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這三種行為是愛你的表現,父母別忽視,要積極地做出回應

2020-12-14 西紅柿媽媽

|西紅柿媽媽

爸媽總以為,小寶貝很小,好像什麼都不懂。但其實,寶貝很可愛,他不僅能感受到爸媽的愛意,還會時不時就跟爸媽傳遞自己的一份愛。

可惜的是,有的爸媽心太粗,忽略了寶貝點亮的「愛的信號燈」,根本就沒停止忙碌的腳步,徹底傷了寶貝的心。

2歲寶貝太搞笑,非塞100元錢給媽媽!

2歲的小寶貝過生日,中午的時候,大姨過來串門,臨走的時候,大姨塞了100元錢給小寶貝。

媽媽送行回來,看見小寶貝很興奮。媽媽忙著換衣服,沒有理會小寶貝。這時候,小寶貝更加興奮了,嘴裡喊著「媽媽、錢」。

媽媽湊過去,簡單地安慰了一下寶貝,親了親寶貝的臉蛋。然後,就打算去收拾碗筷了。

可是,媽媽剛要挪開身體,小寶貝繼續喊著「媽媽,錢」,還硬生生把錢塞給媽媽,滿臉笑盈盈。

媽媽這才明白,寶貝這是想把錢給媽媽花!那一刻,媽媽心裡有種說不出的幸福感。

有一種愛叫來自「天使的愛」,爸媽可能讀的不太懂,但卻真實存在。

寶貝就像是小天使一樣,思想純淨,為人簡單。他們看見好的東西,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送給爸媽,跟爸媽分享。這種行為,就是對爸媽的真愛。

當寶貝做出這3種行為,表示他很愛你,爸媽千萬別忽視了

1送爸媽禮物

多數時候,小寶貝喜歡什麼,就想要把什麼東西佔為己有。比如,有的寶貝喜歡玩具,誰碰都不行,誰若是拿走了玩具,寶貝就會哭鬧個沒完。

通常情況下,寶貝不喜歡跟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但是,一旦寶貝願意拿出喜歡的東西,分享給爸媽,送給爸媽當禮物,這就意味著,寶貝對爸媽有信任度,他很愛爸媽。

這種時候,爸媽千萬不能表現出嫌棄來,一定要積極回應寶貝,感謝寶貝愛的付出。哪怕只是點頭感謝,抱抱寶貝拍一拍他。或是接過東西暫且放一邊,都比冷漠對娃,完全忽視娃的分享,要強太多了。

2看見爸媽立馬很開心

如果寶貝看見爸媽,忽然很興奮,表現的格外開心,很想要親近爸媽。這時候,爸媽就別忙碌了,寶貝需要您。

哪怕寶貝暫時還沒學會說話,爸媽也可以安靜地聽他嘰嘰呀呀。孩子的心裡最明白,他到底在說什麼。

爸媽若是能夠跟寶貝一樣心情喜悅,跟寶貝四目相對,用心去交流。那麼,寶貝肯定會更加愛你,更加喜悅,充滿幸福感。

3安慰爸媽

有的寶貝看見爸媽難過了,會像個小大人一樣,安慰爸媽,替爸媽擦乾眼淚。寶貝的舉動很暖心,也會讓爸媽覺得太驚訝了,真想不到孩子年齡小卻很成熟了。

收到寶貝的安慰時,爸媽會很幸福。不過也有的爸媽脾氣不好,容易推開孩子,甚至是臭臉相對。這樣對寶寶,寶貝會很受傷,甚至會被爸媽嚇哭。

寶貝點亮愛的「信號燈」,爸媽要積極做出回應

當寶貝給爸媽點亮愛的信號燈時,無論是見到爸媽就開心喜悅,送爸媽禮物,還是安慰同情爸媽。爸媽都要停下來腳步,趕緊跟寶貝互動,給足寶貝精神滿足。這樣,寶貝感受到一份重視,寶貝就會更加愉悅。

