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姚虞琴百年前成為忘年至交,如今作品一同展出

2020-12-18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百年前成為忘年至交,百年後,他們的作品一同驚豔展出。昨天,海上名家姚虞琴、吳昌碩與超山書畫珍品展,在靜安區北站街道藝術中心吳昌碩海派藝術空間開幕。長三角三地四館吳昌碩文化聯動活動同時舉行。

圖說:展覽在吳昌碩海派藝術空間開幕。北站街道供圖

姚虞琴(1867-1961)是近現代著名書畫家、鑑賞家,餘杭亭址人,晚年居於上海,以詩書畫聞名滬上。吳昌碩(1844-1927)自稱缶翁,是集詩書畫印於一身的一代宗師,浙江安吉人,晚年長居於上海吉慶裡(今靜安區北站街道),兩人年齡雖相差23歲,卻情誼甚深。

本次展覽以姚虞琴與缶翁之緣為主題,除了展出兩位大師書畫、詩稿等作品64件外,還展示了兩人相知相識的點點滴滴,再現了近現代兩大藝術大家穿越時空的藝術對話,旨在讓參觀者欣賞兩位藝術家精品力作的同時,感受他們之間的深情厚誼。展覽還展示了超山風景名勝區的生態環境與文旅項目。

圖說:藝術家向北站街道贈送作品。北站街道供圖

開幕儀式後,杭州西泠印社、上海吳昌碩紀念館、吳昌碩上海故居、安吉吳昌碩紀念館等三地四館吳昌碩文化聯動組委會成員單位,還舉行了專題研討會。三地四館的各位嘉賓基於各館優勢,就今後吳昌碩文化學術交流、詩書畫印展覽等各方面進行了深度探討,力求通過多層次的文化資源、多樣化的文化展示、多元化的文化傳播,進一步保護和傳承吳昌碩文化,用文化的力量推動長三角地區一體化。

上海與餘杭兩地地緣相近、文化相親,本次活動以「畫」會友、以「展」交流,共同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讓更多市民遊客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感受大師作品的獨特魅力、共享書畫藝術的饕餮大餐。

