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小長假,吃沒吃什麼
倒是找了幾個小夥伴,玩了一天的桌遊
「桌遊嘛,我也玩過的啦!」
不不不,還是有點區別的
大家心裡的桌遊可能是狼人殺、三國殺
但實際上我們玩的是這個
很多人小時候可能都接觸過一個叫
「大富翁」或者」強手棋「的遊戲
就是在一塊棋盤上買地、交易、進監獄
還要抽選」命運「和」機會「兩種卡牌
(棋盤放家忘拍照,就用網圖吧)
而我玩的這個呢,就是《大富翁:權力的遊戲》。規則和原版的沒啥區別的,但是道具棋盤都很精美,玩起來別有一番樂趣。
三國殺、狼人殺、天黑請閉眼,當然還有大富翁,這類遊戲都是」桌遊「,實際上,圍棋和五子棋等等棋牌遊戲,也都可以歸入桌遊的概念之中。
大概是2000年左右吧,那時南京中小學門口的小店裡都會賣寵物小精靈(現在叫口袋寶可夢)的卡片。
雖然是中文版,但那時大家都不知道怎麼玩,就」撲卡「,誰能把卡翻過來就贏了。
其實現在你再拿出這些卡片就會知道,這是一款規則非常嚴謹的桌遊。
所以說,桌遊是一個非常寬泛且有深度的概念,只是我們大部分人接觸的比較少(桌遊起源於歐美),很多優秀的桌遊,都離我們很遠。
比如這樣的
這樣的
和這樣的.
但總體來說,」桌遊「就是能在桌子上玩的遊戲。我們現在玩的電腦遊戲也是脫胎於」桌遊「。
即使到了今天,電腦、主機遊戲在複雜程度上也無法趕超桌遊。
那麼,作為一次安利向的推送
今天酒食客就和大家推薦一些好玩的桌遊吧
大富翁
「大富翁」和「強手棋」其實是一個概念,只不過在中文翻譯和一些山寨(其實不是山寨,只是規則套用)給搞出了2個名字。
但不管名字怎麼取,這款遊戲在桌遊歷史上的地位,都是無可撼動的。
強手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由當時美國反壟斷主義者伊莉莎白·馬吉(Elizabeth Magie)所創造。她設計這個遊戲的目的是為了向人們闡述土地租金會導致壟斷和不平等,藉此來支持亨利·喬治(Henry George)的土地公用制。
她把這款遊戲命名為《地主遊戲》,並於1904年取得了專利,在1906年正式發行,不過最早的《地主遊戲》並沒有流行甚廣。但是從那時的設計來看,遊戲已經有了環形地圖、機遇卡和銀行這些在後來《強手棋》中廣為人知的設定。
歷史就不多做介紹了,桌遊版《大富翁》長這樣:
如今「大富翁」已經衍生出了很多版本。大體上都延續了「買地、事件、骰子移動」等最初留下的遊戲套路。
看似簡單的套路,實際在棋盤的規劃設計上套路非常深,遊戲機制能夠保證後期任何情況都存在翻盤的可能。
當然,人品太差就算了。
龍與地下城
桌上角色扮演遊戲(Tabletop Role-playing game)也就是TRPG,國內俗稱跑團。它是各類角色扮演遊戲的基礎,是一種傳統的,面對面的,通過言語描述進行的角色扮演遊戲。
相對於卡牌類,角色扮演在國內是非常小眾的一種桌遊方式。但在國外,角色扮演類桌遊卻是不少電影、遊戲,甚至著名小說的起源。
TRPG的規則是比較繁瑣的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龍與地下城,龍與地下城不只是一個桌遊,還是一套名為Dungeons & Dragons(DND)的角色扮演遊戲規則,DND的規則體系是大部分角色扮演類桌遊的基礎。
但凡你能叫得出口的RPG遊戲基本都逃不開DND的影響,包括魔獸世界。
我們現在玩的電腦遊戲,本身就是桌遊的衍生品。
「博德之門」是DND規則下的一代神作
遺憾的是,龍與地下城這樣的桌遊需要做大量工作,解說、規則制定、世界觀塑造,甚至要準備紙筆,這樣浩大的遊戲玩一次的時間可以按周來算,所以接觸的人很少。
三國殺、爐石傳說、口袋妖怪卡牌都可以算在卡牌類的子類裡,這裡只介紹兩個比較有名的卡牌類桌遊給大家。萬智牌是1993年由美國數學教授理查·加菲設計的世界上第一款集換式卡牌對戰遊戲。它是集換式卡牌的鼻祖,設計主要是為了嚴謹性,不是特別關注可接受性。由於其千變萬化的卡牌組合以及極具策略性的遊戲戰局迅速在全球走紅,甚至都被國際組織公認為國際性競賽項目,也成為了目前全球最多人參與的集換式卡牌對戰遊戲。
價值75000美元的萬智牌卡片:黑蓮花
萬智牌對應的另一款大作,就是遊戲王。「遊戲王」最早是漫畫和動漫作品,推出卡牌後,成為了桌遊裡少有的,跳出了萬智牌框架的卡牌遊戲。
勞模卡片:青眼白龍
遊戲王總體節奏偏快,卡片組合和思路相對親民,再加上動畫和漫畫的推波助瀾,讓遊戲王成為了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的全世界銷量最高的集換式卡牌遊戲。
三國殺、狼人殺等桌遊或多或少的都借鑑了萬智牌、遊戲王等老牌桌遊的思路。
畢竟,發展這麼多年,卡牌桌遊在規則上已經非常成熟,甚至可以說很難再有進步了。倒是這幾年電腦端的卡牌遊戲異軍突起,爐石傳說、昆特牌,還有實際上就是卡牌遊戲的自走棋(麻將),都做的非常好。
說來也巧,五一的空檔
讓酒食客的小夥伴們想起來玩桌遊
3個小時的遊戲時間
不枯燥,非常歡樂
對於常年坐在辦公室裡的我們
這樣「原始」的方式
反而更能體現出「遊戲」的本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