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新定義和重疾發生率表,已板上釘釘。就等2021年1月31日,在售重疾全部下架後,正式實施了~
最近,很多人都對重疾新定義後,價格漲還是降做了解讀。我看了一下,主要有兩大派別:
降價派:輕度甲狀腺癌被劃為輕症,重疾發生率下降,所以價格會降;
漲價派:雖然重疾發生率降,但有些定義鬆了,降價空間不大,還有可能會漲價。
到底是漲還是降?真的是眾說紛紜。
我一直沒有去寫文章,是因為不敢輕易下定論。
後來,我們走訪了各保司的產品負責人、精算部門、保險公司的爸爸——再保險公司和監管爸爸出重疾發生率表的相關負責人,以及結合我們的從業經驗,做出了對未來重疾價格的預判。
先把結論放出來:
大公司:大概率維持不變或略微下降;中小公司:大概率上漲。
下面來分析一下,得出這個結論的背後原理~
保障
說價格之前,還是先梳理一下重疾新定義主要的調整內容:
①將「部分Ⅰ期及更輕的甲狀腺癌」由重疾調整為輕症,賠付比例從100%縮水30%。
②限定同種輕症賠付比例不能超過30%。
要知道,以30-35歲人群為例,較輕甲狀腺癌發生率佔了重疾40%。把40%的重疾刨掉,相當於價值打了6折!
保障內容打了折,即使價格不變,也相當於變相漲價了。
但有人說,不是加了些保障嗎?
以前規定的是25種重疾,現在加了3種是監管強制要求加的。實際上,以前很多保險公司都有加上這幾種疾病,所以加沒加影響不大。
還有人說,賠付條件不是變寬了嗎?
他們認為,對於心臟瓣膜手術、冠狀動脈搭橋術,舊定義要開胸賠,新定義不開胸就能賠。
實際上,不管是新舊定義,不開胸都能賠。只是以前沒有寫到條款裡,現在算是名正言順地寫進條款裡,所以影響不大~
所以,到底是漲價還是降價?
價格
由於輕度甲狀腺癌劃為了輕症,按30%賠,並結合新發生率表看,理論上重疾發生率是降低的,成人階段約為調整前的8.5折。
雖然重疾發生率下降了,但不能立馬蓋棺定論說重疾價格必須跟著降。
(Ps:理論重疾發生率調整僅為參考,並不意味著產品價格也會下降。)
要知道,重疾發生率只是影響重疾價格的其中一個因素。影響重疾價格的因素,除了重疾發生率和重疾定義,還有保險批發價。
怎麼理解這個批發價?
保險公司也是有爸爸的,保險公司的保險公司,也就是再保險公司,比如英國的勞合社,給保險公司轉移風險。
全世界的再保險公司就這麼幾家,而不同的保險公司,背後找的可能是同一家再保險公司。
這就好比一個批發市場,保險公司批發回來的產品,可以改個名字,價格定高點或低點賣。這就是為什麼,接近同樣的保障,不同保險公司賣的價格差別這麼大的原因。
所謂的大保險公司,和大家眼中的中小保險公司的定價策略是不一樣的。
傳統大保險公司:好比線下商超,分支機構多,人員規模大,運營成本高,得把利潤加到位,才能覆蓋到成本,才能保障公司正常運轉,股東們賺到錢。
中小保險公司:就好比走的拼x多路線,競爭非常大,不補貼點利潤,別人對名氣不大的中小保險公司不買單啊。於是,為了搶佔市場,100塊的批發價,中小保險公司可能得補貼30塊賣,打個7折,才能把客戶吸引過來。
大家應該可以感知到,這幾年,網紅重疾價格戰可謂戰火連連,時不時冒出一個網紅保險,總能刷新大家對保費和保障責任的下限,價格低到塵埃裡。
對於行業來說,這會存在什麼危機?就好比花唄借唄,極大放大資金槓桿,進而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保險也一樣,保障內容很豐富,卻賣得很便宜,槓桿被極大的放大,同樣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
所以,監管爸爸出大招了。
重疾新定義後,重疾發生率降了15%,變成了85%。舉個例子,成本價從100塊變成了85塊。但是,保司不能補貼了,不能搞價格戰了。
因此,中小公司的價格走向可能是:
按照再保價格110%賣,即85%*110%=94%,大概率會按照94%的定價。相比現在的7折,價格還是高了!
橫琴已經出了第一款重疾新定義產品,形態可謂獨樹一格,專為粵港澳大灣區而生。大家暫且感受一下保障內容和價格,你說價格漲了還是降了?
而所謂的大保司呢,同樣是按照再保價格110%賣,所以價格基本和現在的持平或略微下降。
雖然大小保司定價發生率趨於相同,但由於大保司運營成本高,就算價格略微下調,價格也普遍比中小公司高。
寫在最後
結合重疾新定義和發生率表,我們有理由看到:
未來的重疾險保障力度縮水,保險公司成本上升,出現擊穿低價的可能性不大。畢竟監管要穩住行業,保證系統不出風險,這才是對普通民眾最大的保障。
這幾年,網紅重疾的價格戰,讓人刷新對重疾險價格的認知,因為傳統的重疾險在大家眼裡是很貴的。
但千萬別以為價格戰會長期打下去,這只是一陣風。迎著風口上車了的,就是賺到了~
新重疾定義出臺後,就別想著未來網紅重疾的價格還能低到塵埃裡,保障還能開出花來~~
關於重疾新定義後,漲價or降價?你又怎麼看?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