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永固——常熟市碑刻精品展示

2021-02-16 守望漢字聯盟
碑刻,是把文字刻在石頭上的文書 ,它與其他文書一樣,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為了證明、記載、公布和傳遞的需要而作的特殊的書面記載。最早的碑刻文字,首推秦朝的「石鼓文」。它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常熟碑刻,歷史悠久,數量眾多,書體各異,博大精深,是常熟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實證資料。2006年國家文物局課題項目《新中國出土墓誌》一書將常熟單獨立卷,可見常熟碑刻的重要地位,開展全市範圍內的碑刻普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碑刻文物普查自2018年初啟動至2019年底基本結束,涉及面廣,多方共同參與,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共統計全市碑刻1083件/套。普查完善了我市碑刻文物基礎數據,為碑刻文物保護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展覽遴選我市碑刻文物普查中碑拓精品,從唐至民國各時期的精品碑刻拓片近50件/套,涉及內容包括常熟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藝術及宗教民俗等各個方面。期待觀者能以此走近歷史,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魅力!常熟現存歷代碑文題材廣泛,洋洋大觀,包括萬象。《重修石梅遊文書院碑記》、《重修常熟東湖書院記》、《重修廟學記》、《尊經閣記》、《教育言子諸孫記》可見常熟尚文重教的傳統;《天文圖》、《地理圖》可見常熟自古重視科教興邦;《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乾元宮興造記》、《崇福庵佛殿記》、《地藏庵》、《文昌帝君靈籤》可見常熟佛、道宗教習俗。

《常熟縣教育言子諸孫記》

時代:南宋嘉熙元年(1237)

尺寸:214×108(釐米)

收藏單位:常熟文廟管理辦公室

碑為青石質。袁甫撰並書,王遂題額。碑原在邑文廟戟門西官廳,建國後常熟縣文管會徵集,現在文廟。碑文記載了大夫王君爚,為了發揚「禮」制,延續先賢言子之禮義,聚集言子後代子孫,為其提供贍養物資及祠宇,買書請師,教育他們重拾儒學禮道的事跡。

碑文:凡氣之發見於天者,皆大氣自然之理。運而為日月,分而為五行,列而為二十八宿,會而為鬥極。若二十八宿,中外官計二百八十三座,一千五百六十五星,皆守常位,是曰經星。若五行則輔佐日月,斡旋五氣,是曰緯星。鬥極所以斟酌天之元氣,觀鬥杓所指之辰,即一月元氣所在。十二辰次即十二分野。日月之交會,星辰之變異,以所臨分野佔之,或吉或兇,各有當者。然人事作於下,天象應於上,故為政者尤謹候焉。孟子曰:「天之高,星辰之遠,苟求其故,則千歲日至,可坐而致。」此吾今觀天文之妙訣。夫曆元起於冬至,星位定於立春,即是推之天道在指掌矣。近世儒生好是古非今,謂我朝曆法視前代多訛謬,亦太妄矣。使有毫釐之差,則一歲之中,七十二氣安得若是準驗耶?日月昏曉,亦將顛倒矣。此圖宋人刻於蘇州府學,年久磨滅,其中星位亦多缺亂,乃考甘石巫氏經而訂正之。翻刻於此,以示後來,庶幾欲求其故者,得觀夫大概。前常熟知縣慈谿楊子器跋文。大明正德元年孟春,賜進士文林郎常熟縣知縣柳州計宗道手書按:此與《地理圖》同為邑令計宗道於明正德元年(1506)據前令楊子器所刻手書上石,原在邑學禮門左,現存常熟市碑刻博物館。

