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核心發力的時候,脖子發力;該伸展胸椎的時候,伸脖子;該分離擰轉時,只轉脖子

2021-02-23 TANGO旅行志

我除了柔韌性一般,身體的各種能力都挺好的。可是以前上初高中的時候,我體育課從來沒有及過格。屬於全面垮塌類型。50米跑不進,400米跑不下來,跳高跳不上去,鐵餅拿不起。

幹啥啥不行不算噩夢。最大的噩夢,就是仰臥起坐。

現在的學生什麼樣我不知道,在我初中升高中的時候,體育成績是決定性的,如果你仰臥起坐不合格,就算你中考考得再好也沒用。我們那一代學生,真的是被仰臥起坐死死地扼住了喉嚨、薅住了頭髮。今年傅園慧被刷下來上了新聞,我們從90年代起,其實就享受了這樣的「待遇」。

如果仰臥起坐真的可以強身健體,我也就不說什麼了。建設體育強國,我不夠資格,我就應該更加努力,我錯了。

然而三十年過去了,體育強國夢中人終於醒了,發現仰臥起坐簡直就是場騙局。尤其是在小學生、初中生中間流行的仰臥起坐,除了完美的傷害了孩子的頸部和脊椎,絲毫沒啥強身健體的作用。

嘿,我立刻自豪了起來呢!

那種存在於我們小時候的仰臥起坐,學名叫「曲腿卷腹」。卷腹嘛,顧名思義,就是把你的腹部捲起來,怎麼捲起來呢?,就是上腹部(肚子)其實是要放鬆的,真正發力的是下腹部(接近會陰的部分)。卷腹實際帶動的是整條脊柱的前屈伸展——重點不在前屈,在伸展。而脊柱我上次說過一點脊椎的秘密,但實際上脊椎分為好幾截,其中擰轉幅度最大的就是胸椎(11-13節)和頸椎(7節)。所以,當我們對這些脊椎缺乏控制的時候,我們就會做出很自然的選擇。

代償。

代償是什麼呢?有點 類似自我欺騙,就是看著牛排的圖片吃著水煮蘿蔔,想像著自己在喝蘇泊湯。

努力的人就是不會放棄努力,身體上總有一個地方是在使勁兒的,不是正確的地方在發力,就是錯誤的地方在發力。這就是代償。有時候懶人之所以沒有太糟糕,就是他們發現自己沒法做正確的事情之後,他們索性就不做了。在身體層面上來說,我遇到的受傷、病痛、變形,都是特別錯誤的勤奮,特別錯誤的努力造成的。代償除了本人,除非是小課私教,貼身侍衛,是誰也發現不了的。

回到仰臥起坐這個國民健身大坑。曲腿卷腹這個動作,如果你僱一個私教,他會跟你說,十節課下來你能做明白,你就是他最出色的學生。因為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實際上老複雜啦。

首先,從坐立姿勢開始,就是極大的挑戰。曲腿後,很多人無法臀骨穩定平均著地,這個覺知要練習好久,好不容易坐穩定了,要求你儘量立直上身,不能拱背也不能撅肋骨,到這個階段,大部分人已經僵硬得不行了,準備好用脖子做完剩下所有的動作了。

坐直後,要彎腰拱背,調動下腹部核心肌肉,把腰椎胸椎一節一節放在墊子上,這時候腹部核心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要用最大的力收緊……當然了,更多的情況是大家找不到自己的背在哪裡,所以不會拱背,用彎脖子代替,也找不到腰椎在哪裡,所以也不會彎腰,還是在彎脖子,脖子彎到什麼地位呢?就是下巴尖的,都能把鎖骨戳穿了,頸椎樞椎的那一節如此凸出,都能當錘子往牆上釘釘子了。但是你觀察他/她的背部,還是平板一塊,咣當,就掉在地上了。順帶把正在屈曲的雙腿也帶的離開了地面。活脫脫一部殭屍恐怖片。

那起來就更艱難了。

核心發力負責把上半身從地上抬起到60度,後面的30度到直立的90度之間,要用腰椎兩側的豎脊肌發力,把身體再推直。但是起來的時候,絕大多數人的頸部幾乎是做了所有的工作——還記得被「雙手勾著脖子快要窒息、胸口卻距離兩個膝蓋有十萬八千裡支配」的恐懼感嗎。我都不想一一解釋了,你能想到的每一個環節,其實最終都由脖子來完成了。

很多人反映健身完了脖子會疼。那能不疼麼?我都替它疼。

為什麼我們會用脖子去代償呢?

