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眸:慈禧太后為何會改變對義和團的看法?

2020-12-16 呂海峰專欄

呂海峰

話說,只要我們提起義和團,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清朝政府對於義和團原本是持否定態度的。然而,等到了後來,清朝政府卻一度開始公開支持義和團。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慈禧太后為何會改變對義和團的看法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

首先,值得我們回頭的是,當義和團剛剛興起之際,實際上他們還是僅僅在山東一帶。然而,由於袁世凱當時正在山東擔任巡撫,所以,他們在山東的生存空間就特別不好。因為,袁世凱的手段,大家都知道。那可是一個厲害角色。比如:有一次,他先是假意邀請義和團的大師兄和二師兄前往自己的府邸赴宴。然後說:你們既然都刀槍不入,今天就請二位前來證明一下。結果就是,義和團的大師兄和二師兄被一陣亂槍給打成了篩子。顯然,這種情況下,義和團在山東根本沒法混了。於是,他們便只好又紛紛跑到了北京、天津和河北一帶。

當然,袁世凱之所以這樣做,也說明了當時的清朝政府對於義和團是沒有任何好感的。然而,萬事都是變化的,此話不假。等到了後來,也就是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就想要廢掉光緒帝,另立端親王載漪之子為帝。但她此舉不僅受到張之洞等洋務派的反對,就連西方列強也進行了強烈反對。

顯然,這麼一弄,端親王才猛然發現,原來,自己的兒子不能當皇帝,竟然和洋人有著直接的關係。於是,不禁心生憤怒。甚至,對洋務派以及洋人恨到了極點。於是,此時,在大清朝當中,便產生了兩個主要派系,一派是以端親王為首的排外集團;一派是主張進一步實施「洋化」的洋務派。但是,最終由於端親王勢大,所以,不久之後,在端親王的影響下,慈禧太后也就對洋人產生了「開戰」的想法。

然而,由於清朝在甲午戰爭以後,國力、軍力都出現了大損,根本無力對付帝國主義列強。因此,慈禧太后就開始把自己的目光瞄在了義和團這個組織之上。因為,當時的義和團在河北一帶已經頗有實力和和勢力,許多農民是紛紛加入。

接著,慈禧太后,便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一方面,支持義和團合法化,以利用他們抗擊洋人,一方面,準備以一國之力,向十一國同時宣戰,儘管這十一國全是當時的世界強國。顯然,這樣一來,義和團也就和清朝政府最終穿上了一條褲子,變成了一家人。

然而,此時,一件搞笑的事情卻發生了,因為那位一心想讓兒子當皇帝的端親王,心裡始終是怒火難消,忽然,某一天,他竟然直接指示義和團進京製造禍端,於是,在他的指示下,數萬義和團湧入到了北京,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庚子國變》,並且,愈演愈烈。可以說,當時的北京城,如果在你身上搜出了洋玩意,哪怕是一張洋紙,也都足以讓你喪命。

當然,對於義和團而言,也是好景不長。當八國聯軍的槍炮一響,他們很快就戰敗了,以至於慈禧太后是倉皇出逃。並且,最終,沒有辦法,在八國聯軍的重壓之下,清朝政府開始對義和團又進行了一番殘酷鎮壓,直至義和團最終全部偃旗息鼓。

總之,慈禧太后為何會改變對義和團的看法?那就是出於其自身的利益需求,第一次由否定變為肯定,但最終又由肯定變為否定。(呂海峰)