展覽將持續到10月10日。

圖說:觀眾在參觀展覽。北站街道供圖

相關連結

展出地址:天目中路383號海文大樓4樓吳昌碩海派藝術空間。

參觀時間:10:00—16:00,免費開放。

相關焦點

  • 在日本岡山,從百年前吳昌碩與兒島虎次郎的中日書畫交流讀起
    11月4日下午,「紀念吳昌碩誕辰175周年、吳昌碩·兒島虎次郎文化交流100周年——中日書畫篆刻藝術展」在日本岡山縣倉敷市加計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70幅作品,其中,吳昌碩的《水墨山水圖》、《春風牡丹圖》及兒島虎次郎的《萬裡長城》《西湖美景》等作品均為首次公開亮相。
  • 這些都是首次展出!金橋碧雲美術館辦吳昌碩金石書畫特展,匯集書畫...
    ,其中不少尚屬首次展出。 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海派藝術巨擘吳昌碩也早已成為這裡一張文化名片。此次展覽以上海吳昌碩紀念館藏品為基礎,並得吳氏後人大力支持,展廳以《畫浦東芍藥花圖軸》開篇。 先生五十二歲居浦東,見到遍地開放鮮豔如牡丹的芍藥花,欣然命筆對花寫照。圖畢,題句是:「上海浦東田家遍地皆是,好事者移以接牡丹, 其色絕豔。乙未暮春,吳俊卿。」
  • 吳昌碩結緣浦東130年,唯一落款「浦東」畫作亮相
    此次展覽以上海吳昌碩紀念館藏品為基底,匯集書畫、篆刻作品及實物、文獻書籍共一百餘件套,其中不少作品和資料尚屬首次展出。展覽從吳昌碩「風雪渡黃浦」所畫浦東絕豔芍藥展開篇章,繼而勾勒其「孤行道亦同」的海上師友,再而鋪展出「南北匯巨流」的畫風影響,最後陳列與吳昌碩相關的研究出版,以書櫃與字牆的方式展示百年雄風何以鑄成。
  • 吳昌碩唯一落款「浦東」畫作回家「探親」!去看看嗎?
    1890年,海派藝術巨擘吳昌碩初次踏上浦東大地;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吳昌碩已成為浦東的一張靚麗文化名片。10月16日,「弄·潮」——吳昌碩與浦東結緣130周年金石書畫特展在金橋碧雲美術館開幕。二樓正中位置,裝飾著印有吳昌碩篆刻的巨幅綢緞。展廳入口處,則是一件吳昌碩站在竹林前的新媒體藝術裝置,讓這一傳統金石書法展,實現了與當代藝術的跨界融合。
  • 吳昌碩菊花作品欣賞以及題款筆記整理
    前幾天我去青島62中參加漢語言文學自學考試,看到學校裡盆栽的菊花開得燦爛,內心深處非常喜歡。今天下午我們來欣賞吳昌碩菊花作品,整理題款筆記並在此分享給大家。吳昌碩是中國近現代畫壇有開拓性業績的,承先啟後的一代藝術大師,是集詩書畫印於一身的文人畫之大成者,又是繼趙之謙,任伯年,虛古諸家之後的「海派」大家,即「後海派」領袖之一。
  • 看吳昌碩與任伯年翁同龢吳大澂等的書畫酬答
    吳昌碩與任伯年相識於1883年,任伯年從吳昌碩尚顯稚嫩的畫作中看到長年書法、篆刻磨練的筆墨功力,對他青眼有加。二人雖未定下師生名分,卻從此成為至交。任任伯年曾為吳昌碩作過多幅肖像,包括1883年《蕪青亭長像》,1886《飢看天圖》年、1887年《棕陰納涼圖》、1888年《酸寒尉圖》。
  • 一生歷經清代五朝而至民國,吳昌碩可能是當時朋友圈裡留影最多的「模特」
    館內所藏的一幅《吳昌碩八十壽像圖》(1923年)令人印象深刻,這幅諸聞韻、潘天壽合作的作品創作於1923年,史丹福大學教授、亞洲藝術史專家文以誠(Richard Vinograd)曾表示:「這件頗為仿真的頭像看起來並非是拷貝自一幀真實的照片,而應是用擦墨或炭畫技巧繪製而成;但是它具有通過攝影工具才會有的真實效果。」
  • 藝術大師吳昌碩行書書法作品欣賞
    據潘天壽所說,吳昌碩是第一個使用西洋紅的畫家,西洋紅的嬌豔與明亮,強化了他的花卉作品的世俗性,給稍晚的齊白石等以深刻影響。吳昌碩的藝術不僅與新的審美潮流相一致,還證明了「以復古為革新」是一條可行之路。以石鼓文書法的筆力和「純刀出鋒」的篆刻改革清代以來的花卉畫,帶來了形式趣味的巨大變異,乃成「金石派」藝術的一代宗師。
  • 安吉縣第三屆臨帖書法作品展在吳昌碩紀念館展出 
    近日,藝路有你——「興華杯」安吉縣第三屆臨帖書法作品展在吳昌碩紀念館展出
  • 【壹周】西泠峰骨——紀念吳昌碩誕辰170周年暨西泠印社七任社長作品展系列報導(一)
    由西泠印社、浙江美術館、錢江晚報主辦,安吉吳昌碩紀念館、寧波天一閣、張宗祥紀念館、桐鄉君匋藝術院、湖州博物館等協辦的「西泠峰骨——紀念吳昌碩誕辰170周年暨西泠印社七任社長作品展」將於7月29日在浙江美術館4-10廳開幕。
  • 讀印:吳昌碩「樊家榖印」
    (吳昌碩大師像)說實話,前兩天讀吳昌碩的「二耳之聽」印,被熱心的網友們「議論」的不輕:有的是不認可吳昌碩的篆刻,聲稱自己不喜歡這種風格的;有的則認為吳昌碩成名了,所以他的作品不論刻得好還是刻得壞,都能拍賣出來一個好的價格
  • 吳昌碩高清作品欣賞(90幅)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高清:3800幅古代繪畫圖庫,1200幅齊白石作品圖庫,27G歷代經典書法套裝
  • 吳昌碩蘭花作品欣賞以及藝術歷程筆記整理
    吳昌碩曾客觀地自我評價為:「我是金石第一,書法第二,花卉第三,山水外行」。整體而言,吳氏的藝術道路是一條由印——書——詩——畫,然後又四者融而為一的個性化之路,使梅,蘭,竹,石等傳統意象在其詩畫中均展現出逸氣勃勃,雄渾秀整的生命氣質。
  • 展訊|「貴自然——柳村百年誕辰紀念作品展 」在浙江美術館展出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溫馨提醒:疫情期間,浙江美術館實行預約參觀制,具體預約方式請關注浙江美術館官方網站或微信2020年是當代浙江著名畫家、美術界老前輩柳村先生(1920-2015)百年誕辰,由中國美術家協會
  • 吳昌碩及其13高足作品欣賞
  • 【名畫賞析】吳昌碩-《紫藤圖》
    吳昌碩熱心提攜後進,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趙雲壑、王個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吳昌碩作品集有《吳昌碩畫集》《吳昌碩作品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吳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詩作集有《缶廬集》。
  • 零基礎學篆刻:吳昌碩的前半生
    ,可以去翻翻吳昌碩的印譜,大致都能找到答案。這實際上是把吳昌碩的篆刻作品當篆刻字典來用了。 他是真正的篆刻大師,那麼,他是如何成為篆刻大師的呢?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蒼石、昌碩等,亦署倉石、昌石、倉碩,約69歲定居上海後以昌碩字行。他的別號很多,常見的有苦鐵、老缶、缶道人、大聾等。
  • 藝術眼光:吳昌碩館藏作品賞,筆力老辣雄強!
    吳昌碩的寫意花卉題材十分廣泛,其中以梅、蘭、竹、菊、牡丹、水仙、蘆花、紫藤、桃、山茶、松柏、杜鵑、葫蘆、荷花、白菜等為題材的作品。吳昌碩的花卉作品所謂書畫同源,書法通畫法,這在吳昌碩的作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比如他畫的梅花,便脫胎於石鼓文的用筆,因而顯得特別渾厚蒼勁,而他畫的紫藤,又有狂草般的奔放筆致。
  • 「老缶」吳昌碩高清作品50幅
    吳昌碩(1844 —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
  • 故宮文華殿6月首開書畫展,有請——吳昌碩!|展玩
    1946年在南京、上海辦畫展,200多張作品一售而空。到了上世紀80年代的香港拍賣,齊白石的價位已然超越吳昌碩。如今,齊白石几乎是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近現代大家,其大眾知名度,甚至比吳昌碩還要高。但在近現代藝術史上,吳昌碩,始終是那個無法被取代的一代宗師。他所開創的藝術風格,營養了無數後來者——包括齊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