相反,如果爸媽對孩子吼叫,甚至冷眼相對,無視寶寶的存在,那結果肯定很糟糕。

單純的寶貝會被嚇哭,心裡焦慮煎熬。稍微懂事點的寶貝,可能會多想,認為爸媽不愛自己了。於是,就再也不敢跟爸媽太親近。在這方面,有的爸媽做的不足,有的爸媽卻做得很好。

5歲兒子褲兜裡藏包子,媽媽淚流滿面

有個小男孩叫小武,他在幼兒園吃飯的時候,發現包子特別好吃。小武想著,媽媽也愛吃包子。於是,他就把自己的包子咬了一半,剩下一半揣進了褲兜。

晚上,媽媽來接小武放學,小武從褲兜裡拿出了那半個包子,很興奮的遞給了媽媽。媽媽一見,那包子乾癟至極,又灑的到處都是餡,媽媽就很驚訝地看著小武。

小武依舊很興奮,開心的跟媽媽說:「很好吃,媽媽,我給你留的。」

媽媽騎虎難下,卻也感動極了。媽媽含著淚,吃完了這半個包子。小武開心極了,使勁抱住了媽媽,親著媽媽的臉頰。

當孩子點亮了「愛的信號燈」時,爸媽積極的回應,會讓孩子充滿幸福感。親子之間的關係,也會更進一步,愛會更深一層。

每個寶貝成長的路上,都會有對爸媽表達愛意的行為。比如,有的寶貝看見車子來了,會喊爸媽躲開。有的寶貝在爸爸「打媽媽」時,會著急地護著媽媽。

寶貝的愛如影隨形,關鍵就看爸媽是否能夠,積極地發現並回應了!記得,要及時溫暖寶貝的心,回應寶貝的行為,別熄滅了寶貝愛的信號燈。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男人對女人有這三種行為,不是女人的錯,而是他不愛你了
    而你也能真切感受到他對你的喜歡是那麼的強烈。於是,你們在一起了。並且在戀愛初期,他對你的關心關愛也是只增不減,凡事都能遷就你,不和你吵和你鬧,讓你覺自己就是這世上最幸福的女人。然而時間很可怕,它會在你不知不覺間改變一個人的心。當一個男人對女人有這三種行為,不是女人的錯,而是他不愛了。
  • 孩子討好型人格如何而來?被罵後有這3種表現,父母不可忽視
    一、孩子面對訓斥時的三種反應表現其心理出現問題1、沉默寡言幼年孩子的自控能力是很弱的,所以他們總是會非常直白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當他們面對父母的指責時,很容易因為委屈等心理出現哭鬧甚至大吼大叫的行為。雖然這種行為讓父母覺得很頭疼,但這也代表孩子的心理很正常,而那些面對指責沉默寡言的孩子,往往是將情緒全部壓抑在心裡的類型。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會使得孩子產生扭曲的心理,消極地對待人生。
  • 心理專家: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常會有3種表現,父母切莫忽視
    很多身體很健康的孩子,但是,他們的心裡卻出現了問題,被很多家長所忽略,等發現時,卻為時已晚。本期話題:「心理專家: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常會有3種表現,父母切莫忽視!」我們作為父母的,一定不要放過,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細節和問題。心理專家指出,如果說孩子有以下三種特徵的話,說明父母在培養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孩子。
  • 父母的四種教養方式,容易讓孩子自卑,父母要警覺
    一、父母對孩子情感忽視。臨床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曾提出一個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視,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創傷。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要給予孩子一定的關注和關心,關注孩子的真實想法,多和孩子交流溝通,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二、父母言語打擊孩子,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 寶寶出現這4種行為,說明他很愛你,媽媽千萬別兇他!
