關信息,拼湊出核潛艇的輪廓。」
黃旭華說,他們只得帶著「三面鏡子」找有用信息:用「放大鏡」搜索相關資料,用「顯微鏡」審視相關內容,用「照妖鏡」分辨真假虛實。
就這樣,中國核潛艇事業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在一波三折中發展。
1962年底,核潛艇研製工程因故「下馬」。不過,黃旭華並未離開,繼續核潛艇研究。
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原子彈上天,帶來核潛艇下海的希望。5個月後,核潛艇研製工作全面啟動。
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在葫蘆島成立,黃旭華開始了「荒島求索」的人生。
與黃旭華共事多年的施祖培說,沒有現成的圖紙和模型,就一邊設計、一邊施工,晚上準備兩個饅頭,加班加點地幹。當時有個土口號,叫「頭拱地、腳朝天,也要把核潛艇搞出來」。
那是個特殊的年代。文革時期政治運動不斷,白天養豬、修豬圈、接受批判,晚上黃旭華和同事們潛心於核潛艇事業。
時任核潛艇總體性能設計師陳源說,荒島維艱,但大家勁頭不減。所有人心裡都裝著使命,儘快研製出中國的核潛艇。
沒有計算機計算核心數據,就用算盤和計算尺。為了控制核潛艇的總重和穩性,就用磅秤來稱。
黃旭華和同事們用最「土」的辦法解決了尖端的技術問題,同時用創新的思維解決關鍵問題。
核潛艇的形狀是採用常規線型還是水滴線型,一度困擾著黃旭華和他的同事們。美國發展核潛艇分三步走,先是採用適合水面航行為主的常規線型,同時建造一艘常規動力水滴線型潛艇,摸索水滴型體的流體性能,在此基礎上研製出先進的水滴型核潛艇。
依據大量試驗和科學論證,黃旭華提出,「三步並作一步走」,研製中國的水滴型核潛艇。
「一個偵察兵已把最佳路線偵察出來,再去就沒必要重走他偵察時的路線了。」黃旭華說。
參與核潛艇研製工作的核動力專家張德峰說,當時,核潛艇工程「三駕馬車」——堆(艇用核反應堆)、艇(核潛艇總體)、彈(潛射彈道飛彈),相互合作、互相配合,去攻克一個個難關。
功夫不負有心人。
黃旭華和同事們先後突破了核潛艇中最為關鍵和重大的核動力裝置、水滴線型艇體、艇體結構、人工大氣環境、水下通訊、慣性導航系統、發射裝置7項技術,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順利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徵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
這是世界核潛艇史上罕見的速度:上馬三年後開工,開工兩年後下水,下水四年後正式入列。
1981年4月,我國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成功下水。兩年四個月後,交付海軍訓練使用,加入海軍戰鬥序列。
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深海,潛伏著中國核潛艇,也深藏著「核潛艇人」的功與名。
「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沒有回家。離家研製核潛艇時,我剛三十出頭,等回家見到親人時,已是六十多歲的白髮老人了。」黃旭華說。
苦幹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黃旭華埋頭苦幹的人生,正是中國核潛艇人不懈奮鬥的縮影,他們是騎鯨蹈海的「無名英雄」。
極限深潛:驚濤駭浪顯報國之心
核潛艇潛入深海,才能隱蔽自己,在第一次核打擊後保存自己,進行第二次核報復,從而實現戰略威懾。
1988年4月29日,我國進行核潛艇首次深潛試驗。數百米深的深潛試驗,是最危險的試驗。
「核潛艇上一塊撲克牌大小的鋼板,深潛後承受的外壓是1噸多。這麼大的艇體,有一塊鋼板不合格、一條焊縫有問題、一個閥門封不嚴,都是艇毀人亡的結局!」
深潛試驗遭遇事故並不罕見。上世紀60年代,美國核潛艇「長尾鯊」號便在深潛試驗時沉沒,艇上一百多人全部遇難。
對參試人員來說,這無疑是個巨大的心理考驗。為增強參試人員信心、減小壓力,這位64歲的總設計師做出驚人決定:親自隨核潛艇下潛。
黃旭華說:「我不是充英雄好漢,要跟大家一起去犧牲,而是確保人、艇安全。」
這樣的生死選擇,妻子李世英全力支持。作為丈夫的同事,她也是第一代核潛艇研製人員的一分子。「我當然知道深潛試驗的危險,但他是總設計師,他了解這個艇,他在艇上,遇到問題的話可以當場解決。」
