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了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鬱達夫在紀念魯迅大會上的講話
前言
"七七事變"時,宛平城轟然倒塌,日本計劃全面入侵。這一時期,日軍對中華大地展開殘忍屠殺,中華人民奮起抗爭,奔赴戰場保衛祖國。針對當時的情況國民政府認為,我們的士兵的身體和文化素質太弱,需要轉化方式曲線救國。並號召各地受過中等教育的青年參軍衛國,大喊「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從此開始了抗戰的時代潮流。
▲日軍入侵中國照片
國難當頭,全國人民齊心協力保家衛國,同日寇戰鬥到底。就連當時十幾歲的少年,也希望能拿起武器,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戰場上有一位川軍少年,和其他人一樣,在戰場上光榮犧牲了,當時他的遺言雖然簡短,卻深深的感動了世界,甚至在場的日軍士兵也不禁為之淚流滿面,為之感動,同時也自問這場戰爭是否正義。
▲《長沙之戰》照片
01長沙之戰
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爆發,九月末,國民革命軍94軍做好所有準備,向宜昌發起猛烈進攻。日軍雖然在人數上不佔優勢,但由於地理環境的優勢,加上裝備精良,與國軍展開了猛烈的進攻。而宜昌西北方向的饅頭山,因地形複雜,又是日軍的主要陣地,從而被迫成了兩軍交戰的主戰場,國軍121師將士與日軍展開了長達11天的拉鋸戰,直到日軍傷亡慘重才撤退。
▲川軍中的少年戰士
02中國人民的心聲
戰爭結束後,日軍在清理戰場時,發現一名身負重傷,生命垂危的國軍士兵,這個士兵看上去也就13歲左右,是個沒成年的孩子。戰爭的這段時間裡,他的戰友們全部犧牲了,現在這個男孩的彈夾裡沒有子彈,自己也受了重傷。身處危難中的少年面對兇殘的日寇,並沒有害怕,卻表現得特別鎮定。
直到有一個叫奈良茂藏的少尉用不太標準的漢語問這個少年,「為什麼要選擇帶著槍去對抗皇軍?」這個少年沒有一絲的恐懼,瞪大雙眼,用盡全身的力氣大聲說:「為了保家衛國!」僅僅六個大字,卻讓在場的所有日軍都震驚了,他們也為中國的抗戰精神所震撼。但遺憾的是,由於身負重傷,在戰士說完這句話後不久便昏死過去,再也沒有醒來。而日軍也感慨於中國軍人的血性,就下令將其在饅頭山上厚葬。
▲川軍衝向前線的場景復原
03川軍精神
後來奈良茂藏少尉進一步詢問才知道原來這個少年隸屬於川軍,他在17歲時自願參加革命軍,只為了保家衛國。大家都知道,川軍在民國時期是一支非常奇特的軍隊,無論在軍事素養上還是戰鬥力上表現得都特別的差。但是到了抗日戰爭的時候,川軍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一次戰鬥都是身臨其境,身臨其境誓不罷休的戰鬥,所謂「川軍永不負國」,「無川不成軍」,川軍是正面戰場抗戰的主力軍,川軍司令官劉湘在臨死前還在鼓舞將士們「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天不退,川軍一天不還鄉!」
▲川軍衝向前線的場景復原
04一名穿著草鞋的士官
非常剛強的川軍不但受到國人的敬仰,連我們的對手日軍對這支隊伍也是有非常高的評價。日本軍官奈良茂藏發現少年腳上穿的鞋已經磨破了,打開他的背包發現還有一雙嶄新的布鞋,他特別不理解的是為什麼舊鞋壞了不換上新鞋呢?便問少年為什麼不穿新鞋去戰鬥。青少年聽後不動聲色地回答,新鞋是等戰爭全面勝利後,在閱兵式上穿的。看著川軍少年說得那麼自然,日本軍官也感動了,仿佛少年是在說一件很平常的事,可見中國人深信最後的勝利是屬於中國人民的,少年說完這句話,閉上眼睛,再也沒有醒來。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照片
綜述
受到青少年衝擊的日軍,對川軍特別的尊敬。在饅頭山將青少年及其戰友下葬,並紛紛脫下帽子敬禮。眾所周知,戰爭是殘酷的,炮聲一旦響起,必定有無數人喪生。正如無數像這個川軍少年一樣,為扞衛祖國而勇往直前,敢於同敵人展開殊死搏鬥,如果沒有他們的付出,中國將會有今天的和平盛世嗎?這些英雄的不朽貢獻,我們應該永遠銘記於心。
【參考資料】《抗日戰爭中的川軍》《川軍抗戰親歷記》【圖片來源網絡】【文案編輯】目海志小花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