    比如說,當寶寶對寶媽做出以下4種行為時,說明他很愛你,就算你再「討厭」,也千萬別兇他,偷著樂就行了!跟媽媽嘮叨個沒完有些媽媽總嫌寶寶是「話嘮」,但這些媽媽並不知道,寶寶並不是跟誰都這麼「話嘮」的,他對你可是獨一份的寵愛呢!
  • 父母們,請停止情感忽視,給孩子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環境
    上次因為孩子不好好吃飯,朋友的老公出去出差,就答應給孩子買一個玩具回來,可是回家的時候太匆忙了,就把這件事情忘記了。孩子不太高興,堵著小嘴:「爸爸騙人,真討厭。」爸爸生氣了:「不就是一個玩具嗎,你都有那麼多了,少買一個又沒事。」「可是爸爸自己答應給我買洋娃娃的,我都想要那個很久了。」孩子帶著點哭腔說,看得出來她很失望。
  • 寶寶這幾個行為很惹人厭,卻是愛你的表現,別兇他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經常會有一些「惹人嫌」的行為,讓家長十分苦惱。其實在孩子眼裡,家長是他最信賴的人,也是唯一的依靠,他日常的許多行為都是在表達對父母的愛,可別誤會了他!一、愛咬你寶寶長牙後,就開始左咬咬、右咬咬的生活,並且特別喜歡咬寶媽,乍一看還以為對寶媽有什麼不滿。其實寶寶可沒那麼壞,他愛咬媽媽,是因為他喜歡咬自己的手,並且覺得過程十分美好,想讓媽媽體驗一下。他只是暫時分不清自己與他人感受的區別,可並不是對寶媽有意見了!
  • 李玫瑾教授:孩子這三種行為,一定要打
    李玫瑾教授說,這三種孩子,必須打。1,愛撒謊的孩子。關於這點,曾經有人說過,愛撒謊的孩子很聰明,確實,他們腦袋轉的很快。但是,撒謊也分很多級別。作為家長,先要看看孩子說謊的初衷,如果是害怕被責罵,說明你平時是不是太嚴苛了。這個時候自我反省一下,然後跟孩子說,勇敢承認錯誤,接受相應的懲罰,是負責任的一種表現,而不是逃避。假如你覺得父母的懲罰比較嚴格,你可以告訴我們,我們一起改變,但說謊這種行為本身是不對的。
  • 自以為是的父母,孩子愛你,比你愛他要多太多!
    接觸無數個家庭之後,你會發現,在當下這個衣食無憂的社會,有心理創傷的孩子越來越多,而那些自以為可以為孩子付出一切的父母,卻在孩子需要他們的時候,選擇忽視、懷疑、指責,甚至打罵。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你會發現大多數孩子都很「聽話」,尤其在公共場合,這些「聽話孩子」的父母會表現出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這不經讓我想到前幾天坐地鐵,一個看上去只有六七歲的小男孩,用一雙「討好」式的大眼睛望著那個比自己高出一大截的媽媽,說:「媽媽我今天表現好嗎?」 媽媽表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神情說「還湊合吧!」
  • 被孩子感動的5個瞬間,這些行為說明他真的很愛你,父母甘之如飴
    無數父母感動落淚的5大瞬間:經歷孩子的這幾個行為,說明他真的很愛你瞬間一:孩子把好吃的留給父母@孟婆熬湯我刷鍋:女兒中午在小飯桌吃飯,有一天回來告訴我有烤蝦吃,我假裝羨慕地說:「這麼棒啊!過了幾天放學回家,女兒特別高興地對我說:「媽媽你看!」然後從兜裡掏出兩隻烤蝦。當時我特別生氣,還責怪她怎麼偷人家小飯桌的東西呢?結果女兒哭著說:「沒有,這是我自己的那份,我給你留著的。」
  • 《三叉戟》中的非愛行為,是中國父母通病,別讓情感勒索毀了孩子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在當今社會中,父母有一種行為正在悄無聲息地摧毀著孩子,而且這種行為很常見,絕大部分家庭都存在類似慣性傷害,這就是「非愛行為」。靜怡覺得有點奇怪,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而他們三個人給的答覆竟然是「我們都是為了你好」。要是一般的孩子就肯定會容忍這種狀況,但靜怡畢竟是海歸回來,一步一步的用心理知識來引導三哥倆,告訴他們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他們這樣的行為叫做非愛行為。