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發生的浙贛會戰卻使日軍入侵川陝的計劃被迫中止

2020-12-23 騰訊網

顧祝同在擔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期間,除了跟新四軍搞摩擦比較在行以外,就沒跟日本人打過幾場像樣的仗。日寇駐華東的第13軍也確實對缺乏戰略價值(至少在他們看來)的閩浙贛山區沒有興趣,正面抗日戰場八年中,雙方唯一的一次大型戰役「浙贛會戰」,顧祝同卻是打得亂七八糟,然而卻有意外收穫。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以後,侵華日軍在長江中下遊盤踞著兩個戰役兵團,其一是司令部設於武漢的第11軍,它是制衡國軍第五、第六和第九戰區的野戰精銳部隊,高峰時期擁兵七個師團另四個獨立混成旅團近30萬人馬。第11軍是以機動和進攻為主,中日兩軍之間的23次大型會戰中,由第11軍單獨發動的多達11次,另有兩次也進行了配合作戰,其中就包括浙贛會戰。

其二就是司令部駐紮上海的第13軍,通常情況下僅轄四個師團和兩個混成旅團,雖然也指揮著一大批汪偽軍,但作戰序列中沒有一個甲級師團,卻要警備江南江北的大片佔領區。因此第13軍在戰略上一般取守勢:江北主要與新四軍在蘇北纏鬥,江南則主要警戒顧祝同的第三戰區,既然戰線僵持,所以自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底杭州淪陷後,顧祝同的地盤基本上是沒什麼事情。

顧祝同

正是因為日軍的壓力較小,顧祝同才有精力和兵力在民國三十年(1941年)發動「皖南事變」,幹起了同室操戈的罪惡勾當。本來如果顧祝同足夠努力的話,應該與新四軍配合不斷騷擾或反攻寧滬杭地區,即便不能收復重要城市,也會迫使武漢第11軍抽兵回援,從而減輕其它戰區的軍事壓力,結果是敵不動他也不動,將近五年的時間用四個字評價他就是:「不幹正事」。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初,日軍在太平洋戰場正是順風順水,美英盟軍丟盔棄甲,日本軍部開始醞釀攻入川渝徹底打垮蔣介石政權的計劃,參謀本部為此擬定了「五號作戰」的進攻方案。該計劃以第11軍和華北方面軍為作戰主力,將「中國派遣軍」的總兵力由61萬增至97萬,從而集中八個以上精銳師團從川東和陝西分頭攻入,最後在成都平原完成會師,其用心是非常險惡的。

不料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4月18日,發生了美軍杜立特中校率領16架轟炸機空襲東京的事件,儘管損失不大,卻把天皇嚇得夠嗆,讓軍部大為栽面。而美軍轟炸機從「大黃蜂號」航母起飛之後,已經無法再折返母艦(為防日本艦隊攻擊,航母放飛之後即掉頭南撤),最終選擇了在浙江衢州等機場降落,因為這裡仍然在第三戰區的控制之下。

詹姆斯·哈羅德·杜立特

日本人惱羞成怒,把正在籌備的「五號作戰」拋在一邊,立即組織發起了旨在摧毀浙東麗水、衢州和江西玉山等三個機場群的「浙贛會戰」,不僅要求第13軍傾巢出動,還命令第11軍抽兵配合。「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認為這完全屬於衝動型作戰,會極大影響「五號作戰」的實施,故而申請延期,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也持反對意見,但都被參謀總長杉山元一一駁回:「放下一切,立即摧毀浙江的機場」!

畑俊六對大本營的瞎指揮憤憤不已,在日記中寫道:「此次軍部對該作戰之所以賣力,是由於總長平時一向上奏天皇誇耀國土防衛萬無一失」,而阿南惟幾也在日記中抱怨:「由於美軍小規模空襲而進行浙贛作戰,卻使今秋對重慶必要的大規模攻勢無法發動」!日本軍部的戰略短視讓前線將領頗不以為然,但是命令卻必須執行。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5月15日,得到補充加強的日寇第13軍出動六個師團,第11軍奉命派出兩個師團,在第13軍司令官澤田茂中將的統一指揮下,向浙贛交界的第三戰區發起猛烈進攻。顧祝同在戰役之初向保定同窗薛嶽學習,也搞什麼「後退決戰」,將戰區主力後撤集結在衢州周邊,以正面死守和兩翼側擊的戰法試圖決戰。然而僅僅三天衢州即告失守,第三戰區各部完全陷入混亂。6月7日丟衢州,6月14日失上饒,月底再棄溫州,顧祝同一敗塗地。

