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縣教育言子諸孫記》
時代:南宋嘉熙元年(1237)
尺寸:214×108(釐米)
收藏單位:常熟文廟管理辦公室
碑為青石質。袁甫撰並書,王遂題額。碑原在邑文廟戟門西官廳,建國後常熟縣文管會徵集,現在文廟。碑文記載了大夫王君爚,為了發揚「禮」制,延續先賢言子之禮義,聚集言子後代子孫,為其提供贍養物資及祠宇,買書請師,教育他們重拾儒學禮道的事跡。
碑文:凡氣之發見於天者,皆大氣自然之理。運而為日月,分而為五行,列而為二十八宿,會而為鬥極。若二十八宿,中外官計二百八十三座,一千五百六十五星,皆守常位,是曰經星。若五行則輔佐日月,斡旋五氣,是曰緯星。鬥極所以斟酌天之元氣,觀鬥杓所指之辰,即一月元氣所在。十二辰次即十二分野。日月之交會,星辰之變異,以所臨分野佔之,或吉或兇,各有當者。然人事作於下,天象應於上,故為政者尤謹候焉。孟子曰:「天之高,星辰之遠,苟求其故,則千歲日至,可坐而致。」此吾今觀天文之妙訣。夫曆元起於冬至,星位定於立春,即是推之天道在指掌矣。近世儒生好是古非今,謂我朝曆法視前代多訛謬,亦太妄矣。使有毫釐之差,則一歲之中,七十二氣安得若是準驗耶?日月昏曉,亦將顛倒矣。此圖宋人刻於蘇州府學,年久磨滅,其中星位亦多缺亂,乃考甘石巫氏經而訂正之。翻刻於此,以示後來,庶幾欲求其故者,得觀夫大概。前常熟知縣慈谿楊子器跋文。大明正德元年孟春,賜進士文林郎常熟縣知縣柳州計宗道手書按:此與《地理圖》同為邑令計宗道於明正德元年(1506)據前令楊子器所刻手書上石,原在邑學禮門左,現存常熟市碑刻博物館。《 地理圖並跋》
年代:明正德元年(1506)
碑文:三代大江南雖入職貢,未為中土。夫漢唐拓地雖遠,漢捐朱崖,蔑甌越,唐至中葉,失河北,遂不能復下。志有宋之棄燕雲,又不足言也。胡元入主中國,開闢以來之世界敗壞已極。我聖明起而遂之,不假九合之力,卒成不世之功,薄海內外俱入版圖。夫兩京畿之相望,十三省之環布,百五十二府,二百四十州,一千一百二十七縣之系屬,四百九十三衛,兩千八百五十四所交錯布列,為之保障。若宣慰司十二、宣撫司十一、招討安撫司十九、長官司百七十七,亦莫不革其野心,以聽省府約束。外若朝鮮、安南等國五十六、速溫河等地五十八、奴兒幹、烏斯藏等都司所隸二百三十,亦皆供奉朝貢。一統之盛,萬古僅見。孔子曰管仲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夫管仲僅挫受封之楚,孔子猶以為受賜,況淨掃彌天之虜,其功高過於帝王,吾民受賜可勝既哉?敷時繹思,維徂求定,此輿地圖所以有補於政體也。間嘗參考大一統志及官制而布為是圖,比諸家詳略頗異,若京師、若省、若府州縣、若衛、若所、若衛所之並居府州縣者、若內外夷方之規劃與賓服者,各因其勢而異其形,遠近險易,一覽可睹。願治者常目在焉,則於用人行政,諒能留意。慈谿楊子器跋。
吏部考功大夫楊先生名父嘗令吳之海虞,樹碑宣聖廟戟門,左圖天文,右圖地理,拓者甚眾,日就磨減。予命工重鑱之石,用彰不朽。於戲!先生在簿書中而能抽閒於文墨如此,則其立朝行事,不假言矣。
大明正德元年孟春,賜進士、文林郎、常熟知縣柳州計宗道手書並隸額。
按:明正德元年(1506)邑令計宗道因前令楊子器所刻此圖日就磨減,因手書重刻並隸額。計宗道(1461-1519),字惟中,馬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來令我邑。居三年,稅足而事集。官至衡州知府。碑有磨泐處,據邑志補足。原在邑學禮門右,背刻《冠婚喪祭圖》。現存文廟學宮禮門。
《崇福庵佛殿記》
碑為青石質,刻文20行,計503字,內容為記述崇福庵創立及歷代修建等情況。工部員外郎、邑人錢仁夫撰記,吳門著名書法家祝允明書並篆額。碑原在昆城湖南新涇崇福庵基,建國後常熟縣文管會徵集。楷書碑文記載了昆城湖南的崇福庵佛殿從宋嘉泰初的修建使用概況。此庵最初由裡人蘇氏捨宅為庵,奉佛供僧。後經歷代翻新,在成化改元時期,由僧人正英和他的徒弟孫守真主持,捐修佛殿。殿成之後孫守真相求作者(錢仁夫)為此殿作記一篇,記錄崇福殿變遷歷史,為蘇氏子孫留下證明。《四配贊》
此青石碑碑文由康熙帝撰文,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臣張玉書奉敕敬書。楷書碑文分為四部分:顏子贊、曾子贊、子思子贊、孟子贊。讚美了幾位先賢的美德功績。《元世祖聖旨碑》
時代: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
尺寸:205×107(釐米)
收藏單位:常熟文廟管理辦公室
碑為青石質,原在學宮戟門右側,建國後常熟縣文管會徵集。
此碑內容分為兩部分:一為元代中統二年所頒,一為至元二十五年所頒。第一部分聖旨頒布規定了廟宇的功能秩序,命歲時祭奠,常清潔灑掃。禁止官員、使臣等在廟內聚集,工匠不得在廟宇內營造。第二部分聖旨免除了在籍秀才除商稅、田稅以外的一切的雜役稅務,並禁止使臣等在廟學下無理騷擾。
《琉球國書》