三哥倆聽了靜怡的話,坦然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的長大,大多數父母還對孩子給予厚望,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選擇的方法不同,孩子的能力會大有不同。可能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還看不出來,隨著年齡增長,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差距會越來越大。
  • 「只有你表現不錯,我才好受」,這也是父母的一種情感勒索
    她們正把從與父母相處中學到的經驗運用到孩子的教養中,這種相互依賴、互相牽扯甚至拖累的親子關係,不僅會妨礙雙方做出正確的決定,而且會模糊雙方之間的界限。家長與孩子之間完全沒有界限,缺乏獨立性,必須通過別人的行為來影響自己,自己也會不由自主地想要控制別人的生活和行為,這種關係顯然會阻礙孩子獨立自主的發展。六種父母控制欲的跡象。
  • 孩子的某些「懂事」行為,可能是低情商的表現,當父母的別亂管
    現代的父母特別重視家裡孩子的高情商和高智商的培養,也不管方法對不對,總是對自己好多錯誤的育兒手法自以為是,還沾沾自喜與孩子這是情商高或者智商高的表現。可事實上,並非如此,沒準害了孩子,還不知道。
  • 抑鬱症低齡化,愛孩子的你千萬別以為那只是「矯情」 |一周精讀
    長相被同齡人嫌棄對於孩子來說是很難過,即使家長正忙於工作,也請不要忽視孩子此刻面臨的問題,這也許將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不要說「沒什麼大不了」這樣的話,這只會讓孩子覺得你不理解他、不在意他,挫敗感與無助感會進一步加強。
  • 別再生氣了!寶寶這些反常行為其實是在說愛你
    最近看到一位媽媽在育兒群裡求助:自家的小寶寶不知道怎麼回事,行為特別反常,總是會突然扯我頭髮……一語激起千層浪,很多媽媽附和,自己的寶寶也有這種行為,不僅扯頭髮,還會咬人、把東西硬塞進我嘴裡…… 寶寶這些反常行為,要不要緊呢?媽媽們別慌,這其實是寶寶在表達「愛意」呢!
  • 孩子好動≠多動症,這些表現才是多動症的表現,家長看好別忽視了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多動症不是感冒發燒,不是醫生量個體溫,做個檢查就可以看出孩子有沒有,而是需要家長通過孩子的日常行為來推斷猜測。因此,很多家長看到自己坐不住,喜歡到處亂跑的孩子時,都忍不住懷疑自己家的孩子患有多動症。但是,有這樣的表現就一定是多動症嗎?家長一定要把活潑好動跟多動症區別開來!
  • 女人有這三種行為,是真的愛你入骨了
    而感性的女人更是如此,當她對你有下意識的這三種行為,就說明已經愛你入骨了1.看到你就笑 離開你就悶悶不樂都說女人的情緒變幻莫測,但實際上大部分的女人心思並不難猜,之所以讓男人覺得難猜,只是因為她們的心思細膩,心中有愛,所以做的動作讓男人無法捉摸。
  • 寶寶的「搗蛋」行為,實則是在偷偷漲智商,父母可別遏制孩子
    但是再稍微大一點的時候,寶寶就是各種調皮搗蛋,被父母又愛又恨地稱之為:熊孩子。家長千萬不要煩孩子種搗蛋行為,其實這是孩子在偷偷漲智商,家長千萬別遏制孩子的行為。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出門,朋友帶著自家的小女兒,一路上小姑娘就像是一本「十萬個為什麼」?看到什麼都好奇一直問媽媽,這是為什麼,那是為什麼?
  • 當孩子有這三種表現時,父母需要警醒,孩子是否患上社交恐懼症
    其實這是孩子患上了社交恐懼症的表現。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社交焦慮障礙,多表現為過分和不合理地害怕、恐懼周圍的事物或者環境。這種恐懼是難以控制的,而且許多有這種症狀的人知道自己這樣是不對的,但是還是會抵抗不了這種恐懼,從而對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