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峰
話說,只要我們提起義和團,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清朝政府對於義和團原本是持否定態度的。然而,等到了後來,清朝政府卻一度開始公開支持義和團。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慈禧太后為何會改變對義和團的看法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
首先,值得我們回頭的是,當義和團剛剛興起之際,實際上他們還是僅僅在山東一帶。然而,由於袁世凱當時正在山東擔任巡撫,所以,他們在山東的生存空間就特別不好。因為,袁世凱的手段,大家都知道。那可是一個厲害角色。比如:有一次,他先是假意邀請義和團的大師兄和二師兄前往自己的府邸赴宴。然後說:你們既然都刀槍不入,今天就請二位前來證明一下。結果就是,義和團的大師兄和二師兄被一陣亂槍給打成了篩子。顯然,這種情況下,義和團在山東根本沒法混了。於是,他們便只好又紛紛跑到了北京、天津和河北一帶。
當然,袁世凱之所以這樣做,也說明了當時的清朝政府對於義和團是沒有任何好感的。然而,萬事都是變化的,此話不假。等到了後來,也就是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就想要廢掉光緒帝,另立端親王載漪之子為帝。但她此舉不僅受到張之洞等洋務派的反對,就連西方列強也進行了強烈反對。
顯然,這麼一弄,端親王才猛然發現,原來,自己的兒子不能當皇帝,竟然和洋人有著直接的關係。於是,不禁心生憤怒。甚至,對洋務派以及洋人恨到了極點。於是,此時,在大清朝當中,便產生了兩個主要派系,一派是以端親王為首的排外集團;一派是主張進一步實施「洋化」的洋務派。但是,最終由於端親王勢大,所以,不久之後,在端親王的影響下,慈禧太后也就對洋人產生了「開戰」的想法。
然而,由於清朝在甲午戰爭以後,國力、軍力都出現了大損,根本無力對付帝國主義列強。因此,慈禧太后就開始把自己的目光瞄在了義和團這個組織之上。因為,當時的義和團在河北一帶已經頗有實力和和勢力,許多農民是紛紛加入。
接著,慈禧太后,便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一方面,支持義和團合法化,以利用他們抗擊洋人,一方面,準備以一國之力,向十一國同時宣戰,儘管這十一國全是當時的世界強國。顯然,這樣一來,義和團也就和清朝政府最終穿上了一條褲子,變成了一家人。
然而,此時,一件搞笑的事情卻發生了,因為那位一心想讓兒子當皇帝的端親王,心裡始終是怒火難消,忽然,某一天,他竟然直接指示義和團進京製造禍端,於是,在他的指示下,數萬義和團湧入到了北京,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庚子國變》,並且,愈演愈烈。可以說,當時的北京城,如果在你身上搜出了洋玩意,哪怕是一張洋紙,也都足以讓你喪命。
當然,對於義和團而言,也是好景不長。當八國聯軍的槍炮一響,他們很快就戰敗了,以至於慈禧太后是倉皇出逃。並且,最終,沒有辦法,在八國聯軍的重壓之下,清朝政府開始對義和團又進行了一番殘酷鎮壓,直至義和團最終全部偃旗息鼓。
總之,慈禧太后為何會改變對義和團的看法?那就是出於其自身的利益需求,第一次由否定變為肯定,但最終又由肯定變為否定。(呂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