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與被簡化的:我們要如何理解女權主義者瑪麗·沃斯通克拉夫...

2021-01-09 界面新聞

北倫敦紐因頓格林公園裡的爭議雕像 圖片來源:Nick Harvey/REX/Shutterstock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在早逝之前兩年反思自己的事業時,將自己描述為一個「為他人指明道路的路標,而自己卻被迫在泥濘和塵埃中站立不動」的人。事實上她很少站在原地不動,但現在看來,這句自我描述顯得尤其貼切——在倫敦北部紐靈頓綠地,一尊紀念她的裸體女性雕像日前揭幕,卻被抹上了許多批評的泥巴。在去世幾個世紀後,沃斯通克拉夫特仍然在引發爭議。

沃斯通克拉夫特是一位勤奮的文學專業人士,1780年代末被捲入歷史的浪潮之中,此後與歷史共浮沉,這既為她贏得了名聲,也引來了惡名。她是一個來自不健全家庭的不幸女孩,成長為了一個充滿怨氣、情感需要和知識欲望的女人。她是一個嚴厲的批評者,尤其是對自己。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她把批判的火力轉向了政治和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者,從對1790年埃德蒙·伯克攻擊法國大革命的激烈反駁,到對各派」專制「思想家尤其是男性特權的維護者進行大刀闊斧的攻擊。她是一個酗酒家暴者的女兒,揭露男性對女性的「專橫野蠻」統治,是沃斯通克拉夫特最著名作品《女權辯護》的目標。她在之後的著作中一再回到這個主題,直到1797年38歲的她在分娩時去世。

她短暫的一生以大膽和不循規蹈矩為特點。她曾告訴一位童年好友,自己寧願「與任何障礙做鬥爭,而不是進入一種依賴狀態」。成年後,她在資源極少的情況下,決心在英國這個階級森嚴的父權社會中儘可能自由地生活。她孜孜不倦地努力自我教育,只在學校接受了最基本的閱讀和寫作教育,卻精通四種語言,熟知啟蒙思想的所有主要內容。

從19歲起,她就自食其力,生活常常陷入拮据。但當她第一個女兒的花心父親為了一位演員拋棄她,並提出向她提供經濟資助時,她拒絕了。「我不想要這種庸俗的安慰,也不會接受,」她告訴吉爾伯特・伊姆萊。她的下一個情人,激進哲學家威廉·戈德溫,同樣被告知她決心用筆「賺取我想要的錢」,否則就「永遠睡去」。她懷著在未來寫出《弗蘭肯斯坦》的女兒瑪麗·雪萊嫁給了戈德溫,卻堅持分居,並深情寫道:「我從靈魂上希望你駐紮在我心中,但我不希望你總是在我的肘旁。」

然而,這種驕傲的獨立,被情感上深深的不安全感,以及沃斯通克拉夫特所描述的由她年輕時的「艱苦奮鬥」所誘發的「憂鬱的人生觀」所抵消。她很少了解或期望簡單的感情,她告訴了伊姆萊,因為他也表現出自己沒有這樣的能力。對愛情的渴望是激烈的,而失去愛情又是無法忍受的。伊姆萊的拋棄讓她兩次試圖自殺,哪怕她的生活和思想都以宗教信仰為基礎。沃斯通克拉夫特去世後不久,戈德溫出版了一本關於妻子的回憶錄,對她的名聲造成了長達幾十年的詆毀。直到20世紀,特別是隨著女性解放運動的興起,她才有了今天的英雄地位。

「當我們被迫去感受時,我們才會深刻地辨析。」1795年,沃斯通克拉夫特這樣評價自己。西爾瓦娜·託馬塞利(Sylvana Tomaselli)的新作《沃斯通克拉夫特:哲學、激情和政治》(Wollstonecraft: Philosophy, Passion and Politics)在她的感情和思辨之間遊走,繪製出了一幅新鮮而引人注目的肖像。從「她喜歡和熱愛的東西」開始(所有章節的標題都讓人聯想到那個時期的小說),這本書以獨闢蹊徑的方式分析了她的作品 。我們了解到她對戲劇和音樂的熱愛,她的閱讀品味,尤其是她對詩歌的熱愛,以及她對自然之美的熱情。

