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戟》中的非愛行為,是中國父母通病,別讓情感勒索毀了孩子

2020-12-23 貝貝豆育兒課堂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在當今社會中,父母有一種行為正在悄無聲息地摧毀著孩子,而且這種行為很常見,絕大部分家庭都存在類似慣性傷害,這就是「非愛行為」。

所謂的非愛行為指的是以愛的名義對自己親近的人實行強制性的控制,讓他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事。

比如:孩子選大學的時候,家長會在一旁幹涉,打著為他們好的名義,從而將孩子控制在自己身邊。又比如:家長也會干擾孩子的結婚,自認為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不後悔,絲毫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想法。從小到大,父母以為我們好的名義而奪了我們許多的權利。

就連在影視劇中都有體現,最近上映的一部國產良心劇《三叉戩》裡面就有這樣一個情節:電影中的男主角同事在追捕罪犯時犧牲了,留下了剛剛海歸的女兒靜怡,男主角和他另外兩名朋友被人稱為「三叉戩」,因為看著靜怡沒有了親人,所以三哥倆把他們當成了自己的女兒來看待。

後來,男主角在一次行動中看到了靜怡在酒吧,由於他們認為酒吧不是什麼好地方,擔心靜怡學壞,所以竟偷偷摸摸的鑽進靜怡的房間進行檢查,然後被回來的靜怡發現了。靜怡覺得有點奇怪,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而他們三個人給的答覆竟然是「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要是一般的孩子就肯定會容忍這種狀況,但靜怡畢竟是海歸回來,一步一步的用心理知識來引導三哥倆,告訴他們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他們這樣的行為叫做非愛行為。三哥倆聽了靜怡的話,坦然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像影視中能勇於反抗的靜怡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孩子都在接受著父母的非愛行為。因為孩子幼小,沒有學過相關知識,不懂得父母的這種行為是錯的。所以做父母的我們,更應該去規束自己,不讓自己無知行為而毀了孩子。

竟然要改正錯誤,那麼我們得先搞清楚非愛行為的其中典型策略,以及這種策略會對孩子的影響。

《三叉戟》中的非愛行為,是中國父母通病,別讓情感勒索毀了孩子

1:附加條件的愛,讓孩子承受巨大壓力,直至精神崩潰

從到「你要乖,爸爸媽媽才會愛你」到「這次你不拿第一名,你怎麼對得起爸爸媽媽對你的愛?」

由小到大一步一步的蠶食,讓孩子以為,如果我不乖,爸爸媽媽就不愛我了,如果我不拿第一名,爸爸媽媽也不愛我了。

漸漸地,孩子的壓力越來越大,當某一次,沒有聽爸爸媽媽的話,或者說沒有達到爸爸媽媽的期望時,孩子是不敢面對父母的。

經常會看到電視新聞上面播報,說孩子因為沒考好就離家出走,不敢回家。就是這種附帶條件的愛害了這些,讓孩子以為獲得愛必須先滿足條件。

要是沒做到父母所給的條件,父母就是不愛自己的。那麼這樣的孩子是從小到大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的,如果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一點都不愛自己,最後會感到一種孤單寂寞,直至精神崩潰。

2:強制性的愛和包辦性的愛讓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

許多做父母的都有一個通病,就是習慣性地替孩子選擇好未來的道路。小到穿衣飲食,大到出國留學,結婚生子。

因為父母總認為,他們所做的事情都是對的,都是為孩子的未來考慮的。孩子還小,沒有長大,不懂什麼。

所以,我們替他們做決定就好,幫他們選擇對的道路,這是這一類父母的觀點。

包辦性的愛的確會讓孩子走上一條相對成功的道路。可是也讓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主見和自由。出了社會,一個沒有主見的人是很難生存下去的,社會可不會幫他包辦所有的東西。

3:道德綁架,孩子產生愧疚,長期產生抑鬱症

「你看我這麼苦,這麼累,都是為了誰?還不是為了你。」這句話在中國式家庭教育中並不少見。

過分地向孩子展示自己的付出,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辛酸苦辣。讓孩子以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們,導致孩子們產生心理愧疚感,對父母的要求成了百依百順。生怕自己做不好而惹父母生氣。

長期在壓力下,要麼撥開雲層見天日,一步一步的向前進,要麼精神崩潰,患上抑鬱症,從而跌落深淵。而那些成功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孩子都會精神崩潰。我們都只是普通人而已,不要用那微小的機率來賭自己的孩子在這種壓力下會成功突破。

我們親手把孩子帶到這個世上,絕不希望,因為自己對孩子錯誤的非愛行為而一步一步的毀了孩子。如果你不想做這樣的父母,請從現在開始,放下標準,學會信任,少給壓力,懂得傾聽,少責罵,多理解,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