《 地理圖並跋》
年代:明正德元年(1506)
碑文:三代大江南雖入職貢,未為中土。夫漢唐拓地雖遠,漢捐朱崖,蔑甌越,唐至中葉,失河北,遂不能復下。志有宋之棄燕雲,又不足言也。胡元入主中國,開闢以來之世界敗壞已極。我聖明起而遂之,不假九合之力,卒成不世之功,薄海內外俱入版圖。夫兩京畿之相望,十三省之環布,百五十二府,二百四十州,一千一百二十七縣之系屬,四百九十三衛,兩千八百五十四所交錯布列,為之保障。若宣慰司十二、宣撫司十一、招討安撫司十九、長官司百七十七,亦莫不革其野心,以聽省府約束。外若朝鮮、安南等國五十六、速溫河等地五十八、奴兒幹、烏斯藏等都司所隸二百三十,亦皆供奉朝貢。一統之盛,萬古僅見。孔子曰管仲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夫管仲僅挫受封之楚,孔子猶以為受賜,況淨掃彌天之虜,其功高過於帝王,吾民受賜可勝既哉?敷時繹思,維徂求定,此輿地圖所以有補於政體也。間嘗參考大一統志及官制而布為是圖,比諸家詳略頗異,若京師、若省、若府州縣、若衛、若所、若衛所之並居府州縣者、若內外夷方之規劃與賓服者,各因其勢而異其形,遠近險易,一覽可睹。願治者常目在焉,則於用人行政,諒能留意。慈谿楊子器跋。
吏部考功大夫楊先生名父嘗令吳之海虞,樹碑宣聖廟戟門,左圖天文,右圖地理,拓者甚眾,日就磨減。予命工重鑱之石,用彰不朽。於戲!先生在簿書中而能抽閒於文墨如此,則其立朝行事,不假言矣。
大明正德元年孟春,賜進士、文林郎、常熟知縣柳州計宗道手書並隸額。
按:明正德元年(1506)邑令計宗道因前令楊子器所刻此圖日就磨減,因手書重刻並隸額。計宗道(1461-1519),字惟中,馬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來令我邑。居三年,稅足而事集。官至衡州知府。碑有磨泐處,據邑志補足。原在邑學禮門右,背刻《冠婚喪祭圖》。現存文廟學宮禮門。

碑為青石質,刻文21行。計637字,其中兩字磨損。郡人沈坰撰文並書,姑蘇申屠宗震鐫刻。碑原在虞山辛峰亭後「乾元宮」彌羅寶閣後壁,1957年閣毀,碑移置縣文管會。碑文記載了作者在常熟遇到一位老人(李正)之後,聽到的故事。漢朝的天師張君道陵的十二代孫在此修行煉丹,梁天監年間建成乾元宮。老人自小學道於崇福宮,習醫術治病救人,二十五歲過蘇州到常熟,便有定居之念。至和之初,乾元宮荒廢甚久,老人便出資幫助興修,供百姓四季祈福。老人曾經往來多地,幫忙修建多所佛殿、橋梁等以便民,還時常接濟窮人。作者驚嘆於他的功績,於是寫下此文以告後人。

《崇福庵佛殿記》

碑為青石質,刻文20行,計503字,內容為記述崇福庵創立及歷代修建等情況。工部員外郎、邑人錢仁夫撰記,吳門著名書法家祝允明書並篆額。碑原在昆城湖南新涇崇福庵基,建國後常熟縣文管會徵集。楷書碑文記載了昆城湖南的崇福庵佛殿從宋嘉泰初的修建使用概況。此庵最初由裡人蘇氏捨宅為庵,奉佛供僧。後經歷代翻新,在成化改元時期,由僧人正英和他的徒弟孫守真主持,捐修佛殿。殿成之後孫守真相求作者(錢仁夫)為此殿作記一篇,記錄崇福殿變遷歷史,為蘇氏子孫留下證明。

《四配贊》

此青石碑碑文由康熙帝撰文,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臣張玉書奉敕敬書。楷書碑文分為四部分:顏子贊、曾子贊、子思子贊、孟子贊。讚美了幾位先賢的美德功績。

《元世祖聖旨碑》

時代: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

尺寸:205×107(釐米)

收藏單位:常熟文廟管理辦公室

碑為青石質,原在學宮戟門右側,建國後常熟縣文管會徵集。

此碑內容分為兩部分:一為元代中統二年所頒,一為至元二十五年所頒。第一部分聖旨頒布規定了廟宇的功能秩序,命歲時祭奠,常清潔灑掃。禁止官員、使臣等在廟內聚集,工匠不得在廟宇內營造。第二部分聖旨免除了在籍秀才除商稅、田稅以外的一切的雜役稅務,並禁止使臣等在廟學下無理騷擾。

《琉球國書》

時代: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尺寸:31.5×100(釐米)