相關焦點

  • 慈禧當初為何選擇向洋人開戰?而不是剿滅義和團,全因一封外交信
    1900年,義和團在天津,直隸等發展起來,且在北京有所行動,與在北京的洋人,教民等衝突不斷。洋人不斷向清朝政府施壓,要求鎮壓義和團,甚至還給慈禧太后送來一封照會,把慈禧太后氣的半死,只敢向外宣讀其中3條。
  • 關於慈禧太后?這麼出名的歷史人物你聽過她哪些故事?
    關於慈禧太后?這麼出名的歷史人物你聽過她哪些故事?今天我們來說一下在歷史上非常出名的一個歷史人物,「慈禧」,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慈禧太后也是「孝欽顯皇后」她是「鹹豐帝」的妃嬪,也是「鹹豐帝」唯一一個兒子的生母,她是清朝晚期最大的統治者,她在鹹豐二年被選進了宮裡當上了「蘭貴人」,後來又成了「懿嬪」,生下了鹹豐的第一個兒子之後又被封成了「懿妃」,後來又成了「懿貴妃」。
  • 透過歷史的迷霧來看義和團——讀戴玄之先生《義和團研究》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網上關於義和團的論述大多片面而偏激,只能「碎片化」的描述義和團的某一次事件或某一個階段的表現。而且國外關於義和團的研究論述,因為宗教信仰和歷史的原因,大多本身就難免會對義和團存有偏見。再加上他們對中國本土秘密會社並不熟悉,故而很難客觀全面的對義和團這個組織,作出客觀全面的論述。
  • 是老糊塗了,還是氣暈了頭,慈禧太后為什麼同時向十一國宣戰?
    雖說劇情是演義,但庚子之變是真真實實存在的,慈禧太后下發到各地方的萬國宣戰詔書(戰爭動員令)字裡行間也充滿著對列強的控訴。但也給我們留下一個疑問,甲午中日戰爭剛剛結束沒幾年,連日本都打不過的大清,哪裡來的勇氣,敢同時向十一國宣戰呢?
  • 對列強卑躬屈膝的慈禧,一反常態霸氣向11國宣戰,大臣:這是亂命
    慈禧掌控權勢之後,在經過歷次和西方列強交手沒討到好處之後就變得卑躬屈膝起來了。慈禧霸氣向十一國宣戰,八國聯軍侵華在慈禧太后統治下的滿清對西方列強卑躬屈膝到了極致。但凡西方列強提出些什麼要求,慈禧太后幾乎就是有求必應。用她後來的話來說就是「量中華之武力,結與國之歡心。」當時的洋人在中國擁有很多的特權。
  •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袁世凱為何靠邊站?
    ——雨果(法)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041,閱讀約3分鐘有網友留言提出一個問題: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山東巡撫袁世凱為何選擇袖手旁觀?袁世凱有何考慮?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值得今天朝九晚五的白領認真思考。
  • 廊坊大捷只打死7個洋人,為何稱之為大捷?慈禧因此敢對11國宣戰
    1900年,義和團運動進入北京,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因此慈禧太后對義和團的好感大大增加,轉剿為撫。北京的義和團人數很快就發展到超過十萬,他們破壞鐵路和電線桿、殺洋人、燒教堂,破壞一切與洋人有關的事物,並多次進攻聚居在北京東交民巷的十一國使館區。
  • 東太后慈安之死,究竟和慈禧有沒有關係?如果有慈禧為何要殺她?
    前者稱慈安太后即東太后,後者稱慈禧太后即西太后。慈癟太后是個權勢欲極強的人,因有慈安健在尚不敢胡來。據說慈安手中有文宗密諭一紙,曰:「某如恃子為帝,驕縱不法,卿即可按祖宗家法治之。」因此,慈禧對慈安有所畏懼。為同治帝立皇后之事兩人意見不合。慈禧意在富察氏,慈安卻以為阿魯特氏雖然年紀小一點,長得也不如富察氏,但是雍容端莊,宜為皇后。
  • 清朝在慈禧死後便徹底崩潰,那慈禧太后是帝國的「續命仙丹」嗎?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政治一直都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就在歷史的流淌中女性政治家雖然不是主角,可是有三位可以稱得上是驚鴻一瞥,他們分別是呂雉、武則天和慈禧太后,在這三位當中我們所最熟悉,最津津樂道的恐怕就是在晚清時代,執掌清帝國最高權力47年之久的慈禧太后。
  • 李蓮英在慈禧和光緒之間,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都幹過哪些事?
    李蓮英為向慈禧表忠心,都幹過哪些壞事?光緒帝為何廷杖他?【李蓮英在慈禧和光緒之間,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都幹過哪些事?】以慈禧為首的後黨和以光緒為首的帝黨,圍繞著當時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演繹了一幕幕錯綜複雜的鮮活劇。李蓮英作為慈禧的心腹和死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社會進步的角度看,他的角色自然是落後和反動的。那麼,在這場鬥爭中他究竟都幹了哪些事呢?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慶祝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朝廷進行了朝賀禮儀的演習活動。