有幾個原因。有些原因是運動領域大家有共識的,有些只是我跟運動康復老師自己觀察的結論。

上半身想要運動,一共就是幾個部分,頭頸——肩胸——腰腹——髂胯,所以第一個部分貌似是要參與所有運動的,有點類似,大商場的入門口處永遠是黃金位,明明不是每個人都會去買東西,但就是曝光率比較高。

很多人動了順位第一部分之後就認為自己已經動了順位第二,或者順位第三。最典型的就是瑜伽課裡任何上半身扭轉的動作,如果最先轉了頭,基本上身體就轉不動了,不是別的,是我們誤以為已經完成了轉上半身。這種誤解就是身體覺知太薄弱了。

頸部既沒有大的複雜關節,也沒有發達的粗纖維肌肉,只有7節椎體加很薄的表皮肌肉層。頸椎的骨頭較大,間盤較厚,無論是前後還是左右,頸椎的活動範圍都很大,所以,它動起來容易。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頸部問題已經普遍到十之八九了,雖然電子產品背了很大的鍋,但以前看書難道不是一回事麼?無論什麼時代,只要你沒控制,頸部都是最容易遭罪的部分。

頸部跟頭連在一起,頭部巨大的重量,讓我們誤以為自己試了很大的勁兒,發出了很大的能量。

因為頭頸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體的,就是我們分不清頭動和頸部動。當我們用頸部代償的時候,我們意識不到細弱的頸部實際代償了腹部肌肉、甚至是腰部肌肉的工作,就是我們的頭的重量讓我們誤以為我們已經發出了很大的能量。畢竟腦袋的重量是全身之最(有一種探戈頭頸誤區就是錯誤的把低頭誤解為伸脖子,本質上就是分不清哪裡是頭哪裡是脖子。)

這種情況在探戈中,那就更常見了。

明明不是發源於西班牙的舞蹈,卻跳得像鬥牛似的,兩人cabeceo的時候還柔情蜜意,一到擁抱就開始撕破臉,爭搶頭部空間,互相都內心OS,覺得對方在擠自己。再不小心趕上一曲40年代的大力,為了追上節奏,倆人那脖子上青筋都蹦出來了,蒼了天了,那真是跳完之後都想找塊紅布。

在最開始上大師課的時候,我最愛問的問題就是,「老師,我頭放哪兒?」

記得第一次被我這麼問,大甜妞特別詫異,她說,「你頭放……自己身上啊,放脖子上啊,你還想放哪兒?」後來明白我的問題後,她想了一下說,「放你覺得舒服的地方。」

大師的話其實都是非常正確的,但在很多時候,我們真的需要翻譯。沒有人給你翻譯的時候,你只能等歲月給你翻譯。現在回頭想想,大甜妞給了我非常深奧的回答。就是頭部一定要覺得舒適,因為只有這樣,你的頸部才是舒展的,你的頸部只要是舒展的,它就沒有在發力和吃力。不要為配合對方,把頭放在一個看似不影響雙方空間的地方,這樣只會造成你的發力代償,沒法跳好一支舞。

如果真的跳完第一曲,發現對方的頸部都要戳穿自己的大動脈了,就禮貌的開式跳就可以了。

當然,後來頭部的問題還是在阿三那裡得到了更好的解釋。他說,你覺得頭沒處放不是頭的問題,是你的擁抱就沒留出合理的空間,你覺得頭部空間侷促的同時,腳部空間也好不到哪裡去。從那兒之後我就沒再問過大師關於頭的問題。