收藏單位:常熟市碑刻博物館

碑為青石質,橫式。碑原位於虞山西麓小石洞白雲棲寺內,20世紀70年代常熟縣文管會徵集。有王文治、錢泳二跋。前草書一段,族祖復壘先生令象山時從海舶所得也。為之刻石以廣異聞。中為琉球國書。後為楷書碑文一段:「此琉球國國書也,如中國草稿而其文不可識。餘嘗有詩云:『蛟龍滿紙我不識,但覺體類芝與顛。』觀是卷可證。庚戌冬十月記於吳趨經訓堂。」

常熟碑文涉及的書法、繪畫,均具審美力度,碑文大部分一碑一鐫,一事一記,也有一些碑文組合的大件碑文,鐫刻著大批名人的題跋題詞及所作詩文。因此,弄清碑文的相關背景,對理解碑文內容及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十分必要。

倪瓚《叢篁古木圖》

時代:明洪武二年(1369)

尺寸:108×49(釐米)

收藏單位:常熟市碑刻博物館

碑為青石質,原在城西九萬圩曾園內,20世紀50年代常熟縣文管會徵集。此碑為清光緒年間工部侍郎曾之撰延請刻工將元代畫家倪瓚《叢篁古木圖》真跡摹刻於石。

碑文主要分為三部分題跋:

1.右上方楷書碑文記載了己酉年五月十二日,倪瓚、劉元暉等人在良常高士家聚會,極為盡歡,元暉在聚會上請倪瓚為其舊畫賦詩題跋之事。

2.右下方落款:「癸未暮春望越九日,林生為元暉都司寫」。

3.左上方行書題跋詩一首:「老樹槎枒節未摧,凌宵聳壑倚巖隈。此君擬結歲寒友,生意春浮紫翠堆。」落款:「歲在癸未暮春望越九日,梅隱叟敬跋。」

《瞿式耜行書扇》

碑為青石質,橫式。石刻原址無考,20世紀50年代中常熟縣文管會徵集。此碑鐫抗清志士邑人瞿式耜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秋所作扇面題詩一首,是研究其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常建題破山寺詩碑》

碑為青石質,在虞山北麓興福寺河亭內。此碑因其「名詩」、「名書」、「名刻」又稱「三絕碑」。碑文內容為唐代詩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書者為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清乾隆間襄陽知府、邑人言如泗延請吳郡穆大展鐫刻。詩後附言如泗跋語,稱其守襄郡日,得元章書,因勒石破山,或亦輔斯寺之闕。碑為青石質,夫椒山人張式摹刻於石。清道光年間,無錫書畫家張式向常熟支塘鄉姚氏借觀其所藏明沈襄《梅花圖》手卷及徐渭題書真跡,分兩次將沈畫與徐書摹刻於石。碑原位於支塘鎮姚汝化故居壁間,1984年10月常熟縣文管會徵集。碑文前部分為梅花詩一首,後有題跋一段:「池道人謂,沈小霞寫梅,徐青藤題詩,向藏海虞支溪姚氏,李申耆先生嘗介餘借刻於輩學齋,詩未刻而先生旋化,餘縱臾有筠昆季合摹入石。小霞畫筆超逸,青藤詞翰奇偉,勒石廣傳,必有先睹為快者。」墓誌是常熟碑刻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喪葬制度的必備之物。主要記載墓主的姓名、籍貫、世系、事跡、仕官、操行、婚姻、親友、喪葬等,由此反映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為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宗教、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原始的文獻資料,是研究常熟歷史文化重要的實物資料。

墓志銘所在墓葬位置圖

墓誌常常由標題,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組成。

正文:主要由三個方面組成。一是要簡單介紹死者的主要生平經歷;二是要評價死者主要的成就業績及其社會價值;三是要寫出立碑的意義,同時對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落款:註明立碑的單位名稱、撰文者姓名,同時署上成文日期。需指出的是,有的墓誌立碑單位名稱或撰文者個人姓名已寫在標題下,所以落款只註明成文日期即可。

唐故姚府君(真)墓志銘

時代:唐大中四年(850)

尺寸:36×37(釐米)

收藏單位:常熟博物館

志文10行,滿行15字。正書。周邊為雙線框,起行線。石質。1984年3月虞山鎮北門大街半巢居省中宿舍出土。該墓誌記述了姚府君(真)的生平,對研究當時人口遷徙提供了一定的史料信息。君諱真,京兆郡(今西安西北地區)人也。享年50歲,葬於縣北二裡官路東。

