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為祖國深潛——記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

2021-01-13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 題:人生,為祖國深潛——記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黃豔、餘國慶

  題記:這輩子沒有虛度,一生屬於核潛艇、屬於祖國。——黃旭華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當「藍色巨鯨」奔向大海之際,在場的人無不熱血沸騰,他更是喜極而泣。

  隱姓埋名,荒島求索,深海求證,他和他的同事們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遼闊海疆從此有了護衛國土的「水下移動長城」。

  青絲變為白髮,依舊鐵馬冰河。

  如今,第一艘核潛艇已經退役,但年逾九旬的他仍在「服役」。

  他就是黃旭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譽所長。

  走進他的辦公室,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彈道飛彈核潛艇模型,一個深藍、一個金黃,仿佛在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又仿佛隱藏著他那激蕩人生裡的重重謎團:

  是什麼讓他守口如瓶30年,父親臨終也不知道他在幹什麼?為什麼「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核潛艇,不到十年就搞了出來?是什麼讓一個花甲老人以身試潛,成為世界第一個極限深潛的總設計師?又是什麼魔力讓一個年逾九旬的老人依然痴迷核潛艇?

  輾轉求學:顛沛流離立救國之志

  初次見面,硬朗的身板、敏捷的思維和良好的記憶,一點也看不出眼前這位老人已經九十高齡。黃旭華中氣十足而帶點潮汕口音的普通話,把我們帶回到80年前烽火連天的歲月。

  1937年冬,廣東省海豐縣田墘鎮的鄉村舞臺上,一個流亡的小姑娘正唱著日本侵略軍的罪行,臺下觀眾群情激奮。

  這是抗日宣傳劇《不堪回首望平津》,臺上的小姑娘正是男扮女裝的黃旭華,那年他13歲。「那時我就想,長大了,一定得為國家做一點事情。」

  戰火紛飛,山河飄零。

  連天的戰火已經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黃旭華的中學時代不得不輾轉廣東揭西、梅縣和桂林、重慶等地求學。

  父母是醫生的黃旭華,兒時的志向是從醫,治病救人。然而,一路坎坷的求學經歷,讓他決定棄醫從工。

  「想轟炸就轟炸,因為我們國家太弱了!」黃旭華說,我不想學醫了,我要學航空、學造船,我要科學救國!

  1945年9月,海邊出生的黃旭華,考入國立交通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開始了學術成長的起步。同時,加入校學生進步社團「山茶社」,進行了革命思想的啟蒙。

  1949年春的一天,大學四年級的黃旭華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

  「有人跟我開玩笑:你研製核潛艇以後,就是『不可告人』的人生了!我說:是的,我很適應,因為上大學時,我就開始『不可告人』的地下黨人生了。」黃旭華說。

  1950年4月,黃旭華入黨轉正。匯報思想時,他用這樣的一段話表明心志:

  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誓言無聲。入黨轉正時的話語,成為其一生信守的諾言。

  荒島求索:隱姓埋名築強國之路

  1958年,一個電話改變了黃旭華的一生。

  「電話裡只說去北京出差,其他什麼也沒說。我簡單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去了。」黃旭華說,他從上海到了北京才知道,國家要搞核潛艇。

  這是黃旭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從此,他的一生與核潛艇結緣。

  在此4年前,美國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首次試航。一年前,蘇聯第一艘核潛艇下水。核潛艇剛一問世,即被視為捍衛國家核心利益的「殺手鐧」。

  時不我待。1958年6月27日,聶榮臻元帥向中共中央呈送《關於開展研製飛彈原子潛艇的報告》,得到毛澤東主席批准。

  這份絕密報告,拉開了中國研製核潛艇的序幕。

  然而,當時的中國要造核潛艇,談何容易!