但不代表沒遇到過問題。

很多人的擁抱像一座空城,就是抱上去,感覺這個人其實是在往後躲你的,他/她是答應跟你跳舞了,可他/她不想跟你一起跳。這種感受太多人跟我反饋過了。這有一定的心理原因,比如,真的比較不願意跟對方離的很近。但說實話,探戈基本上已經把這類心理的人,篩走了。他/她如果不喜歡跟異性離的很近,第一節課就拜拜了。留下來的,肯定都不是排斥擁抱這種社交方式的。

那就不是心理作祟。

會不會是他/她以為自己已經很深入的擁抱了。因為自己的脖頸已經探出去那麼多來迎接對方了。

我覺得很可能。

就是他認為擁抱是有「conection」就行,至於是哪兒不重要。頭部connection的跳法不是沒有,BA的老爺爺都是從頭部開始找你。對於擁抱方式的問題,我一直覺得沒有正確不正確,只分高效、低效、有效和無效。你的擁抱能為好的移動提供支持麼?只要能保證,我覺得什麼樣都可以。所以用伸脖子來代替給胸口,也不是不可以。但問題是,你頸部前傾的力量是可控的麼?是按照connection那種力度控制的嗎?音樂一快,enrosque/boleo一轉起來,你那還是connection的力度麼?還是金剛鑽要開山劈地的力度?

自己琢磨去吧。

剛才說的誤區是很多人通過看視頻學探戈,甚至去judge大師,評論人家的風格。大師中有些人的頭部選擇是擁抱的變化的產物,比如Noelia之前一直是低頭跳舞,那個不是伸脖子,她的脖子沒有變形,可能是在當時的擁抱中,低頭的感覺更容易產生連接,可能是她無意識的動作,我們並不是當時跟她跳舞的人,無法知道得很確切……但是我非常肯定的說,她並沒有胡亂動脖子。

我一直說很多人分不清頭和脖子。低頭抬頭是不影響脊椎活動的,所以只要你確保你活動的是頭,而不是脊椎中的某個部分,都不會影響你的移動——只會有人覺得你咋老是鼻孔看人或者在找鑰匙。

我覺得造成空城擁抱最大的可能是,這個人並不知道自己的胸口是靠後的,頸部是前伸的,腰部是塌陷的,他/她腦海中的畫面是:頭非常正常的在水平線上——雖然有點柔情的調調,但是正常的,脖子也是舒展的,自己是用胸口在靠向對方,腰部的曲線也是合理的。

這就是身體覺知和身體現實之間巨大的鴻溝。

但是空空的擁抱還不是最可怕的。下面要說頸部代償所有力量之後最可怕的事情。

那就是轉了轉脖子,就以為自己擰轉分離了。這絕對是探戈史上最恐怖的景象TOP10之一,得是排在上位圈。

經常聽到有很資深的舞者在大師課上說,天啊,我這個擰轉真是累死了……我一試,擰轉為0。但是對方的頭已經轉得快像鬼娃了。嚯!

這張《驅魔人》的劇照如果引起不適,我實在抱歉,只是想證明,用轉脖子代替擰轉分離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

脖子伸過去了,就相當於擁抱上去了;脖子轉過去了,擰轉就相當於做完了。而且有這樣理解誤區的人,兩年以上的非新人舞者比例要遠遠大於新人。

這種代償造成的肩頸區域的緊張會讓你的肩胸越來越內縮,擁抱越來越坍塌。而控制你頸部的肌肉(上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越來越僵硬,越來越縮短,導致有人糾正你的時候,雖然身處正位,但你會有巨大的局部不適感,這種不適感會讓你覺得「我自己本來的感受才是最合理的,因為探戈至少要舒服啊……你也說了啊……」成熟舞者的姿態變形都是這樣來的。

