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2021-02-13 孤獨圖書館

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宋,於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問於孟子,然後行事。」然友之鄒問於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喪祭從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子為我問孟子。」然友復之鄒問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聽於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誠在我。」五月居廬,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之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悅。滕定公去世,太子對然友說:「以前孟子曾經同我在宋國交談過,我心裡始終沒有忘記。現在不幸遇到了這大變故,我想讓你去請教一下孟子,然後再治辦喪事。」然友到鄒國去請教孟子。孟子說:「這不是很好嗎!父母的喪事,本來就是應該盡到自己的心意去辦的事。曾子說過:『父母在世,以禮侍奉;死了,以禮安葬,以禮祭祀,可以說是孝子。』諸侯的喪禮,我沒有學過;雖然這樣,我曾聽說過。三年的服喪期,穿縫邊的粗麻布喪服,喝粥,從天子到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這樣。」然友回國作了匯報,太子決定實行三年的喪禮。宗室百官都不願意,說:「我們的宗國魯國的前代君主,沒有誰實行過這種喪禮,我們的前代君主也沒有誰實行過,到了你身上卻要違反傳統,那不行。況且有記載說:『喪禮、祭禮要遵從先祖的規矩。』又說:『我們(的做法)都是有所繼承的。』」太子對然友說:「過去我不曾講求學問,喜歡騎馬馳騁,比試劍法。現在宗室百官都不滿意我,擔心我不能竭盡孝道辦好喪事,請您替我再向孟子請教。」然友再次到鄒國請教孟子。孟子說:「是的,這是不能求助於別人的。孔子說:『國君死了,(太子)把政事託付給冢宰處理,喝粥,面色暗黑,走到孝子的位置上就哀哭,(這樣,)大小官員沒有敢不哀傷的,(因為太子)給他們帶了頭。』在上位的人愛好什麼,下面的人必定對此更加愛好。『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風;老百姓的道德,好比是草。風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這件事就在於太子了。」然友返國後作了匯報。太子說:「對,這的確在於我自己。」(於是)太子五個月都住在喪廬裡,沒有發布過政令誡示。百官和同族的人都贊同,認為太子知禮。到了安葬那天,各地的人都來觀看葬禮。太子面容悲戚,哭聲哀傷,使弔喪的人非常滿意。