一小時、二小時、三小時,核潛艇不斷向極限深度下潛。海水擠壓著艇體,艙內不時發出「咔嗒、咔嗒」的巨大聲響,直往參試人員的耳朵裡鑽。
時任深潛隊隊長的尤慶文回憶當時情景,「每一秒都驚心動魄」。
尤慶文抱著錄音機錄下艙室發出的聲音和下潛指令。黃旭華全神貫注地記錄和測量著各種數據。
成功了!當核潛艇浮出水面時,現場的人群沸騰了。人們握手、擁抱、喜極而泣。
黃旭華欣然題詩:花甲痴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1988年下半年,中國第一代彈道飛彈核潛艇完成水下發射飛彈試驗,意味著中國真正具備了水下核反擊能力。
黃旭華是第一代核潛艇船體設計總負責人,第一代核潛艇形成完整戰鬥力的總設計師,1958年核潛艇研製啟動以來從未離開的「核潛艇人」。當人們稱其為「中國核潛艇之父」時,黃旭華說「不敢接受」。
「我只是研製隊伍中的一員。核潛艇的研製成功,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策、領導的結果,是全國千百個科研、生產、使用單位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成果。」
老驥伏櫪:交棒接續抒愛國之情
幾十年風雨兼程,黃旭華說,他最遺憾的是沒能將工作與家庭更好地平衡,「是一個不稱職的兒子、不稱職的丈夫、不稱職的父親」。
因為核潛艇研製是絕密項目,他對外閉口不提。30多年裡,父母兄弟姊妹都不知道他在幹什麼工作。
1987年,上海《文匯月刊》刊登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講述中國核潛艇總設計師的人生經歷。黃旭華把雜誌寄給了遠方的母親。
「文章沒提我的名字,但是有『黃總設計師』和『他的妻子李世英』,我母親知道這就是我。妹妹告訴我,母親一遍遍地讀,還把兄弟姐妹叫到跟前說,『三哥的事,你們要理解、要諒解』。」
說起父母親,黃旭華總是眼眶溼潤。「有人時常問我怎樣理解『忠孝不能兩全』,我總是這樣告訴他們: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對於妻子,黃旭華充滿感激和愧疚。
「我們在同一戰線上,有相同的使命,我知道研製核潛艇有多難,不給他拖後腿,讓他沒有牽掛地去攻堅克難。」李世英說。
黃旭華愛孩子,但是他太潛心於核潛艇研製。那段時間裡,女兒真切的感受是「爸爸回家是出差」,小女兒黃峻記得,最長一次出差將近一年。
「雖然爸爸沒有更多的時間陪我們,但他用行動教育了我們。從他身上我學到了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無私奉獻的品格,這是我一生的財富。」大女兒黃燕妮說。
核潛艇是黃旭華一生的事業。他說:「這輩子沒有虛度,一生屬於核潛艇、屬於祖國,無怨無悔!」
如今,黃旭華仍然每天8點半到辦公室,整理幾十年工作中積累下的資料,依然老驥伏櫪。
黃旭華說:「當年搞核潛艇時有四句話: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聽起來比較土氣,但這是真正的財富。」
新一代核潛艇研製人員、「80後」高級工程師錢家昌說,黃院士呈現的精神品質,是一顆共產黨員的初心,一個科技工作者的愛國情懷。新時代更需要老一輩核潛艇人那不懼艱難、無私奉獻的精神,更需要他們留下的精神遺產和獨特的創新基因。
「第一代核潛艇人篳路藍縷,核潛艇橫空出世,使我國擺脫了超級大國的核訛詐。」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說,他們所開創的核潛艇事業,繼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激勵著新時代的人們,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進。
在黃旭華辦公桌上的玻璃板下,壓著一張他指揮大合唱的照片。從2006年開始,連續幾年所裡文藝晚會的最後一個節目,都是由他指揮全體職工合唱《歌唱祖國》。
記者問:「在您的心中,愛國主義是什麼?」
黃旭華答:「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同國家的命運結合在一起。」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