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輯:鍾靈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北京復興路,連夜封鎖,提前清道。
直到9月29號上午,從京西賓館出發的一列車隊,緩慢出現在這條街道上。
近十輛大巴車,在兩側安全警衛的駐守下,由警車開道,一路東行,前往人民大會堂。
21名國賓護衛手,橫豎列隊,三面環繞護送。
這是我國最高規格的禮儀,用於接待各國元首、政府首腦來華國事訪問、正式訪問。
而此刻,車內坐著的不是政要,而是一群華發蒼蒼的老人,年齡最大的95歲,最小的89歲。
他們有的穿著老軍裝,有的手握拐杖,看著車窗外的北京,仿佛陷入回憶……
從村支書到航天之父,從戰鬥老兵到諾獎獲得者……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裡,習近平主席為他們戴上「共和國勳章」。
他們也是建國70周年來,這項國家最高榮譽的首次獲得者。
95歲的張富清,坐著輪椅,行動不便。
進入人民大會堂前,有一段臺階。除了這位戰鬥英雄,很多人注意到的,不是列成方陣的各級領導,不是託槍行注目禮的解放軍。
而是三個西裝革履的人員。
他們抬著張富清,穿過鋪紅毯的臺階,先用扎馬步的姿勢站穩,雙手託住輪椅,極其小心翼翼地放在大堂平地上。整個過程沒有絲毫晃動。
就這一個動作,三個工作人員,恐怕訓練了不下百次。平凡人對英雄的敬意,可能都在這無聲的3分鐘裡。
解放軍向老英雄張富清致敬
很長時間,張富清在親友眼裡,是一個溫和的老人,是湖北來鳳縣一名離休銀行幹部。
直到政府進行退役軍人信息採集時,老人出示了一張泛黃的「立功登記表」。
上面記錄著他在解放戰爭時期:榮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攻佔摧毀敵人碉堡4座、多次充當突擊隊員九死一生。
有次戰役中,他感到頭頂仿佛被人重重錘了一下,沒放在心上。後來又感覺血流到臉上,用手一摸,一塊頭皮都翻了起來,才意識到子彈擦著腦門飛過,差點要了自己的命……
足足60餘年過去了,那一刻大家才知道真相。
1955年,從部隊轉業的張富清,自願到湖北最艱苦的地方工作。
「任何人都想在條件好的地方工作,可是困難的地方,我不去哪個去,黨員不去哪個去?我從沒有考慮個人怎麼樣,死我都不怕,我還怕苦?」
工作幾十年,沒有一個同事知道老人是戰鬥英雄,連家人也都不知情,直到那次信息採集。
後來,銀行的年輕行長得知張老要去武漢做白內障手術,需要植入人工晶體,囑咐老人:「您是離休老革命,醫藥費全部報銷,可以選好一點的晶體,保證效果。」
老人做完手術回來,年輕幹部發現老人只選了一個3000多元最便宜的晶體。
張富清說:「我90多歲了,不能再為國家做貢獻了。醫生給我推薦7000多元到2萬多元的晶體,我聽到同病房的一名農民只選了3000多元的,我也選了跟他一樣的,為國家節約一點是一點。」
左腿截肢的張富清依靠支撐架在家裡活動(圖源:新華社)
左腿截肢7年多了,張富清每天靠著支撐架,才能在老房子裡活動。
而當來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領導上門探望時,詢問老人有什麼需求。
他連連擺手。
「當年和我並肩戰鬥的那些戰友,好多都犧牲了,還有一些整連整排犧牲的戰友,他們根本沒有機會提任何要求。比起他們,我今天吃的、住的已經好很多倍了。我有什麼資格居功自傲,給組織找麻煩提要求呢?」
說完,張富清涕淚橫流。身邊的老伴拿出手絹,替自己一向堅強的丈夫,拭去淚水。
在大會堂裡,習近平主席俯身把勳章掛在張富清脖子上,握住老人的手說:張老好,祝您健康長壽。
張富清雙唇翕動,沒有說話,抬起他的右手,給全場敬了兩個禮。
93歲的黃旭華,把拐杖放在座椅邊,顫顫巍巍地走上金色大廳講臺。
這裡又叫第一廳,只用來接見外國元首,以及遞交國書的各國大使。
發言臺上沒有常見的花籃,而是刻著一枚國徽。白髮蒼蒼的黃旭華用濃重的廣東普通話說:
「誓幹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志們,此生屬於祖國,此生無怨無悔。」
這位老人正是我國的「核潛艇之父」。
黃旭華(圖源:IC photo)
50年代,核潛艇研製是國家最高機密。年僅34歲的黃旭華,成為最早研製核潛艇的29人之一,從此隱姓埋名幾十年。
執行任務前,黃旭華在元旦回到老家。六旬老母親,再三囑咐道:「工作穩定了,要常回家看看。」
包括他自己,全家人都沒想到,自此一別,得30年後才能相見。父母、兄弟姐妹不斷去信,問黃旭華在做什麼工作,他始終閉口不答覆,問他為什麼不回家,他也不解釋。