五代吳越國彭城錢君義亡妻殷氏夫人墓志銘

時代:五代開運二年(945)

尺寸:43×43(釐米)

收藏單位:常熟博物館

志文19行,滿行19字。正書。周邊為蔓草紋,四側為牡丹紋。石質。1973年11月虞山東北麓出土。1992年3月徵集。該墓誌主要講述了錢君義妻子殷氏的家族歷史,同時對研究五代的官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夫人祖代興隆,蔚為盛族。先人為汝南郡人(今河南上蔡以南地區)。祖父為吳羅城四面巡撿使,累充鎮遏使,父親為金馬都隊將。年二十嫁於彭城錢君義。葬於常熟縣隱仙鄉翔鸞裡。

宋蘇州常熟縣琅琊王府君(德嵩)墓志銘

時代:宋端拱元年(988)

尺寸:54×54(釐米)

收藏單位:常熟博物館

志文24行,滿行24字。正書。周邊為水波紋,四側為纏枝草葉紋。石質。1957年11月虞山北簏人民體育場出土。該墓誌主要記述了琅琊王府君(德嵩)的生平及家族情況,對於研究其家族歷史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府君諱德嵩,字福源,享年44歲。惟孝惟悌,克儉克勤。祖上起家常熟,漸門伐繼昌,成為顯族,其父及子八人均有名於時,但歷代邑失載王氏數代世系名諱及行跡。

《清隱湖毛公(晉)墓志銘》

第一方右側為蓋文,2行,滿行4字。篆書。餘為志文,共88行,滿行10字。正書。石質。1964年4月藕渠鄉戈莊大隊出土。該墓誌詳細記載了毛晉的個人情況,豐富了毛晉的家族資料,為研究毛晉本人及其家族提供了資料,亦是關於汲古閣方面的重要資料。子晉初名鳳苞,晚更名晉,號潛在,別號汲古主人。江蘇常熟崑承湖七星橋人,世居虞山東湖。錢謙益制,嚴栻篆蓋,馮班上丹。蓋文12行,滿行4字。正書。志文24行,滿行12字。正書。起行線及單邊框線。石質。建國後出土,1996年11月大義鎮常隆村徵集。汪公,諱繹,字玉輪,號東山,蘇州府常熟縣籍。原任文林郎四川成都府新都縣知縣。庚辰科狀元及第,授儒林郎翰林院修撰。

我國自古有刻石立碑之傳統,碑刻文物不僅是研究地方歷史的珍貴材料,它銘之於石、公之於眾,更展現了當時社會的生活風貌。常熟地區的碑刻文物,也體現了江南的文化風採,對江南地區文化的研究也有突出貢獻。此次精品展呈現的自唐代至民國的精美碑刻,不僅記錄了常熟的歷史,更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是一筆豐富的地域文化遺產。

免責聲明:本文轉自網絡,文章僅代表原作者個人觀點,轉發僅為交流,其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

