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案例:違法強拆導致的直接損失,法院應當作出賠償判決

2020-12-26 騰訊網

【裁判要旨】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就當事人之間的行政賠償爭議進行審理與裁判。」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後如何裁判的問題,如果認為確定賠償內容的事實、證據均已明確,可以直接判決賠償相應的損失;認為相關事實、證據尚不明確或者需要行政主體先行做出行政判斷的,可以在明確相關賠償內容、標準或者計算方法後,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作出賠償決定。

【裁判文書】 (2020)最高法行賠申116號

北京京康律師事務所主任、西北政法大學物權與土地研究所聯席所長史西寧律師提醒各位朋友們:面對違法強拆,行政機關在承擔賠償責任時應當秉持全面賠償和公平合理的原則。首先,要區分違法強拆發生的背景,是城中村改造還是集體土地徵收,抑或是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不同的情形涉及的賠償標準並不相同。其次,為體現對違法拆除行為的懲戒,充分保護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對被拆遷人的損失賠償不應低於其原應得的相關拆遷安置補償權益。即,行政機關在確定行政賠償標準與額度的過程中,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禁止性規定的情況下,對被拆遷人的損失賠償,要填平補齊受損的財產權利,確保其在同等條件下獲得不低於其他被拆遷人所享受的拆遷安置補償利益。同時還要考慮到被拆遷人自房屋被強拆後多年未獲得補償、賠償的客觀情況,切實彌補因違法拆遷所造成的各項損失,對被拆遷人作出公平合理的賠償。對於搬遷補助費、臨時安置補助費等損失賠償問題,行政機關應當按照當地拆遷補償安置政策並結合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賠償數額。再次,要兼顧其他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綜合考量其他被拆遷人以及當地其他項目的類似補償方式與標準、安置情況,全面考慮法律、行政法規以及相關政策規定的連續性、一致性和公平性。