孤獨圖書館:你的孤獨是一座花園,我的孤獨是一座天堂。

關注公眾號:孤獨圖書館(gudutushuguan) | 歡迎轉發


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什麼意思?老子的名言了解一下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什麼意思?老子的名言了解一下時間:2020-12-13 20:14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什麼意思?老子的名言了解一下 是老子的一句名言,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 澧縣金羅鎮:領導帶頭是關鍵 以上率下很重要
    凡事都是上行下效,上率下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所惡、下必不為,上面松一寸、下面松一尺。
  • 憲問: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者,克,好勝人也。伐,自伐其功也。怨,忌小怨也。欲,貪慾也。原憲復問曰:「若此四者不行焉,可以為仁人矣乎?」「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者,孔子答言:「不行四者,可以為難,未足以為仁也。」朱子集註:憲,原思名。谷,祿也。邦有道不能有為,邦無道不能獨善,而但知食祿,皆可恥也。
  • 不會外交的商人不是好志士|下
    前文回顧在上文「子貢先生|上」不會外交的商人不是好志士,我們簡單了解了子貢先生的生平、能力與夫子對於他的評價。今天就讓我們繼續了解幾個典籍中記載的、有關子貢先生的小故事吧!子貢先生其志之中保民護生的部分,也體現在廣為流傳的「子貢贖人」的故事中。
  • 及其使人,求備焉
    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者,此覆明易說、難事之理,以小人為人說媚,雖不以道而妄說之,亦喜說,故易說也。及其使人也,責備於一人焉,故難事也。皇疏:君子既照識理深,若人以非道理之事來求使之悅,己則識之,故不悅也。朱子集註:說,音悅。器之,謂隨其材器而使之也。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天理人慾之間,每相反而已矣。
  • 甚者造句和解釋_甚者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甚者(shèn zhě)。指情況比較嚴重或突出的人或事。[魯迅《致宮竹心》:「其甚者且騙取別人的文章作自己的生活費。」]甚者參考例句:1、這個人本就可惡,尤有甚者,竟把各方捐款佔為己有。2、重者失聰失明,更甚者忘乎其形。3、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
  • 躬逢網絡文明,與有榮焉
    和他交談,看他侃侃而談的模樣,甚是有點自慚形穢,我想:如果他能一如既往,堅持自律,終會出類拔萃的。所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對於一個未曾進入義務教育的稚子,借著聰明,仗著網絡文化的厚待,扶搖直上,表現出超出同類人的與眾不同。這份獨特著實讓人稱讚,讓人羨慕。這不正是在網絡文化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嗎?是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網絡文化的薰陶下,耳濡目染,日復一日,逐漸成長為優秀的少年。
  • 《論語19·04》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晨讀內容】19·04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
  • 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這是魯迅先生在他少有的關於愛情的作品《傷逝》中說的。這篇文章收錄在他的《彷徨》裡。其實從表面來看,《傷逝》的確是關於愛情的,但是字裡行間所透出的,我覺得,卻並非愛情那麼簡單。在愛情裡,其實也是一樣的,雖然有時候為了得到自己喜歡的人費盡心事,委曲求全,極力討好,但是那只是因為沒有得到而已,所以才會甘願舍下身段來,而一旦得到,就總會有厭倦的時候。這就是討來的愛情,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人與人之間,若不是兩情相悅,那麼就算付出再多,終究也只是徒勞而已,因為討來的感情,撐不起兩個人的生活。
  • 《論語》晨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對曰:「以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邑,必修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
  •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只是陽壽未盡嗎?
    有的人對此有另外的解釋,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個「後」應該是「厚」,意思是某人大難不死,是因為之前積累了福報善因,所以能免於災難。 這句話由來甚早。《喻世明言·第二十一卷·臨安裡錢婆留髮跡》:「大難不死,必有後祿。」
  • 鄭和下西洋經過馬來西亞,品嘗了水果「賭爾焉」,如今很多人愛吃
    明朝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三寶太監鄭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他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開啟了首次航行。據記載,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就有六十三號,其中:「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根據記載,鄭和在下西洋期間,曾或許在經過馬來西亞時,在這裡品嘗了一種叫「賭爾焉」的水果,而這種水果,如今有很多人愛吃,卻也有很多人表示受不了。鄭和下西洋時,有一個副手叫馬歡,前面說的關於鄭和船隊寶船的描述,就是出自馬歡所寫的《瀛涯勝覽》一書,所記載的與《明史·鄭和傳》中一致。這本書,就相當於是航行日記,裡面記錄了鄭和航海期間的所見所聞。
  • 心中無魔,焉有鬼乎
    說道,那天我從老家回城,還沒有走出村莊,車就撞樹上了。人車無大礙,只是碰壞了車前保險梁。接著報警,走程序,耽誤了大半天時間。母親站在那久久不肯回家,說連累了我。四眼相對,淚眼朦朧,我說不是什麼大事,禍兮福之所倚,你回家吧。車開出很遠,母親還站在原地,擦拭著眼淚。我開著被撞壞的車,引來了路人詫異的目光,心裡五味雜陳,無限酸楚與離別傷感襲上心頭。
  • 豕與彘有甚麼不同
    並且從各種用例來看,彘身上的箭好像也確實並不表達甚麼含義。但是,有一次我翻看雜誌,在1992年的《文史知識》上看到一篇《豕彘辨》,作者是程義銘(沒有找到他的資料)。該文主要觀點是,早期文獻中,豕和彘是有區別的,豕表示野豬,彘表示家豬。他舉的例證中,我覺得最有說服力的是《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 《道德經》王弼註解(上)
    第十七章   大上,下知有之, 大上,謂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大上。大人在上,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從上也。 其次親而譽之, 不能以無為居事,不言為教,立善行施,使下得親而譽之也。 其次畏之, 不能復以恩仁令物,而賴威權也。 其次侮之。 不能法以正齊民,而以智治國,下知避之,其令不從,故曰,侮之也。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一起學《論語》7.7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原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朱子曰:古者相見,必執贄以為禮,束修其至薄者。蓋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聖人之於人,無不欲其入於善。但不知來學,則無往教之禮,故苟以禮來,則無不有以教之也。張栻曰:束脩,始見禮也。苟以禮來,聖人未嘗不誨焉。人皆可為聖賢,聖人未嘗拒其進也。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譯文:孔子說:「就是在有十戶人家的小城中,也一定會有像我這樣講究忠信的人,只是不會像我這樣好學罷了。」蓋美質易得,至道難聞,故君如堯舜,必孳孳於精一,聖如孔子,猶汲汲于敏求,況其他乎。欲法堯舜孔子者當知所以自勉也。」
  • 每日一悟|荀子勸學·4南方有鳥焉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4],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5],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6],不扶而直[7]。蘭槐之根是為芷[8],其漸之潃[9],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10]。【注釋】[1]蒙鳩:即鷦鷯( jiáo liáo),又名巧婦鳥,體約三寸。
  • 《篁墩文集》卷三十六(下)
    有所挾而不能以禮下人,有所徼而不知以道自重,此古風所以不復而俗益澆也。《易》曰「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先正所謂孟獻子忘其勢樂、正裘牧仲忘人之勢,若而勉之於逸民,殆庶幾乎?予故兩賢之而題其後,使觀者有所考且有所警也。而勉名勤,武邑人,逸民名隠,與予同宗。 書程氏統宗譜後 噫!譜之成難矣。
  • 《篁墩文集》卷十七(下)
    張君承三君之後,其政甚勤,其心恆以不得民是懼。巡按御史趙君英上疏乞旌異之事,下未及報而召命來矣,蓋君之獲乎上者如此。君筮仕休寜,恆有似續之憂,居無何,得四男,議者又以為其政之平、心之恕,殆於是有可徴焉者乎?希傑等請附書之。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