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飛行控制中心現場,研製人員在不斷計算著天問一號的通信時延,記者還看到了一個名詞叫「光行時」。什麼是光行時?它有什麼作用呢? 為什麼要顯示在屏幕中央?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型號總師 崔曉峰:光行時就是探測器上的無線電信號傳輸到地球產生的延遲,這個是由距離產生的。那麼因為傳播的速度是和光速一樣的,所以叫光行時。
記者:我剛剛看我來的時候大概是1分37秒,現在已經到1分38秒,又長了零點幾秒了,是不是一個直觀的反應?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型號總師 崔曉峰:對,它和地球的距離不斷越來越遠,所以這個光行時就越來越長。大的時延產生之後,實際上你看到的狀態,是若干時間以前的狀態。
用光速行駛1分38秒,是2940萬公裡左右,也是這一刻天問一號與地球的距離。在這個大廳裡的每一個人,都是看著這個數字從零一點一點增加,見證著天問一號走過的路。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型號總師 崔曉峰:對我們來講的話,雖然它離得很遠,但是我們感覺它在身邊一樣,因為你時刻都在關注著它的每一點狀態,還有它的距離的每一點變化,實際上時時刻刻都在腦子裡面關注的。
當然,研製團隊也不是只能從這些數字中了解天問一號的信息。國慶那天,這張帶著五星紅旗的太空「自拍照」傳回了地球,讓牽掛著它的朋友們興奮不已。
事實上,由於本身個頭較大,要想實現全貌自拍,天問一號需要使用一個長達15米的「自拍杆」。不僅資源消耗大,而且容易產生安全隱患。為此,研製團隊提出了「分離式監測方案」,也就是在合適的光照條件下,「拋」出一個輕型相機對天問一號進行拍照,並通過Wi-Fi通信把圖像實時傳回「天問一號」探測器上。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總體部部長 耿言:這個也是在看它的飛行狀態好不好,應該還會有,希望能看到它的飛行狀態的時候。
記者:是不是得到火星附近也得再拍一張?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總體部部長 耿言:應該會有,希望再看看有沒有更多的驚喜。
儘管後面的時延會越來越長,考驗也越來越重,但是我們也會期待著更多的驚喜。4個月後,火星見!(總臺央視記者 魏毅 王世玉 馬曉勇)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