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屬於祖國,此生無怨無悔——隱身30年的中國核潛艇先驅黃旭華

2020-12-17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題:此生屬於祖國,此生無怨無悔——隱身30年的中國核潛艇先驅黃旭華

新華社記者陳芳、溫競華、董瑞豐

國家的分量,在一個人心中能有多重?

重到可以為之遠離家鄉、荒島求索,深藏功名三十載;重到從一窮二白中「頭拱地、腳朝天,也要把核潛艇搞出來」;重到年過九旬仍不甘退休,誓要再幹好多年……

10日,黃旭華,這位共和國的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了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

「共和國勳章」、全國道德模範……功勳卓著的光環之下,黃旭華百感交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這是我們自己幹出來的。

黃旭華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潛艇,「深潛」一輩子,無聲,卻有無窮的力量。

(小標題)「深潛」三十載,做隱姓埋名人

一頭銀髮向後梳籠,整飭的西裝上搭著一條已經磨起球的素色圍巾,臉上掛著溫和的微笑。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譽所長黃旭華院士,用雲淡風輕的語氣,談起那些驚天動地的過往……

1926年,黃旭華出生於廣東省海豐縣的一個小鎮,小學畢業時,全面抗戰拉開了序幕。黃旭華在炮火和動蕩中走過了他的少年和青年。

「想轟炸就轟炸,因為我們國家太弱了!我要學航空、學造船,我要科學救國!」海邊出生的黃旭華,以造船系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國立交通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學術成長由此起步。

1958年,中國啟動核潛艇研製工程。一批人挑起開拓我國核潛艇的重任,黃旭華是其中之一。

彼時,面對蘇聯的技術封鎖,毛澤東誓言:「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聽了這句話,更堅定了我獻身核潛艇事業的人生走向。」黃旭華說。

1965年,核潛艇研製工作全面啟動,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在遼寧葫蘆島成立,黃旭華開始了「荒島求索」的人生。

荒島之艱難困苦,沒有削減同志們的幹勁。所有人心裡都裝著使命,儘快研製出中國的核潛艇。做一輩子的「無名英雄」,黃旭華心甘情願。

接下這份絕密任務後,黃旭華三十年沒有回過家,家人不知道他在外做什麼,父親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見他一面。

他說:當祖國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當祖國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時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十年磨一劍。黃旭華及其同事們荒島求索,在世界核潛艇史上寫下光輝篇章——上馬三年後開工、開工兩年後下水、下水四年後正式編入海軍進入戰鬥序列。

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遼闊海疆從此有了護衛國土的「水下移動長城」。

(小標題)白手起家,幹驚天動地事

「那時候嚴格地說是不具備研製核潛艇的條件的。我們沒有人見過核潛艇,大部分人沒出過國,都是『土包子』。」黃旭華說。

一沒有核潛艇的相關知識和參考資料,二沒有足夠的科研水平,三沒有硬體條件,擺在黃旭華和同事們面前的情況十分棘手。

沒有條件也要幹!怎麼辦?騎驢找馬,決不等待。

——用「土」辦法解決尖端技術問題:

沒有現成的圖紙和模型,就一邊設計、一邊施工,白天黑夜加班加點;沒有計算機,就用算盤和計算尺,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算出了首艘核潛艇幾萬個數據;為了控制核潛艇的總重和穩性,邊角餘料都要過磅稱重……

——清醒的頭腦就是法寶,深入調研,搜尋核潛艇的材料:

為從零零碎碎、真假難辨的資料中拼湊有用信息,他們時刻攜帶「三面鏡子」:用「放大鏡」搜索相關資料,用「顯微鏡」審視相關內容,用「照妖鏡」分辨真假虛實。

就這樣,黃旭華和同事們突破了核潛艇中最為關鍵的核動力裝置、水滴線型艇體、艇體結構、發射裝置等技術。

時針轉動,我國迎來核潛艇首次深潛試驗。潛到水下數百米深,危險程度可想而知。

核潛艇上一塊撲克牌大小的鋼板,深潛後承受的外壓是1噸多。艇體但凡有一塊鋼板不合格、一條焊縫有問題、一個閥門封不嚴,都可能面臨艇毀人亡的結局。

設備全面檢修、準備了28套500多條應急處置的預案……儘管已為深潛做了周密準備,參試人員仍面臨著巨大的心理考驗。

「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艇上人唱起了《血染的風採》,一時間氣氛凝重而悲壯。

這位總設計師把這一切看在眼裡,他當即決定,親自隨艇下潛!

「艇的結構設計和數據測試都是安全的,我很有信心,也請大家放心;萬一有情況,我同大家一起處理。」黃旭華說,我們要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去把試驗數據完整地拿回來!

