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
乾隆當年脫口而出,
成了荊州魚糕流傳至今的招牌。
荊州魚糕
圖片來自網絡
乾隆一語成招牌,其實這道菜的歷史才叫真正的源遠流長,值得我們說道說道。
從古至今,作為荊州八珍之首的荊州魚糕一直都是帝王的「寵兒」。
最早可以追溯到堯帝時期,相傳為舜帝妃子女英所創,在荊楚一帶廣為流傳。春秋戰國時,成為楚宮廷頭道菜,之後盛於宋,美於清,歷經中國17個朝代,有著4000多年的悠久歷史。
從楚至清,荊州魚糕一直是宮廷名菜,是不折不扣的「貴族」。
作為帝王之寵兒的荊州魚糕,為什麼這麼有魅力呢?
正如乾隆帝所言「食魚不見魚」,荊州魚糕細膩而不見刺,魚香滿口,鮮嫩爽滑,回味悠長。
糕體白若凝脂,再加雞蛋「黃袍加身」,看起來顏色鮮豔可口,加上配菜熱鬧喜慶,一端上桌就十分吸睛。
這樣的美食,吃起來就是一種享受,就連不喜歡吃魚的人,也會愛上它。
再者就是寓意吉祥,魚糕諧音「餘高」,寓意「年年有餘,步步高升」。
這樣的寓意,誰又能不愛呢?千百年來,在荊州一帶有「無酒不成宴,無糕不成席」的說法,這糕指的就是魚糕。
給帝王吃的宮廷菜,色、香、味、寓意自然都是極好的,從我們現代人比較注重的營養角度來說,荊州魚糕所表現的,也是一如既往的優秀!
魚糕含蛋白質較高,且為優質完全蛋白,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含脂肪較低,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對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血清中的甘油三醋、膽固醇量和血小板凝集性等具有重要作用。
魚糕所含牛磺酸有利於防治動脈硬化,還促進嬰兒大腦發育,提高眼的暗適應能力。魚糕中還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可提高記憶力。同時還有防治冠心病、防血栓形成及抗炎作用。
可以說魚糕對胎兒、嬰幼兒及老年人具有一定保健功能!是真正的老少皆宜!
做糕先看魚,看魚先看水。讓我們「揭秘」一下,什麼樣的魚才能做出這麼好的糕!
荊州魚糕的主要原料野生青魚及草魚,產自「千湖之省」湖北的第三大湖泊——長湖。
湖區水質優良,水體質量一級,周邊無任何現代化的工業汙染,保證了魚的生長環境。
這裡的魚多以水體中的小魚、小蝦及螺蚌為食,性情活潑、體型修長、狀態生猛、肉質優良。在汛期長湖調控長江水情期間,為捕食順著水流參加百裡回遊,促進了體質的提升。
再加上青魚、草魚製成魚糜後揮發較少,使得製成的魚糕軟綿爽口、回味悠長,勁道韌性、色如羊脂、晶瑩剔透。
湖北和魚相關的名菜真的很多,但還是讓我不得不感嘆荊州人做魚糕的手法真的很妙。
一刀刀將魚肉刮下,將小刺剔除,加上肥膘和姜蒜末等,將魚肉剁至肉糜,再加入適量的蛋清、澱粉,調味後攪拌後上籠蒸。
魚糕蒸熟後,將蛋黃抹在魚糕表面,再蒸上十來分鐘。於是就有了「黃袍加身」的魚糕,切開來,裡頭白嫩。
說起魚糕的吃法,那就很多樣了。只有你想不到,沒有會吃的湖北人做不到!
清蒸為入門級吃法,最能保留魚糕的鮮美;清蒸澆蓋則為進階版吃法,比清蒸多了一道工藝,炒菜勾芡,使魚糕味道更加富豐。
下火鍋是高階玩家吃法,在美食中更添一份熱鬧,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下麵條吃法那就是真愛粉了,再加上木耳、魚丸或者肉丸,脫掉「貴族」外衣,平平淡淡才是真!
「民國美食博主」張愛玲曾遺憾鰣魚多刺,若是來了湖北,想必這道菜一定十分符合她的胃口。
不喜歡魚刺的朋友們也一定不要錯過這道折服了數代帝王的荊州魚糕哦~
編輯 / 婧婧
圖片 / 網絡
審核 / 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