相關焦點

  • 最高法案例:租金損失屬直接損失範疇,法院應判令予以賠償
    最高法案例:租金損失屬直接損失範疇,法院應判令予以賠償 2020-12-16 18: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房屋強拆損失賠償不低於補償的判斷與適用
    但出於對違法行政行為的懲戒和對受害者合法權益的充分保護,在確定賠償標準與額度的過程中,除賠償被拆除房屋的損失外,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禁止性規定的情況下,對於原告主張的裝飾裝修損失、室內動產損失、停產停業損失予以支持。原告主張因維權所產生的必要費用,不屬於直接損失的範圍,對此項賠償要求本院不予支持。原告要求賠償租金損失,未能提交房屋拆除時正在出租的相關證據,且租金損失亦不屬於直接損失,對此亦不予賠償。
  • 【以案說法】以拆違代拆遷,損失賠償如何計算?這樣算少不了!
    在徵地拆遷案件中,經常會遇到企業遭遇強拆的問題。當企業遭遇強拆,經營者將會從哪方面獲得補償?北京京康律師事務所主任史西寧律師通過最高院的一個案例來給大家講一下企業遭遇強拆的「損失賠償規則」!
  • 法院解封保全財產錯誤,依法應當支付賠償金
    案例引導一審法院依據原告申請,對被告財產實施了保全措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凍結或者查封了被告的財產,目的是便於生效判決的有效執行。如果被告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二審法院依法駁回了一審原告的訴訟請求。根據法律規定,案件訴訟進程並未結束,一審法院無權直接依據二審判決解封一審期間查封的被告財產。為什麼訴訟保全查封財產的時間最長為3年。
  • 雲南紅河州老兵維權記:蒙自市三部門組織人強拆行為被判「違法」
    老兵流血又流淚一審法院判決:三部門強拆違法但不予賠償他將蒙自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蒙自市國土資源局、蒙自市文瀾鎮人民政府起訴到法院,經過一年多的折騰,2017年7月31日,蒙自市法院對此案件作出判決,法院認為
  • 重慶法院公益訴訟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典型案例
    在具備繼續履職條件的情況下,人民法院不應在判決被訴行政機關繼續履職的同時,判決確認被訴行政行為違法。第二,法院在判決被訴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時,在條件成熟時應儘量明確履職的具體的內容,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本案中法院判決被訴行政機關要督促責任主體清理長江河道內堆放的建築垃圾、在責任主體未在合理期限內整改時要根據法律的規定代為履行。
  • 注意徵遷中行政賠償與行政補償的區別,以防以補償代替賠償
    然而在司法實踐中,仍然有法院對此類糾紛的裁判表面上尊重最高法指導案例確定的裁判基準,實際上還是以玩法律術語的方式將當事人主張的賠償判定為起初訴爭時政府方堅持的補償標準,而非最高院指導案例精神確定的法定賠償標準。
  • 最高法院判例:行政行為被判決確認違法後,賠償請求人的賠償途徑
    【裁判要旨】 行政行為被生效行政判決確認違法後,賠償請求人沒有向行政機關申請賠償,直接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說明賠償請求人沒有選擇向行政機關提出賠償請求的途徑,而是選擇由人民法院解決其行政賠償問題,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受理行政賠償訴訟,不再以賠償義務機關先行處理為條件。
  • 拆遷指揮部強拆房屋 法院:拆遷要遵循先補償再搬遷的規定
    籤訂補償協議的兩日之後,在還沒有依法給予補償安置的前提下,鄭先生房屋被野蠻強拆。隨後,鄭先生向法院提起了訴訟。 鄭先生認為,相關部門的行為違反了《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中的第二十七條房屋徵收應當先補償、後搬遷的規定,並且所籤訂的補償協議也僅是對還房面積的確認,對於補償方式、還房的方式等事項並沒有明確在協議裡,相關部門的這種野蠻行為直接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請求法院確認相關部門強拆其房屋的行為違法。
  • 最高法院發布產權保護行政訴訟典型案例
    李三德不服拆除房屋的行為,於2016年10月17日訴至法院,請求確認寶雞市渭濱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渭濱區政府)強拆其房屋的行為違法並承擔本案的訴訟費用。(二)裁判結果陝西省寶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認為,渭濱區政府拆除李三德房屋系依據《拆遷過渡協議》實施的合法行為,判決駁回李三德的訴訟請求。李三德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 部分行政糾紛全面賠償原則遇阻,專家呼籲修法引入懲罰性賠償
    案情顯示,2014年9月,在公布徵收決定之前,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政府就對當地市民許水雲的房子進行了強拆。政府給出的理由是所謂「誤拆」,許水雲堅決不要政府事後的「補償」,而是要求當地政府按《國家賠償法》規定對「行政違法」進行國家賠償。但在此案中,浙江當地一審、二審法院均僅判決政府應進行徵地補償,而未要求對違法行政強拆進行國家賠償。
  • 張作鵬與喀什市徵補中心、良種場房屋拆遷行為違法及行政賠償案
    新疆高院案例 :行政機關違法拆除房屋後未及時賠償的應支付賠償金的利息這種利息損失的賠償實質也是對被徵收人因房屋價格上漲遭受損失的彌補,若違法損害賠償金不計付利息,則會使受害人的直接損失無法得到全部賠償,甚至可能促使行政機關拖延履行賠償義務。故未及時支付賠償金所產生的利息屬於直接損失的範圍,應予賠償。
  • 最高法:在法院準許強執裁定前,行政機關無權強拆被徵收房屋
    中新經緯客戶端7月27日電 據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信號消息,2020年7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首次集中發布9起涉產權保護行政訴訟典型案例。中新經緯客戶端注意到,在「李三德訴寶雞市渭濱區人民政府行政強制案」中,最高人民法院在典型意義闡述中指出,行政機關在對土地和房屋徵收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先補償、後拆遷」原則,依法對被徵收人進行安置補償。
  • 納達科技(煙臺)公司因行政賠償一案,不服煙臺萊山區法院判決
    上訴人主張的經濟損失包括直接投資損失21186003.51元及利息和經營損失928611.3元(6個月的毛利潤),上訴人主張的損失系企業自設立開始至關閉期間的所有投入和預計利潤,以被上訴人作出停產整頓通知之日為分界點,被上訴人作出通知之前上訴人的損失要求被上訴人賠償於法無據。對於上訴人主張的被上訴人作出涉案通知之後的損失,上訴人在沒有辦理環保審批手續的情況下,進行生產是不合法的。
  • 銀行卡在境外被「盜刷」31筆 法院判決銀行賠償損失
    孫女士向法院起訴,主張銀行對儲戶存款應具有安全保障義務,要求銀行對其被盜刷的損失予以賠付。銀行方認為,涉案銀行卡被盜刷系因孫女士在泰國境內使用時洩露密碼所致,孫女士對其持有的銀行卡未盡到謹慎義務,故應當由其自行承擔責任。
  • 員工給公司寫了檢討書被開除,法院為何判決賠償員工20萬
    最近,一起因勞動者給公司寫了檢討書被公司解除勞動合同,法院判決賠償員工20萬的案例,引起網絡熱議。【事出有因】崔楠是2011年入職某公司的,於2012年3月其就擔任了營業部主任。入職以來,崔楠工作一直勤勤懇懇,曾三次獲得榮譽證書,為公司作出了很大的業績。
  • 江蘇商人耗時兩年為廣告牌遭政府強拆打官司
    起訴違法強拆獲勝  第一起訴訟,也是此次強拆廣告牌事件最大癥結所在——強拆是否合法。2009年8月,方驥宏向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交了行政訴狀,要求確認杭州市江幹區人民政府2009年6月18日「強制拆除」廣告牌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並賠償因廣告牌被拆造成的廣告牌實際損失100萬元和車輛損失7500元。
  • 員工拒絕加班被開除,法院判其賠公司一萬八,二審判決:一審有錯
    根據判決,還原案例經過:2007年,案例中的王、李二人入職揚州某公司,並於2014年5月合同到期後再次續籤三年勞動合同,此次勞動合同到期日為2016年5月20日。而這次加班事件,正巧就發生在2016年5月13日,彼時二人因公司一直未與其協商合同續籤事宜,王、李二人拒絕了公司當日提出的加班要求,從而導致公司因無法按時向客戶交付貨物而承擔了賠償12萬元的違約責任。
  • 最高法:約酒、約球、約遊中人身傷亡賠償應當這樣判決
    如果法律對於安全保障的內容有直接規定,應當嚴格依照法律法規的明確規定作出判斷;如果法律沒有規定確定的標準,要通過善良管理人的標準來判斷,即行為人是否盡到了同種情形下通常的注意義務,如考慮安全保障義務人是否達到了主管機關所要求的安全保護標準,在執行這些標準規定時是否存在疏忽、過錯,在發生損害時的處置措施是否妥當等。
  •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紀念國家賠償法​頒布實施二十五周年典型案例
    1995年3月15日,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刑事判決,維持一、二審法院對鄭傳振投機倒把罪的判項,撤銷一、二審法院對鄭傳振盜竊罪的判項。1995年4月24日,鄭傳振被釋放。同年6月,鄭傳振向南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賠償申請。因南平市中級人民法院決定不予賠償,鄭傳振遂於同年8月向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申請作出賠償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