《沃斯通克拉夫特》

沃斯通克拉夫特總是被描繪成一個掃興的人(女權主義者經常被如此形容),但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她擁抱生活的樂趣。她是一個有著無拘無束的生命力的女人,我最喜歡的一個畫面——雖然沒有出現在這本書中——是她獨自在瑞典一個山坡上,她攀爬在高高的巖石上,享受著每一分鐘。我們還能看到她作為朋友和情人的樣子,見證她濃烈的感情,只不過她的快樂往往被痛苦所取代。但是,如果說沃斯通克拉夫特是一個有著強烈的愛的女人,那麼她也如戈德溫所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憎惡者」——西爾瓦娜·託馬塞利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在講述她對社會的憎惡,以及她如何旨在改變這個社會。

《女權辯護》讓沃斯通克拉夫特成為名人,她是「女性權利的維護者」,是將女權主義推上政治舞臺的「亞馬遜女哲學家」,但這不是她在本書中的形象。託馬塞利一方面承認沃斯通克拉夫特憤怒於社會對待自己性別的方式,另一方面又想用她的啟蒙知識分子形象來取代她女權主義先驅的形象,因為她對女性的看法只是廣泛的「人性哲學」的一部分。《女權辯護》作為沃斯通克拉夫特決定性作品的地位應該被「取消」,代之以《人權辯護》(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Men),這是她早先對伯克的回信,展現了某種在託馬塞利看來她思想的基本特徵:她對現代「文明」(civilisation,18世紀的一種說法)的嚴厲批判,以及她對建立在人類道德改革基礎上的自由、平等和社會正義的「真正文明」的革命方案。

這種對沃斯通克拉夫特思想的寬泛視角,並不是託馬塞利所暗示的與現有學術的徹底決裂。最近大多數研究也是如此,儘管許多人將她的政治思想與某種「主義」接軌:自由主義、公民人文主義、共和主義。託馬塞利拒絕了這類標籤,認為它們具有誤導性和/或不合時宜。相反,她巧妙地將沃斯通克拉夫特不出名的作品(如她的書評)中的材料與她主要的非虛構文本交織在一起,以捕捉其哲學的「基調和精神」,同時突出其強烈的歷史不可知論傾向,這一點從《人權辯護》開始就很明顯。當「一種新的精神出現,來組織身體-政治」時,文明世界是如何走到當前的關鍵時刻的?這一變革時刻又會帶來什麼?正如託馬塞利所言,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所有思想都被這些問題,以及對人類潛能和神聖意圖的綜合信仰所框定——即使是在法國恐怖事件之後,她仍然堅信一個「更平等的自由、人類普遍幸福」的時代最終會到來。

一個勇敢的女人抱有勇敢的希望。我們更應該紀念這位勇敢的啟蒙哲學家沃斯通克拉夫特,而不是作為女權主義者開路先鋒的沃斯通克拉夫特嗎?不,「女權主義者」固然不合時宜(這個詞直到19世紀末才開始使用),但從1792年開始,「對我的性別的壓迫」是沃斯通克拉夫特最關心的問題,她不斷地書寫這個主題,並對其進行深刻的辨析。她關於這個主題的著作會讓人感到驚愕,尤其是《女權辯護》。這部作品對女性的缺點進行了激烈的譴責:她們的非理性、嬌氣、輕浮,以及——也許最讓現代讀者不齒的——女性的感性,她們心甘情願地被「隨意的情慾」所奴役。這種審查性是她那個時代前女權主義寫作的典型特點,並且處於變化之中。但託馬塞利沒有注意到這些變化:她著手頌揚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哲學家的面向,卻沒有追蹤她的思想成長,從而削弱了她作為思想家的身份。