  1959年秋,赫魯雪夫訪華。中國領導人希望蘇聯幫助中國發展核潛艇,但赫魯雪夫認為,核潛艇技術複雜,中國搞不了。

  對此,毛澤東誓言:「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主席這句話,體現了中國人自己造核潛艇的決心。」黃旭華說,這種激勵難以言表。

  然而,當時連核潛艇長什麼樣兒也不知道。「沒辦法,只能『騎驢找馬』,搜羅核潛艇相關信息,拼湊出核潛艇的輪廓。」

  黃旭華說,他們只得帶著「三面鏡子」找有用信息:用「放大鏡」搜索相關資料,用「顯微鏡」審視相關內容,用「照妖鏡」分辨真假虛實。

  就這樣,中國核潛艇事業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在一波三折中發展。

  1962年底,核潛艇研製工程因故「下馬」。不過,黃旭華並未離開,繼續核潛艇研究。

  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原子彈上天,帶來核潛艇下海的希望。5個月後,核潛艇研製工作全面啟動。

  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在葫蘆島成立,黃旭華開始了「荒島求索」的人生。

  與黃旭華共事多年的施祖培說,沒有現成的圖紙和模型,就一邊設計、一邊施工,晚上準備兩個饅頭,加班加點地幹。當時有個土口號,叫「頭拱地、腳朝天,也要把核潛艇搞出來」。

  那是個特殊的年代。文革時期政治運動不斷,白天養豬、修豬圈、接受批判,晚上黃旭華和同事們潛心於核潛艇事業。

  時任核潛艇總體性能設計師陳源說,荒島維艱,但大家勁頭不減。所有人心裡都裝著使命,儘快研製出中國的核潛艇。

  沒有計算機計算核心數據,就用算盤和計算尺。為了控制核潛艇的總重和穩性,就用磅秤來稱。

  黃旭華和同事們用最「土」的辦法解決了尖端的技術問題,同時用創新的思維解決關鍵問題。

  核潛艇的形狀是採用常規線型還是水滴線型,一度困擾著黃旭華和他的同事們。美國發展核潛艇分三步走,先是採用適合水面航行為主的常規線型,同時建造一艘常規動力水滴線型潛艇,摸索水滴型體的流體性能,在此基礎上研製出先進的水滴型核潛艇。

  依據大量試驗和科學論證,黃旭華提出,「三步並作一步走」,研製中國的水滴型核潛艇。

  「一個偵察兵已把最佳路線偵察出來,再去就沒必要重走他偵察時的路線了。」黃旭華說。

  參與核潛艇研製工作的核動力專家張德峰說,當時,核潛艇工程「三駕馬車」——堆(艇用核反應堆)、艇(核潛艇總體)、彈(潛射彈道飛彈),相互合作、互相配合,去攻克一個個難關。

  功夫不負有心人。

  黃旭華和同事們先後突破了核潛艇中最為關鍵和重大的核動力裝置、水滴線型艇體、艇體結構、人工大氣環境、水下通訊、慣性導航系統、發射裝置7項技術,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順利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徵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

  這是世界核潛艇史上罕見的速度:上馬三年後開工,開工兩年後下水,下水四年後正式入列。

  1981年4月,我國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成功下水。兩年四個月後,交付海軍訓練使用,加入海軍戰鬥序列。

  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深海,潛伏著中國核潛艇,也深藏著「核潛艇人」的功與名。

  「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沒有回家。離家研製核潛艇時,我剛三十出頭,等回家見到親人時,已是六十多歲的白髮老人了。」黃旭華說。

  苦幹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黃旭華埋頭苦幹的人生,正是中國核潛艇人不懈奮鬥的縮影,他們是騎鯨蹈海的「無名英雄」。