一場死循環。

頸部過分前伸,過分發力,甚至過分擰轉,還會導致擁抱的方向感從平直向前、略微向上變成直接往地面戳。男生體現為,本來就已經是僵硬的擁抱,還有種從上而下的壓迫感;女生則是,本身重心就經常在軸的外面溜達,已經很難控制和引帶了,再加上不斷的往下使勁兒,對男生來說真的有種用犁耕地的感覺。

頸部其實本身沒有肌肉,控制它的是背部的斜方肌,鎖骨處的胸鎖乳突肌和前胸的胸大肌胸小肌。

糾正頸部在初期是非常簡單的。根本不需要鍛鍊出多麼強大的什麼什麼,所以你看無論是中醫還是按摩,還是瑜伽還是舞蹈培訓,都聲稱具備肩頸治療的效果。在探戈裡,頸部的調整更是簡單,只需要把正確的覺知帶到身體層面即可。最怕的是固執,以自己的身體某一部分的舒適感為絕對標杆,而放棄了整體感的協作。

以下是廣告,如果只是看文章,到這裡就可以了。

跟Tango Union合作的認識身體系列workshop馬上就開始第二期了,第二期跟第三期都是講上半身,所以會連續兩周一起上。第二期講上半身的拆分,第三期講上半身的整合。

從我最開始寫的肩膀,到脊椎,在這兩期裡面都會講到。有些比較巧勁兒的找肌肉覺知的方法,會在課上跟大家分享,感興趣的朋友去找勾兒或者葉子諮詢一下課程的時間。或者去找上次參加過課程的朋友詢問一下課程的質量和形式。都行。

