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在當今社會中,父母有一種行為正在悄無聲息地摧毀著孩子,而且這種行為很常見,絕大部分家庭都存在類似慣性傷害,這就是「非愛行為」。
所謂的非愛行為指的是以愛的名義對自己親近的人實行強制性的控制,讓他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事。
比如:孩子選大學的時候,家長會在一旁幹涉,打著為他們好的名義,從而將孩子控制在自己身邊。又比如:家長也會干擾孩子的結婚,自認為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不後悔,絲毫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想法。從小到大,父母以為我們好的名義而剝奪了我們許多的權利。
就連在影視劇中都有體現,最近上映的一部國產良心劇《三叉戩》裡面就有這樣一個情節:電影中的男主角同事在追捕罪犯時犧牲了,留下了剛剛海歸的女兒靜怡,男主角和他另外兩名朋友被人稱為「三叉戩」,因為看著靜怡沒有了親人,所以三哥倆把他們當成了自己的女兒來看待。
後來,男主角在一次行動中看到了靜怡在酒吧,由於他們認為酒吧不是什麼好地方,擔心靜怡學壞,所以竟偷偷摸摸的鑽進靜怡的房間進行檢查,然後被回來的靜怡發現了。靜怡覺得有點奇怪,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而他們三個人給的答覆竟然是「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要是一般的孩子就肯定會容忍這種狀況,但靜怡畢竟是海歸回來,一步一步的用心理知識來引導三哥倆,告訴他們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他們這樣的行為叫做非愛行為。三哥倆聽了靜怡的話,坦然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像影視中能勇於反抗的靜怡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孩子都在接受著父母的非愛行為。因為孩子幼小,沒有學過相關知識,不懂得父母的這種行為是錯的。所以做父母的我們,更應該去規束自己,不讓自己無知行為而毀了孩子。
竟然要改正錯誤,那麼我們得先搞清楚非愛行為的其中典型策略,以及這種策略會對孩子的影響。
《三叉戟》中的非愛行為,是中國父母通病,別讓情感勒索毀了孩子
1:附加條件的愛,讓孩子承受巨大壓力,直至精神崩潰
從到「你要乖,爸爸媽媽才會愛你」到「這次你不拿第一名,你怎麼對得起爸爸媽媽對你的愛?」
由小到大一步一步的蠶食,讓孩子以為,如果我不乖,爸爸媽媽就不愛我了,如果我不拿第一名,爸爸媽媽也不愛我了。
漸漸地,孩子的壓力越來越大,當某一次,沒有聽爸爸媽媽的話,或者說沒有達到爸爸媽媽的期望時,孩子是不敢面對父母的。
經常會看到電視新聞上面播報,說孩子因為沒考好就離家出走,不敢回家。就是這種附帶條件的愛害了這些,讓孩子以為獲得愛必須先滿足條件。
要是沒做到父母所給的條件,父母就是不愛自己的。那麼這樣的孩子是從小到大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的,如果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一點都不愛自己,最後會感到一種孤單寂寞,直至精神崩潰。
2:強制性的愛和包辦性的愛讓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
許多做父母的都有一個通病,就是習慣性地替孩子選擇好未來的道路。小到穿衣飲食,大到出國留學,結婚生子。
因為父母總認為,他們所做的事情都是對的,都是為孩子的未來考慮的。孩子還小,沒有長大,不懂什麼。
所以,我們替他們做決定就好,幫他們選擇對的道路,這是這一類父母的觀點。
包辦性的愛的確會讓孩子走上一條相對成功的道路。可是也讓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主見和自由。出了社會,一個沒有主見的人是很難生存下去的,社會可不會幫他包辦所有的東西。
3:道德綁架,孩子產生愧疚,長期產生抑鬱症
「你看我這麼苦,這麼累,都是為了誰?還不是為了你。」這句話在中國式家庭教育中並不少見。
過分地向孩子展示自己的付出,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辛酸苦辣。讓孩子以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們,導致孩子們產生心理愧疚感,對父母的要求成了百依百順。生怕自己做不好而惹父母生氣。
長期在壓力下,要麼撥開雲層見天日,一步一步的向前進,要麼精神崩潰,患上抑鬱症,從而跌落深淵。而那些成功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孩子都會精神崩潰。我們都只是普通人而已,不要用那微小的機率來賭自己的孩子在這種壓力下會成功突破。
我們親手把孩子帶到這個世上,絕不希望,因為自己對孩子錯誤的非愛行為而一步一步的毀了孩子。如果你不想做這樣的父母,請從現在開始,放下標準,學會信任,少給壓力,懂得傾聽,少責罵,多理解,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
唯有如此,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更加強大自信,未來的每一天都充滿希望與動力。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