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聲勢浩大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為什麼會以失敗告終

2020-12-18 山鷹YZF

我們都知道東漢末年由於桓、靈二帝昏庸無能,導致後來黃巾起義,宦官當政,董卓篡權,天下大亂。為了消滅董卓,還天下一個太平盛世,後來推選四世三公的袁紹為盟主集結了十八路諸侯共討伐董卓。那麼問題就來了,十八路諸侯兵強馬壯,糧草充沛為什麼討伐董卓會以失敗告終呢?這裡面究竟有什麼原因呢?

第一:十八路諸侯雖然聲勢浩大但是沒有一個詳細的戰略布局。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看起來很強大,各路諸侯都帶著自己的部隊過來了,袁紹作為他們的盟主沒有一個詳細的戰略布局。沒有討伐董卓的計劃,像一群無頭蒼蠅一樣,只是把部隊集結起來了,如果當時不是曹操為他們籌謀計劃,十八路諸侯還沒有後來的進展。一次強大聯合行動沒有詳細的戰略部署和計劃,必定會以失敗告終!

第二:十八路諸侯內部明爭暗鬥。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外表看起來齊心協力實際上他們內部明爭暗鬥,他們前來會盟大多數並非為了討伐董卓,要知道十八路諸侯原有的官職都是董卓給的,他們前來會盟就是獲取更大的官職贏得更多榮耀,在討伐董卓的時候,幾乎都是在隱藏實力,都希望對方的部隊先滅亡,然後留著自己的部隊最後滅了董卓,為漢朝立下不世之功,獲得無上榮耀,所以在諸侯內部經常因為一些小的損失勾心鬥角,並沒有討伐董卓當回事,能不失敗嗎?

第三:真正討伐董卓的只有孫堅和曹操。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來湊熱鬧的,要說真正討伐董卓的人也就是孫堅和曹操了,他們是十八路諸侯當中真正和董卓玩命打的。孫堅是因為和董卓有恩怨一直藉此機會置董卓於死地,曹操是真的想匡扶漢室。由於當時孫堅和曹操的實力和董卓比相差甚遠,為了討伐董卓曹操差點戰死,孫堅拼盡全力攻下洛陽,其他諸侯都在哪裡無動於衷,僅憑孫堅和曹操當時的實力董卓,能不失敗嗎?

以上三個原因就是為什麼聲勢浩大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失敗的原因,十八路諸侯聯盟看起來很強大但是內部明爭暗鬥,軍心不穩,真正想討伐董卓的只有孫堅和曹操,這樣的聯盟怎麼會成功!你們認為呢?

