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成拳樁法的來源
在中華大地上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武術,人們為了生存,為了獲取更多的生活資料,打鬥是一種最有效的手段。那個時候人人都要學會打鬥,武術便產生了。這個階段 武術的特點就是「真」、「兇殘」、「兇狠」,但其訓練方法不科學。那時候也沒有科學,主要是練重、練肌肉,訓練簡單直接,但那個時候的人打鬥經驗非常豐 富。王薌齋老先生稱此階段為「一拳、一腿、一刀、一槍」的階段。這個階段大約持續了二千多年,為中國武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實戰經驗。其參與人數眾多,按現 在的話說就是全員參與,用王老先生的話說就是「中國的能人都練拳」。
隨著人們打鬥 技術提高及經驗的積累,到了大約周朝,人們發現動物有很多長處很利於打鬥,於是人們開始研究動物之長與打鬥相結合,使中國的打鬥水平上了一個臺階。這個時 代的訓練方法,主要是一個或幾個招式反覆操練,練輕。因為反覆操練追求數量,追求練輕,吸收動物特長如:雞腿,龍身、虎豹頭、熊膀、猿臂、鷹爪……等等, 古人認為姿勢簡單,反覆操練,可以使人擁有動物之特長,改打鬥為技擊。王老稱此階段為「吸取動物之長的年代」,這個年代大約持續一千年左右。
南 北朝時印度僧人達摩老祖東來,在嵩山少林寺傳授《洗髓經》與《易筋經》,被中國武術家們借鑑與中國武術的實戰經驗、動物之長相結合,總結出一套鍛鍊筋骨之 法。到了唐代這種鍛練方法已經成熟,經過宋代、元代的普及到了明代已經是高手如林,非常普及,一派昌盛景象。鍛鍊筋骨一直以來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來, 沒有記錄,口傳心授也只能從宋代開始。相傳北宋有張三丰、南宋有嶽飛。張三丰沒有留下拳術記錄,嶽飛留下了一部《九要論》,然後就是明末清初的姬際可、曹 繼武、戴龍邦和後來的李洛能、郭雲深、王薌齋。在這一枝的傳承過程中有叫「鍛練筋骨」的,有叫「功夫」的,還有叫「站樁」的,雖然叫法不一樣,但其內容本 質是一致的。王薌齋先生隨郭雲深學拳時,郭老教授的是「功夫」,王老傳常志朗先生時三種叫法都用過。李洛能先生和郭雲深先生都認為此種練法,是中國武術幾 千年的經驗加動物之長又加上西方的洗髓易筋之法,是「集天下之大成」的一種拳術。
二、大成拳樁法的內容
大成拳樁法內容包括.1、 基本樁,也有人稱它為養生樁。「洗髓經」的內容主要是「練氣、養氣」,是去內障,稱其為內清虛;「易筋經」的主要內容是「舒筋」、「壯筋」、「豎筋」,是 去外礙,稱其為「外脫換」。中國武術的基本樁的外形與《洗髓經》、《易筋經》有差異,但武術家認為原理應該是一樣的。我沒學過洗髓、易筋之法,對它的一些 具體練法不清楚,但它除了練習以外還是要吃藥的,中國功夫的鍛練筋骨不用吃藥,只要練就可以了。
2、試力,也可以叫「摸勁」。試力也是樁法的一個組成部分,站樁是在靜態下,不偏不倚中求均整、求虛實;試力是在動態下,在偏倚中求站樁狀態下的一切,反過來試力中求得的東西還要到樁上面繼續求。沒有三年試力的經歷不會提高到很深的境界。
3、搭手,也可以稱其為「斷手」。就是說通過搭手的形式把對方的力斷掉,搭手中遇到的難題要到站樁中解決,反過來促進樁法的提高,樁法的提高又促進搭手的提高。搭手也是一種經驗,沒有經歷是無法認識清楚的,比如說「虛實轉換樞紐處,若不經歷永不知」。
