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是2020年高考第一天,
來自虹口澄衷高級中學的
援青教師丁志偉
在腦海裡回顧了
每一位果洛州民族高級中學
畢業班的學生。
丁志偉說:
雖然和他們相處只有一年,但在高考前的最後一節數學課上,大家還是非常傷感的。我希望高考是他們開啟新生活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從無助到積極主動融入
支教一年,丁志偉對「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有了深刻的理解。2019年7月,他剛到果洛州時產生了嚴重的高原反應,下車後肚子會鼓得像個皮球,走路稍快就會喘不過氣,即便是晚上睡覺也會頭痛得睡不著。陌生的環境加上身體上的不適讓丁志偉一度非常無助,中秋節那天,這股情緒終於爆發,他在回到宿舍後哭了。「以前在上海,中秋節對我來說就是多放一天假,但在高原上我第一次體會到什麼是『思鄉情結』。」
想要消除孤獨感和無助感,就必須主動融入到當地的生活中,但很快丁志偉發現,學校裡的本地同事平時交流的語言自己一點也聽不懂。原來,當地的老師分別來自六個民族。如何才能在多元文化中與這些來自不同民族的老師開展工作呢?援青團隊與學校 「約法三章」:上海的援青教師和本地老師一樣,沒有任何「特權」,在工作中將一視同仁,同樣要接受學校的教學考核和績效管理。從此以後,丁志偉明顯感覺上海援青教師與當地老師之間的隔閡在一點點消解,溝通交流逐漸多了。
回歸初心轉變教學思路
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丁志偉也正式投入到當地的教學工作中,但很快他又遇到了難題。「去年9月,我真的被果洛州學生的數學水平嚇了一跳。」在課堂中,丁志偉發現絕大部分學生的數學基礎薄弱,有些學生對初中的知識點都未能完全掌握。「剛開始面對這種情況,我真的非常焦慮,我不知道他們這樣的學習狀況如何去參加一年後的高考。」在與一位藏族教育專家交流後,丁志偉了解了藏族孩子們的想法和當地學生的總體學習水平,決定轉變從上海帶去的教學思路。在接下來的教學中,他不再將重點放在學生這樣的數學水平到底能在高考中考多少分,而是會想今天教給學生的數學知識對他們未來的生活和工作能否有助益。
教學思路轉變後,丁志偉的心態也發生了改變。他開始注意到藏族學生的淳樸善良、與生俱來的藝術細胞。在一對一輔導中,他也變得更有耐心。一名學生對丁志偉說,自己不想學了,因為即便老師講100遍自己也聽不懂,丁志偉卻說,那我就教你101遍、102遍,直到你學懂為止。
打造「硬實力」教學模式
在果洛州民族高級中學,丁志偉除了是高三年級數學老師,還是校長助理,他認為轉變教學思路是第一步,要真正提升學校的本科升學率必須要加強對當地教師的培訓,打造「硬實力」教學模式。
首先建立框架,設立教導處,明確各級工作任務,再通過課題研究申報和崗位大練兵提升教師的教學研能力。「課題研究就是面子工程」「我不會寫課題研究報告」「文獻研究怎麼查」……課題研究申報工作剛開始時,一部分老師態度較為牴觸,但丁志偉堅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援青團隊一起「手把手」對當地老師進行培訓,終於歷時半年實現了課題研究申報零到七的突破。
一開始開展校級崗位大練兵時,丁志偉的教學團隊做了不少工作,當地老師們才被動參與,但很快其他老師發現,參與崗位大練兵的老師獲得了學校的認可和激勵,這種獲得感很快也感染了當地其他老師,在第二次崗位大練兵中光數學學科初賽主動報名的老師就有7人。丁志偉說,目前他們還在與當地老師攜手推進「校本化作業項目」,該項目中,老師們將根據在校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編撰輔導作業集,預計下學期學生們就可以收到為他們「量身定製」的作業。
固本培基,立柱架梁
是援青團隊
為果洛州民族高級中學
定下的三年目標,
希望通過科學規範的教學質量
打造一支教師骨幹隊伍,
打造多元升學渠道,
讓每一位藏族孩子
都有機會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