唯有如此,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更加強大自信,未來的每一天都充滿希望與動力。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多少孩子毀在父母這種「非愛行為」下
    以小人物致敬時代英雄,陳建斌、董勇、郝平聯手組成的辦案「三叉戟」將親身演繹。 劇中除了講述基層民警的故事外,還添加了很多心理學道理,比如今天我要講的這個——非愛行為。 劇中一集描寫了這樣一段故事,三叉戟的同事老夏抓捕罪犯時被人捅傷犧牲,留下了剛剛海歸的女兒靜怡,結果三哥倆就把靜怡當作自己女兒來對待,一次在他們行動中突然看到了靜怡,所以他們就擔心靜怡也學壞,竟然偷偷撬開人家房間進去檢查,最後被靜怡發現。
  • 中國式「情感勒索」家庭,還要毀掉多少人
    以小人物致敬時代英雄,陳建斌、董勇、郝平聯手組成的辦案「三叉戟」將親身演繹。故事也是非常生動,並且還非常接近真實,所以這部劇並沒有隨著播出的進行在豆瓣評分有所下降。劇中除了講述基層民警的故事外,還添加了很多心理學道理,比如今天我要講的這個——非愛行為。
  • 藝術反映生活,繼《安家》的原生家庭後,《三叉戟》又提非愛行為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來治癒」,原生家庭薄火,不少父母開始審視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方式,重男輕女的思想又一次被剝析批判。《三叉戟》熱播,擺脫了警匪片一貫嚴肅悲壯的氛圍,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展示了中國刑偵劇的質量。尤其是陳建斌、董勇、郝平三位中年實力派演員默契配合再一次為老一輩演員的實力正名。
  • 中國式家庭的痛:「求你別再說愛我了」終止以愛為名的情感勒索
    讀完之後,我對親密關係中的很多困惑一掃而光。在《情感勒索》這本書中,蘇珊結合自己從事心理諮詢方面二十多年的經驗,在書中以大量的例子和理論相結合,一步步撥開迷霧,向我們講述什麼是情感勒索,我們為何會陷入情感勒索以及如何走出情感勒索的迷霧。一、你被情感勒索了嗎?
  • 情感勒索:為什麼說父母皆禍害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認為,通過貶低對方的能力,使他人迫於由此產生的愧疚感、責任感和恐懼感,服從自己的安排,是一種「情感勒索」。除了蘇珊·福沃德的《情感勒索》,市面上還有兩本幾乎與之同名的《情緒勒索》值得注意,一本來自臺灣心理諮詢師周慕姿,她對蘇珊·福沃德的理論做了更多中國本土化的琢磨;另一本來自朱迪斯·P.西格爾,她專攻婚姻和家庭問題,對情緒慫恿下的過度反應有著更為細緻的考量。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面對「情感勒索」,要學會「冷處理」
    和自己的孩子鬥智鬥勇,恐怕不少家長都會感到奇怪,畢竟孩子還那麼小,怎麼會和他們鬥智鬥勇,就算真的鬥,還怕鬥不過年紀差這麼多的小孩子? 其實,孩子有時候會用哭鬧的形式"情感勒索"家長,然後家長在這樣的哭聲陣仗下不得不妥協,只不過很多家長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和孩子"較勁"的過程中輸了。
  • 心理學:5種不良親子互動與病態家庭結構,毀掉多少孩子?
    其中一集中介紹了個情節,三叉戟的同事老夏抓捕罪犯時被人捅傷犧牲,留下了剛剛海歸的女兒靜怡,結果三哥倆就把靜怡當作自己女兒來對待,一次在他們行動中突然看到了靜怡,所以他們就擔心靜怡也學壞,竟然偷偷撬開人家房間進去檢查,最後被靜怡發現。
  • 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別被孩子綁架,可嘗試冷處理對待
    此外,我們也別忘了,孩子學習能力很強,他懂得怎麼樣去"情感勒索"、綁架家長。當孩子因為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大哭大鬧時,家長不一定要每次都理睬他,家長別被孩子綁架,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憐憫或讓步,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
  • 《情感勒索》:幫你走出「相愛相殺」的怪圈,活出完整的自己
    在蘇珊看來,這種對「獨立性自我」邊界的侵蝕的行為,就可以被稱為情感勒索。「情感勒索是一種強有力的操縱方式,當親近的人之間發生衝突的時候利用它直接或間接地威脅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在現實中,不同於其他暴力手段,情感勒索的方法和手段往往是隱性的、非暴力的,不同類型的勒索者對應不同的行為模式,但即便如此,蘇珊博士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幫助我們驅散迷霧,找到並總結出情感勒索的四種形態:分別是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和引誘者。
  • 《情感勒索》|情感背後藏著一個黑洞,連接它的只是一個情緒按鍵
    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的這本《情感勒索》,從人際關係中的勒索者和受害者之間的特質、行為模式、回應方式和心理定式等角度,深入剖析關係中的問題,讓我們得以清晰地認識到是什麼因素導致關係變得緊張和痛苦——因為情感勒索的發生,我們的情感、心理和自我完整性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 北大女學霸自殺,是情感綁架嗎?父母該如何提升孩子的情感教育?