親人們多有怨言,弟弟妹妹們說:三哥大學畢業了,就忘了家,忘了養育他的父母。黃旭華只能沉默。
1988年底,黃旭華借著到深圳大亞灣核電站出差的機會,終於回到闊別30年的廣東海豐的老家。
父親已不在人世。直到閉眼那天,父親都未能再見黃旭華一面,只知道三兒子黃旭華在北京,不知道什麼單位,只知道信箱號碼,不知道地址叫什麼,更不知道幹什麼工作。
而63歲的母親,日思夜想,等到93歲,終於等來自己的三兒子。
兩鬢斑白的黃旭華,眼含淚花說:「人們常說忠孝不能雙全,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母親去世後,年邁的黃旭華悄悄留了一條母親的舊圍巾。每年冬天,他都會拿出來戴上:我感覺圍了這條圍巾,母親就一直跟我在一道,我真的想念我的母親。
黃旭華和團隊的付出,讓中國在1974年,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創造了世界核潛艇史上罕見的速度。
如今,95歲高齡的黃旭華,一隻耳朵已聽不太清,但腿腳還算利索。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他,仍堅持每天到辦公室,繼續他的工作。
有人勸他退休享福,黃旭華義正嚴辭:
雖然我現在年齡大了,已經退出一線,但我感覺我的責任並沒有完。世界上的技術競爭非常激烈,其中最嚴峻的競爭表現在國防科技領域。競爭當中,你落後了就要挨打,所以我們任重而道遠。我現在的責任是給新的這一代當啦啦隊長,給他們鼓勁兒。
享年93歲的于敏,「氫彈之父」。在接到國家研發氫彈任務時,他已經是原子彈專家。
這意味著前功盡棄。
但當時,于敏沒有絲毫猶豫:好!我轉!國家需要我,那過去學的東西都可以拋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氫彈。
他駐守青海,高原反應非常強烈,每餐只能吃下一二兩米飯,從宿舍到辦公室只有百米,有時要歇好幾次,吐好幾次。
試驗前,戈壁灘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為了校正設備,于敏半夜爬上102米的鐵塔頂端。
就這樣,從無到有,于敏和團隊,夜以繼日,試驗45次,終於研發出中國第一顆氫彈。
而此前,美國研發1000多次才成功。
隱姓埋名28年,在世的時候,于敏只公開露面過兩次,一次是被授予兩彈一星元勳獎,一次是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生前,他住的房子極為簡陋,少有裝飾品,除了客廳牆上掛的書法。
上頭寫著諸葛亮的名句: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91歲的李延年,是個一等英雄。
他先後參加解放戰爭、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等戰役戰鬥20多次。
在獲得共和國勳章前,如此高齡的李延年,仍然堅持定期給南寧市的中小學生們上愛國主義教育課。
課堂上,李延年穿著軍裝,一站就是快一小時,卻從不提自己的功勞:「所有榮譽不是給我個人的,都是國家對所有烈士的褒獎。」
這些年,他把獲得的獎章悉數捐獻給了博物館、軍史館。唯獨一本老相冊,李延年一直留在身邊。
他常在深夜翻看裡面的黑白一寸照,邊看邊流淚,那是當年一起並肩作戰的戰友最後的遺照……
李延年說:我們是共產黨的部隊,專門解放老百姓的。當初當兵我就做好了準備,命就交給了國家。
我這一輩子就想當一個好兵,能打勝仗的好兵,為黨和人民保衛祖國一輩子。
90歲的申紀蘭,看上去和普通的勞作婦女沒什麼區別。
進入會場時,習近平主席已經在門口,招呼她和其他幾位勳章獲得者,一起同步走進金色大廳。
在她擔任第一屆到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的過程中,甚至受到過網友的質疑。
很多人不知道,如今的中國女性,都是申紀蘭的受益者。
當年,申紀蘭不顧世俗眼光,帶領合作社的女人爭取勞動,爭取出工,爭取同樣報酬。
經《人民日報》報導,申紀蘭的故事引發中央關注。在各方推動下,1954年中國將「男女同工同酬」寫進了憲法。
如今,男女同工同酬,成為全社會共識。而很多人不知道,當年正是這個農村婦女,砸破了中國千年來的堅冰。
90歲的孫家棟,幾年前還在衛星發射現場巡視。
如今這位「中國航天之父」年齡大了,坐著輪椅進入會場受勳。
