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從公元631年(唐貞觀五年)至公元895年(唐乾寧一年)264年的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工藝和政策制度等,先後向大唐派出十九次遣唐使團。遣唐使對推動當時日本社會的發展以及促進中日文化友好交流有巨大的影響。遣唐使為日本帶來了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科學技術、法令制度等,至今仍在日本被廣泛傳播。這其中建築設計的影響最為深刻,日本古都奈良的建築整體上均為唐代風格,其中雜糅了一些獨有的日式特點,包括很多寺廟,佛堂等建築,幾乎都能在唐代古蹟和古籍中找到與之極為相似的模板。
遣唐使帶回的大唐風格
遣唐使派遣開始的貞觀年間,大唐穩定的國內外環境與經濟的高度發展,促使唐代城市建設持續向前發展。這一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群體建築就是首都長安城。當時的中國建築領域,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的地位,長安城的建成,正是說明我國古代建築設計以及施工水平逐漸趨於完善。長安城區內以中軸線對稱依次排開的排列布局格式,對日本建築設計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初來長安的遣唐使者更是無一不被這泱泱大國的雄偉都城所震撼。而日本平城京都乃至平安京的設計建設,便是深受其影響的例子之一。
遣唐使多次在大唐朝堂上拜見統治者,而朝拜以及舉行宴會的地方,多數時候在唐代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城大明宮內舉行。二百餘年的時間,使得期間的遣唐使者對長安城區尤其是大明宮的風格特點十分熟悉。遣唐使在長安城期間,使團中的日本畫師為唐代精妙絕倫的建築風格讚嘆不己,全身心地臨摹仿製著各種建築圖紙,將他們奉若珍寶地帶回日本國內。這些臨摹仿製的建築設計圖紙,其中的內容多是宮殿、佛堂、寺廟、高塔等建築,圖紙中的建築風格與設計施工之法,勢必對當時日本的建築設計與施工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唐朝統治的幾百年間,日本派來的遣唐使者持續地吸收理解中國的建築技術,帶回國用以改善當時日本的居住環境,以至於推動了整個國家建築設計水平的發展。遣唐使在出使唐朝的同時,由於造船技術和定位技術的欠缺,有許多人犧牲在出使長安的汪洋大海之中,但即便這樣,仍然有非常多的日本匠人懷著對中國高超建築水平和文化底蘊的無限嚮往和激情漂洋過海,只為一睹長安建築絕美的風採,並且學習鑽研先進的建築設計工藝和建造方法。
來自日本的遣唐使對日本建築業的提升和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正是因為這些歸國的遣唐使,日本在建築設計和施工建造等領域都少繞了許多彎子,並且極大程度上推動了日本建築產業與建築內在的文化的發展。不僅僅是對當時的日本建築,對日本之後的建築發展更是起到決定性的的奠基與推動效果。
建築設計的交流融合
在如今中國建築設計界有這樣一句話,要研究中國唐代建築類型,一定不能錯過日本。有一位建築大師為一座大型仿古居民社區設計了一座唐代風格的塔,很多人看後感嘆,怎麼把日本佛塔搬到中國來了。不得不說唐代建築與日本建築是存在很大的共通性的。這種共通性是多維度的。唐朝作為當時東方的中心,日本的建築風格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唐朝文化全面而深遠的影響。公元6世紀中期,佛教自中國傳入日本國內,同時也帶去了唐代獨有的建築藝術,這其中就包括唐代的建築結構方法和施工技術,區域布局以及城市整體規劃等,使日本建築技術出現了質的飛躍。英國著名建築歷史學家帕裡克.詹金斯寫到:「當我們研究日本古代建築時,我們可以發現,正如許多建築藝術歷史著作中所述,日本建築受唐代文化的影響非常之深。
日本白鳳時代以後,受唐朝影響,佛教日益盛行並產生了佛教建築的高潮。這其中包括法興寺,法隆寺,四大天王寺等。這些佛教建築在細節上注重的手法如忍冬葉裝飾風格與唐代木錐的手法相似。在之後的奈良時代,日本建築界逐漸形成統一的仿唐代風格,既有中國唐代建築物的明顯特點,又有向日本本土化的特點過渡的趨勢。比如日本皇宮建築的屋頂結構形式大多模仿唐朝時期中國樣式的飛簷屋頂,形式相對單一,以歇山頂等結構為主,而在屋簷上則加入了日本獨有的飛鳥元素,這是唐朝風格與日本本土風格融合的典型例子。
