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邵氏電影獨霸香港。邵逸夫捧紅了眾多女星,也正是這些女星擦亮了邵氏電影的金字招牌。邵氏大規模拍片的年代,代表了邵氏這個美麗的電影王國的崛起,也代表了香港電影業用自己的熠熠光輝映亮整個東南亞地區。
邵氏傳奇
邵逸夫在1958年與其兄長邵仁枚成立邵氏集團,也從此造就香港影視界的傳奇。上世紀60年代,邵氏電影獨霸香港,邵逸夫捧紅了眾多女星,也正是這些女星擦亮了邵氏電影的金字招牌。
從1959年建廠到1979年的20年間是邵氏稱霸天下的時代,尤其是前10年,也是邵氏王國的黃金時代,陣容強大,出片水準高,當時實施的計劃就是———投大資、拍大片、賺大錢。而如李翰祥、胡金銓、張徹等大導演逐漸組建自己的製作隊伍。
邵逸夫自18歲開始就直接面對觀眾,哪些影片一定賣錢、哪些影片可能冷門,都很清楚,可以說他是在觀眾群中成長的,所以貫穿始終的就是「觀眾至上」的傳統。
「邵氏兄弟」的導演與明星是否受重用,也是以票房紀錄為依據。1957年,中國大陸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在香港公映引起轟動,香港觀眾對黃梅調音樂如痴如醉。這一現象更是引起了對市場高度敏感的香港影人的重視,邵逸夫於是重用導演李翰祥拍攝了多部古裝題材的黃梅調電影。
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匆忙,人們都沒有餘暇和閒情逸緻上電影院。以前的邵氏導演,一個一個地離開影城,邵氏電影也逐漸少掉以往的特色,金字招牌也再無以往的光芒四射。邵氏大規模拍片的年代,代表了邵氏這個美麗的電影王國的崛起,也代表了香港電影業用自己的熠熠光輝映亮整個東南亞地區。
樂蒂
樂蒂原名為奚重儀,她出生前父親因意外去世,她出生後母親帶著他們兄妹六人在外祖父家生活。樂蒂出身世家望族,祖父創辦「奚福記營造廠」,外祖父是「江北大亨」顧竹軒,經營「天蟾舞臺」。她自小受京劇四大家薰陶,接受過京劇基本訓練。樂蒂在古裝電影中獨創了用京劇身形加生活化動作的表演方式,以細膩多變化入神的演技演繹古代仕女著名。曾奪得臺灣電影「金馬獎」的第二屆影后。
樂蒂的外祖父經營的「天蟾舞臺」是上海四大舞臺之首,樂蒂自小便開始接觸表演藝術,常常模仿戲臺上旦角的神態動作。11歲那年,母親由於心臟病去世,此後她由外祖母撫養成人。1949年5月,樂蒂兄妹隨外祖父母遷居香港。
1952年,樂蒂考入「長城電影公司」,合約期間共拍了11部作品。5年合約期滿後樂蒂轉投「邵氏電影公司」,首部作品為李翰祥執導、胡金銓合演之《妙手回春》,之後替「邵氏」主演多部影片。樂蒂憑著出色的演技、極佳的敬業精神及良好的票房紀錄,成為最受「邵氏公司」倚重的明星之一。
樂蒂拍的《倩女幽魂》,曾參加1960年法國的「康城影展」,此乃中國第一部參加國際影展的彩色電影。樂蒂的表演豔驚四座,被西方人譽為「最美麗的中國女明星」。
1962年1月29日,樂蒂與邵氏著名男星陳厚結婚,同年9月3日,誕下愛女陳明明。婚後好景不長,樂蒂發現丈夫不忠並親赴現場捉姦,隨後向法院提出離婚。1967年10月法院正式批准樂蒂的離婚申請,並且把女兒的撫養權判給樂蒂。1968年12月27日,樂蒂因意外離世,年僅31歲。