  • 慈禧太后本姓王,老家山西小王莊——慈禧太后身份揭秘
    04 難道慈禧太后不是滿族人,生父也不是惠徵,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漢家女子?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檔案記錄,支持慈禧生於北京之說。清宮有選秀女制度,有秀女選單,從出生到出嫁,戶部都有記載。
  • 同樣的動機,同樣的行為,為何慈禧與義和團的歷史評價反差巨大?
    還是繼續舉晚清的慈禧老佛爺和義和團吧。先說慈禧老佛爺,雖然現在對她的評價有所改觀,但大體基調沒變,這位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在長達47年的執政生涯中一誤再誤,應該為中國近代的諸多悲劇負責。她先是在晚清的大變局中未能認清世界大勢,既不能像東洋的明治天皇那樣銳意進取,帶領國家鼎力革新,急流勇進,也不能像清初的孝莊太后那樣適時而退,將國家交給皇帝領導下有眼光有能力的大臣治理。隨後,在甲午之後的漩渦中,過於操切地發動了戊戌事變,其後的諸多措施更是矯枉過正,為庚子年的大禍埋下了禍根。
  • 當年慈禧太后是愚蠢還是壞,為何與全世界強國為敵?
    慈禧太后,在心裡的小黑帳上,默默的為西方列強添上了一筆。 就在這個時候,義和團風塵僕僕的從山東來到了直隸,這些義和團當時打出的氣候扶清滅洋,可以說正好撓到了慈禧太后的癢處,與老佛爺的心意暗合。 慈禧太后大喜,在一大群官員如同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決堤一發而不可收拾的景仰之情下,馬上收編了義和團,縱容義和團向洋鬼子發動進攻。
  • 東太后和西太后:慈安和慈禧,這是對塑料姐妹花嗎?
    說到歷史上那些厲害的女人想必各位小夥伴們也大概知道都有誰,武則天,呂雉,慈禧這些人都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厲害女人,在古代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但她們卻能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裡把握國家的財政大權,這不得不讓人感嘆她們的手腕之強,今天咱們就來說說清朝的那位厲害女人,說起垂簾聽政這個詞第一個讓人想到的肯定就是慈禧
  • 不能維新的太后,不是好太后——慈禧的道德困境
    大清」聖母皇太后」變為後來」歷史罪人」的」原罪」便是,大多數人堅定認為清朝曾有富國強民的維新機會,但均因慈禧太后的幹預而落空。清末維新失敗,慈禧太后固然責無旁貸,但完全歸罪於慈禧太后一人,也確實草率。一、歷史人物,都是複雜的青史留名的人物必然是複雜的,只有庸人才配無譽無咎。
  • 歷史英雄不容玷汙,刻在歷史恥辱柱上的慈禧太后也不應過度美化
    但與此同時,對於慈禧太后,這個將中國的前途和命運玩弄於鼓掌之中的不負責的執政者,這個本該被就此刻在歷史恥辱柱上的人,卻擁有了一批自己的擁躉。在網絡上甚至出現了一批美化慈禧太后形象的人,將她塑造成一個具有鐵腕手段、高明灑脫的女強人形象,對於那些沒有學習和深入了解這段歷史的人來說,容易產生先入為主的想法,從而扭曲人們對慈禧太后的評價。
  • 鹹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為何最終鬥不過慈禧太后?
    這一歷史事件直接導致了,鹹豐朝兩個政務中心的形成。一個是以恭親王奕訢核心的團隊。鹹豐(奕詝)出逃,命六弟恭親王奕訢留守京城,負責善後,與英法議和,這是鹹豐皇帝的無奈。為何這麼說呢?道光皇帝好似中了「魔咒」,在連喪三位皇后(其中包括鹹豐皇帝生母)後,便決定不再立皇后,將年僅10歲的奕詝交由靜貴妃(恭親王奕訢生母)撫養。
  • 「東南互保」坐擁10省的兵力,為何不進京勤王?袁世凱:去就是送死
    早在八國聯軍攻下天津後,慈禧太后就以光緒皇帝名義令各地封疆大吏們進京勤王,結果沒有根本沒人響應。 比如,李鴻章當時擔任兩廣總督,他看到慈禧太后的求助後,直接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不響應就算了,可大清最富饒的東南地區還出現了「東南互保」。所謂的「東南互保」是指在張之洞的倡議下,東南十省督撫們做好京都被攻下的最壞打算,並得到英國人的支持。
  • 老佛爺的夫人外交:慈禧太后與美國康格夫人
    文 / 王元崇1900年是晚清歷史上最為悲慘的一年,因為這一年八國聯軍佔領了北京城,慈禧皇太后和光緒皇帝狼狽逃竄西安,即所謂「西狩」,和當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城之前慈禧的丈夫鹹豐皇帝跑去熱河行宮「北狩」,可謂如出一轍。
  •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關係到底怎樣?
    在慈禧授權下,這場變法很快就成為歷史,一些倡導改革者也付出血的代價。所以我們不得不說一下,這位清朝最得勢的女人到底與光緒皇帝的關係咋樣?從1868年到1898年這三十年中,慈禧太后始終如一的是大清帝國最高掌權者。之後就兩個皇帝,一個小皇帝同治,一個小皇帝光緒,叫做同光中興。同光中興給中國帶來工業化的進步,城市化的發展,這都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