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克裡姆特,《艾蜜莉·芙洛格》(1902)
11月4日,阿美迪歐·莫迪利亞尼的寶麗特·茹丹(Paulette Jourdain)肖像在蘇富比紐約以高價成交。她是這位義大利藝術家最喜歡的繆斯,在年僅15歲的時候就為他擔任了模特。
這讓我們不免想起了藝術史上眾多知名藝術家的繆斯。從古斯塔夫·克裡姆特(Gustav Klimt)到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現在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些現當代藝術大師作品背後的真實人物。
艾蜜莉·路易斯·芙洛格 (Emilie Louise Flöge)
古斯塔夫·克裡姆特1908年的代表作《吻》
古斯塔夫·克裡姆特(Gustav Klimt)在自己1908年的代表作《吻》(The Kiss)中,用華麗的金箔描繪了自己與畢生愛人艾蜜莉·路易斯·芙洛格擁吻的畫面。克裡姆特還在1902年的畫作《艾蜜莉·芙洛格》(Emilie Flöge)當中描繪了這位奧地利服裝設計師。雖然兩人並未結婚,但是他們一直生活在一起,直到1918年克裡姆特去世。
艾蜜莉·路易斯·芙洛格與古斯塔夫·克裡姆特
研究克裡姆特的學者保羅·辛普森(Paul Simpson)在自己的著作《芙洛格與克裡姆特——家族軼事》中透露,在浪漫的一生當中,兩人曾經留下了600多封情書。但是,也有傳聞說克裡姆特曾經和眾多模特及上流社會女性有過一夜風流,至少留下了14個私生子。
伊迪·塞奇威克(Edie Sedgwick)
安迪·沃霍爾與伊迪·塞奇威克(1965年左右)
圖片:Steve Schapiro
交際花、「可憐的富家女"原型伊迪·塞奇威克與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無疑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她曾經是多部電影以及文學作品的主人公,其中最著名的是2006年的《工廠女孩》(Factory Girl)。塞奇威克是沃霍爾「工廠"的常客,曾經參與了兩次試鏡和一系列短片的拍攝,其中包括《美女2號》(Beauty No. 2)《再見!曼哈頓》(Ciao! Manhattan)以及《可憐的富家女》(Poor Little Rich Girl)。沃霍爾也數次為塞奇威克作畫。
伊迪·塞奇威克,安迪·沃霍爾,和楚克·溫
圖片www.vogue.com
塞奇威克的背景以及對於時尚的品味——利落的短髮、閃亮的大耳環、皮草外衣以及偶爾裸露的大腿——吸引了這位害羞的波普大師。塞奇威克據說還是鮑勃·迪倫的知名歌曲《Like a Rolling Stone》、《Just Like a Woman》以及《Leopard-Skin Pill-Box Hat》的靈感來源。
伊洛娜·斯達萊勒(Ilona Staller)
傑夫·昆斯與伊洛娜·斯達萊勒
伊洛娜·斯達萊勒,又名西喬琳娜(Cicciolina)1991年與傑夫·昆斯(Jeff Koons)結婚。傑夫·昆斯從這位色情影星、義大利政客身上得到了靈感,創作了描繪兩人性愛場景的「天堂製造"(Made in Heaven)系列作品。
傑夫·昆斯的「天堂製造"
圖:www.pinterest.com
1994年分道揚鑣之後,兩人又開始為爭奪當時年僅2歲的兒子路德維希(Ludwig)的監護權展開了拉鋸戰。雖然昆斯取得了監護權,但是斯達萊勒還是將兒子留在了身邊,並且拒絕讓這位藝術家看望自己的兒子。這段與兒子分離的經歷讓昆斯創作出了「慶典"(Celebration)系列——使用光亮的金屬來製作氣球動物。「『慶典'與90年代初那會兒兒子與我分離的經歷有關。我用我的作品來維持我對於人類情感的信仰。"昆斯對《訪談》雜誌說。「因為那段時間裡我們一直感到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卡米爾·克洛岱爾(Camille Claudel)
卡米爾·克洛岱爾
圖片:Wikipedia.