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文章中充滿了不一致和悖論。託馬塞利承認這一點卻並不重視,而是儘可能地尋求調和立場的互斥。但人們往往是通過這些張力來理解沃斯通克拉夫特的,這既凸顯了她正在與之鬥爭的問題的新穎性和複雜性,也凸顯了她為這些問題注入的創造性,隨著了解更多和思考更多,她就會轉變策略。她不是一個學者,而是一個革命者:單純的一致性對她來說有何意義?

沃斯通克拉夫特去世時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小說《瑪麗亞或,女性的錯誤》(Maria or, The Wrongs of Woman),於她去世後的1798年出版。在這本非同尋常的書中,她公開為女性非法的性快感辯護(一個多世紀以來,女權主義內部沒有再次提到過這個話題)。也許更重要的是,她還通過探索階級和性別壓迫之間的聯繫,首次嘗試解釋交叉性理論。沃斯通克拉夫特思想中的這些重大發展,並沒有出現在託馬塞利的書中,因為作為一個政治哲學家而非文學學者,作者避開了所有對於小說的討論。

但是,我們不能把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哲學家身份與發揮想像力寫作的作家身份分開,正如她在第一部小說《瑪麗:一部小說》(Mary, A Fiction)導言中所寫的那樣,寫作帶來的是「可能性」——無論是關於她的性別還是關於整個人類。託馬塞利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精美的肖像畫,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見解,但要想充分領略這位被廣泛(也是有爭議的)頌揚勇敢、熱愛自由的女性(順便說一句,她本人並不喜歡勇敢的熱愛自由的女性被描繪成一個女英雄),我們需要一幅更完整、更有活力的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畫像,她對自己性別的平等主義雄心壯志在今天還遠未實現。

(翻譯:李思璟)