李菁
1948年出生的李菁,曾經在影壇紅透半邊天,大獲六叔邵逸夫青睞,和何莉莉、方逸華並稱為邵氏旗下三大紅人。
李菁1949年隨父母移居香港。家中有五個哥哥、兩個姐姐。自幼就對電影有興趣,就讀寶血女中時,聽聞邵氏所屬的「南國實驗劇團」公開招收第二期學員,她不顧父母反對堅決投考。當年有超過兩千人報名應試,李菁憑獲清新的外表和表演天分幸運錄取,與方盈、江青、鄭佩佩、秦萍等四十人成為同期同學。訓練班結業後,與邵氏訂下八年合約,初期被定位為古裝型演員。
1965年5月,李菁以自己第一次擔綱主演的《魚美人》榮獲第十二屆亞洲影后,由於李菁當年仍未滿十七歲,被譽為「娃娃影后」。
此後「東家」邵氏有計劃性地展開力捧,一連為她開拍新片,聲勢一路躥升,作品票房屢創新高。踏入70年代,李菁的作品《保鏢》成為全年最賣座電影的第六名。到1969年時,她演出的作品已超過二十部。除了1969年時摔裂左腿骨休養半年,幾乎一刻不停地拍片。她在邵氏期間,所拍的影片約五十多部,其中包括張徹的《死角》、《鷹王》及《新獨臂刀》等。她更連續三年當選國語片十大明星,成為港臺兩地搶手的女明星之一。
1979年相戀十年的男友過世,使她大受打擊,逐漸減少拍片量。1983年,因長期陪伴在她身旁的母親病故,遂宣布退出娛樂圈。
進入90年代,李菁更是銷聲匿跡,即使2013年「邵氏」電影數位修復出版,也未見這位「大功臣」與「老戰友」現身。
惠英紅
1960年2月2日生於香港,祖籍山東,滿洲正黃旗人,家中有兄弟姐妹八人。1963年,她父親的錢在香港被騙光,家中破產。幾位較年長的兄姐都被父親賣到京戲學校去學京戲,其中就有她的四哥惠天賜。秀才出身的父親覺得自己的落魄處境沒有臉面出門,其母為了維持生計只好帶著當時年僅三歲的惠英紅還有惠英紅的妹妹在灣仔駱克道一帶賣口香糖賺錢。
12歲的惠英紅上午上學,下午到美麗華夜總會當中國舞藝員賺錢養家。14歲的惠英紅在一個試鏡會上獲導演張徹賞識,成為邵氏基本演員,成為張徹的乾女兒,並出演《射鵰英雄傳》中的穆念慈。
成為演員一直是惠英紅的夢想,然而,這一夢想卻遭到母親反對,母親說,當領舞每月收入1500元,而去邵氏當小演員,每月收入僅500元。但惠英紅卻說自己有信心在三年內,讓500元變為50000元。當時,家中只有父親支持她,然而父親卻因患癌症去世,沒能來得及看到女兒演的電影。電影上映時,惠英紅特地拿了電影票放在父親靈前。
隨著香港電影日趨文藝化,武打明星一度陷入困境。從小要強的惠英紅深感有一種被淘汰感,長期壓抑,她患上了抑鬱症。她在2000年時甚至寫下遺書,吞下100多顆藥片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幸虧家人發現搶救及時。事後,她說自己在睜眼時非常後悔,如果就這麼離開世界,等於向所有不看好她的人認輸,幸好上天又給了她一次重新證明自己的機會。
她少女時有一段非常美好的懵懂初戀,有一位18歲的美國混血水兵天天買她的口香糖。去越南打仗前晚,他向她用廣東話說了一句「我愛你」,從此杳無音訊。對這段初戀,惠英紅一直念念不忘。她甚至表示,只要水兵向她求婚,她會毫不猶豫地答應。
米雪
米雪(Michelle),1955年9月2日出生於香港,祖籍廣東東莞,香港演員。