    父母在培養孩子學習的同時,怎麼加強孩子的情感教育?文|發現讀書之美1北大女學霸自殺據南方周末報導,北大大三女生包麗(化名)自殺,自殺前給男友留下「此生最遺憾的事情莫過於此了,遇到了一個熠熠閃光的你,而我卻是一塊垃圾,然後媽媽今天給你謝罪了」的語句,並且在自己的微博中留下「我命由天不由我」。
  • 電視劇《三叉戟》:是小呂如三叉戟的願,還是三叉戟如小呂的願?
    但是在一次拉肚子中,他把年滿退休的老夏給害死了。這事可不得了。老夏是三叉戟能夠成團出道的重要人物,三叉戟視老夏為親兄弟。美其名曰可以把後背交給對方的人。老三位坐不住了,執意要加入到殺害老夏的案子。說好是加入田隊,協助田隊偵破此案。實則就是這三位重新成團單幹。小呂這時候開始出現了。出現得要有一個切入點啊。三叉戟在年輕的時候,可都是工作狂。
  • 「我都是為你好」,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毀掉了自主天性
    有時父母過於沉重的愛,會把孩子們困在一個由親情織就的牢籠中,父母反而成為了那個親手摺斷孩子翅膀的人。難道媽媽不愛我了嗎?其實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豆豆的媽媽對於豆豆的管教,已經成為了一種情緒勒索的方式,很多家長都喜歡打著「我都是為你好」這樣的旗號,來要求孩子們無條件地滿足自己的要求,這無疑就是以愛的名義來行勒索之實。
  • 什麼是情感勒索?一種很少有人察覺的情感虐待,請務必遠離!
    情緒勒索者普遍存在你我的生活裡,當他們得不到他們想要的,他們就會控訴對方,對他們不好、不愛等等....因為他們的自我是破碎的,所以他們永遠都覺得自己不被愛、不被尊重,但其實最終的問題與關鍵,都在他們自己身上。假如你在和朋友通電話的時候,他的話把你惹火了,然後你說自己想冷靜一下,暫時不要聯繫了。
  • 孩子哭鬧逼父母妥協?面對娃的「情緒勒索」,不妨試試「冷處理」
    孩子真的是什麼都不懂嗎?錯!其實孩子最擅長運用的就是情感勒索,利用父母對自己的愛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目的。一哭二鬧三上吊,孩子每一步都運用的爐火純青,當然他們不會真的上吊,但是卻會同樣做出自殘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其實在默默的和父母較勁,因為誰先妥協誰就輸了,但是很多時候,因為孩子深知父母對自己的愛,所以只會變本加厲,絕不會妥協退讓。面對孩子的情感勒索,父母很容易陷入情感綁架之中,這讓他們進退兩難。其實如果父母真的不知如何選擇,那麼不妨就不做選擇。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
  • 用情感綁架孩子一生,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殘忍
    《情感勒索》一書中寫道:「情感勒索者,會利用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控制著你,雙方一起被困在惡性循環之中。」孩子需要的是愛的供養,不是愛的馴養。將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實際上是將孩子與自己過度捆綁,用愛來控制孩子。
  • 「我都是為了你好」,常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擺脫困境
    其實,朱媽媽對兒子的這種愛,屬於情緒勒索,生活中很多人都在遭遇,只是沒有這麼極端。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這樣的情況,而用這種手段勒索我們的,往往是親密的父母、子女、夫妻或者上司,讓你不知所措。而被情緒勒索的人,通常都會有巨大的心理負擔,時刻告訴自己:不要讓人失望。若父母有情緒勒索的傾向,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負面影響,影響人格形成甚至生活的所有細節。
  • 我最愛的人,傷我最深,避免情感勒索從拒絕開始
    在蘇珊·福沃德博士的新作《情感勒索》中,她全面細緻的介紹了情感勒索的根源,並強調情感勒索的存在不僅僅是勒索者狡猾的緣故,還與受害者的一再縱容密不可分。而受害者要想科學、理性的終止勒索者對自己的傷害,最重要的就是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情感勒索》作為一本暢銷全球20年的心理學經典,與蘇珊·福沃德博士豐富的從業經驗和專業且容易理解書籍內容必不可分。
  • 將孩子越推越遠的「軟暴力」,多數父母難逃「情緒勒索」的陷阱
    有些家長為了孩子以後能有好生活,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為孩子計劃將來,將所有的愛全部給予孩子,希望未來自己家孩子可以比別人家孩子更好。不過,家長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過多的愛會變得沉重,壓的孩子喘不過氣。家長自稱著「為你好」這種話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枷鎖,束縛住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