私信我也行。



相關焦點

  • 駝背和脖子前傾是由什麼引起的,又該如何改善呢?
    胸小肌的功能:近固定時,使肩胛骨前伸、下降和下迴旋。遠固定時,提肋助吸氣。由於胸小肌的止點在肩胛骨喙突,其功能又是使肩胛骨前伸,當其緊張的時候,肩胛骨就會被向前拉向胸椎,引起駝背。菱形肌的起點:第6、7頸椎和第1~4胸椎棘突;止點:肩胛骨內側緣;菱形肌的功能:近固定時,使肩胛骨上提、後縮和下迴旋。遠固定時,兩側收縮,使脊柱胸段伸。
  • 練腹脖子疼,做伏地挺身手腕疼,這該怎麼解決
    現在健身的人是越來越多,同時也有很多人在健身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人總是在做伏地挺身的時候手腕疼痛,也有卷腹的時候脖子酸痛的,還有高位下拉小臂先脫力的,用了很多改善的方法,但是效果卻都是不盡人意,讓人們非常頭疼。
  • 背厚脖子短,是斜方肌太發達?怎麼辦?
    不過問到P圖小蘭的時候,她哭著說:斜方肌發達的人不配擁有吊帶裙…還拎出了這張舊圖:如果脖子兩側是這種形態的話,的確蠻影響穿衣搭配&仙女氣質的。不過這可並不是真正的斜方肌發達,畢竟真正的斜方肌長這樣:訓練年限在3年以下,那你基本不可能練出斜方肌。那麼魏姐同款「斜方肌發達」又是什麼問題呢?
  • 靠牆真的可以矯正駝背伸脖子嗎?
    想要矯正駝背伸脖子,其實不建議靠牆站,太過雞肋,性價比忒低。原因很簡單,因為靠牆站真的很無聊,開始幾分鐘還能站下去,但是時間一長就很難有動力繼續站下去。而這玩意你還得持之以恆,長久的堅持下去才有效果。假設你能堅持下來每天站20分鐘,一年下來大概需要7300分鐘,或許一年下來你就擺脫駝背伸脖子了。
  • 為什麼你的脖子發硬一轉就嘎巴響?原因你可能意想不到
    另外我們身體彎曲的時候椎間盤的作用也是保護我們骨頭之間在運動的時候不會受損既然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難理解我們的脖子為什麼一轉裡面的骨頭就會嘎巴響了骨關節為何會病變可能有些朋友還是不能理解,為什麼骨關節,特別是頸腰椎更容易發生病變呢?
  • 轉脖子真的有癱瘓的風險嗎?
    在2015年的時候,有一位六十多歲的婦人因為長期有肩頸酸痛的問題,因為聽信朋友的介紹而跟隨了一位「甩頭功」的師父,師父交代說每天只要大力甩頭一百下,肩頸周圍的氣就會通了!這樣漸漸肩頸就會不酸痛,婦人不疑有他也就開始了甩頭的練習,在第六天的時候老婦人就在家中練習甩頭功的時候倒下來,緊急送到急診的時候已經「全身癱瘓」了!
  • 脖子後仰的時候感覺很疼痛,是頸椎病嗎?
    脖子後仰很痛,可以是頸椎病,也可以是胸椎的問題,臨床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案例,和肌肉、頸椎間盤、小關節都息息相關,由於缺乏當面的觸診,只能這樣去分析一下,應該會有所幫助!觸診的時候發現,頸部半棘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緊張疼痛,同時胸椎小關節紊亂,試著放鬆肌肉之後發現症狀雖有改善,後仰這個感覺沒有改善,最後將胸椎小關節紊亂矯正之後症狀立即好轉,僅有輕的疼痛。還有哪些原因?1.頸椎間盤突出症,部分頸椎間盤突出硬膜囊受壓的患者,也會出現這種疼痛,這是由於後仰之後,頸椎間盤壓力增加,造成疼痛加重。
  • 卷腹為什麼脖子疼?3個辦法解決你的發力錯誤
    卷腹解決腰腹贅肉練出肌肉線條,但往往會出現「脖子疼」的毛病,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小白來聊聊卷腹與脖頸的關係,通過這篇文章你將獲得三個方面乾貨:1.為什麼卷腹脖子疼?2.如何卷腹避免脖子疼?01為什麼卷腹脖子疼?
  • 脖子一轉就響?這是身體變壞的信號,一定要處理好
    相信不少朋友久坐後都喜歡轉一轉脖子,而且不少人一轉脖子就會開始「咔咔」作響。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一、脖子為什麼會一轉就響生活中大家都會注意到,成年人活動脖子很容易發出聲響,而小孩子則很少出現這種情況。
  • 一轉脖子就咔咔響,是不是得了頸椎病?骨科醫生:別轉了!
    很多人都曾有這樣一種情況,低頭玩了會手機後或長時間伏案工作後,後脖子變得僵硬,然後猛地轉一下頭,聽到脖子裡發出咔咔的響聲,也有人會扶著脖子從左到右擰兩下,然後感覺裡面發出沙沙的響聲。那這個響聲是什麼呢?
  • 提醒:脖子發出咔咔響聲,是頸椎在求救,學會3招給脖子解解壓