日本奈良時代後沿襲了用榫卯連接的唐代木製建築設計,但不同於唐代傳統建築的雍容華貴的風格,它將木質結構直接裸露在外,不運用複雜的工藝流程、建築技巧去裝飾房屋,使建築物整體看上去更加簡單、樸實、貼近大自然,這與唐代建築風格截然不同。在日本皇室的宮殿中,皇室貴族所想表達的也是崇拜大自然,簡單樸實的居住思想。「 日本大美」的代表作桂離宮正是簡潔明了,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建築理念。桂離宮中的御幸門是斑竹編成的、相對高度較低的建築,就有一道竹柵欄與其相連。宮殿內建築的吊頂多為竹木結構、草葺或樹皮葺等材料構成,建築的牆體並沒有過多塗料,奢華裝飾。宮殿內整體均採用以自然為主的材料為主要裝飾材料,既表現出了皇家貴族的淡雅清貴又實現了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
因地制宜的演化過程
唐代在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下形成了一種鮮明的階級觀念。整個唐朝社會也因此形成一種非常嚴格的文化禮儀制度,其中階級、秩序是最基本的表現。所以唐代皇宮的建築結構布局呈現出嚴格的對稱,等級森嚴的建築物各佔其位,各司其職。而日本建築主要受到了佛教禪宗的影響。佛教禪宗對「空」、「 寂」、「滅」的探索和原始佛法樸實的貼近大自然的哲學思想使日本人更願意去探索大自然中樸實的美,從大自然中領悟體會人生哲學。這種思想的影響也反映在了日本的其他種類的建築物中中,追求自然之美,純粹,無人為修飾。
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集中的區域主要在黃河流域一帶,而黃河流域一帶的地形大多為平原,因此有足夠大的土地去建造一座座相對對稱,規模宏偉,氣勢浩大的城市。而日本則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資源相對匱乏,地形多是丘陵。因此不對稱的布局使建築與丘陵地形相結合,將唐風建築融入大自然之中,掩映在山川河流之下,給人以空靈寂靜之感。
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是權力高度集中的,因此,宮殿的設計建造應該充分體現著國家的權力。以地理中軸線為基本要素設計的古代城池,認為位居中軸線象徵了皇帝對天下的統治。皇城、王府和寺廟等建築的軸對稱性也由此延伸開來。而日本皇宮的主人日本天皇在古代日本歷史上的存在意義與唐朝的皇帝有所不同。古代日本歷史上有兩類統治者,天皇和將軍。實際上,掌握軍政大權的是將軍,日本天皇只是日本國的精神象徵而已,國家由以將軍,武士為主的幕府來治理。雖然日本天皇沒有參與政治決策的權利,但作為國家名義上的領袖,日本天皇制度一直受到了有序的傳承。因此,日本天皇不像唐朝皇帝那樣手握政權,因此不需要讓百姓感受到由建築帶來的濃烈的階級觀念。所以古代日本在建築中雖然也有體現出皇權集中的特徵,但階級觀念已沒有唐代統治者那麼明顯。在對唐代的建築風格刪繁就簡之後,日本皇室的唐風建築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
結語:
文化可以影響到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的諸多方面。而一個民族也不是對外來文化照搬照抄,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唐代建築與日本建築有許多的相似之處,從設計細節上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影響。日本建築在繼承了唐代建築的優點之後,依據本民族文化的特點和日本獨特的地理環境,對繼承的唐代建築風格進行融合,最終形成了本土的建築風格。
由於受到唐朝禪宗思想和地理環境的綜合影響,日本建築保持著自然美、材料美、洗鍊美的質素純樸的風格,追求的是在精神上擁有絕對自由。以唐代風格為基礎的日本建築也由此走上了融合發展的道路。
參考資料
1:梁思成《中國建築史》
2:呂思勉《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