中國第一顆飛彈、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科學實驗衛星、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第一顆通信衛星、第一顆資源探測衛星、第一顆北鬥導航衛星、第一顆探月衛星……
整個中國三分之一的航天飛行器,都是孫家棟主導發射的。本能功成身退的他,卻在75歲時接下「嫦娥一號」總設計師一職。
很多人不理解,問他為什麼要接受這個任命。孫家棟說了一句年輕時就掛在嘴邊的話:「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2007年,當「嫦娥一號」衛星繞月成功的信號傳回指揮中心,人們歡呼、擁抱、握手慶祝,孫家棟卻一個人走到僻靜角落,轉過身,掏出手絹,擦去眼角的淚水。
「激動的,生在中國這片熱土上,能有幸從事航天事業,這種成就感確實是一生都忘不了的。」
孫家棟(圖源:IC photo)
孫家棟是中國最年輕的「兩彈一星」元勳,也是最年老的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在獲得「共和國勳章」,面對當之無愧的榮譽時,他卻反覆地說:「我很不安,我是替所有的航天人領獎。」
名單公布的那天,89歲的袁隆平,還在田裡帶著學生考察。
這次進京前,袁隆平說,特意跟超級稻告了別。
這位「雜交水稻之父」,沒有再穿平時那件35塊錢的老人衫,而是換上了西裝。
家人紛紛打趣他,非常好靚得很,自己照鏡子看一下。
聽完,老人家真的認真地照了照,頗為滿意。一旁的親友打趣:「袁老師,你今天帥不帥?」
袁老回答道:「帥!因為今天是到北京去領獎,而且是習主席給我頒獎,是一個非常莊重的事情,所以我要穿上正裝,紮上領帶,去見習主席!」
走出會場時,有人問他感受。
袁老說:共和國勳章好重好重,我回去第一天還要去下田。
頒授儀式上,習近平主席和袁隆平說了句「悄悄話」
89歲的屠呦呦,站在金色大廳時,顯得如此嬌小。
過去數十年,她靠一雙手,生生整理出640萬字的藥方集,實驗排查2000多個關於瘧疾的藥方,研究了200多種中草藥。
顆粒無收的日子,持續了4年。精力不夠用的她,不得已將孩子們送去寄養。
幾經挫敗,屠呦呦終於提煉出抑制瘧疾的有效物:青蒿素。
而在做動物實驗時,有的痊癒了,有的疑似中毒。為了加快研發,她說我是組長,我來試,隨後吞下一整杯藥水。
BBC這樣說道:
很少有人像她這樣,敢於冒著生命危險,去直面不可知的危險,僅僅因為治癒別人的一絲希望。
萬幸的是,這次的藥物研發成功了:青蒿素對瘧疾的抑制程度達到100%。
而屠呦呦也因為長期處在有害物質的實驗室,得了中毒性肝炎。當時小女兒3歲多了,有記憶以來第一次見媽媽,已經不認得屠呦呦了。
紀錄片中曾說,如果要用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來衡量一個人的偉大程度,那麼毫無疑問,屠呦呦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截至目前,屠呦呦研發的青蒿素抗瘧疾藥,已挽救全球十億多人的生命。會後,這位「青蒿素之母」,避開媒體,悄悄離開。從屠呦呦獲得諾獎那天起,她幾乎從不接受採訪。她多次和自己的同事說:就到這兒吧,我不習慣這些場面上的事,咱們加緊青蒿素的研究工作吧。9月29日,整個北京為民族英雄讓道,整個國家為民族英雄加冕。他們熱血、無畏、滿懷家國理想,為這片熱土燃燒了一生。這一天,中國用行動告訴世界,我們這個國家,絕不讓真正的民族英雄,寂寥無依。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還有很多平凡而偉大的英雄。他們是保家衛國的邊防戰士,是用科技改變生活的推動者,或者是堅守平凡崗位默默奮鬥的青年,他們都在描繪著屬於新時代的面孔。在時代的浪潮中,所有人終將經歷生活的瑣碎,卻也在時代浮沉中,積極地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
參考資料:
[1]. 新華社:您一哭,我們的心也跟著落淚了……[2]. 湖北日報:95歲老人隱藏身份60多年,信息採集時才意外發現他是……[3]. 新聞聯播:他為祖國「深潛」幾十年,《新聞聯播》讓他的事跡「浮出水面」[6]. 央視新聞:他站在這面牆前,淚流滿面,「你們都不在了,我活下來了……」[8]. 觀察者網,獲得「共和國勳章」後,袁隆平:回去第一天就要去下田!排版 | 一幾
審校 | 葉開甫 主編 | 葉正新
1. 53分鐘講話7次掌聲!這位山東新任市委書記的講話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