相關焦點

  • 董卓手中只有五萬兵力,為何十八路諸侯集體討伐仍然奈何不了他?
    前言: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外戚專權,宦官專政,董卓利用這一局勢,佔據京城,挾天子以令諸侯,漢室名存實亡,從此開啟了群雄割據的三國時期。在曹操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商議一同討伐董卓。天下豪傑相會,聲勢浩大,前所未有。
  • 如果讓曹操登上盟主之位,十八路諸侯能不能滅了董卓呢?
    而且,就算是曹操當上了盟主,十八路諸侯討董的結局也不會改變,仍然滅不了董卓。袁紹為了剷除宦官十常侍等人,曾向大將軍何進獻計,召四方英雄豪傑率兵入京,以大勢逼迫何太后同意剷除宦官。而後,事情敗露,何進被十常侍所殺。在何進死後,袁紹等人不得不匆忙的帶兵殺向宦官。一時間,京城大亂,漢少帝和陳留王連夜逃亡北邙山。
  • 董卓是如何從一個名不經傳的普通人,成為東漢末年人人懼怕的諸侯
    人們都說西北羌族人蠻橫兇狠,董卓就決定去會一會,一直靠打獵遊牧生活的羌族人沒想到會碰上比狼群還可怕的董卓。 董卓有錢,羌族當地貴族都禮讓三分,而他本身又力大無窮,喜歡騎射,兇起來一幅能吃人的樣子,惡人的模樣確實唬住了當地的羌族百姓,在西北一帶,董卓是混得風生水起好不快活。
  • 歷史記載:董卓僅有5萬兵馬,為啥需要十八路諸侯一起討伐?
    5萬兵馬,為什麼需要十八路諸侯一起討伐?董卓東漢末年人,且需要十八路諸侯一起討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董卓只是為了試探對方的兵力,故意而為之;第三,雖然有十八路諸侯所以說,這個十八路諸侯一起討伐就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只會被人當作笑話一樣看待。大家以為呢?
  • 董卓只有五萬兵馬,為何需要十八路諸侯一起討伐?
    提起董卓,熟知形象是殘暴不仁,面容醜陋,力大無窮,他在歷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董卓有武才之能,卻缺乏治世之才,更缺少一顆憂天下,憐百姓之心。董卓的暴政被天下諸侯討伐,是必然之勢,只是,董卓的實力到底是怎樣的呢,為何需要十八路共同諸侯討伐?
  • 東漢末年的悲劇英雄
    在東漢末年乃至三國時代,呂布之勇,那也是冠絕一個時代,碾壓同輩中人,但正所謂,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呂布作為一個軍中將領,一個不懂政治卻深深的扎進東漢末年政治漩渦的領軍將領,不得不面對他悲劇的一生。下面讓小Q來簡單的分析一下呂布的人物臉譜。
  • 東漢末年最後的戰神,力壓董卓一頭,卻接連錯失三次機會興復漢室
    熟悉三國歷史的應該早已經猜到說的是皇甫嵩了,東漢末年,後世都說是「氣數已盡」實際上,東漢末年漢朝依舊國力強大,漢以強亡的說法不是空穴來風。而皇甫嵩就是這個日落西山的帝國中,最為耀眼的將星。
  • 歷史過往:董卓僅有5萬兵馬,為啥需要十八路諸侯一起討伐?
    薐煬泌輧覔撁秨鏀憑頊鸘餏癲鸇孕鱈呀羞李熉嶔玝農皐崍簨訓椇妕漿碓鯝嵜婊掫埝耣蹣塗叮悞廬粙琸漘曳繓蝐墆矓今天,就講一下這個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他的名字叫做董卓,這個人僅有5萬兵馬,為什麼需要十八路諸侯一起討伐?
  • 區區一個董卓,僅有5萬兵馬,為啥需要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可能都會有這麼一個疑問,那就是當年董卓暴政,漢獻帝不過是手中的傀儡,十八路諸侯看不下去,於是便聯合討伐董卓,董卓手中只有區區五萬兵馬,至於這麼興師動眾嗎?其實這裡有一個三國歷史誤區,在《三國演義》中,雖然是有十八路諸侯,但是在正史中滿打滿算也只有十一路諸侯,而這十一路諸侯中,還有七個諸侯是袁氏集團的,這也是為什麼選諸侯盟主的時候,袁紹輕易的便當選了。那麼區區一個董卓,僅有5萬兵馬,為啥需要各路諸侯聯合討伐?其實就算是只有十一路諸侯,人數也是相當多了,打個董卓自然是輕輕鬆鬆,實際上並沒有想的那麼簡單。
  • 曹操為何無法擔任十八路諸侯的盟主?如果他當上了,能滅掉董卓嗎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如果讓曹操取代袁紹來擔任盟主,那他們能滅掉董卓嘛?答案還是十分無奈,不能。首先,曹操他不可能當上十八路諸侯的盟主。僅憑這一身份想要壓制住其餘的各路諸侯,劉岱、袁紹等人,便是第一個不答應。十八路諸侯當中,權力最大的是冀州牧韓馥,冀州境內的一切軍政大權都掌握在韓馥手中。而論身份,最為尊貴的便是劉岱,因為他是皇族,是皇帝的親戚。
