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是萱草們開花的季節。
今年我第一次見到它們的花,是體育公園裡的金娃娃萱草;後來又見到了其他萱草。上周末在南海子公園,偶遇好幾片檸檬萱草(也就是黃花菜),很激動,因為它在北京的花壇裡是比較少見到的。
▲▼金娃娃萱草
▲▼兩個不同品種
▲重瓣萱草
你可能會發現,一些大媽會在公園的花壇裡摘萱草(多數是大花萱草)。當你告訴她們這個不能吃時,她們幾乎都不相信,認為你是騙她的。
然而,黃花菜是可以吃的!
▲檸檬萱草(黃花菜)
小時候,我家種了兩大片黃花菜,一片在村子西頭,一片在村子後面。
那個時候,經常會被迫摘「金金」,每天至少要去兩次,因為要確保摘下來的黃花菜是含苞待放的,還要儘量長到最大(在開花前1~2個小時內採摘)。如果採摘得過早,曬出來的黃花菜容易發黑,影響品質;如果摘得過晚,已經開花了,產量是會降低的。
▲要在花兒未綻放時採摘,不能帶梗
摘回來的黃花菜用水焯了或者餾一餾,然後曬乾,或拿到集市上賣掉或留下作為過年時的乾菜吃。
小時候的黃花菜是胡辣湯或其他菜湯必不可少的原料;長大了似乎只在木須肉或者老北京打滷面中才能吃到它。
▲前一陣土堆兒爹做的打滷面的滷,能看到黃花菜吧?
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從來沒有吃過鮮的黃花菜。
為什麼呢?那個時候不知道,現在知道了,是因為秋水仙素。
秋水仙素,是百合科植物所具有的生物鹼。高中生對它不會陌生,在必修2會講到,而且很多考題都會涉及。用秋水仙素來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是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誘導多倍體的方法。因為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導致正在分裂的細胞中的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的兩極,所以可以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
秋水仙素於1819年發現,1889年Pernice發現了它在有絲分裂中的作用[1],但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直到1937年,Blakeslee和Avery試探性地用秋水仙素處理曼陀羅的種子,獲得了87.5%的多倍體植株。[2]這一驚人結果使當時致力於多倍體研究的學者震動很大,各國育種工作者紛紛轉入這一研究領域。這也揭開了用多倍體方法培育新品種研究的序幕。人工誘導多倍體從1938年的41種迅速上升到1954年的471種,短短十幾年內獲得的多倍體數比植物界十幾萬年中自發產生的多倍體數還多。
▲▼關於1889年的文章
▲1937年論文截圖
▲1937年論文截圖
▲1937年論文截圖
對於人體來講,秋水仙素會刺激消化道,影響神經中樞(特別是呼吸中樞),所以,會引起噁心、嘔吐、體溫降低等中毒症狀,甚至會引起死亡。人只要吃下0.1~0.2毫克(相當於100克鮮黃花菜)就會中毒(史軍,2015)。而且秋水仙素還有一定的肝腎毒性,會影響肝臟和腎臟的功能,產生不可逆的損傷。
秋水仙素在很多百合科植物中都存在,萱草屬植物也不例外。
新鮮黃花菜含有少量秋水仙素,而且其花蕊中秋水仙素的含量遠高於花瓣中的(史軍,2015)。所以應該先製成幹品,經過高溫烹煮或炒制,才能食用。
如果你非要品嘗新鮮的黃花菜,那就把每一朵花漂亮的外衣剝開,把雄蕊全部摘除(可以去掉絕大多數秋水仙素),然後炒熟了再吃。你不要怪黃花菜對你下毒,怪只怪自己要吃人家。
但是,在橘黃、橘紅色的各種萱草中,秋水仙素的含量很高,哪怕在熱水裡燙了又燙,也不能食用。
所以,秋水仙素才會得意地宣布:有我在,你們就甭吃了吧!
參考文獻
[1] On the discovery of the action of colchicine on mitosis in 1889[J].Science,1949(110):692.
[2] A.F. Blakeslee and A.G. Avery.Methods of inducing doubling of chromosomes in plants by treatment with colchicine[J].the Journal of Heredity,1937:393~411.
相關閱讀
眉黛 花被 忘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