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唐朝餘韻,又有本土特色,日本古建築如何偷師大唐獨創風格?

2021-01-10 趣史談號外郎

導語:

從公元631年(唐貞觀五年)至公元895年(唐乾寧一年)264年的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工藝和政策制度等,先後向大唐派出十九次遣唐使團。遣唐使對推動當時日本社會的發展以及促進中日文化友好交流有巨大的影響。遣唐使為日本帶來了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科學技術、法令制度等,至今仍在日本被廣泛傳播。這其中建築設計的影響最為深刻,日本古都奈良的建築整體上均為唐代風格,其中雜糅了一些獨有的日式特點,包括很多寺廟,佛堂等建築,幾乎都能在唐代古蹟和古籍中找到與之極為相似的模板。

遣唐使帶回的大唐風格

遣唐使派遣開始的貞觀年間,大唐穩定的國內外環境與經濟的高度發展,促使唐代城市建設持續向前發展。這一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群體建築就是首都長安城。當時的中國建築領域,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的地位,長安城的建成,正是說明我國古代建築設計以及施工水平逐漸趨於完善。長安城區內以中軸線對稱依次排開的排列布局格式,對日本建築設計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初來長安的遣唐使者更是無一不被這泱泱大國的雄偉都城所震撼。而日本平城京都乃至平安京的設計建設,便是深受其影響的例子之一。

遣唐使多次在大唐朝堂上拜見統治者,而朝拜以及舉行宴會的地方,多數時候在唐代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城大明宮內舉行。二百餘年的時間,使得期間的遣唐使者對長安城區尤其是大明宮的風格特點十分熟悉。遣唐使在長安城期間,使團中的日本畫師為唐代精妙絕倫的建築風格讚嘆不己,全身心地臨摹仿製著各種建築圖紙,將他們奉若珍寶地帶回日本國內。這些臨摹仿製的建築設計圖紙,其中的內容多是宮殿、佛堂、寺廟、高塔等建築,圖紙中的建築風格與設計施工之法,勢必對當時日本的建築設計與施工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日本遣唐使歸國後修建的寺院)

在唐朝統治的幾百年間,日本派來的遣唐使者持續地吸收理解中國的建築技術,帶回國用以改善當時日本的居住環境,以至於推動了整個國家建築設計水平的發展。遣唐使在出使唐朝的同時,由於造船技術和定位技術的欠缺,有許多人犧牲在出使長安的汪洋大海之中,但即便這樣,仍然有非常多的日本匠人懷著對中國高超建築水平和文化底蘊的無限嚮往和激情漂洋過海,只為一睹長安建築絕美的風採,並且學習鑽研先進的建築設計工藝和建造方法。

來自日本的遣唐使對日本建築業的提升和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正是因為這些歸國的遣唐使,日本在建築設計和施工建造等領域都少繞了許多彎子,並且極大程度上推動了日本建築產業與建築內在的文化的發展。不僅僅是對當時的日本建築,對日本之後的建築發展更是起到決定性的的奠基與推動效果。

(深受唐代風格影響的平安神宮)

建築設計的交流融合

在如今中國建築設計界有這樣一句話,要研究中國唐代建築類型,一定不能錯過日本。有一位建築大師為一座大型仿古居民社區設計了一座唐代風格的塔,很多人看後感嘆,怎麼把日本佛塔搬到中國來了。不得不說唐代建築與日本建築是存在很大的共通性的。這種共通性是多維度的。唐朝作為當時東方的中心,日本的建築風格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唐朝文化全面而深遠的影響。公元6世紀中期,佛教自中國傳入日本國內,同時也帶去了唐代獨有的建築藝術,這其中就包括唐代的建築結構方法和施工技術,區域布局以及城市整體規劃等,使日本建築技術出現了質的飛躍。英國著名建築歷史學家帕裡克.詹金斯寫到:「當我們研究日本古代建築時,我們可以發現,正如許多建築藝術歷史著作中所述,日本建築受唐代文化的影響非常之深。

日本白鳳時代以後,受唐朝影響,佛教日益盛行並產生了佛教建築的高潮。這其中包括法興寺,法隆寺,四大天王寺等。這些佛教建築在細節上注重的手法如忍冬葉裝飾風格與唐代木錐的手法相似。在之後的奈良時代,日本建築界逐漸形成統一的仿唐代風格,既有中國唐代建築物的明顯特點,又有向日本本土化的特點過渡的趨勢。比如日本皇宮建築的屋頂結構形式大多模仿唐朝時期中國樣式的飛簷屋頂,形式相對單一,以歇山頂等結構為主,而在屋簷上則加入了日本獨有的飛鳥元素,這是唐朝風格與日本本土風格融合的典型例子。

(融合唐代風格的千鳥破風構造)