  極限深潛:驚濤駭浪顯報國之心

  核潛艇潛入深海,才能隱蔽自己,在第一次核打擊後保存自己,進行第二次核報復,從而實現戰略威懾。

  1988年4月29日,我國進行核潛艇首次深潛試驗。數百米深的深潛試驗,是最危險的試驗。

  「核潛艇上一塊撲克牌大小的鋼板,深潛後承受的外壓是1噸多。這麼大的艇體,有一塊鋼板不合格、一條焊縫有問題、一個閥門封不嚴,都是艇毀人亡的結局!」

  深潛試驗遭遇事故並不罕見。上世紀60年代,美國核潛艇「長尾鯊」號便在深潛試驗時沉沒,艇上一百多人全部遇難。

  對參試人員來說,這無疑是個巨大的心理考驗。為增強參試人員信心、減小壓力,這位64歲的總設計師做出驚人決定:親自隨核潛艇下潛。

  黃旭華說:「我不是充英雄好漢,要跟大家一起去犧牲,而是確保人、艇安全。」

  這樣的生死選擇,妻子李世英全力支持。作為丈夫的同事,她也是第一代核潛艇研製人員的一分子。「我當然知道深潛試驗的危險,但他是總設計師,他了解這個艇,他在艇上,遇到問題的話可以當場解決。」

  一小時、二小時、三小時,核潛艇不斷向極限深度下潛。海水擠壓著艇體,艙內不時發出「咔嗒、咔嗒」的巨大聲響,直往參試人員的耳朵裡鑽。

  時任深潛隊隊長的尤慶文回憶當時情景,「每一秒都驚心動魄」。

  尤慶文抱著錄音機錄下艙室發出的聲音和下潛指令。黃旭華全神貫注地記錄和測量著各種數據。

  成功了!當核潛艇浮出水面時,現場的人群沸騰了。人們握手、擁抱、喜極而泣。

  黃旭華欣然題詩:花甲痴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1988年下半年,中國第一代彈道飛彈核潛艇完成水下發射飛彈試驗,意味著中國真正具備了水下核反擊能力。

  黃旭華是第一代核潛艇船體設計總負責人,第一代核潛艇形成完整戰鬥力的總設計師,1958年核潛艇研製啟動以來從未離開的「核潛艇人」。當人們稱其為「中國核潛艇之父」時,黃旭華說「不敢接受」。

  「我只是研製隊伍中的一員。核潛艇的研製成功,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策、領導的結果,是全國千百個科研、生產、使用單位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成果。」

  老驥伏櫪:交棒接續抒愛國之情

  幾十年風雨兼程,黃旭華說,他最遺憾的是沒能將工作與家庭更好地平衡,「是一個不稱職的兒子、不稱職的丈夫、不稱職的父親」。

  因為核潛艇研製是絕密項目,他對外閉口不提。30多年裡,父母兄弟姊妹都不知道他在幹什麼工作。

  1987年,上海《文匯月刊》刊登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講述中國核潛艇總設計師的人生經歷。黃旭華把雜誌寄給了遠方的母親。

  「文章沒提我的名字,但是有『黃總設計師』和『他的妻子李世英』,我母親知道這就是我。妹妹告訴我,母親一遍遍地讀,還把兄弟姐妹叫到跟前說,『三哥的事,你們要理解、要諒解』。」

  說起父母親,黃旭華總是眼眶溼潤。「有人時常問我怎樣理解『忠孝不能兩全』,我總是這樣告訴他們: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對於妻子,黃旭華充滿感激和愧疚。

  「我們在同一戰線上,有相同的使命,我知道研製核潛艇有多難,不給他拖後腿,讓他沒有牽掛地去攻堅克難。」李世英說。

  黃旭華愛孩子,但是他太潛心於核潛艇研製。那段時間裡,女兒真切的感受是「爸爸回家是出差」,小女兒黃峻記得,最長一次出差將近一年。

  「雖然爸爸沒有更多的時間陪我們,但他用行動教育了我們。從他身上我學到了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無私奉獻的品格,這是我一生的財富。」大女兒黃燕妮說。

  核潛艇是黃旭華一生的事業。他說:「這輩子沒有虛度,一生屬於核潛艇、屬於祖國,無怨無悔!」

  如今,黃旭華仍然每天8點半到辦公室,整理幾十年工作中積累下的資料,依然老驥伏櫪。

  黃旭華說:「當年搞核潛艇時有四句話: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聽起來比較土氣,但這是真正的財富。」