4、技擊樁。有了基本樁、試力、搭手的訓練,可把站樁升華到技擊訓練,技擊訓練是站樁的最高境界,此時持樁一站,養生、技擊兼得,這是運動之巔峰。
三、樁法具體操作之原理
1、 養氣。站樁首要練的是養氣,氣是支持人的生命、力量、體能等物質性的東西。人要呼吸、要吃東西、要排放、要動還要靜,這是自然規律。人不可能不吃東西,不 吃東西就餓死了;吃了東西不可能不排放;人不可能不呼吸,不呼吸就死了;人不可能不動,總不動成天躺著,也是要死的;人不可能不靜,總動不靜人就累死了。氣是解決前二個問題,鼻的呼吸,口的出入,經過五臟協調配合工作在骨裡產生氣進入血液,儲存在肌肉裡,它支持著人的生命、力量、體能,如果氣不能正常的產 生、運轉,不是弱就是病,甚至是死。所謂「氣生於骨而連於筋」,「血是氣之海,肉是氣之囊」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中國的老祖宗們在唐代就研究出來了。
怎麼養氣?首先配備好間架,頭直、目正、神莊、心靜、手心要扣、雙手五指分開儘量長伸,後成抓物狀,腳心要扣、足趾如抓地狀、頂心要扣、項背要豎、前腳要回收、胸、背要圓,再加上一些輕鬆愉快的意念活動。
正常人持樁大約一年的時間就能把氣養好,休弱多病者要延長。持樁者自己覺得有勁了(不見得真有勁,自己覺得有勁就行),工作生活中覺得精力充沛,不容易疲勞就是氣血充足了,五臟六腑工作正常了,達到此種程度就可伸筋了。
2、 筋伸縮骨。也可叫伸筋,因為筋伸骨自縮,只需要練伸筋不用練縮骨,筋只要拉長了骨自然能縮。所謂「內牽掛」是指持樁身內感覺有皮條牽掛,有往回扯的感覺, 似乎要把人身拽縮成一團,人自然與其力對抗往外撐,這種狀態叫「內牽掛」,這樣出撐力。「外牽掛」是指身外,遠處有皮條往外拽,似乎有「五牛分屍」的感 覺,持樁者自然要往回拽與之對抗產生抱力。撐力就是伸筋,抱力就是縮骨,撐三抱七是也。「內外牽掛」這個意念的產生來自於功到自然成,只要練習方法得當, 當功夫一到,此意念自然產生,不要憑空暇想,否則想出來也是幻想,假的,得不到真正的撐抱力。
伸筋練習的關鍵:
(1)雙 腕要扣。在雙手形成抓物狀後手腕向上扣或向下扣或向側面扣,總之要扣手腕。根據樁的姿勢選擇扣手腕的方向,扣手腕可拉動兩臂和身體的橫筋。拉筋時要循序漸 進,扣手腕時可稍微用一點力,只要感覺緊了就可以了,也不要過緊,否則容易出現不良反應。站鬆了以後手腕繼續微微用力,身體某部位感覺緊了就可以,如此循 環往復可自然產生爭力,產生爭力後運用爭力去拉筋。用此種方法筋逐漸被拉長,功夫一到自然形成伸筋縮骨,撐抱互為。
(2)頭頂項豎,坐胯提膝。持樁久站頭頂項豎可產生「頂力」,坐胯提膝可產生「坐力」,兩力相爭可拉動身體豎筋,以及脖力、面部、兩肋,前腿處筋,總之以拉豎筋為主,方法參照腕扣。
(3)脖子後靠。可拉動腰部大筋,腰一挺,丹田自然充實,其方法參照扣腕拉筋法。
(4)坐 胯。什麼叫「坐胯」,坐胯就是腿部的彎度,腿部往低了蹲,要循序漸進,蹲到一定程度自然產生「坐力」。「坐力」持久後兩腿自然產生「夾力」,即前腿有往後 的意思,後腿有往前前的意思,兩腿形成「夾力」。「夾力」拉前腿後面的筋,後腿前面的筋,夾力持久後自然產生雙足十趾趴地力,雙足趾趴地,方可拉動兩腿全 部的筋,十趾趴地持久後可自然產生雙足踩進地下力,如同樹栽根,此時趟泥力才自然出現,兩腿有坐胯、提膝、裹、趴、夾,踩力自然出現。拉筋拉到全身上下無 論怎麼使勁,使多大勁都緊不了,就說明筋長了,夠用了,此時伸筋縮骨鍛鍊基本完成。