卡米爾·克洛岱爾自己就是一位出色的藝術家,但是她的作品總是被她與導師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之間的關係掩蓋光芒。她的職業生涯開始與羅丹的工作室。雖然她與羅丹有著25歲的年齡差距,羅丹也與他長期的伴侶羅斯·波雷(Rose Beuret)難捨難分,但是兩人還是墜入了愛河,並且保持了十多年的情人關係。
奧古斯丁·羅丹的雕塑《帶著帽子的克洛岱爾》
羅丹為克洛岱爾做過一系列的雕塑,其中包括《帶著帽子的克洛岱爾》(Portrait of Camille with a Bonnet ,1886)。可惜的是,克洛岱爾銷毀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在精神病院裡度過了自己生命的最後三十年。作為藝術家以及藝術家的繆斯,她悲劇的生命歷程成為了眾多的文學作品、電影以及戲劇的題材。
阿達·德爾·莫洛·卡茨(Ada Del Moro Katz)
阿歷克斯·卡茨,《藍雨傘》(Blue Umbrella ,1979)
阿達·德爾·莫洛是畫家阿歷克斯·卡茨(Alex Katz)的妻子。這位黑髮美女曾經出現在自己丈夫40多幅經典作品當中,其中包括了《黑裙子》(The Black Dress,1960)、《戴浴帽的阿達》(Ada With Bathing Cap,1965)以及《紅圍巾(穿馬球衫的阿達)》(The red scarf (Ada in polo coat),1976)。2006年,紐約猶太博物館舉辦了展覽「阿歷克斯·卡茨筆下的阿達"(Alex KatzPaints Ada),全面展示了這位藝術家筆下愛妻的形象。
這對夫婦是在1957年紐約Tanager Gallery卡茨的展覽上相遇的。在《T》雜誌關於這對夫婦的一篇文章中,卡茨說,他們認識的時候,她「已經是藝術圈的傳奇人物",而阿達實際上「對去畫廊看展覽感覺有點害羞"。
卡茨筆下的妻子總是衣著時尚,散發著積極向上的氣息。「她既是歐洲美女,也是美國麗人,"卡茨對《T》雜誌說:「她就像朵拉·馬爾(Dora Maar)一樣。她們有著一樣的臉龐,但是她的笑容是美國式的。"
朵拉·馬爾(Dora Maar)
朵拉·馬爾與巴勃羅·畢卡索
卡茨所說的朵拉·馬爾是畢卡索在1930至40年代的一位黑髮繆斯。她是畢卡索眾多知名作品的靈感來源,例如《格爾尼卡》(Guernica,1937)以及《哭泣的女人》(The Weeping Woman,1937)。攝影師馬爾是在1936年拍攝畢卡索創作《格爾尼卡》時與他相識的,也是唯一一位見證了這幅劃時代作品創作過程的攝影師。據說她也參與了這幅繪畫的一部分創作。
巴勃羅·畢卡索《哭泣的女人》(1937)
圖片:Tate
在1976年的著作《畢卡索的面具》中,安德烈·馬勞克斯(Andre Malraux)引用了畢卡索的話:「對我來說,朵拉永遠是一個在哭泣的女人……這很重要,因為女人總是承受著苦難。"
在與畢卡索交往了多年之後,馬爾皈依了羅馬天主教。她有一句名言:「畢卡索之後,只有上帝。"
加拉·迪亞克諾娃(Gala Diakonova)
薩爾瓦多·達利,《加拉琳娜肖像》(1940–45)
加拉·迪亞克諾娃出生在俄羅斯,原名艾琳娜·伊萬諾娃·迪亞克諾娃(Elena Ivanovna Diakonova)。她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繆斯,而給三位大師帶來了靈感。她原本是超現實主義詩人保羅·艾呂雅(Paul Éluard)的妻子,也曾經是畫家馬克思·恩斯特(Max Ernst)的情人——這三人曾經在一起生活了三年。但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她與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的浪漫史。她與初出茅廬的達利相識於1929年,雖然她比達利年長十歲,兩人還是一見鍾情。
因為對於女性生殖器有著恐懼症,據說達利與她相識的時候還是處男。兩人在1934年登記結婚。
加拉出現在達利眾多繪畫與雕塑作品當中,包括《港灣聖母》(The Madonna of Port Lligat,1949)、《兒童婦女的皇家紀念碑,加拉》(Imperial Monument to the Child-Woman, Gala,1934)、《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The Discovery of America by Christopher Columbus ,1958–59)以及《加拉琳娜肖像》(Portrait of Galarina,1940–45)。
維多利安·莫涵(Victorine Meurent)
愛德華·馬奈《奧林匹亞》(1863)
Photo: Wikipedia.