日本奈良時代後沿襲了用榫卯連接的唐代木製建築設計,但不同於唐代傳統建築的雍容華貴的風格,它將木質結構直接裸露在外,不運用複雜的工藝流程、建築技巧去裝飾房屋,使建築物整體看上去更加簡單、樸實、貼近大自然,這與唐代建築風格截然不同。在日本皇室的宮殿中,皇室貴族所想表達的也是崇拜大自然,簡單樸實的居住思想。「 日本大美」的代表作桂離宮正是簡潔明了,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建築理念。桂離宮中的御幸門是斑竹編成的、相對高度較低的建築,就有一道竹柵欄與其相連。宮殿內建築的吊頂多為竹木結構、草葺或樹皮葺等材料構成,建築的牆體並沒有過多塗料,奢華裝飾。宮殿內整體均採用以自然為主的材料為主要裝飾材料,既表現出了皇家貴族的淡雅清貴又實現了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

(天人合一的建築思想)

因地制宜的演化過程

唐代在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下形成了一種鮮明的階級觀念。整個唐朝社會也因此形成一種非常嚴格的文化禮儀制度,其中階級、秩序是最基本的表現。所以唐代皇宮的建築結構布局呈現出嚴格的對稱,等級森嚴的建築物各佔其位,各司其職。而日本建築主要受到了佛教禪宗的影響。佛教禪宗對「空」、「 寂」、「滅」的探索和原始佛法樸實的貼近大自然的哲學思想使日本人更願意去探索大自然中樸實的美,從大自然中領悟體會人生哲學。這種思想的影響也反映在了日本的其他種類的建築物中中,追求自然之美,純粹,無人為修飾。

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集中的區域主要在黃河流域一帶,而黃河流域一帶的地形大多為平原,因此有足夠大的土地去建造一座座相對對稱,規模宏偉,氣勢浩大的城市。而日本則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資源相對匱乏,地形多是丘陵。因此不對稱的布局使建築與丘陵地形相結合,將唐風建築融入大自然之中,掩映在山川河流之下,給人以空靈寂靜之感。

(日本在唐代基礎上改進的唐門)

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是權力高度集中的,因此,宮殿的設計建造應該充分體現著國家的權力。以地理中軸線為基本要素設計的古代城池,認為位居中軸線象徵了皇帝對天下的統治。皇城、王府和寺廟等建築的軸對稱性也由此延伸開來。而日本皇宮的主人日本天皇在古代日本歷史上的存在意義與唐朝的皇帝有所不同。古代日本歷史上有兩類統治者,天皇和將軍。實際上,掌握軍政大權的是將軍,日本天皇只是日本國的精神象徵而已,國家由以將軍,武士為主的幕府來治理。雖然日本天皇沒有參與政治決策的權利,但作為國家名義上的領袖,日本天皇制度一直受到了有序的傳承。因此,日本天皇不像唐朝皇帝那樣手握政權,因此不需要讓百姓感受到由建築帶來的濃烈的階級觀念。所以古代日本在建築中雖然也有體現出皇權集中的特徵,但階級觀念已沒有唐代統治者那麼明顯。在對唐代的建築風格刪繁就簡之後,日本皇室的唐風建築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

(唐代風格的日本皇宮)

結語:

文化可以影響到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的諸多方面。而一個民族也不是對外來文化照搬照抄,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唐代建築與日本建築有許多的相似之處,從設計細節上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影響。日本建築在繼承了唐代建築的優點之後,依據本民族文化的特點和日本獨特的地理環境,對繼承的唐代建築風格進行融合,最終形成了本土的建築風格。

由於受到唐朝禪宗思想和地理環境的綜合影響,日本建築保持著自然美、材料美、洗鍊美的質素純樸的風格,追求的是在精神上擁有絕對自由。以唐代風格為基礎的日本建築也由此走上了融合發展的道路。