「伸 筋縮骨」的練習是整個拳學中最難完成的學業,這段時間的練習時間最長,最痛苦,有很多人由於這段時間熬不過去而輟練。據薌齋老先生講郭雲深先生授徒決不遷 就學生,只要在他門下學徒必須經過伸筋縮骨的練習,這種練習非常殘酷常常被人稱之為上刑,別人給上刑還好說,關鍵是自己給自己上刑,疼痛難忍。有很多練拳 者因忍受不了這種痛苦而選擇放棄。在薌齋老先生隨郭先生習拳時出出進進有幾十人,最終熬過來的只有薌齋先生一人,薌齋先生說我終於挺過來了,郭先生這拳就 是給我預備的,一般人練不了扛不過來。郭先生就是通過這種練法使學者從大緊而到大松,從而奠定拳學中最重要的基礎——「功夫」。薌齋先生說:「只要過了這 一關,就相當於拳學中的博士,以後拳學道路一片光明」。薌齋先生還說:「過了這一關也不定就準能成為拳術大家,但拳術大家必得過這一關,不過這一關肯定不 會成為拳術大家」。李洛能、郭雲深、尚雲祥都闖過了這一關,最終都成為拳術大家,只要有了這種功夫即使成不了大家也算是有功夫的。有了「伸筋縮骨」的功 夫,力可就不一樣了,其它運動練的都是肌肉的力,下大功夫的人也只能得局部筋骨力。「伸筋縮骨」法得的是整體「筋肉若一」的力。筋骨力可產生靜力——即不 動之力,王薌齋先生講的「持環得中」就是這種力。「持環得中」在技擊中有妙用,以後再講。筋可把人連接成整體,即「氣生於骨而連於筋」,整體力在技擊亦有 妙用。人的運動靠肌肉,動時可產生力,人在較技時,運動靠肌肉產生力,但兩力相交瞬間是不動的,需要靜力,筋骨力則產生靜力,這種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之力 是筋骨力與肌肉力共同完成的,完成得好即為「筋肉若一」。這種運動之法非「伸筋縮骨」功夫不可得。
「伸筋縮骨」這功夫可使人力透三節,「氣貫四梢」,而三節四梢齊,五行必合一。「三節」是指人體各關節、各部位都有力。「三節、「四梢」、「五行合一」是技擊訓練中「身法」、「步法」、「手法」、「上法」的基礎,沒有基礎,技擊各法均無法得到。
「伸筋縮骨」可使人產生自乘力(自掙力), 其它運動的力都來自動作幅度的慣性力,薌齋先生習慣稱之為「掄力」、「砍磚頭的力」、「閉眼大撒手的力」、「一出手一大片的力」。伸筋縮骨可使人在沒有慣 性,沒有動用幅度的情況下產生力,武術大家的力一般人理解不了,實際上就是這種力,這種力薌齋先生習慣稱之為自乘力或自掙力。
總之,「伸筋縮骨」產生的力與其它運動產生的力是截然不同的,它是中國功夫的專利。其它運動是產生不了這種力的,中國功夫與其它運動本質區別就在於此。
3、試力。「試力」也稱「摸勁」。「伸筋」的目的是「力充三節」,在力到二節的時候,或基本上到「三節」時即可做試力練習,試力可起到加速力透三節之功效。試力練習的基本原則是要慢、要停。薌齋先生傳下幾個經典試力,不論練哪一個都要遵循一慢二停的原則。為什麼要停?停 才能形成樁,要把試力當成無數個樁來練。初練試力時至少把一個動作分解成五、六個動作來練,要經常停,停下來體會站樁時的感覺。站樁是在不偏不倚的狀態下 求均整、鬆緊、虛實……。試力是在偏倚的情況下求均整、虛實、鬆緊等,要把試力當成樁來練。站樁的要求就是試力的要求,反過來在試力中體會出來的東西要還 原到站樁去練。站樁、試力互為根,站樁是靜,從靜中求動,試力是動,但要在動中求靜,停下來才能更容易體會靜,操之越熟停頓的次數越多,停頓的時間越短, 久練才能達到「動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狀態。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想強壯必得解決三個問題
