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故事:敦煌鐵路「清沙人」

2021-01-19 人民網

2019年12月全線貫通的敦煌鐵路,串起新疆、甘肅、青海、西藏四省區,填補了這一區域的路網空白,新疆和西藏之間運輸距離縮短1100公裡。其中陽關至沙山溝段,位於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境內有名的沙棗園橫風區,「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這裡長年風力5至6級,最大風力可達10級左右,沙埋線路時有發生,對鐵路行車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承擔排險維修任務的,是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嘉峪關工務段肅北線路維修工區的14名職工,他們還有一個更貼切的稱呼——「清沙人」。

清沙就是把掩埋鋼軌聯結零件和軌枕的黃沙清理到線路外面,再用掃帚清掃幹淨灑落在軌面的黃沙。「3公裡的沙子需要十幾個人挖沙上萬鍬。」工長曹文說。

每次作業,早上5點就要出發,冬天的戈壁灘,最低氣溫降到零下30攝氏度以下,哈氣成霜。平時作業6個小時,遇到極端天氣,工作10小時也是常有的事。「回去的路上,隻有鼾聲,沒有說話聲。」車間主任謝樹山說。

「工區的兄弟們來自五湖四海,沒人怕苦,沒人怕累,唯一怕的是家裡有急事。」車間黨總支書記楊建平說。因為路途遙遠,想回趟家,最近的也要十多個小時。

「沒人抱怨過,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們留下,是為了更多人平安回家。」楊建平說。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

