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距今1300多年前,日本人便開始以中國漢字為基礎,結合漢字造字的要素與原理,開始了國字的創造。之後,通過中日文化和貿易往來,日本國字也被傳到了中國。
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很多自己的地區方言,專屬於方言的漢字讀音有趣,字形跳脫,卻也鮮少為人使用。對於學習日語,研究和製漢語的人來說,比起艱澀的語法,也許獨特的字形、不同於標準語的音調更能激發學習的興趣。
執教於早稻田大學,被譽為「國字研究第一人」的笹原宏之教授,從小時候翻開《漢和辭典》的那一刻起,似乎就已開始累積對國字源源不斷的喜愛。
△ 笹原宏之,1965年出生於東京。早稻田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任文部科學省"常用漢字表"、法務省"人名用漢字"、日本國語辭典、日本國語教科書的編寫委員及幹事。著有《日本的漢字》《方言漢語》《漢字的歷史》等多部著作
知日: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漢字研究感興趣的?
笹原:小學五年級,大約10歲的時候,我在哥哥房間的書架上看到了一本《漢和辭典》。從我翻開這本辭典的一刻起,我就對書中各式各樣的漢字產生了興趣,它們有一種魅力讓我想要更加了解。
知日:你認為中文漢字和日文漢字有怎樣的聯繫?
笹原:中國的漢字傳到日本後開始日本化,有被直接拿來使用的,也有借用漢字表達日本原有事物意思的,還有改變字體後使用的。日本人還喜歡運用會意字的造字原理,創造出獨有的日本漢字。根據記載,這樣的漢字如「峠」「笹」「畑」「榊」「躾」「辻」等,有好幾千個。
△ 《日本書紀》平安時代抄本
而「鱈」字原本是日本在室町時代所創造的文字,卻被日本人漸漸淡忘,直至近代傳入中國後,在中國的菜單上反而經常看到簡化後的「鱈」字。
大概中國人也不知道其實「腺」字也是日本自造的漢字吧,這個字其實是在200年前的江戶時期由宇田川榛齋所創造的字。宇田川造「腺」字,取其「像湧出的泉水一樣的體液」之意,音同「泉」,中國則取發音同「線」。這個字的發音和意義原封不動地傳到了韓國和越南,現在仍在使用。
雖然日本人知道漢字是從中國傳入的,不過大部分人在寫日語的時候會認為漢字是日本文字的一個分類,在這一點上,日本和韓國、越南有著很大的不同。
△ 位於日本京都的漢檢漢字博物館·圖書館
知日:日本和中國一樣有許多方言,日本的方言漢字有什麼特色呢?有哪些有特點的字呢?
笹原:代表地名或者人名的方言漢字是地方方言的一大特色。「谷」(tani)在東日本的方言中的意思相當於低溼地中的山谷,用漢字寫成「渋谷」(しぶや),在衝繩方言中的「ぐすく」(gusuku)用漢字表達則相當於「城」的意思,等等。在北海道,阿伊奴語也與「札幌」等漢字相對應。
另外,在封建時代,和製漢語在日本各地被創造出來。作為姓氏的「草彅」(くさなぎ)中 的「彅」是秋田縣的方言漢字,而「蛯原」(えびはら)中的「蛯」則是北海道的方言漢字。
△ 浮世繪中練習漢字的場景
知日:日本現在假名更普及,對此有什麼看法?
笹原:片假名在表述外來語和俗語時雖然很方便,但是一旦使用過多,有些事物的意思就會變得不甚明了,而且閱讀起來也比較麻煩。所以片假名和漢字、平假名的平衡使用非常重要。就像「タラ」,用片假名寫出來就不知道是魚的名字還是植物的名字,寫成「鱈」就一目了然了。
知日:什麼是「幽靈文字」?這些字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笹原:「幽靈文字」是指在原來的文獻中並沒有記載,卻因為誤記而產生的那些文字。JIS漢字編碼* 中出現的「妛」就是其中的代表。原本有個地名,當中的字是「山」和「女」的合併字,但印刷時由於「山」和「女」中間的部分有些髒了,就被誤認成了一個點被印刷了出來,成了幽靈文字。
註:JIS漢字編碼指日本工業規格制定的漢字等文字的字符編碼
△ 漢檢漢字博物館·圖書館舉辦的「今年的漢字展」
知日:編纂《借用字漢字表現辭典》的意義是什麼呢?
笹原:日語中「銃」這個字除了讀作「zyuu」還能讀作「gun」。而 「大人」這個詞也有「daizin」「otona」等讀音。現在的小說、流行音樂歌詞和漫畫臺詞中,也出現了很多新生的借用字。和傳統借用字加起來,這次總計有兩萬六千多個例字被收錄到了辭典中。「ヒト」這個音對應的借用字大概就有50多個。更有甚者,在某首歌詞中,「悲観的現実主義者」這八個字的讀音為「otona」(與「大人」相同),這種情況的借用字也被收錄到了辭典當中。
知日:可以代表你自己的漢字是?
笹原:因為我在許多方面都做了各種各樣的研究,所以用一個字概括還是挺困難的。硬要說的話,大概是觀察、考察的「察」,考究、究明的「究」、調查的「査」、教育的「教」這些字吧。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