中學時,米雪參加了邵氏無線電影電視藝員訓練班進行培訓。1976年,米雪在《射鵰英雄傳》中飾演黃蓉,此劇創下香港史上第一個百萬收視紀錄,米雪也由此踏上星途。
她是小康之家的女兒,母親並非生父的正房,她自小就要在「大媽」與「細姨」之類的稱呼中周旋,還要在有九個兄弟姐妹的家庭中處好關係。在她的回憶裡,主題永遠是兄友妹恭式的和睦與其樂融融的天倫——就連14歲被寡母送去邵氏訓練班做童星幫補家中生計,她也能美化為「為了滿足我的明星夢想,母親考慮再三,方讓我輟學」。
她先後讀過兩個訓練班,邵氏的電影與佳視的電視。當年的同學是李修賢、林建明與魏秋樺。他們先後成了名,她卻仍然一部一部地挨著當「咖喱啡」。忍夠五年,等到《射鵰英雄傳》開拍,終於以「俏黃蓉」一角鶴鳴沖天。
上世紀80年代,香港所有的報刊和雜誌,一旦銷量有問題,首先想到的救命絕招便是找她做訪問和拍封面照,因為有米雪做封面的雜誌,一定賣個滿堂紅。1982年,米雪與有「亞洲第一中鋒」的足球運動員尹志強初次見面;1984年,兩人首次確定戀情,並開始交往。兩人一直不結婚也沒有同居。尹志強求婚多年,但米雪卻十分享受這種「後現代自由個體式戀愛」,她曾說:「如果20多年都有想見面的衝動,不是很甜蜜嗎?」1992年,尹志強被驗出患上鼻咽癌,米雪一直不離不棄。不過他們依然浪漫,2005年米雪生日,尹志強一擲38萬港元買了一匹馬送給女友,取名「晨曦映雪」。
凌波
她的身世就如同她所演的戲一樣,充滿了坎坷。出生於廣東汕頭,本名黃裕君,4歲時被賣到廈門當養女,改名君海棠。1949年和養母逃難到香港,凌波只讀了小學後便去演戲。50年代在香港,以藝名「小娟」拍廈語片閩南片。1962年加入香港邵氏公司,初名沈雁,後於拍攝《梁山伯與祝英臺》時改名為「凌波」。
她是令邵氏黃梅調電影興盛至白熱化的功臣之一,特別是她的反串魅力曾經激起一股反串風潮。凌波因在《紅樓夢》中幕後代唱賈寶玉,受李翰祥賞識出演《梁山伯與祝英臺》,她的扮相俊秀,木訥的書生氣演得惟妙惟肖,對祝英臺又是那樣情深意切。該片令她一舉成名,榮獲第二屆金馬獎「最佳演技特別獎」。最佳演員特別獎是因為評審不知該頒給反串男主角的她男主角獎還是女主角獎,因而巧立名目,獎勵她出色的演技。
影片在臺灣上映後掀起了狂熱的『凌波颱風』,並由此引起了臺灣黃梅戲電影的高潮,帶動了臺灣電影的發展,成為臺灣電影史上的盛世。1963年她初次訪臺,造成萬人空巷,眾人排隊爭睹,不得不出動軍警憲維護秩序。臺北因此被封為「瘋人城」。
1964年主演《花木蘭》,獲第11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第12屆亞洲影展才藝特別獎。在《花木蘭》片場第一次遇到金漢,成了凌波命運的轉捩點,兩人自此一見傾心,但邵逸夫十分反對這門婚事,他認為旗下女星結婚會影響票房,但是凌波毅然不顧老闆的反對,堅決選擇結婚。
十五六歲時小有名氣的她被養母賣給菲律賓富商施維雄,生了一個兒子後離異。在凌波因《梁祝》而大紅大紫後,這段婚姻經歷似乎成了禁忌的話題。而在凌波嫁給金漢後,這段人生遭遇公之於世。在金漢的支持下,凌波打了幾場官司,要回了長子,後與金漢又生了兩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