浙贛會戰形勢圖

浙贛會戰歷時四個半月,應該說日軍基本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並且對浙江、江西和福建地區進行了瘋狂的掠奪和破壞,以17000餘人傷亡的代價幹掉了顧祝同70000餘人,另屠殺無辜百姓20餘萬,日寇之罪罄竹難書。然而在戰略上卻極盡愚蠢之能事,不得不因此中止了入侵川陝的計劃,我們知道,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美國人自身難保,尚無力對重慶政府進行大規模軍援,中國的抗日戰爭正是最艱難的時期,浙贛人民的犧牲,換來了這一年度西南大後方的安全。

及至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以後,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屢戰屢敗,大量吞噬著日軍的兵員與物資,已經無力向西繼續深入(豫湘桂會戰也只是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目標並非重慶)。戰敗的日本人在戰後的檢討中也承認:這一次突然進行的作戰,無論對推動四川作戰,還是對擴大清鄉工作,都帶來嚴重的影響。如果四川作戰已決定進行,就無須進行浙贛作戰,而應於昭和十七年(1942年)6月發起西安作戰云云。

日本人永遠是戰略上的矮子,儘管意外發生的浙贛會戰,今天想起來仍然一身冷汗。

相關焦點

  • 浙贛會戰,杜立特空襲背後的中國巨大犧牲
    關於第3戰區軍事部署史料來源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第三戰區浙贛會戰作戰指導》,國民政府軍令部;從該記載來看,國軍對日軍報復行動早有偵知,而且借鑑了第三次長沙會戰「天爐戰法」,作了充分準備。第3戰區按預定計劃部署如下:第86軍固守衢州;第30軍駐壽昌以西的大同鎮;第26軍駐衢州以西的江山,常山之間;第40師在鐵路正面;第49軍駐衢州以西的招賢鎮,準備包圍進攻衢州的日軍。 此時,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剛慘敗不久的日本第11軍為策應第13軍進攻衢州;調集精銳第3師團及第34師團,今井,進平兩個支隊和部分偽軍,約4萬餘人,由司令官阿南惟幾指揮。
  • 9月4日:浙贛會戰結束
    9月4日 :浙贛會戰結束 1942年9月4日 ,持續三個多月的浙贛會戰宣告結束。 日本本土首次遭到美軍的轟炸引起了日本的恐慌,日軍遂計劃報復。4月30日,日本大本營命令日本中國派遣軍發起「浙江作戰」,摧毀浙江境內中國的主要航空基地。此後,為打通浙贛線,實現其殲滅中國第三戰區部隊的企圖,日軍決定將作戰規模由「浙江作戰」擴大為「浙贛作戰」。
  • 抗日戰爭浙贛會戰,國軍缺乏可戰之兵,日軍主力為何卻損失慘重?
    蔣介石檢閱部隊1942年5月15日,駐紮於上海的日本第十三軍為破壞衢州機場而進犯浙江,顧祝同大為震驚,急忙抽調部隊抵抗日軍入侵,浙贛會戰就此爆發。實際上,日本第十三軍也不過是以守備為主要任務的防禦性部隊,日本為了浙贛會戰特意在各處抽調了大量精銳主力充實第十三軍,由此可見日本對衢州的勢在必得。面對氣勢洶洶的日軍,顧祝同決定借鑑薛嶽在長沙會戰時重創日軍的「天爐戰術」,準備以衢州為誘餌,集中優勢兵力對孤軍深入的日本第十三軍實行反包圍。
  • 他是日本戰國時期名將之後,侵華日軍的「虎將」,浙贛會戰被炸死
    酒井直次出生於1891年3月26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後,他積極響應當時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盧溝橋事變爆發後,酒井直次作為歩兵第4聯隊隊長的身份入侵中國,後於1938年被升為少將,擔任第35軍第16師團步兵第19旅團旅團長,隨後率部多次對江蘇、安徽、浙江等地的抗日根據地實行三光政策,對新四軍進行「堅壁清野」的作戰,還在淪陷區縱容部下成群結夥地姦殺婦女,犯下了樁樁滔天罪行