相關焦點

  • 敦煌鐵路線上的「清沙人」:零下21℃徒步沙漠除萬鍬沙
    蘭州鐵路局嘉峪關工務段肅北線路維修工區的14名職工為敦煌鐵路守護段清除沙子。 劉勃 攝中新網蘭州1月8日電 (賈國慶 劉勃)1月初,大面積寒潮席捲甘肅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氣溫降至零下21℃。一望無際的庫木塔格沙漠裡,敦煌鐵路在呼呼的風聲中蜿蜒前行。凌晨五點,蘭州鐵路局嘉峪關工務段工長曹文帶著職工們出發了。今天,他們要趕往85公裡以外的清沙點。
  • 「中央媒體看甘肅」庫木塔格沙漠裡,有群敦煌鐵道線上的「清沙人」
    一望無際的庫木塔格沙漠裡,堅韌的敦煌鐵路在呼呼的風聲中蜿蜒前行。這條鐵路的陽關站至沙山溝站區段,浮塵、揚沙和沙塵暴天氣頻發,特別是每年的冬春兩季,平均3天就要刮一場大風,最高風力8級以上,5級、6級的風沙幾乎天天「造訪」。大風過處,細沙湧向鐵道。鐵路職工冒著寒風清理黃沙。劉勃 攝凌晨5點,工長曹文帶著職工們出發了。今天,他們要趕往85公裡以外的清沙點。
  • 【港展覽】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
    香港文化博物館本年度重點展覽「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七月十一日至十月二十二日舉行。
  • 數碼敦煌,感受天上人間的故事!
    繼2014年香港文化博物館首次與敦煌研究院合辦「敦煌——說不完的故事」展覽後,二者四年後再度攜手,舉辦「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展覽,展期至今年10月22日。敦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寶庫,更被譽為「中世紀的百科全書」。2014年的展覽後,康文署於2015年與敦煌研究院籤下合作意向書,加強雙方專業人員的培訓,隨後經過一年半的準備,終於在今年推出了全新的「數碼敦煌」展。被問及採用數碼形式呈現敦煌文物的優點時,香港文化博物館一級助理館長連凱恩表示,在原始洞窟內,很多圖畫難以被看清,更無從了解背後的故事。
  • 她故事 | 69年前的敦煌朝聖,她拍下了我們不曾看到的敦煌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叫做艾琳·文森特的美國女人。她生活在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國,與丈夫到過亞洲許多地方。1948年她回到中國,並定居在北京。那年夏天,29歲的艾琳決定要離開家,獨自上路。它有「東方羅浮宮」的美名,有著燦爛輝煌的文明、浩繁的藝術和宗教珍寶,無數奇詭的探險故事——敦煌莫高窟。
  • 【歷史故事】被盜竊的敦煌莫高窟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敦煌莫高窟位列其中。提到敦煌莫高窟,腦海中浮現的便是矗立在茫茫大漠千百餘年的古老石窟。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興盛於隋唐,元代後便逐漸冷落荒廢。直到清朝光緒年間,道士王圓籙偶然間發現藏經洞,敦煌莫高窟才再次引起世人的注意。王圓籙是何許人也?
  • 【鐵路春運圖片故事】不能喝水的上水工
    北京西站,停靠的兩列火車中間,身著橘黃色馬甲的四人排成一排,在高低不平的石子道砟上,緊張而有序地完成
  • 故事敦煌 中國第一大響沙山在敦煌,你知道嗎?
    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是一片沙漠綠洲,還沒有鳴沙山和月牙泉。綠洲田園生長著碧綠的西瓜。沙月見狀,感到既悲傷又開心,清亮的歌聲伴晶瑩的淚珠簌簌落下,匯聚到沙坡下的低洼處,形成一道半月泉……那些倖存下來鄉親們,伴著鳴沙山和月牙泉,講述著金牛和沙月的故事,繁衍生息,代代相傳。
  • 「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展覽在香港文化博物館開幕
    展廳外景  7月10日,由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敦煌研究院共同主辦的「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展覽在香港文化博物館開幕。讓觀眾透過敦煌研究、文物和嶄新的多媒體技術,深入認識敦煌文化與藝術,細味佛國世界與平凡眾生的故事,必將吸引更多人通過旅遊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  何偉表示,敦煌是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孕育了博大精深、歷久彌新的敦煌文化。傳承弘揚好以敦煌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舉措。香港和甘肅長期在敦煌文化保護弘揚方面,有著良好的合作淵源。
  • 敦煌旅遊攻略,酒店住宿和出行路線,都給你們找齊了
    敦煌機場,已經升級為敦煌國際機場,更好的與全球接軌,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500多萬,逐年上升,機場的升級,也方便了我們的出行。敦煌鐵路,大西北鐵路的開通,也將大西北開發出來,如果你有恐高症,那麼坐火車來也是不錯的選擇哦,鐵路外的風景也不失為一個旅遊景色。敦煌黨河風情線,漫步黨河,眼裡的都是風景,放人放空一切,徒步黨河中,身心都可以非常的舒適。
  • 張藝謀的《一秒鐘》,是敦煌的1600年
    圖片來自/微博@敦煌旅遊官方對於敦煌,可能大家並沒有那麼耳熟能詳,但在這片土地上,卻有著千年歷史遺蹟,也是古老文化的記憶深處。同時,還有一座正在消亡的千年古城。圖片來自/微博@敦煌旅遊官方這裡宏大又神秘,蒼茫有深邃,讓人感覺既真實又迷離。
  • 敦煌寫經不為人知的故事 | 除夕夜楊貴妃寫經驚現蘭州
    敦煌寫經不為人知的故事文/王文元  敦煌藏經自1900年發現後,經卷的流散就成了一個未解之謎。趙澎濤先生長期致力於寫經的研習,下面就聽他講敦煌寫經的故事。▲安西老照片敦煌經卷流散的故事,聽起來也頗令人感慨。其中1925年2月到7月間,陳萬裡曾到敦煌考察,就目睹不少流散的經卷,他記述了不少這樣的故事。敦煌藏經發現後,究竟有多少卷子流散了誰也說不清。
  • 千年敦煌莫高窟的背後 隱藏著多少辛酸故事
    千年敦煌莫高窟的背後隱藏著多少辛酸秘密(圖片:David Stanley/flickr,CC BY 2.0)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始建於十六國時期,位於河西走廊西段的甘肅省敦煌東南25千米處莫高鎮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
  • 書卷多情似故人│楊光輝:我的「敦煌夢」——從敦煌特展說起
    ——說不完的故事」。「敦煌——說不完的故事」特展。詳見:https://www.douban.com/event/23194788/我懷著憧憬,前去參觀,展覽果然令人驚喜。月牙泉(圖片來自網絡)到了90年代,我從華東師大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進入復旦圖書館,正式從事古籍編目與整理工作,對古籍版本有了更多的了解,對敦煌藏經有了更多的期待。
  • 西北旅行筆記:敦煌故事
    問題是,漢武帝設立的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嘉峪關位於酒泉。「那更西邊的敦煌呢?明朝不要啦?」「並不是,只是明朝把敦煌外包給蒙古人了。」之所以把歷史故事寫在前頭,是因為想完整交代關閉嘉峪關的前因後果。畢竟,我們離開嘉峪關,行程也將邁向河西走廊的終點。話說這條青海甘肅大西北環線,每天車程大致都在四、五個小時以上,畢竟地域遼闊,難得來到這裡旅遊,總是希望把知名景點一網打盡。然而,今天例外。
  • 數字敦煌,人文絲路
    大英博物館有400件敦煌繪畫、數千件建築部件、陶像等手工藝品,展品像是在和我傾訴著那些古老的故事。想到王道士把敦煌經卷賣給斯坦因就覺得傷痛,敦煌珍寶散落在世界各地,敦煌自有千般故事萬種風貌,於我輩這些後人,她不言不笑既無歡喜也無悲傷,如照見五蘊又不見空明,讓我輩在她的法相中讀見過去、自己和未來。
  • 敦煌將首次開行動車(附列車時刻表和票價)
    據了解,動車開進敦煌工程,總投資9.1億元,由甘肅省出資建設,蘭州局集團公司負責建設管理,建設工期一年。工程包括新建上下行鐵路聯絡線和雙塔車站,配套建設瓜州車站高站臺、敦煌車站動車停車線、敦煌鐵路提速改造。施工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建設下行聯絡線及相關配套設施;第二階段對敦煌鐵路進行提速改造。
  • 在保護修復中綻放光彩 敦煌向世界講述千年故事
    敦煌向世界講述千年故事   伴隨著春天的腳步,綿延千裡的河西走廊被喚醒。
  • 《鹿王本生圖》 敦煌壁畫中關於九色鹿的故事
    有名的甘肅敦煌莫高窟,始鑿於符秦建元二年(西元三六六年),歷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直至宋、元,各朝均有開鑿。 敦煌是漢武帝建立的河西四郡之一,當時是地處東西交通要衝的邊陲重鎮,更是輸送絲綢運往西方的通路。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之後,七千餘公裡的絲路上,商旅如織、文化交流頻繁。在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潮流中,創始於印度的佛教傳入了中國,首先在西域紮根,經由敦煌而入中原。
  • 大敦煌奏響「絲路交響曲」
    )、一環(敦煌東部景群旅遊環線)」的「211」交旅融合綜合體示範項目,計劃在敦煌、瓜州之間形成一條快進慢遊旅遊交通網絡,整合大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東部景群,放大莫高窟輻射效應,帶動榆林窟、鎖陽城、蘑菇臺等瓜州境內旅遊資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