10米、100米、200米……核潛艇不斷向極限深度下潛。海水擠壓著艇體,艙內不時發出「咔嗒、咔嗒」的巨大聲響,每一秒都驚心動魄。只見黃旭華,全程沉著冷靜、全神貫注地記錄和測量著各種數據。

成功了!核潛艇穩穩地潛到了極限深度。當核潛艇浮出水面時,現場的人群沸騰了。此時黃旭華終於藏不住激動的心情,欣然題詩:「花甲痴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改革開放之初,很多單位向黃旭華拋出了高待遇的橄欖枝,他不為所動。離家多年後終於回鄉,交談中發現,他在兄弟姐妹中頭銜最大,但工資最少、房子最小。

家人勸黃旭華回廣東工作,他用一句話便回絕了:「你們有這麼好的境況,我祝賀你們,但我絕不眼紅。我還是走我的獨木橋,一生不會動搖。」

(小標題)無怨無悔,用一生詮釋對國家的忠,就是對家的孝

在很多人眼中,這幾乎是不可思議之事。為了工作上的保密,黃旭華像核潛艇一樣,整整「深潛」了30年沒有回家。離家研製核潛艇時,剛三十出頭,等到回家見到親人時,他已是六十多歲的白髮老人了。

在夫人李世英看來,黃旭華好像永遠沒有歇一歇的時候,有時甚至有些「痴傻」。有一回,黃旭華思考技術問題太入迷,出門時竟沒發現左右腳的鞋穿反了,一路走到辦公室。

平日在家,黃旭華只顧趴在書桌前埋頭科研,飯也不吃,頭髮長了也不管。「他說去理髮店要排隊很久,浪費時間。」無奈之下,李世英只得買了理髮工具,在家為黃旭華剪頭髮。這一剪,就是大半輩子。

黃旭華愛好音樂,口琴吹得漂亮,但他又是那麼忙,一架揚琴擺在角落落了灰,等到想起來彈,弦已經壞了。

自稱是「一個不稱職的兒子、不稱職的丈夫、不稱職的父親」 ,黃旭華對家人滿是愧疚。

「我要感謝我的夫人,我要上艇深潛,她支持我;父親去世我不能回家奔喪,她理解我;女兒小時候摔倒在山溝,在醫院躺了九天九夜,怕影響我工作,她一人承擔了下來,我回到家裡才知道……我代表所有科研人員感謝她和所有女同志!」

1987年,上海一家雜誌刊登了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講述中國核潛艇總設計師的人生經歷。黃旭華把雜誌寄給了遠方的母親。母親含著淚一遍遍地讀,還把兄弟姐妹叫到跟前說,「三哥的事,你們要理解,要諒解他。」

自古忠孝難兩全,黃旭華正是用一生詮釋了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黃旭華的視力一度因嚴重白內障受到影響,七八年裡,甚至看不清女兒的臉。痴翁的眼神黯淡了下去,自覺科研生涯走到了盡頭。

2018年,黃旭華做完白內障手術,摘下紗布的那一刻,他連手機上的小字都能看清了,樂得像個孩子一般。

九旬高齡的黃旭華眼睛依然炯炯有神,他身上那股熱情和幹勁,亦如六十年前一樣。(完)