參考資料

1:梁思成《中國建築史》

2:呂思勉《中國通史》

相關焦點

  • 日本的衣食住行都"抄襲"中國,為什麼唯獨建築風格不"抄襲"中國?
    日本作為亞洲唯一一個發達國家,國土面積相當於中國雲南省的面積。常說日本現在的很多歷史文化都是來源於中國,可以說中國是日本的文化母體,但這只是一部分。唐朝的時候日本派遣使者前往中國虛心求教,日本的衣食住行都帶有中國的一些特色,即使經過了歷史的發展。
  • 中日「文化圈」:蒸蒸日上的日本奈良文化,離不開唐朝的開放政策
    日本積極「偷師」唐朝的制度、文化1、日本學習唐文化及態度的轉變日本於大化二年、公元六四六年頒布《改新詔令》,開始對唐的律令、制度等方面進行學習,以期完成對國內的改革,史稱「大化改新」。當時長安、洛陽等大城市是文化圈的中心,每當有著名學者、詩人的作品問世就會引來搶購,其中就包括這些日本的遣唐使,洛陽紙貴的故事也有著日本的參與。在揚州、長安、洛陽、益州等大城市,都有學者和僧侶被邀請去往日本的情況,最著名的就是鑑真法師東渡,不僅帶去了佛教的真法,還將中醫、草藥等各種知識帶到了東瀛。
  • 日本是不是「大唐電冰箱」?且看 《妖貓傳》裡的「唐破風」
    妖貓傳上映之初,大有傾倒眾生之趨勢,爾後亦有批判之聲紛至沓來。除了對劇情的詬病,就是對場景服飾「日本風」的批判。比如有一天,同事告訴我,他在微博看到有人說《妖貓傳》裡的是日本建築。這條微博吸引了很多評論,爭論的焦點便在於那個弧形頂的大窗戶很像日本建築中的「唐破風」,而這種東西在中國古建築上並沒有見過。
  • 日本奈良的「長安Style」
    日本東大寺的鑑真像  走遍奈良,到處可見中國唐代的風景和建築,其中最能說明奈良與大唐密不可分的還要數唐招提寺。該寺由鑑真按唐朝寺院的規劃修建,極具盛唐的優雅與宏大氣勢。  據說因為藤原京比較狹窄,交通不便,而日本當時正值律令國家形成的時期,要模仿唐朝的律令,建立法制國家,為了表示皇城非常有權威性,所以想尋找一個地方,於是就到了現在的奈良,當時叫平城京。  實際上它建了好幾年,正式搬遷是710年。平城京完全是模仿唐朝的長安城,582年隋朝建立了大興城,唐朝取代隋朝以後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建成了長安城。
  • 比京都更古老的日本城市,仿造大唐長安而建,有世界最大木質建築
    這是一座精緻的小城平城京的歷史公元八世紀,中華大地上的大唐帝國正處於最強盛的階段,周邊的小國無不為唐朝的輝煌文明而傾倒,很多國家都將唐朝的城市作為模板來進行模仿,而奈良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的日本天皇在號召全國全面學習中華文明的同時,選擇將大唐都城——長安作為模板,來建設自己的首都。當然日本的國力無法與唐朝相比,所以這座復刻版的長安城大小僅有原版的約四分之一,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座城市的平面布局與長安幾乎相同。
  • 西安為何處處是大唐?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名畫,揭露唐朝鼎盛之謎
    凡是對西安旅遊有所關注的朋友都會發現,西安似乎和唐朝較上了勁兒,大唐芙蓉園、大唐不夜城、大唐西市、唐城牆遺址公園等等,到處都是濃厚的唐朝氛圍。連被稱為千宮之宮的西安大明宮也是唐朝的皇宮,共有17位唐朝皇帝在這裡處理朝政,歷時長達200餘年。
  • 日本模仿唐朝最成功的古寺:由唐朝日本「留學生」所建,保存完善
    位於日本福岡博多的真言寺也就是日本的東長寺,創立於806年,是日本九州最古老的真言宗寺廟。如果看過電影《貓妖傳》的人應該都對這座寺廟不會太陌生,影片中的空海就是這座寺廟的創立者。東長寺建築風格有濃重的古唐影子。據說是因為這座寺廟是由空海從唐朝回到日本後才創建的。
  • 旅行|日本奈良的「長安Style」
    長安城從規模上要比平城京大四倍,在結構上完全是一種棋盤式的格局。長安有什麼那邊就有什麼,直到今天都保存得非常好。。 舉幾個例子,比如說,他們叫做「朝堂苑」的太極殿就完全模仿了大明宮的含元殿;還有一個大學寮,也是完全模仿國子監。可以說,平城京無論從格局上還是建築上都完全是唐朝的建築風格。 長安的格局在日本叫條坊制。
  • 中國古建築演變史!
    每個時代的建築都有自身的特徵,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建築演變吧!既有大型宮殿建築,又有軍事防禦設施,具備了早期都城的規模和特點。大同雲岡石窟高層佛塔、石窟、佛像開始出現,從前質樸的建築風格,也轉變為圓潤成熟。同時,此時期的建築細節,又有明顯的「胡化」現象。
  • 萬國來朝,大唐帝國為什麼能成為領袖國?