  新一代核潛艇研製人員、「80後」高級工程師錢家昌說,黃院士呈現的精神品質,是一顆共產黨員的初心,一個科技工作者的愛國情懷。新時代更需要老一輩核潛艇人那不懼艱難、無私奉獻的精神,更需要他們留下的精神遺產和獨特的創新基因。

  「第一代核潛艇人篳路藍縷,核潛艇橫空出世,使我國擺脫了超級大國的核訛詐。」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說,他們所開創的核潛艇事業,繼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激勵著新時代的人們,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進。

  在黃旭華辦公桌上的玻璃板下,壓著一張他指揮大合唱的照片。從2006年開始,連續幾年所裡文藝晚會的最後一個節目,都是由他指揮全體職工合唱《歌唱祖國》。

  記者問:「在您的心中,愛國主義是什麼?」

  黃旭華答:「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同國家的命運結合在一起。」

編輯:

相關焦點

  • 此生屬於祖國,此生無怨無悔——隱身30年的中國核潛艇先驅黃旭華
    重到可以為之遠離家鄉、荒島求索,深藏功名三十載;重到從一窮二白中「頭拱地、腳朝天,也要把核潛艇搞出來」;重到年過九旬仍不甘退休,誓要再幹好多年……10日,黃旭華,這位共和國的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了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
  • 國家最高科技獎|黃旭華 許身報國的「深潛」傳奇
    黃旭華畢生致力於我國核潛艇事業的開拓與發展,是我國核潛艇事業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先後擔任我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副總設計師和總設計師,成功研製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為我國海基核力量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中華兒女》雜誌2017年第24期,曾刊發《黃旭華 許身報國的「深潛」傳奇》一文,報導黃旭華「核潛艇」一樣的人生。今天,再發此文,致敬國之脊梁!
  •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隱姓埋名30年痴心不改,此生無悔
    ——黃旭華 編者按: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近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著名核潛艇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黃旭華院士維核潛艇隱姓埋名30年,他增說:「我的一生屬於祖國」,但是對於家庭的愧疚,尤其是對一直擔憂自己的母親更是倍感歉意。
  • 原創話劇《深海》北京上演 致敬「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深潛...
    11月20日至21日,以「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為故事原型的大型話劇《深海》在北京上演。該劇以核潛艇深潛為敘事主軸,不僅展現了步步驚心的下潛情景,更以黃旭華內心世界為聚焦點,回溯了這位中國核潛艇的開創者、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隱名埋姓幾十載,為我國核潛艇研製、跨越式發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以及他與母親、妻子深沉豐富而又複雜的情感世界。
  • 大海都知道——黃旭華和他設計的核潛艇的故事
    如果說,我國核潛艇的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領銜解決了中國核潛艇「有沒有」的問題,那麼,第二任總設計師黃旭華使中國核潛艇真正具備核反擊的實戰能力,使中國核潛艇成為大國的「定海神針」。不怕犧牲是崇高品質,但我們深潛不是要他們去犧牲,是要完成任務、要拿到深潛的數據再回來。」他當即對艇長說:「作為核潛艇的總設計師,我對核潛艇的感情就像父親對孩子一樣,不僅疼愛,而且相信它的質量是過硬的,我要跟你們一起下去深潛。」核潛艇的總設計師親自參與深潛!這在世界上尚無先例,總設計師的職責裡也沒有這一項。
  • 許身深潛 科研報國——訪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
    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一輩子,黃旭華將「驚濤駭浪」般的功勳「深潛」在人生大海中,終生報國不言悔。黃旭華的一生,就是一部我國核動力潛艇的研製史。他嘔心瀝血,畢生致力於我國核潛艇事業開拓發展的精神令人動容;他鍥而不捨,為我國核潛艇從無到有、跨越發展、不懈奮鬥的拼勁催人奮進。
  • 誓言無聲 「潛心」永恆——「中國核潛艇之父」的「深潛」人生
    黃旭華在中船重工719研究所辦公室(11月23日攝)。黃旭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譽所長。為了祖國的核潛艇事業,黃旭華30年隱姓埋名,60載風雨兼程,年逾九旬老驥伏櫪。他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潛艇,神秘,更負神聖的使命;無聲,卻有無盡的力量。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 為研製中國核潛艇,他三十年沒有回過家見父母,無名英雄感動中國
    黃旭華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核潛艇總設計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研製更多型號、更強動力的核潛艇「長徵」路上,黃旭華逐步展示了技術抓總的能力,他被任命為彈道飛彈核潛艇的總設計師,戰勝了許多艱難,於1981年4月30日順利下水。04在中國核潛艇人和黃旭華的研究生涯中,印象最深危險最大的當屬1988年中國核潛艇在南海做的深潛試驗。