相關焦點

  •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隱姓埋名30年痴心不改,此生無悔
    ——黃旭華 編者按: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近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著名核潛艇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黃旭華院士維核潛艇隱姓埋名30年,他增說:「我的一生屬於祖國」,但是對於家庭的愧疚,尤其是對一直擔憂自己的母親更是倍感歉意。
  • 人生,為祖國深潛——記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 題:人生,為祖國深潛——記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黃豔、餘國慶  題記:這輩子沒有虛度,一生屬於核潛艇、屬於祖國。
  • 為研製中國核潛艇,他三十年沒有回過家見父母,無名英雄感動中國
    黃旭華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核潛艇總設計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他是像核潛艇那樣深潛水下的無名英雄,因為工作要求,他無暇照顧家人,但他的努力,讓中國挺直了腰杆,保護了家人和十四億國人。到底是什麼造就了黃旭華對祖國、對事業熱忱的愛?01黃旭華,原名黃紹強,1924年出生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
  • 「中國核潛艇之父」隱姓埋名30年:父親一直到死,只知道我的信箱號碼
    白髮蒼蒼的黃旭華用濃重的廣東普通話說: 「誓幹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志們,此生屬於祖國,此生無怨無悔。」 這位老人正是我國的「核潛艇之父」。 黃旭華(圖源:IC photo)50年代,核潛艇研製是國家最高機密。
  • 眼科專家姚玉峰為「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送去光明——兩位道德...
    本報記者 江南2月6日一早,93歲的「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研究所名譽所長黃旭華,專程從武漢來到杭州,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眼科中心,接受白內障手術之後的第一次複查。眼科主任姚玉峰為黃旭華檢查了視力和眼壓,複診的結果讓人倍感欣慰:左右眼視力均達到0.8+,眼壓也都正常。
  • 大海都知道——黃旭華和他設計的核潛艇的故事
    黃旭華告訴文匯記者。黃旭華在大會上的激情發言,激起了全場一次又一次熱烈的掌聲。當得知他為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建設隱姓埋名、30年沒有回老家時,很多同志的眼睛溼潤了。黃旭華走下講臺,鮐背之年的著名電影藝術家田華激動地對他說:「您看,我雙手都紅了,是為您鼓掌鼓的!」
  • 國家最高科技獎|黃旭華 許身報國的「深潛」傳奇
    總書記請老人坐在自己身邊的暖心舉動,感動了全國人民,同時也讓大家記住了黃旭華這個名字。然而,曾經在近30年裡,8個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黃旭華在搞核潛艇,父親臨終時也不知他是幹什麼的,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如今,黃旭華身兼數職: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譽所長、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在業內,他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 今夕最相思,此生最相守|黃旭華院士與李世英女士的神仙愛情
    在夫人李世英的支持下,黃旭華心無旁騖,數年如一日地進行科研,最終從零到一研製出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1994年,黃旭華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今年年初,他還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團聚之後,黃旭華的家開始有了周末家庭晚會,他為妻子和孩子表演手提琴、口琴,用特別的方式詮釋對妻子和孩子的愛。在老科學家們戀愛的時代,很多情侶都沒有宏大的婚禮、昂貴的鑽戒,甚至會面臨如黃旭華、李世英一般的境遇——因為國奉獻而長期分別,無法保持聯繫,但他們依然攜手跨過了銀婚、金婚甚至鑽石婚。
  • 原創話劇《深海》北京上演 致敬「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深潛...
    11月20日至21日,以「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為故事原型的大型話劇《深海》在北京上演。該劇以核潛艇深潛為敘事主軸,不僅展現了步步驚心的下潛情景,更以黃旭華內心世界為聚焦點,回溯了這位中國核潛艇的開創者、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隱名埋姓幾十載,為我國核潛艇研製、跨越式發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以及他與母親、妻子深沉豐富而又複雜的情感世界。
  • 黃旭華、曾慶存兩位院士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央廣網北京1月10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人民大會堂揭曉。最受關注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我國核潛艇的先驅者之一黃旭華院士和我國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院士。
  • 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故事,大型話劇《深海》6月14日晚...
    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故事,大型話劇《深海》6月14日晚首演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20-06-14 該劇也是近期舉行的
  • 誓言無聲 「潛心」永恆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為了祖國的核潛艇事業,黃旭華30年隱姓埋名,60載風雨兼程,年逾九旬老驥伏櫪。他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潛艇,神秘,更負神聖的使命;無聲,卻有無盡的力量。30年隱姓埋名1958年,中國啟動核潛艇研製工程。大學造船系畢業、參與仿製蘇式常規潛艇的黃旭華,成為其中一員。
  • 黃旭華和核潛艇背後還有更加悲壯的故事
    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公布,中國核潛艇事業奠基人、「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當被問到800萬獎金如何花這個「俗」問題,黃旭華說:【「800萬我現在還沒概念,我曾經和大家講過,這個錢我不要,給了會變成我的負擔,處理不好會惹禍。
  •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潛心奉獻終不悔
    (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黃旭華,1926年出生於廣東省海豐縣田墘鎮。他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船舶集團所屬719所名譽所長。1994年5月,黃旭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次)、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及成就獎等榮譽,2019年獲習近平總書記頒發的共和國勳章。
  • 我國黃旭華院士:少年離家白髮歸家,隱姓埋名30年為國貢獻!
    事實也確實是如此,我們中國人,普遍都有極強的愛國情懷,不管年輕的時候身在何處,到老了,也只想回到自己從小生活的地方,回到自己的祖國,俗話說,金屋銀屋,不如自己的茅草屋。我國就有這樣一位科學家,雖然從少年時就離開了家鄉,但是白髮蒼蒼的他,歸來時卻為我國的核潛艇技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為它驕傲與自豪
    這部電影在國慶檔上映,紅色主題、七個故事、七個導演,共同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間普通百姓與祖國息息相關的故事,便自然產生了讓人不得不看的理由。買好票,慄子和父母一起來到電影院,準備感受祖國給我帶來的驚喜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