相關焦點

  • 金石永固 篆鏨病毒
    本期推薦遼寧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組織舉辦的金石永固·篆鏨病毒——遼寧省篆刻家為武漢加油主題篆刻網絡展,召遼寧省篆刻名家及愛好者進行專題創作,希望通過篆刻者手中的鐵筆,謳歌遼寧乃至全國的抗疫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跡,記錄在這場疫情的侵襲下,我們的祖國,我們的人民表現出的勇敢堅毅、團結一致,為當下這場防疫阻擊戰表達一份藝術工作者真摯的心意和美好祝願!
  • 河北正定中學藏唐代碑刻精品拓片展在省圖書館展出
    12月6日,由河北省圖書館與河北正定中學聯合主辦的唐代碑刻精品拓片展在河北省圖書館開幕,36幅不同時代的唐代碑刻,穿越唐朝245年歷史,以墓誌石刻拓本的方式與當代觀眾對話,再現了唐朝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結晶。本次展覽將持續到12月12日。
  • 《中國金石》編委:胡湛
    2016 《由龍藏寺碑重估隋楷的價值》(《書法導報》),《邢臺開元寺兩通能大師碑並考》《郭顯邕造經記碑》《邢州西周甲骨金文》(《書法家》),《鮮于璜碑考》(《中國書法報》),《金石學的三個階段》(全國首屆金石拓本精品展金石講座)。
  • 無極齋分享: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精品展上篇
    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精品展上篇佳展回顧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全形拓)精品展".由西泠印社聯合浙江省博物館、上海書畫出版社、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主辦,國家圖書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義烏市博物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洹社、乾嘉文化協辦的「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全形拓)精品展在浙江省博物館開展。
  • 拓本:讓金石不朽
    舊時所謂金石,主要是指古代銅器和碑刻。而以古代銅器和碑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金石學,偏重於著錄和考證金石文物上的文字,以期達到證經補史的目的。
  • 2015西泠秋拍 金石永年·重要青銅器 碑刻專場部分精品
    碑刻部分精品通過著錄文獻我們可以知曉此磚曾歸晚清金石大藏家端方所有,後見收於張之洞之子張仁蠡處。又先後庋藏於國立北京大學文研所、故宮博物院。原配木盒為馬衡題記。號籤為國立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馬衡(1881~1955),字叔平,別署鍴廬、凡將齋,浙江鄞縣人,寓居北京。1947年當選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現代著名金石書畫家、篆刻家、鑑賞家、考古學家。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暨中國北朝碑刻書法研究中心成立
    寧夏大學書法研究中心主任楊開飛賀詞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院長陳光德在講話中表示,下一步學校將紮實推進傳承基地建設工作,開展基於傳承項目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教育活動,加強成果交流與展示,切實將傳承基地打造成學校的特色和品牌
  • 中國北朝碑刻書法研究中心在西安成立
    藥王山造像題記碑刻的搜集整理濫觴於清末,受乾嘉學派與金石學勃興的影響,當地文人志士將境內所存碑石造像統一整理歸置於此,之後多次增補,逐漸形成現存規模,在陝西僅次於西安碑林,1962年列入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刻主要有北朝造像碑百餘通,隋至明摩崖佛造像四十五尊,宋至民國歷代碑石近二百通,明清石牌坊十三座,大型摩崖題刻兩處。
  • 李紹強:阮元的金石志趣
    《山左金石志》共二十四卷,是阮元提督山東學政期間所撰,對山東地域範圍內的金石碑刻首次作了較為系統的搜集、著錄與研究。該書體例整飭、內容豐富、考證詳審、學術價值突出,不僅是編錄、研究山東古代金石文獻的一部代表性著作,而且是清代金石學發展史上的「啟後空前之作」(馮汝玠《山左金石志提要》),對乾嘉時期及其以後山東乃至全國金石學發展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 金石不朽——書寫、複製與文化衍生展在浙大開幕
    本次展覽精選百餘件金石拓本、金石圖書與金石學者的信札手稿,配合以古代銅鏡、簡牘、磚瓦、碑刻、墓誌的實物,講述拓本作為一種承載古代文明的獨特形式,何以深植於中國人的文化與心靈世界,金石因此成為真正的不朽之物。
  • 乾唐軒活瓷 金石保溫杯榮獲2019臺灣精品獎
