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48期:
不得不說,在《走向共和》中,慈禧太后宣布向十一國(八國)宣戰時的演講,很能打動人心,聽起來讓人熱血沸騰、義憤填膺,很有煽動性(截取詔書一段):
「詎三十年來,恃我國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梟張,欺臨我國家,侵佔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向英吉利國開戰!向法蘭西國開戰!向美利堅國開戰……向日本國開戰!」
雖說劇情是演義,但庚子之變是真真實實存在的,慈禧太后下發到各地方的萬國宣戰詔書(戰爭動員令)字裡行間也充滿著對列強的控訴。
但也給我們留下一個疑問,甲午中日戰爭剛剛結束沒幾年,連日本都打不過的大清,哪裡來的勇氣,敢同時向十一國宣戰呢?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48期:是洩憤,還是另有企圖,慈禧為什麼會糊塗到同時向十一國宣戰?
一、
實際上,一直到甲午戰爭之前,大清國的運行,還算是正常,但是這一仗打完,徹底趴窩了。
梁啓超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
可以說,這場戰爭不僅打殘了大清,也打醒了大清子民,《馬關條約》割地之大,賠款之多,遠遠超過歷次戰爭的總和。這個時候,清朝統治者已經無法控制人們的言論了,整個社會都沉浸在失望,乃至絕望之中……
義和團運動也是從這時候興起的,上一期我們也講過,人們上對義和團的評價並不高,認為八國聯軍就是他們引來的,甚至有人認為他們比八國聯軍還可惡。
不要真的以為義和團所有的人都愚昧至極,竟然會相信那些裝神弄鬼之事,實際上,是因為我們不在那個時代。是因為他們根本找不到出路,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所以才會把這種絕望,寄託到了「神功護體」上面。
因為跟西方教會爭奪利益,又趕上天災,導致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們,紛紛加入了義和團,開始瘋狂衝擊教會。
雖說大清軍隊對付日本軍隊不行,但是對付這些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還是綽綽有餘的,那麼為什麼一開始沒有鎮壓下去呢?
二、
就是因為維新變法的失敗!
最早的時候,洋務運動辦得轟轟烈烈,大清一片欣欣尚榮,甚至衍生出一個名詞,叫「同治中興」。但隨著甲午戰爭的結束,一切都成了泡影,這個時候,一些有思想的士大夫們仍然沒對大清失望。以為大清能自我完成進化,維新變法就是其中一個方式,但他們失望了。
義和團的拳民通過抱團尋找出路,他們同樣也是在苦苦思考出路,也就自然對拳民產生同情心。
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士大夫們已經融入到了大清的官僚系統,開始不聽從清廷的統一指揮,也為後來的東南互保埋下了伏筆。
由於義和團的朱紅燈打死了英國聖公會傳教士卜克斯,在西方列強的壓力下,山東巡撫毓賢被免職。
毓賢這個人,不僅是個酷吏,還是個極端排外主義者,就是他向慈禧太后和王公大臣們講了義和團可用。
後來調到了山西當巡撫,仍然是極端排外,大力扶持義和團抗擊教會,在八國聯軍入侵後,他還率兵勤王。不過後來清廷跟八國聯軍議和後,把他當成了罪魁禍首,被拉出去頂罪,砍了。
為什麼慈禧太后會聽信他的話,對義和團由剿變成了撫呢?
三、
就因為義和團裡面有聰明人,有軍師,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
要知道,在當時的環境下,大清國已經岌岌可危,甲午慘敗,加上列強加速瓜分中國。天下人,往往喊著「滿清非中國」,或者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挑戰清廷的統治。
突然冒出這麼多支持自己的子民,本身滿漢矛盾就很大了,這時候清廷怎麼下手?誰能保證繼續圍剿的話,義和團運動,不會發展成第二個「太平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