相關焦點

  • 《海馬星球》覃裡雯:我是如何進化為「女本位」的女權主義者
    覃裡雯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坦誠地講述了自己如何在一位「共產主義女權」特徵的母親的教育下長大,從一位不自覺的女權主義者,轉變為自覺的女權主義者,又在德國徹底成為「女本位」的女權主義者。「事實上我是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她說,「我原來也是一個理中客,熟練地適用『客觀』,『不要以偏概全』這類父權社會的訓誡來規訓自己,也批評別人的思考。
  • 女權?女拳?—談談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女權」這個名詞對於吃瓜群眾來說並不陌生,「女權者」和「反女權者」的網上論戰時有發生,雖然言辭犀利,不過往往流於表面,情緒的宣洩遠大於理性的探討,多數發言也缺乏必要的邏輯。這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社會現象,因為「女權主義」本身是一個舶來品,其發源於西方的女權運動,並在現當代發展壯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漸傳入中國並擁有了相當大的市場,女權主義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演化發展的,筆者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進行簡要論述,聊聊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 婦女節|一位女權主義者的懺悔(視頻+中英雙語)
    Roxane Gay是位女權主義者,但是她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的女權主義者,所以她要懺悔。退一步講,我年輕的時候,大概青少年時期,我對女權主義者有些奇怪的誤解。比如她們體毛很多,易怒,憎恨男性,憎恨性,就好像她們是不好的東西。現在,我看到了這個世界如何對待女性,似乎憤怒是最合理的回應。
  • 「女性力量」田園女權?女權運動?來看看歷史上真正的女權主義者
    女權運動這幾百年間從未停止,但是在公眾中的輿論越來越大。在中國,某些女權組織不僅有著反智、極端的造謠,更有著激化公眾情緒之嫌。那麼,歷史上真正的女權主義者是什麼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女權主義者——秋瑾的故事。
  • 馮侖:從今天開始 我就變成了女權主義者
    來源:新浪財經來源:馮侖風馬牛   在新一期《共識》節目中,馮侖與洪晃就「女權主義」這個話題展開了討論。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以下為對話實錄:男性也可以成為女權主義者馮侖:通過這個對話,我有一個小的改變。
  • 致女權主義者:享盡權利也要擔當義務——我對Metoo的思考
    那篇文章雖沒有被媒體轉摘(我理解媒體必須遵從主流價值觀),好在也獲得了12萬+的閱讀量。不否認,我在女性出軌問題上比大多數男性要寬容,因為在我看來,女性自我人格的獨立對男權世界是福音不是猛獸,當代男性的高壓狀態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女性的缺位。
  • 「崔娃」養成史:每個男人都該成為女權主義者
    就讓我們回顧崔娃的成長經歷,探索一名男性女權主義者的艱難養成史吧。女權主義媽媽崔娃的媽媽,派翠莎·諾布伊賽洛·諾亞(Patricia Nombuyiselo Noah),天生反骨。2017年,他在接受訪問時透露,自己「毫無疑問」是女權主義者,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從沒想過這麼稱呼自己:我曾對女權主義者這個概念有著扭曲的想法:我曾認為它的意思是一個憎恨男人的女人。
  • 如果你被父親責罵,被巨浪譴責,你想成為女權主義者還是女拳?
    她的評論讓許多網友們認為她是一位女性主義者,獨立的女性先鋒人物。但是!首先,papi醬事實上,他並沒有宣稱自己是女權主義者,也沒有建立一個獨立的女性。第二,姓孩子不是女權主義的目標。《婚姻法》第22條規定,子女的姓氏可以跟在父親的姓氏後面,即母姓。
  • 女權奠基人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最好的女權是平等對待
    《真實生活的原創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小女孩瑪麗和卡羅琳與他們的老師梅森夫人,作者通過鮮活的故事和對話,傳達了對教育尤其是女性教育的觀點。除了要儀表得體、善良正直以外,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認為只要受到正確的教育,女孩也能成長為理性的大人。這在現在看來稀疏平常的觀點,在200年前創作本書的年代受到早期的兒童文學家的譏諷,因為在當時女性只要外出工作就會被人看不起。
  • 女權與反女權的博弈:保守主義是如何回潮的?