    聞名海內外的知名陶瓷品牌「乾唐軒」在於春明董事長的帶領下,秉持「敬自然、惜萬物」的核心理念,旗下活瓷LIVEN品牌系列產品又創新舉,活瓷 金石保溫杯榮獲第27屆2019臺灣精品獎。乾唐軒設計研發團隊耗時2年,懷抱一顆真誠之心,即使遇到宛如金石般堅固的困難,也能有所突破、有所超越,在這樣的堅持之下,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匠心,精心打造活瓷 金石保溫杯。
  • 用拓片解秘漢畫像石藝術 嘉祥舉辦第一屆金石拓片展
    百餘幅漢畫碑刻拓片 展示金石文化魅力此次展覽歷經兩個月緊張籌備,將嘉祥漢畫學會以及金石愛好者收藏的系列金石拓片集中展示出來,囊括了百餘幅嘉祥漢畫拓片和碑刻拓片,其中以「歷史故事類」和「現實生活類」為主體,展示嘉祥民間、武氏祠和宋山的漢畫拓片約100幅,以碑文為主的拓片,展示嘉祥出土漢碑、晁補之家族碑文等拓片約30幅。
  • 鄭州:徵集全國金石傳拓作品 弘揚黃河文化
    新華社鄭州4月18日電(記者桂娟、李文哲)「黃河故事——全國金石傳拓作品邀請展」近日在河南鄭州正式面向全國公開徵集拓本。活動將通過出版作品集、進行巡迴展等方式,帶領人們在感知歷史、文化與藝術之中,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 黃河故事——全國金石傳拓作品邀請展大漢風情展在鄭州美術館開幕
    黃河故事——全國金石傳拓作品邀請展大漢風情展於12月30日上午在鄭州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為「黃河故事展」系列專題之一,共展出反映我國漢朝政治、經濟、民風、民俗、科技、文化等的畫像石、畫像磚、碑刻、題記拓本100餘件,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漢時社會現狀和華夏文明的發展進程,是黃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仝建平:淺談山西碑刻書籍的收集與利用丨202102-36(總第1574期)
    清末光緒間山西巡撫胡聘之主持編纂《山右石刻叢編》,收北魏到元末840餘年720通碑刻,錄碑文及考證。光緒間方志家、鄉寧人楊篤編纂《山西通志》的《金石記》,後輯為《山右金石記》單行問世,收錄山西碑刻1550餘通,現已大多亡佚。民國間,山西各地編輯多種《金石志》、《金石記》、《金石考》、《金石類編》,多是收錄碑文,為時人及後人研究山西歷史文化保存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 金石拓片丨楮墨留真——讓金石拓片帶您一窺歷史文化之美
    《墨子·兼愛下》:「以其所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盤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可見對於如何將重要之事記錄下來並永久流傳下去,古人自然早已思索過,以青銅之固,以頑石之堅,此類物質自然是上佳的載體。如何將碑刻、器皿上的文字與圖案永久留存?於是人們想到將宣紙蒙在金石表面,再用墨拓印,金石拓片由此誕生。
  • 千年打卡勝地|林立東:淺談《大唐中興頌》碑刻之傳奇
    本網訊( 金崋 林立東)中國書法,大致分為三大塊,金石、碑刻和書帖。何謂碑?何謂帖?簡單的說,碑者,即為刻了字的石頭;帖者,古代系朋友之間傳達信息的便條或書信。刻碑立傳是一個很嚴肅的事,內容要有文採,又要能讓讀者看得懂,要求字體中正,一般選用正體字。
  • 中南金石世苑酒店有限公司再度攬獲星光獎 打造精品再啟徵程
    中南金石世苑酒店有限公司憑藉過去一年快速擴張全國版圖,打開中高端酒店市場新格局的傲人成績,再度攬獲星光獎,被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酒店集團」,受到了行業權威認可和市場肯定。   中南金石世苑酒店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兆剛先生作為對話嘉賓,參與了「中國中端酒店品牌:華山論劍,誰與爭鋒」的主題討論,和業界大咖進行了交流。結合中南酒店中高端酒店品牌打造的經驗與心得,孫兆剛先生說道:「轉變思維的時刻已經來臨,我們需要從競品思維轉向精品思維。作為地產公司旗下的酒店管理公司,我們用心打磨和雕琢自己的品牌,以獨特的個性和文化打開市場。」
  • 忽枉巖中詩,芳香潤金石——淺談古代金石收藏研究與金石學
    一·何謂「金石」和「金石學」在古代,對文物即古物的研究,是從收藏和研究金石開始的。「金石」二字連用,最早見於《墨子》:「古之聖王,……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盤盂,傳遺後世子孫。」之後,在秦《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中,有五處使用「金石」一詞。漢代以後,碑刻中並稱「金石」者尤多,不勝枚舉。
  • 12月19日,黃河故事—全國金石傳拓作品展鄭州展,在鄭州博物館開
    在她的懷抱裡,舊石器、新石器、摩崖石刻、甲骨漢畫、金石碑刻、造像題記等文物遺存浩如煙海,共同構成了華夏文明的厚重基石。據悉,本次展覽共展出全國各地收藏機構、個人選送的,反映華夏文明和黃河流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生和歷代治理黃河的碑刻、摩崖、造像、題記和甲骨文、青銅器拓本300餘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