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農民家裡都有城市親戚,他們到農村走親戚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到農村親戚家的菜地裡帶一些農民自己種出來的蔬菜回去,放在十幾年前,這些農產品是最不起眼的東西,因為太常見了,而且價格也不高,可放在今年,卻成了稀罕玩意,而且蔬菜的價值越來越高,也讓收入不是特別高,但是每天靠買菜才有菜吃的城市人感覺到了生活的壓力,所以到了農村親戚家之後,從不放過「白嫖」的機會,挖點蔬菜什麼的很常見,甚至開車到農村挖菜的也不少。
雖然說很多人現在都在追崇農村的綠色農產品,但其實大家根本不願意為農產品買單。這句話該怎麼理解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這段時間北方的一些城市當中出現了大蔥價格上漲的情況,結果和2018及2019年時候大蒜上漲一樣,市場上罵聲一片,大家都在說吃不起蔥了之類的話。「豬肉那麼貴,10塊錢還能買一小塊,可是大蔥一漲價,十塊錢才買幾根,蔥咋會能跟肉比」,菜市場上的一位大媽說。
其實大蔥降價或者是漲價,完全是市場規律,作為一位食人間煙火的小編來說,我也希望大蔥越便宜越好,可作為一位三農的創作者,我又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存在即合理」這一點在農產品漲價這事兒上並不適用,但凡是跟農業相關,但凡是生活當中經常要食用的農產品,只要是漲價了,就好像是「天理不容」一樣,馬上就會有人各種吐槽,各種抱怨,各種說。我覺得現在農產品其實已經陷入了價格「怪圈」,漲價後一片唏噓,降價後理所應當,我想問一句:憑啥?
1、農產品滯銷時候看熱鬧,農產品漲價就喊苦是一種「白嫖」心理。提到「滯銷」,簡直是農民的噩夢,不過對於滯銷,除了農民之外,不少人其實沒多大的感覺,最多是看到了網上的消息後,不疼不癢的說一句「農民不容易」。這個時候,買到了比往年更便宜的蔬菜,不會覺得是賺到了,可要價格往上漲一點,就該覺得好虧啊,怎麼一斤大蒜都要賣七八塊錢呢?這不是搶錢嗎?其實這種思維我一直都不理解,難道有人規定農產品只能低價賣,不能漲價賣嗎?
2、市場有市場的價格規律,賣多賣少,不受農民「操控」。現在是市場經濟,驅動包含農產品在內的商品的價格的因素是市場需求和供需關係,並不是說農民的意識所能確定的。就比如近兩年豬肉價格比較高,很多人說養豬的農民發了大財了,我感覺說比平時多賺了一點倒是真的,至於說發了大財,並不見得。反過來說,這個時候農民多賺了點,但你別忽視了以前豬肉幾塊錢一斤的時候,那賠的不還是農民,所以呀,心態要擺正。
3、農產品生產工作可能不夠體面,但不代表生產出來的東西價格就活該低。很多農民教導子女的時候就說「一定不要像我們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這是因為農民自己都知道,從事農產品生產的工作,算不得很體面,可這並不代表農民生產出來的東西價格就應該低。現在全世界都在提倡綠色農業,雖然農民種地不可避免會使用化學物品,但整體上來說還是比較能控制量,比較有保障的,這樣的農產品價格稍微貴一點,高一點,我覺得也無可厚非。
其實我覺得很多人對農產品的價格比較敏感,除了上邊說的這些原因之外,人們的觀念也要轉變,不能覺得城市人就比農村人有優越感,城市的東西就高大上,農村的東西就比較低端,價格上也要低一些才正常,這純粹是無理取鬧的無稽之談。現在各國都在發展現代化農業,也希望我們的農業能夠早點跟上,讓人們意識到農業其實也是農民餬口的一種行當,價格高低,不應該太大驚小怪。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