時代: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尺寸:31.5×100(釐米)
收藏單位:常熟市碑刻博物館
碑為青石質,橫式。碑原位於虞山西麓小石洞白雲棲寺內,20世紀70年代常熟縣文管會徵集。有王文治、錢泳二跋。前草書一段,族祖復壘先生令象山時從海舶所得也。為之刻石以廣異聞。中為琉球國書。後為楷書碑文一段:「此琉球國國書也,如中國草稿而其文不可識。餘嘗有詩云:『蛟龍滿紙我不識,但覺體類芝與顛。』觀是卷可證。庚戌冬十月記於吳趨經訓堂。」
常熟碑文涉及的書法、繪畫,均具審美力度,碑文大部分一碑一鐫,一事一記,也有一些碑文組合的大件碑文,鐫刻著大批名人的題跋題詞及所作詩文。因此,弄清碑文的相關背景,對理解碑文內容及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十分必要。
倪瓚《叢篁古木圖》
時代:明洪武二年(1369)
尺寸:108×49(釐米)
收藏單位:常熟市碑刻博物館
碑為青石質,原在城西九萬圩曾園內,20世紀50年代常熟縣文管會徵集。此碑為清光緒年間工部侍郎曾之撰延請刻工將元代畫家倪瓚《叢篁古木圖》真跡摹刻於石。
碑文主要分為三部分題跋:
1.右上方楷書碑文記載了己酉年五月十二日,倪瓚、劉元暉等人在良常高士家聚會,極為盡歡,元暉在聚會上請倪瓚為其舊畫賦詩題跋之事。
2.右下方落款:「癸未暮春望越九日,林生為元暉都司寫」。
3.左上方行書題跋詩一首:「老樹槎枒節未摧,凌宵聳壑倚巖隈。此君擬結歲寒友,生意春浮紫翠堆。」落款:「歲在癸未暮春望越九日,梅隱叟敬跋。」
《瞿式耜行書扇》
碑為青石質,橫式。石刻原址無考,20世紀50年代中常熟縣文管會徵集。此碑鐫抗清志士邑人瞿式耜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秋所作扇面題詩一首,是研究其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常建題破山寺詩碑》
墓志銘所在墓葬位置圖
墓誌常常由標題,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組成。
正文:主要由三個方面組成。一是要簡單介紹死者的主要生平經歷;二是要評價死者主要的成就業績及其社會價值;三是要寫出立碑的意義,同時對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落款:註明立碑的單位名稱、撰文者姓名,同時署上成文日期。需指出的是,有的墓誌立碑單位名稱或撰文者個人姓名已寫在標題下,所以落款只註明成文日期即可。唐故姚府君(真)墓志銘
時代:唐大中四年(850)
尺寸:36×37(釐米)
收藏單位:常熟博物館
志文10行,滿行15字。正書。周邊為雙線框,起行線。石質。1984年3月虞山鎮北門大街半巢居省中宿舍出土。該墓誌記述了姚府君(真)的生平,對研究當時人口遷徙提供了一定的史料信息。君諱真,京兆郡(今西安西北地區)人也。享年50歲,葬於縣北二裡官路東。
五代吳越國彭城錢君義亡妻殷氏夫人墓志銘
時代:五代開運二年(945)
尺寸:43×43(釐米)
收藏單位:常熟博物館
志文19行,滿行19字。正書。周邊為蔓草紋,四側為牡丹紋。石質。1973年11月虞山東北麓出土。1992年3月徵集。該墓誌主要講述了錢君義妻子殷氏的家族歷史,同時對研究五代的官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夫人祖代興隆,蔚為盛族。先人為汝南郡人(今河南上蔡以南地區)。祖父為吳羅城四面巡撿使,累充鎮遏使,父親為金馬都隊將。年二十嫁於彭城錢君義。葬於常熟縣隱仙鄉翔鸞裡。
宋蘇州常熟縣琅琊王府君(德嵩)墓志銘
時代:宋端拱元年(988)
尺寸:54×54(釐米)
收藏單位:常熟博物館
志文24行,滿行24字。正書。周邊為水波紋,四側為纏枝草葉紋。石質。1957年11月虞山北簏人民體育場出土。該墓誌主要記述了琅琊王府君(德嵩)的生平及家族情況,對於研究其家族歷史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府君諱德嵩,字福源,享年44歲。惟孝惟悌,克儉克勤。祖上起家常熟,漸門伐繼昌,成為顯族,其父及子八人均有名於時,但歷代邑失載王氏數代世系名諱及行跡。
《清隱湖毛公(晉)墓志銘》
我國自古有刻石立碑之傳統,碑刻文物不僅是研究地方歷史的珍貴材料,它銘之於石、公之於眾,更展現了當時社會的生活風貌。常熟地區的碑刻文物,也體現了江南的文化風採,對江南地區文化的研究也有突出貢獻。此次精品展呈現的自唐代至民國的精美碑刻,不僅記錄了常熟的歷史,更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是一筆豐富的地域文化遺產。
免責聲明:本文轉自網絡,文章僅代表原作者個人觀點,轉發僅為交流,其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