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灌江、萬鄉河(古稱為羅水)在全州城東南面的完山交匯,此地故名三江口,古代稱合江。「合江曉漲」是全州著名的古八景之一,吟詠讚頌此景者頗多。元代的張鏔,詠詩:「溼雲壓山山氣低,葦訂蒲諸迷東西。三山水勢互吞吐,森森欲與層樓齊。大艘行空帆立穩,小舟如葉驚眩轉。魚龍得意快騰驤,天地萬裡風霆遠。」把三江口的動態之美,三江水發,奔騰飛瀉描寫得惟妙惟肖。明代黃輝觀賞此景後,留下「鳴飆蕭瑟痴雲低,鷓鴣聲斷春日西。狂雷徹夜吼到曉,百川沸與三江齊」的詩章,描述了三水際天而來,水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山,勢極雄豪的景象。
全州三江口位於該縣城中心,距桂林市120公裡。三江口水面最寬處300米,最窄處40米,水深處6米,平均水深4米,整個水域面積43.6萬平方米。由於地理位置不同,三江的風姿獨具,儀表各異。由東向西而來的灌江,水流曲宛而急。自西向東沿城邊而至的萬鄉河落差細微,水流曲宛而柔。而由南向北的湘江在距離三江口1.5公裡的董家底便一分為二,使本來急流險灘的湘江變得曲宛和緩,在三江口上遊的五百米處形成一個面積4.36平方米的鯨魚洲,全州人稱它為月亮島。站在完山的雷公塔上俯視三江口,鯨魚洲有如嫦娥奔月。三江口在水晶崗大壩修建後,水域更為寬廣,水流也平緩了,是人們划船、遊泳、垂釣的好地方。三江交匯而一洲獨居,環境幽雅嫻靜,一日之內早晚各不相同,早晨日出東江薄霧籠罩,東江邊的72峰若隱若現,宛如仙境;午時,白雲掛在江面,江水湛藍,賽過西藏的藍天;傍晚,輕風拂過,江鷗歸巢,掠過水麵留下愜意的身姿。江霧、煙雨、驕陽、白雲、清風、明月、歸鳥、漁翁,將三江口點綴得如詩如畫。
圍繞著美麗三江口,還有雷公塔、鎮湘塔、蓑衣渡古戰場、古南門、城牆遺址等文化遺蹟,二妃廟歷史典故,龍舟競渡、迎春舞龍舞獅等三江口的傳統文化。它源遠流長,像湘江之水,滾滾而去。
三江口西南方,通往縣黨校的路叫二妃路。二妃廟就坐落在三水交匯處李家山三角洲。柳宗元曾作《湘源二妃廟碑》一文,清代《嘉慶一統志》記錄:「二妃廟在全州城南,祀虞帝二妃。漢初元年建。唐元和九年修,柳宗元有碑銘。本朝乾隆十二年修,嘉慶四年重修。」直到1945年被入侵全州的日軍焚毀,綿延千年的香火絕滅。傳說舜帝南巡多年未歸,二妃思夫心切,風餐露宿,歷盡艱險沿湘江北上,吃盡苦頭。來到全州三江口,三條江,使二妃不知所選。思夫之淚落在江岸的竹子上,便成了流傳千古的湘妃竹。尋夫沒有著落,二妃在三江口投江自盡。而此刻,舜帝還在鳳凰天子嶺下日夜為百姓操勞,得此音信,悲痛欲絕。後人為紀念二妃尋夫,在三江口李家山建廟以紀念。泛舟三江口,西望李家山,隱約傳來樂歌:「淵懿承聖,舜妻堯女。德形媯汭,神位湘滸。揆茲有初,克碩厥字。唐命秩祀,茲邑攸主……」悠揚悲傷的曲調,千年來縈繞在李家山、三江口……
小南門,坐落在三江口的西岸,正處碼頭旁。古城全州,舊時四面皆有城牆,西面城牆高一丈五六,東西城牆高達丈二三,城牆上每隔二三十步就有一可住十人的小房,城門用石頭築起。小南門當地老百姓稱「生門」。據新編《全州縣誌》載,太平軍北上全州縣城,見全州守軍早有準備,本無意攻城,行至蓑衣渡,清兵用樹木橫截湘山,並炮擊太平軍,擊傷南王馮雲山。太平軍大怒,回師三江口,猛攻全州城。為避免傷及百姓,大戰前太平軍放出話,凡百姓從小南門出逃,皆不殺。由於城牆堅固,攻了數日,太平軍用呂公車、雲梯攻城都被擊退。駐紮在江西會館的太平軍,在門前戲臺的窗眼架炮,打進城,清兵不敢抬頭,太平軍趁機挖掘地道,用棺材裝滿十六擔火藥埋入城牆下,炸開城牆,把守城清兵千餘人殺得一人不留。而從小南門逃出的百姓,太平軍一個也沒殺。
三江口水域寬廣,是端午佳節划龍舟的好地方。三江口賽龍舟已有數百年歷史,在全州民間素有划龍舟祈豐年,觀龍舟保平安的說法。現在每逢端午,村民都會自發組織在三江口進行龍舟賽。每逢此時,鑼鼓喧天,兩岸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龍舟宛如蛟龍出海,龍舟競渡,長龍飛舞,鞭炮聲、吶喊聲,擊起的水聲,匯成一片歡樂的海洋。舊俗春節舞龍舞獅,意在慶祝新年,增添元宵歡樂氣氛。每逢元宵,舞龍舞獅隊來到三江口,沿岸百姓都放鞭炮,贈紅包、點心迎送,有的居民還設夜宴款待。
如今,全州三江口已列為全州重點旅遊開發項目,相信不久的將來,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三江口,將煥發出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