(1)鼻要呼吸;(2)口要出入;(3)就是動靜。呼吸和出入問題在養氣中解決,動靜問題要在伸筋與試力練習中解決,試力中的動需要的是肌肉的力,靜需要的是筋骨力,動靜互為就是「筋肉若一」。
4、搭手。搭手就是通過接觸把對方來力斷掉,所以也稱「斷手」。雙方接觸最有可能的就是雙方手先接觸,手是人攻防最好的工具,人不可能用眼睛去接觸對方的拳頭,所以接觸首先是手,這是人的本能決定的。
中國的武術大家們技擊時都是通過搭手來完成攻防的,這也是中國武術的專利。其它運動的攻防是通過打虛完成的,其它運動技擊時只能打虛,不能搭手,搭手時需要 的力是筋骨力,其它運動的訓練中沒有筋骨訓練。中國武術技擊的特點是打實,「見虛不擊擊實處,要知實處正是虛」。打實是通過搭手來完成的,為什麼能打實, 是由於它的訓練所決定的。筋骨訓練可練就自掙力,自掙力可使人在不動時產生力,也叫得中的力。「持環得中,以應無窮」。實戰中兩力相接即搭手,敵用橫力我 用豎力,敵來豎力我用橫力,即可以把敵方來力斷掉。
搭手練習主要是「守中、用中、奪中」的練習。守中的練習就是我的手指指向對方的鼻子,這就是中線。用敵橫我豎,敵豎我橫之原理來保證不失中線,熟練後用同樣的原理攻擊對方中線,攻擊對方中線時除了手上能控制對方外,還要運用步法、身法、手法、上法同時攻擊對方中線。
搭手是一種經歷,經常搭手可掌握力的習性,在搭手練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還要還原到站樁去磨練。搭手練不好,技擊就不可能達到非常高的境界,高水平的技擊就是搭手。
王薌齋老先生的搭手功夫非常好,一經搭手全身就活了,搭上手拾腳就踢人,上步就放人。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搭上手對方就是自己的拐杖,站不穩的時候對方可以託他扶穩,自己力不足的時候可以借對方的力量來補足。王老在70多歲的時候,自己練習時費勁的動作一搭上手反到不費勁了。王老先生與人實戰時他所考慮的不是怎麼去打別人,怎麼防別人打自己,而是怎麼去和別人搭手,只要一搭上手就贏定了。
逼迫對手搭手的原則是:肩架的配備。肩架配備首先要符合守中、用中的原則,即自己的一隻手要指向對方鼻子中間,另一隻手要與主力手相配合,配合的原則還是守 中,二手臂儘量往前伸,儘量靠近對方遠離自己擴大防守範圍。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個是利於防守,如果對方從側面實施攻擊,我可以搭對方的中節或梢節,這種 防守方式就是我方的反應比對方稍慢也可獲得搭手成功,如果雙方反應相當就更別說了;另一個是利於進攻,因為在距離對方鼻子近的地方搭手,一旦成功,對方的 要害部位全暴露在我方攻擊力下。還要根據對方肩架的位置來配各自己的肩架,原則主要是防對方直拳,使對方出直拳時正好打在我方手臂上。間架配備妥當後要慢 慢的接近對方,慢進可讓對方不易閃躲。這只是強迫對方搭手的原則,在具備「功夫」的基礎上練這個非常容易,有天賦者一聽就明白。
5、技擊樁法
持樁經過養氣、伸筋的鍛鍊可使身外有物,再經過試力、搭手的練習,自然地使這個身外有物變成身外有人,能到此境界,此時再站樁可叫技擊樁。技擊樁的鍛鍊包括「養氣」、「伸筋」、「試力」、「搭手」訓練中的全部內容,身法、步法、手法、上法都在其中,而且還要研究兩力相接(即搭手)瞬間之學問。熟練後再研究怎樣搭手,怎樣接觸。練技擊樁不但需要強大的功力而且還需要經驗、天賦,是境界相當高的「功法」.