    首先要知道脖子咔咔響的原因是因為人類脖子的肌腱和韌帶滑過椎體骨骼時所發出的聲音,而且人類脖子組織的氣泡也會發出響聲。所以說出現這種症狀,不用過於緊張,但是如果響聲過於頻繁,最好及時的找醫生就診。雖然說脖子咔咔響並不代表了患上頸椎病,但是也代表身體在警示我們該活動活動了,不然真的有可能發展成為頸椎病。以下子三個方法,可以輕鬆地給脖子解解壓。
  • 脖子難受,猛扭「咔咔響」就舒服了?頸椎不適轉脖子好不好?
    有的人習慣這個時候轉轉脖子,「咔咔」一聲就感覺舒服多了;還有的人覺得脖子一轉就「咔咔響」,肯定是頸椎不好了……這其中有什麼奧秘呢?  人體關節間,有一種用來潤滑關節用的液體,也就是滑液,如果有氣體跑到滑液裡就會形成氣泡。當我們扭脖子時,頸椎的關節跟著一起活動,小氣泡趁機從滑液裡跑出來,就會發出響聲。
  • 脖子一轉就會響,小心骨關節病變!
    你的脖子是否出現過摸上去很硬,一轉就會咔咔響的症狀?尤其是辦公室一族,整日坐在電腦前,脖子僵硬,嚴重者還有頭疼、失眠、頸椎病等問題,給生活上帶來不少苦惱。
  • 脖子痛、肩膀酸?桌上的一個小東西就能解決問題
    因為工作時的電腦、學習時的書本、娛樂時的麻將、放鬆時的電視,以及隨時隨地玩手機,太多太多人都成為了「低頭族」。稍不留神就會養成含胸、駝背、脖子前伸的壞習慣。身體逐漸彎曲圖片來源:丁香醫生設計團隊長此以往,不僅醜,而且真的會痛。
  • 老低頭看手機,你的脖子還好嗎?這些動作有效緩解頸部不適
    據研究當您低頭下看您的手機或電腦時,您的體重會跟隨您的視線。你的頭部向前傾斜,對上背部造成壓力,使你的肩膀和胸椎向前彎曲代償。反過來,這會增加臀部的額外重量,然後通過減少下背部的曲率來強制補償。並且會出現疼痛。那麼,當您頸部僵硬或頸部肌肉緊繃時,有什麼辦法改善呢?
  • 轉脖子咔咔響是怎麼回?哪些人不能隨意轉脖子
    我經常看到有些年青人急速地轉動脖子,頭搖得像撥浪鼓,伴隨著脖子發出咔咔的聲響。      有些顧客會問我,這是不是頸椎病,轉脖子搖頭有危害嗎?      脖子「咔咔」作響,並不一定就是頸椎病。轉脖子的時候發出的響聲,就是所謂的「頸椎彈響」,一般有4種原因會出現這樣的彈響:長時間低頭工作,頸部的肌肉就會一直保持緊張的狀態,頸部的肌腱韌帶會有一點點錯位。而扭脖子時,錯位的肌腱韌帶快速回到原來位置的過程中,和關節發生了摩擦,也會出現彈響聲。人體關節間,有一種用來潤滑關節用的液體,也就是滑液,如果有氣體跑到滑液裡就會形成氣泡。
  • 肩膀的寬度,都練到脖子上去了?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三角肌前束肌肉會用的相對較多,訓練時也更容易找到感覺,但過於側重前束的鍛鍊,是個明顯的誤區~要知道,三角肌前束和後束的功能是相互拮抗的,兩者就像拔河一樣,前束可以讓大臂前屈,而後束可以讓大臂後伸
  • 健身初學者該不該練斜方肌?
    一般健身初學者在剛開始健身的時候,特別注意訓練胸,背,肩,手臂這些部位的肌肉,因為練好了,人就顯得有力量,陽剛,挺撥,還有美感,但也一些肌肉該不該練就有很大爭議,比如:斜方肌。經常會聽到有人說「不要練斜方肌,容易溜肩不好看」,「女生別練斜方肌,斜方肌大了,會顯得脖子短」,甚至有人說斜方肌是根本不需要練的的肌肉。
  • 睡落枕了脖子疼怎麼辦 落枕後脖子疼可以這樣做
    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講睡落枕了脖子疼怎麼辦、落枕怎麼預防以及落枕的原因有哪些。睡落枕了脖子疼怎麼辦按摩:站落枕者身後,用一指輕按頸部,找出最痛點,然後用一拇指從該側頸上方開始,直到肩背部為止,依次按摩,對最痛點用力按摩,直至感明顯酸脹即表示力量已夠,如此反覆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輕叩按摩過的部位,重複2~3遍。冰敷。
  • 肩膀的寬度,都練到脖子上去了?
    總而言之,想練出好肩,光靠加重量還不夠,更要關注三角肌在訓練中的發力控制,在幾個大肌群的力量蠢蠢欲動時,孤立它!話說回來了,知道了肩怎麼練才好看,那脖子變粗變短又是怎麼回事呢?肌肉比例不均衡,才是你練肩脖子變短的元兇!1.降低背部發力:如啞鈴俯身飛鳥,當你的背部肌肉比較發達,在做水平大臂後伸類練習時,背部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到動作,使你在動作過程中,不自覺的後縮肩胛骨來讓大臂後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