  • 武漢會戰雖敗猶榮,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在軍事智囊蔣百裡的建議下,蔣介石為了有利於長期和縱深作戰,決定改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轉而改為由東向西。為此,國民政府在上海發起了主動進攻的態勢,組織了整個抗戰期間影響最大的會戰,史稱「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中國軍隊投入了80多萬兵力,日軍投入了20多萬兵力,雙方圍繞上海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 日軍為進攻四川的五號作戰為何取消?15個師團進攻,15個師團牽制及...
    該計劃於1942年制定,原計劃1943年春實施,為實施該計劃,根據日軍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田中新一的計算:中國關內戰場的中國派遣軍需要增加36萬兵力才可進攻及維持佔領區,其中可從關東軍抽調21萬、國內守備部隊抽調3萬、太平洋戰場抽調6萬,另需徵新兵23萬。
  • 抗日戰爭武漢會戰,前線國軍不戰而退,日軍主力為何卻面有苦色?
    抗日戰爭時期,在經過淞滬會戰和徐州會戰等一系列大戰後,日軍雖然接連攻佔上海、南京等民國重鎮,但是日漸擴大的戰爭規模卻令日本內閣政府不堪重負。為此日本內閣召開御前會議,決定搶攻武漢以此來逼迫民國政府妥協,儘快結束戰爭,武漢大會戰由此爆發。
  • 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何時開始走下坡路?絕非1942年中途島戰役的失利
    選項當然只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和庫爾斯克會戰兩個,但是標準答案卻是後者。千萬不要被什麼「二戰轉折點」的結語給蒙了,所謂的轉折點只是法西斯軸心國軍隊失去了可能到手的勝利,但不代表他們開始走向失敗。換句話說,史達林格勒會戰只是中止了德軍戰略進攻的勢頭,雙方進入了實力不相上下的對峙期,而庫爾斯克會戰的失敗才是德軍「走下坡路」的開始,從此一路被蘇軍追著屁股打擊,一直追到老窩柏林,期間再也不能翻身。同樣,在太平洋戰爭中,儘管日軍在中途島戰役損失慘重,但是日本陸海軍還有能力跟美軍抗衡,在兵力兵器上仍然略有優勢。
  • 雪峰山會戰,抗日戰爭最後一戰,中國軍隊大獲全勝殺傷數萬日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是東方主戰場,彼時中國雖然是個貧瘠落後的農業國,但卻頑強抵抗日軍,贏得了世界各國的敬重,傳統列強根本沒有想到在面臨亡國之危時,貧弱中華民族竟然迸發出如此強大的戰鬥力!然而,由於實力相差太懸殊,早期國府組織的大規模會戰多以戰敗告終,比如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但這些戰役同時給予日軍極大傷亡,使得抗日戰爭轉到了相持狀態。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內幕,臺兒莊大捷後,國軍為何卻迅速戰敗撤離?
    抗日戰爭初期,蔣介石共組織了兩次大規模戰役,第一次為淞滬會戰,國軍投入兵力達七十萬,而第二次則是徐州會戰,國軍投入兵力六十餘萬。但是蔣介石組織的兩次大戰役卻均以失敗而告終,淞滬會戰國軍一潰千裡,就連首府南京都被日軍攻佔,徐州會戰雖未演變為大潰敗,卻也被迫放棄徐州,向後方撤離。
  • 1945年湘西會戰
    湘西會戰國軍主要將領合影(左一為王耀武,中間為何應欽) 湘西會戰又稱雪峰山會戰。(四個大隊四千多人)進攻藍田;湘西會戰正式打響。 防禦藍田的韓浚第73軍一部,決定趁日軍兵力未集結完成;強先以兩個團為突擊隊;出人意料向日軍發起逆襲。一度將日軍衝垮,但很快重廣支隊獲得兩次增援後;迅速與第73軍形成對峙狀態。 4月14日,第47師團一部強渡資水時,遭到第73軍主力的反擊;中美空軍混合大隊出動,轟炸日軍渡河部隊;予敵重創,日軍被迫停止渡河。
  • 抗日戰爭時日軍為什麼沒有打進陝西?是沒有能力,還是不想?