  • 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故事,大型話劇《深海》6月14日晚...
    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故事,大型話劇《深海》6月14日晚首演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20-06-14 該劇也是近期舉行的
  •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潛心奉獻終不悔
    (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黃旭華,1926年出生於廣東省海豐縣田墘鎮。他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船舶集團所屬719所名譽所長。1994年5月,黃旭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次)、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及成就獎等榮譽,2019年獲習近平總書記頒發的共和國勳章。
  • 眼科專家姚玉峰為「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送去光明——兩位道德...
    本報記者 江南2月6日一早,93歲的「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研究所名譽所長黃旭華,專程從武漢來到杭州,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眼科中心,接受白內障手術之後的第一次複查。眼科主任姚玉峰為黃旭華檢查了視力和眼壓,複診的結果讓人倍感欣慰:左右眼視力均達到0.8+,眼壓也都正常。
  • 粵籍院士黃旭華、曾慶存獲最高科技獎!看他們當年如何立志報國
    這位老者就是93歲的黃旭華,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譽所長,他是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被稱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然而直至2014年2月份,黃旭華被央視評為「201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首後,他的事跡才逐漸為人們所知。
  • 誓言無聲 「潛心」永恆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代表合影時,拉著全國道德模範黃旭華的手,邀請這位站在人群中的93歲老人坐在自己身邊。黃旭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譽所長。
  • 中國科技大獎揭曉,兩位粵籍科學家獲最高獎,核潛艇...
    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習近平為最高獎獲得者頒獎。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核潛艇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氣象預報泰鬥、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黃旭華、曾慶存兩位院士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央廣網北京1月10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人民大會堂揭曉。最受關注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我國核潛艇的先驅者之一黃旭華院士和我國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院士。
  • 黃旭華、王凱、武當高手...春晚上的湖北元素,錯過的趕緊回放!
    黃旭華亮相央視春晚寄語年輕人2月15日央視春晚現場,中國「核潛艇之父」、湖北省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黃旭華院士通過直播鏡頭,向全國觀眾問好。23時15分許,央視主持人康輝來到黃旭華院士身邊。他介紹說:「在我身邊是一位傑出的老人,是敬業奉獻模範,93歲高齡的黃旭華院士。」
  • 黃旭華之女口述:父親與母校交通大學的「校園故事」
    2020年1月,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交通大學1949屆造船工程系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繼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勳章」後,黃旭華院士獲得的又一項殊榮。
  • 外交官花1.95美元買玩具,黃旭華見後大喜,直言:天賜我也!
    面對美蘇兩國的壓力,新中國繼續一條證明自己實力的路,於是中國加速推進核打擊能力項目,在推進原子彈項目的同時加速對核潛艇進行研究。志向是偉大的,可隨著蘇聯撤走技術專家後,一切都變得更加困難。對於核潛艇研究,時任總設計黃旭華多少是歷經過有心無力的階段的。
  • 中國這幾位國寶級科學家,一人頂一個師!這是真正的國士無雙!
    那時候的中國,可謂內外交困。這是一次危急關頭,大批的愛國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挺身而出,撐起了「兩彈一星」工程,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為祖國國防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正是由於有了更多的科學家,才能更好地推動國家各方面各領域快速發展。每個科學家都取得了一些不那麼隨便、不那麼容易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