    她為何會在女權運動高漲的七十年代發起並領導反女權運動?女權與反女權背後,還深藏著保守主義的回潮。在當下,女權主義的理論與行動仍然伴隨著諸多反對與挑戰。而透過《美國夫人》,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當時美國社會的種種博弈力量,也能映襯著當下世界的轉向。而在話語與思潮的論爭之下,真正應當受到關注的則是具體的個人。
  • 當女權成為「女拳」:中國的女性主義者為何在網際網路遭到「反擊」
    他認為"女拳"這個諧音詞相當貼切,因為"拳頭"正體現了他眼中女權主義者胡攪蠻纏、胡亂出擊的樣子。"他們不是要平權,而是要特權,"他說道。 但楊笠後來回應稱,她的話之所以在很多女生中反響熱烈,是"因為觀眾覺得有共鳴"。 在中國,女權運動曾是一種長期存在但小眾的呼聲。
  • 「我支持平權,而不是女權。」這句話有什麼問題?
    「我說的不是女權,是平權」「我們要的是平權,不是女權。」社交媒體的蓬勃態勢為性別平等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由於發布信息的便捷,以及受眾領域的細分,在「宇芽被家暴」、「Metoo運動」等事件中,社交媒體都在女性弱勢群體發聲抗爭、尋找同伴並相互療愈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海夫納:一個假的女權主義者?
    他在促進我們這個時代的言論自由、公民權利和性自由等方面發出了重要聲音。」 然而,雖然近幾年裡海夫納不斷宣傳自己和《花花公子》在民權運動中發揮的作用,但雜誌的軟性色情元素以及它與女性自由的關係一直頗具爭議。有評論認為,海夫納根本配不上被媒體賦予的「性解放運動領袖」稱號,充其量是個以女性軟色情服務來取悅男人的「皮條客」。
  • 安迪·穆雷:偉大冠軍、女權主義者、一個好人
    但卻有這樣一個身份——女權主義者,將他性格、成長經歷的獨特之處展現的淋漓極致。 近日,時尚雜誌《EllE》為穆雷撰寫了一篇專訪,從賽場之外的角度透視穆雷——不僅是一位優秀的球員,更是一個好人。 斯塔霍夫斯基則表示,基輔的觀眾準備好了,你要做的是說服蘿拉來基輔比賽。穆雷又說:「在基輔,我和你打過戴維斯杯比賽,現場最多只有1000名觀眾。
  • 女權主義者到底在追求什麼?
    我是一個本來就不怎麼擁護女權的男性個體,我支持也僅僅支持「平權」但說到平權,我們先來探討一下公民的基本權利是什麼。為什麼要抗爭,為什麼爭取權利。因為如果不爭取,女性將不能被稱之為「人」那現在女性在法律面前平等了嗎?是,也不是。在此之前,我也弄不明白的一個問題是,當我們在講平等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講什麼?我們究竟要追求的是形式上的平等還是實質上的平等呢?形式平等體現為平等對待、程序正義和權利平等,它以政治平等為表徵;實質平等體現為財富和收入的平等分配,它以經濟平等為表徵。
  • 豆瓣9.2的高分,這部新劇值得一看,一個女權主義者的反女權鬥爭
    而在你觀賞過《美國夫人》的九集篇幅的最後,新時代因她而來臨、雷根因她而順利當選總統,她成為了美國政治史上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於是在《美國夫人》中,女權運動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帶有失勢恐懼的男性,而是來自於女性自己,直至今日女性之間仍在女權運動中,無法平息互相的對抗,菲利斯的反ERA陣線由另一位強勢刻薄的主婦羅斯瑪麗領導,她們極度渴望獲勝的欲望,最終引發了種族歧視份子、3K黨、反同份子的滲入。
  • 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國際婦女運動史(二)——女權運動的三次浪潮
    隨著女性自我意識的增強,女權主義者通過建立婦女組織、出版報刊、組織集會、籤名請願、召開大會等方式呼籲男女平等,爭取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實現在政治、教育、經濟、婚姻等方面的男女平權。有關此詞的外延和內涵,學術界尚有爭論,但對此詞所指涉的女權主義浪潮之現象,女權主義理論家也好,女權主義活動家也罷,大家都不存在異議。譬如,女權主義者都認為,第三次女權主義浪潮是在反女權主義運動「刺激」下所產生的,是對反女權主義運動的反擊,是堅持和捍衛第二次女權主義浪潮成果的保衛戰,也是超越第二次女權主義浪潮的新戰鬥。
  • 盤點歷史上,女權主義浪潮的誕生,和演變過程
    很快,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白人女權主義者,開始與廢除奴隸制的鬥爭拉開距離,他們認為一旦非裔美國人為自己贏得了平等的權利,他們就會「回去」並再次為之奮鬥。這導致某些白人女權主義者不僅放棄廢除奴隸制,而且還擁護白人至上主義的理想。
  • 和「BIE別的女孩」 Alexwood 聊聊身份、輿論和女權主義
    而在我們對 Alexwood 的採訪中,她又會強調自己其實不算個媒體人,她也不會跟別人介紹自己是個媒體人。種種原因包括她本身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媒體訓練,包括她也不認為當下的媒體功能和自己的理想達成完全的一致,包括這種不一致背後所隱藏的某些隱形牢籠……那要怎麼理解她和「BIE別的女孩」此時正在做的事情呢?怎麼理解她在學術和媒體兩個身份之間的迴避?怎麼理解妥協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