    抗日戰爭時日軍為何打不進陝西?其實,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有過進軍陝西的計劃和行動,但以失敗告終。 日軍有過進軍陝西關中的計劃,佔領陝西關中地區,就可以從北面對川蜀地區形成戰略包抄。
  • 1943年,發生在我家鄉金華蘭溪,日軍活埋村民事件
    日軍師團長酒井直次日軍1942年五月攻打蘭溪縣城。在攻入蘭溪之前,日軍從蘭溪隔壁縣浦江進入蘭溪境內,在攻打城市之前,日軍在距離城市很近的一個叫石渠的村裡,先燒殺搶掠了一番。這個石渠村在日軍佔領蘭溪後,村民經常被過來掃蕩的日軍槍殺。最悲慘的一次發生在1943年農曆六月二十三日。其實,村民已經在日軍抵達村莊之前,早已得到掃蕩的消息,大家已經很熟練地挑著食物,躲入山中避難。
  • 雪峰山會戰時湘西山民擊斃日軍支隊長關根久太郎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雪峰山會戰的時候,素稱「抗日鐵軍」的第74軍軍官們徹底驚訝於湘西山民的戰鬥力,日軍大部隊的山地行軍經常遭遇莫名其妙的冷槍冷箭,戰鬥力較差的輜重兵中隊或小隊,到後期不得不換上中國服裝偷偷前行,無它,顯然是被湘西山民打怕了,尤其是日軍撤退我軍反攻的階段,日軍死在山民手下的大有人在。
  • 被日軍厚葬的抗日少年,被抓時說了6個字,在場的日軍都為之動容
    ——鬱達夫在紀念魯迅大會上的講話前言"七七事變"時,宛平城轟然倒塌,日本計劃全面入侵。這一時期,日軍對中華大地展開殘忍屠殺,中華人民奮起抗爭,奔赴戰場保衛祖國。▲日軍入侵中國照片國難當頭,全國人民齊心協力保家衛國,同日寇戰鬥到底。就連當時十幾歲的少年,也希望能拿起武器,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抗日戰爭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主力傾巢出動,薛嶽為何毫無準備?
    抗日戰爭時期,薛嶽因為前三次長沙會戰而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而這個自比嶽飛的國軍名將卻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馬失前蹄,長沙也落入日軍之手。1944年初,日本統帥部制訂並下達了著名的「一號」作戰計劃,準備趁國軍主力集中於西南滇緬邊境之時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攻佔重慶和成都,迫使蔣介石投降。
  • 參加過哪些大型會戰?結果...
    注:全篇僅指直接參戰與日軍交戰部隊 , 其他戰區不是直接參戰而是打輔助或牽制類型作戰則不計入該場大型會戰。 如第二次長沙會戰第六戰區為了給第九戰區解圍,奉軍事委員會命令出動3個集團軍共27個師圍攻日軍後方宜昌地區,致使日軍第11軍轉向回援。
  • 武漢會戰(上)-長江前哨戰
    花園口決堤損失慘重的日軍為破壞日軍進攻鄭州,南下陝西的作戰計劃;蔣介石被迫下令黃河決堤,造成的大面積黃泛區;以巨大的人員傷亡,成功破壞了豫東日軍進攻計劃;造成日軍精銳第更重要的是華北日軍挺進陝西,威脅西南大後方的計劃破產!原向開封、鄭州方面西犯的華北日軍主力被迫改由津浦路方面向合肥以北地區靠近,於6月初攻陷渦陽、鳳臺、壽縣、正陽關等地,以與合肥方面的日軍取得聯絡。
  • 抗日戰爭上高會戰,前線日軍不戰而退,日司令官為何卻滿心歡喜?
    上高會戰爆發後,羅卓英麾下將領紛紛勸說其率部撤出上高,但是羅卓英認為上高后方便是長沙,決不能拱手讓人。國軍防禦陣地上高會戰中,日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使用的迂迴戰術其實並不罕見,在抗日戰場上日軍最常用的戰術便是迂迴包抄,只不過一般日軍迂迴都是兵分兩路。
  • 岡村寧次指揮芷江會戰,300日軍投降後還打鬧,國軍:日軍完了
    1945年4月,侵華日軍欲爭奪芷江空軍基地,由此發起芷江保衛戰,這次戰役是我國抗戰時期在正面戰場上的最後一次會戰。戰時長達兩個月,日軍出兵5個師十萬餘人,國軍出兵9個軍26個師,雙方總兵力達28萬多人,戰線二百多公裡,最後以日軍戰敗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