    唐朝在這事上,不單是漂亮的花色圖案,更是領先的理念,煉鋼技術更高精尖,鑄造技術上更有了焊接加工技術,更加獨特的是規模化生產,已經有了簡易的工具機和流水線工作。這就意味著,這些好東西大唐不單能造,更能又多又好的造!
  • 國內最著名的兩個佛系小鎮 名字聽起來就很詩意 風景不輸日本奈良
    導讀:我們對日本奈良的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它的建築風格,整個城市古老的建築大多都是是仿造唐朝長安城而修建,由於保護得很好,至今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都能夠看到保存依然完好仿唐朝古建築,而且世界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也在日本奈良。
  • 唐朝時期,我國與朝鮮、日本的關係是怎樣的?
    再加上唐朝一向奉行開放的外交政策,因此這一時期有許多東亞國家都與唐朝建交,其中就有朝鮮和日本。朝鮮與日本可以說是唐朝的鄰國,朝鮮和日本也屬於唐朝的朝貢國,是中國古代唐朝時期朝貢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唐朝與這兩個國家的交往在促進東亞地區經濟發展以及促進文化交流方面貢獻巨大。
  • 大唐帝國到底有多大?看看日本人繪製的大唐地圖,保證讓你腦洞大開……
    大唐立國於公元618年,此時立國還不到10年,且國內還有軍閥割據。大家可以看看地圖上方的「梁」,應該就是竇建德。再把目光稍稍向右移動,您就可以看到大韓民國的祖先了,呵呵!哦,遼東半島貌似也是他們的。可惜差一點啊,韓國人是新羅人的後代。而唐太宗這一年正好是29歲。吐谷渾呢,它夾在大唐和吐蕃的中間那一小塊兒就是了。
  • 喜麵食、愛吃「醋」、富煤礦,但真正的山西特色藏在古建築裡
    山西麵食有2000多年的歷史,種類繁多,製作精美自不必說,被稱為「世界麵食之根」。燒賣是大同的特色小吃之一。展開中國的地形圖,會看到太行山幾乎在中國的正中間,由東北向西南綿延,成為分野我國第二級和第三級地形階梯的界山。「山西」的山便是太行山。很多人都知道山西人喜麵食,愛吃「醋」,是中國著名的煤炭產地。
  • 從裴旻、公孫大娘品味盛世大唐劍舞,談劍舞為何在唐朝如此興盛
    在以上等綜合因素的作用下,最終也就有了《通典》記載中,開元年間「天下無貴物」折射出的良好經濟發展狀況,又或是杜甫寫詩說「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美好盛世局面。除卻農業圓滿解決溫飽問題作為唐朝劍舞發展的基礎條件,舞蹈藝術的發展更是離不開唐朝手工業的進步。
  • 日本唯一的千年古都,有個令人詫異的名字——洛陽
    提到洛陽,太多的人對她的印象就是九朝古都(也有說法是十三朝),唐朝將其稱之為東都。然而,現在的洛陽城早已不復當年的盛況。工業時代,戰火損毀,已經讓這座千年古城沒有了往日的豐彩,你若真想見識盛唐時候的洛陽,你得去日本。
  • 青龍古寺櫻花盛開,一瞬間夢回大唐!
    古都西安在「大唐不夜城」的渲染下,早變成了現代網紅城市,但其古韻和古色仍舊在不經意間展現得淋漓盡致。位於西安市城東南樂遊原的青龍寺便一直保留著古都的大唐風華。前些日子西安的一場春雨,讓寺院內的櫻花變得格外輕盈,古建築寺廟和櫻花的重重疊映下,一瞬間,猶如夢回大唐。清明假期裡,西安青龍寺庭園(櫻花園)暫不對外開放,但院外仍有大量遊客排著長隊。儘管廣播不停地提醒櫻花園暫不對外開放,但市民渴望踏春心切,雖知不能與櫻花親密接觸,仍然在寺外痴痴等待。半緣櫻花關緣寺。
  • 日本櫻花來自喜馬拉雅,是唐朝文化輸出,都是歷史的謠言
    一時間,關於櫻花起源於喜馬拉雅、唐朝人早有櫻花節等謠言,又開始在網絡間廣泛傳播。然而,當他們醉心於「日本正統在大唐」言論,卻忽略了武漢的市花乃是當初的國花候選--梅花。這些被今人所追捧的詭異思路,主要源自古代日本遣唐使的一句:唐風洋溢奈良城。由此便想當然的自我發揮,想當然的將櫻花傳統歸於唐朝文化輸出的必然成果。
  • 日本正倉院:藏有豐富的大唐珍寶
    唐人的日常生活究竟如何?通常只能在史料中窺得一二。四弦四柱的唐代紫檀木畫槽琵琶可就是連國人都望其項背的唐代遺珍,卻在日本駐足。在東瀛彼岸有一處「正倉院」——這座位於奈良東大寺的寶庫,保留了迄今為止種類最豐富、最全面、且最有價值的唐朝藝術品。
  • 日本8世紀定都平城京,沿用隋唐之風的古建築為何能存在千年?
    當時的日本正狂熱的迷戀著我們的盛唐文化,一批批遣唐使將我國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建築風格傳回日本,才有了如今去平城京看隋唐建築的說法。奈良時期的日本首都極大程度的模仿了長安的風格,就連遷都到此這個決定也與盛唐的影響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