中國武術技擊的特點是打實,技擊樁的訓練不能離開求實,求實後再根據橫豎力的原理求虛。王老先生技擊時他考慮的不是如何擊打對方頭部、身體,而是怎樣與對方搭手,只要一搭上手就穩操勝券了。
四、關於意念
大成拳的練習首先是形的練習,在姿勢正確的前提下,經過刻苦的練習,身體必然會出現一些感覺,這些感覺就是「意念」。比如我們練習站樁,經過養氣的練習,身 體之外必然會產生物的感覺,這個物老前輩們稱其為空氣的阻力或是水的阻力或是稱與大自然相呼應等等,這些就是所謂的意念。產生了意念後,我們利用意念反過 來再作用身體,使身體這種感覺不斷提高完善。利用意念調動身體感覺,是大成拳一種非常獨特並行之有效的練習方法。
隨著功夫的循序漸進,身體會出現一些新的感覺。因此也就會出現些新的意念。老前輩給我們留下一些經典意念,這些意念給我們後學者指明了練習的方向,同時它也是檢驗後學者練習方法是否正確的一把尺子。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我們身體出現的感覺(意念)與老前輩相同,就說明我們的練習方法是正確的。反之,就是不正確的,就要找出原因然後改正,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練下去。
意念是正確練功方法後的必然反應,但這種反應是任何人用語言或文字也表達不清楚的,即便是口傳心授也不能表述得百分之百的正確。所以說意念僅是一個方向,一 個近似的,大概的,練功者如果出現了和前輩給我們留下的意念一模一樣的話也是不正確的,因為前輩給我們留下的經典意念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
王老先生生前教授學生時總是反覆強調這一點,你要真是用我說的意念指導練功就錯了,但是如果你出不來我這種意念也錯了。
五、關於動靜
站樁為靜,正確的樁法,久站身外必然會產生物的感覺,比如風、水、空氣阻力、繩索、皮條等等。我的力與這些物的力做反方向運動(力量相等)即 為動,練到此種程度即為從靜中求出動。試力為動,試力的每個動作都是由幾個、十幾個、幾十個或無數個樁組成的,試力的功夫越好樁就越多。如果在做試力時能 體會出試力是由樁組成的,此時就聽從動中求出了靜。反過來試力可促進樁法升華,隨著試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試力中的每個點每個細微之處都能在站樁時體會。動 靜互為根用,即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陰陽平衡,動靜合一,在養生方面與技擊方面均有妙用。一般的運動是達不到此種境界的,所以說大成拳是一種特殊的拳學, 是中國不計其數個老祖宗們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人體的動與靜、鼻子的呼與吸,口的出與入組成動靜陰陽學,練習大成拳的學者們不可不研究。
六、關於呼吸
在練習大成拳的過程中,「呼吸自然」至關重要。怎樣才能使呼吸自然?不 練、不想是最好的辦法,呼吸不自然、失常就會使氣的牛產運轉發生問題。「氣」出現問題,體能、力量缺乏支持,就會出現問題,精神就會不振奮,久而久之,人 體陰陽不平衡,抵抗力下降還容易產生疾病,這樣練習大成拳宗旨就被破壞了。在鍛鍊筋骨的過程中,呼吸會隨著筋骨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的,不必刻意去練呼吸,刻 意的去練反而效果不好。在正確的鍛鍊筋骨中呼吸會隨著筋骨的變化而變得均、細、深、長,直至腹式呼吸,毛、發呼吸,呼吸之彈力是自然形成的。只練筋骨不練 呼吸,呼吸反而會得到改變,刻意的練習呼吸,效果是根本達不到的。此可謂無為而治「不練自得」「無為而有為」。