  •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袁術卻因稱帝淪為笑柄,他到底憑什麼稱帝?
    彼時,袁術已經佔據了揚州六郡、豫州的汝南、陳國和沛國三郡、徐州的廣陵和下邳兩郡,共計達十一郡,在當時的各路諸侯之中,地盤已經實屬不小,尤其是其中的汝南郡,乃是東漢時期的第二大郡,且受到戰亂波及較少,社會穩定、百姓富足。而在之後,孫策又為袁術打下了廬江等地,更是向南擊敗王朗發展出了大量地盤,雖說此時孫策已經與袁術漸漸疏遠,但畢竟名義上還是屬於袁術部下。
  • 歷史人物:東漢末年的四位最強者
  • 解析東漢戰爭:東漢末年,袁紹如何快速坐擁四州之地?
    他因為看不慣董卓的行事作風,自己逃出洛陽。 董卓為了拉攏袁氏一族,收買天下士族人心,沒有追究袁紹的過錯,還讓他做了渤海郡太守。 渤海郡位於今天的河北滄州一帶,隸屬於東漢的冀州片區。 當時冀州牧是誰呢?
  • 三國時期豫州刺史,十八路諸侯位列第三鎮,孔伷一把好牌打的稀爛
    東漢末年董卓廢皇帝,把持朝政,導致政局動蕩,民不聊生,曹操給董卓送刀失敗後,聯合各地的軍事實力共同抵禦董卓的屠殺,於是浩浩蕩蕩的集結了18路軍,號稱18路諸侯。這18路諸侯都是各地的軍事割據的梟雄,手上握有重兵,但其中的佔據重要地位的豫州刺史孔伷在三國歷史上卻毫無存在感。孔伷的成長並不是靠戰功獲得的。孔伷字公緒,出生在陳留,孔伷聰明有才智,尤其是口才特別厲害屬於古代的辨士,他結交了當時特別有名的符融,經過符融的推薦進到陳留當上了一官半職。
  • 三國中曾經最大的諸侯袁紹為何會失敗?「水桶理論」足以說明問題
    三國中曾經最大的諸侯袁紹為何會失敗?「水桶理論」足以說明問題相信大家對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這段歷史都不陌生,由於東漢皇室的衰落,使得權臣董卓獨斷朝綱,從而引起了眾多諸侯的不滿,於是,他們紛紛起兵對董卓進行討 伐,此後,經過輪番混戰,終於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直至魏國相國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晉,三國時期才徹底宣告結束。
  • 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為何難逃失敗的命運?
    東漢末年,民不聊生,巨鹿人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領導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場宗教形式的農民起義。
  • 董卓的心腹大將牛輔,曾擊敗東漢名將朱俊,卻死於親信之手
    提到董卓手下的將領,可能李傕、郭汜的名氣比較大一些,畢竟這兩個人算是繼承了董卓的「衣缽」,在董卓被殺後反攻長安,重新控制東漢朝廷,有過一段「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經歷。其實李傕、郭汜並不算是董卓的心腹,在董卓集團中的地位也不算太高。他們的官職只是校尉,受到中郎將牛輔的統轄。
  • 《三國演義》中,華雄殺了不少十八路諸侯手下,為何曹操不出手?
    《三國演義》中,華雄殺了不少十八路諸侯手下,為何曹操不出手?《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時羅貫中整理歷史演義,從而形成的一本小說,其實很多內容並非原創。羅貫中的立場是蜀漢,這跟他的身份有關係,他是孔門讀書人,自然要選擇以忠義為主的劉備集團。
  • 他是東漢末年的大忠臣,卻親手推翻了東漢
    求關注o(* ̄︶ ̄*)o東漢末年民不聊生,社會動蕩,你眼看東漢大廈將倒,就出現了一批忠君愛國之仕。文官愛國,武將也不例外呀,就拿大將軍何進來說,那就是東漢的大忠臣啊。何進是一個非常仁孝的孩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 東漢末年,曹操徵討四方,到底消滅了多少割據勢力?
    挾天子以令諸侯,意思就是挾持著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在東漢末年,袁紹曾經有迎奉漢獻帝劉協的機會,不過,袁紹的猶豫不決,促使曹操捷足先登,獲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劉協。不久之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