身為畫家的維多利安·莫涵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為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擔任模特。她就是1863年巨作《奧利匹亞》裡的那位女子。《草地上的午餐》(Le Déjeuner sur l'Herbe,1862–63)、《女人與鸚鵡》(Woman with Parrot,1866)以及《鐵路》(Railway,1872)等眾多作品當中也有她的身影。
莫涵出生在巴黎的一個工匠家庭——她的母親是一名制帽工,而父親則是給黃銅雕塑拋光的工人。她16歲的時候開始當模特,1862年開始與馬奈合作。他們合作最早的一件作品是《街頭歌手》(The Street Singer)。不過關於兩人是如何認識的一直沒有確切的說法。她也曾為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以及阿爾弗雷德·史蒂文斯(Alfred Stevens)擔任模特。
和眾多的繆斯不同的是,特別是在那個年代,莫涵並不是馬奈的情人。不過,傳聞她與史蒂文斯有過一段浪漫史。
喬治·戴爾(George Dyer)
約翰·迪肯,《喬治·戴爾》(1960年代)
毛賊喬治·戴爾1963年與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相識。他們波瀾壯闊的浪漫史最終以悲劇收場——1971年,就在培根於法國大皇宮回顧展舉辦前兩天,戴爾自殺身亡。雖然培根按照原計劃舉辦了展覽開幕式,但是這次悲劇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麥可·佩皮亞特的《弗朗西斯·培根:秘史解析》一書中,培根回憶起了他們相識的場景:「喬治在酒吧的另一頭,他過來對我說:『你看起來很開心,我能給你買杯酒麼?'"
《喬治·戴爾的頭像》
圖片:www.wsj.com
培根在自己的愛人生前和死後畫給他過好幾張肖像,其中包括《3幅喬治·戴爾的肖像習作》(Three Studies for Portrait of George Dyer,1963)、《喬治·戴爾的頭像》(Head of George Dyer,1967)以及《談話中的喬治·戴爾》(Portrait of George Dyer Talking,1966)。有一件晚期作品——《1973年五月-六月的三聯畫》(Triptych May – June, 1973)描繪的就是戴爾的死亡瞬間。
《1973年五月-六月的三聯畫》
圖片:www.francis-bacon.com
桑德拉·布希(Sandra Bush)
米卡雷尼·託馬斯《調暗燈光》(2009)
不是所有人的繆斯都來自浪漫關係。對於米拉雷尼·託馬斯(Mickalene Thomas)而言,她最大的靈感來自於自己的母親桑德拉·布希。在拼貼作品中,她的母親總是以一種華麗的70年代女郎形象出現:巨大的爆炸頭、一身的閃亮裝飾。
在2012年的電影《祝美麗的女人生日快樂》(Happy Birthday to a Beautiful Woman)中,託馬斯展示了布希不同的一面:一位衰老的女人飽受腎病折磨,在託馬斯的問題引導下講述自己非凡的一生。
「我想再現我與她在工作室交談當中所進行的一些交談和共度的時光……但是因為我們知道她正在慢慢死去,所以這顯得前所未有得緊迫。"2014年的一次採訪中,託馬斯對artnet新聞說。「(我的母親)是一個獨立的形象;我終於可以擺脫女兒的身份來從外人的角度來了解她。"
轉自artnet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