七、關於鬆緊
大成拳中所指的「松」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緊」,在不失去「緊」的狀態下求得放鬆即為「鬆緊」。比如.在初站樁時,站樁是有要求的持樁,追求要求必定 要形成「緊」,久站就松下未了,松下來後指導者又提出新的要求,持樁者按照要求又會形成「緊」,久站自然又松下來了,指導者又提出新的要求……如此循環反 復,由淺到深,從簡至繁,最終實現大緊大松,用大力大松,鬆緊平衡。
「松中求緊, 緊中求松」,「鬆緊、緊松勿過正」,實際上是伸筋的過程,筋越拉越長,怎麼使勁拉都拉不緊了,把筋給拉到極限了,筋長了,這時的緊就是力。緊可以使人體變 成一個整體,「氣生於骨而連於筋」,只有練筋人才有可能形成「整」。人的各關節處是靠筋連接的。鬆緊是大成拳裡最基礎最關鍵的練習步驟,是否能入門關鍵在 此一舉。
八、關於虛實
「虛、實說」是大成拳訓練的一個蘋要琿念,是使拳術水平升華的關鍵環節。「虛中求實」、「實中求虛」是重要的訓練環節和方法。什麼是「虛中求實」?練 拳時面前無人似有人,這句話說的就是虛中求實,關鍵的是面前怎麼能讓他有人,不能憑空想像,要真的把它練出人來,眼前這個人與自己較力,這才是虛中求實。站樁時眼前是沒人的,通過正確的練習方法自然的產生身外有物,這個物總是和自己的力反方向運動,這是一個層次的虛中求實。試力練習也是一個人的練習,眼前 無人,站樁是不偏倚的,試力實際上是偏倚的,試力的練習目的是在偏倚中求實,每個動作路線中的任何一點都要求實。搭手訓練對面是有人的是實,在搭手練習中 要運用橫豎力,使自己的力向對手橫豎力轉換之處走便是實中求虛。通過以上的練習,只要功夫到,再站樁時真好像有人與自己搭手,自己用橫豎力的原則守中、用 中、奪中,這也叫虛中求實,也叫實中求虛。這是實中求虛堅實的基礎,這也叫技擊樁。技擊樁有了相當基礎後,實作中對方的雙手在我橫豎力的運用中已不起作 用,這時再看對方好像沒有雙臂,即便是有也好像只是「麻杆」,軟弱無力,此乃實中求虛是也。
練習中要求自己的力實,全身各關節各部位都有力叫力實,即力透三節,氣貫四梢。偏倚狀態下要實,路線所經過的各點都要有力就是實。搭手要實,對方的力作用在我方手臂上,我方要以渾身肌肉放鬆的基礎上用筋骨力與敵周旋為力實。我全身各關節、各部位的力都依輔在中線為實。
實是求虛的基礎,要想實中求虛必須自己在各方面都要實,這樣在對方一旦出現虛時,頃刻間我方的力就會自然流向對方虛點處。
大成拳的核心是鍛練筋骨(伸筋、縮骨),沒有筋骨的鍛鍊各種說法都不存在,筋骨鍛鍊好了,各種說法練起來也不是特別難的事。
需要說明的問題:
本文中「大成拳樁法原理」這句話不是王薌齋先生原話,王老先生在教授常志朗先生時曾反覆強調的問題,筆者認為實際上就是原理,故運用「原理」二字,不一定準確。
王老先生原話是針對志朗先生一個人說的,筆者的記錄是面向廣大讀者的,所以原話未必合適,有的話略作修改,但意思應該是王老先生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