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和日本漢字有什麼不一樣?

2020-12-22 上遊新聞

早在距今1300多年前,日本人便開始以中國漢字為基礎,結合漢字造字的要素與原理,開始了國字的創造。之後,通過中日文化和貿易往來,日本國字也被傳到了中國。

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很多自己的地區方言,專屬於方言的漢字讀音有趣,字形跳脫,卻也鮮少為人使用。對於學習日語,研究和製漢語的人來說,比起艱澀的語法,也許獨特的字形、不同於標準語的音調更能激發學習的興趣。

執教於早稻田大學,被譽為「國字研究第一人」的笹原宏之教授,從小時候翻開《漢和辭典》的那一刻起,似乎就已開始累積對國字源源不斷的喜愛。

△ 笹原宏之,1965年出生於東京。早稻田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任文部科學省"常用漢字表"、法務省"人名用漢字"、日本國語辭典、日本國語教科書的編寫委員及幹事。著有《日本的漢字》《方言漢語》《漢字的歷史》等多部著作

知日: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漢字研究感興趣的?

笹原:小學五年級,大約10歲的時候,我在哥哥房間的書架上看到了一本《漢和辭典》。從我翻開這本辭典的一刻起,我就對書中各式各樣的漢字產生了興趣,它們有一種魅力讓我想要更加了解。

知日:你認為中文漢字和日文漢字有怎樣的聯繫?

笹原:中國的漢字傳到日本後開始日本化,有被直接拿來使用的,也有借用漢字表達日本原有事物意思的,還有改變字體後使用的。日本人還喜歡運用會意字的造字原理,創造出獨有的日本漢字。根據記載,這樣的漢字如「峠」「笹」「畑」「榊」「躾」「辻」等,有好幾千個。

△ 《日本書紀》平安時代抄本

而「鱈」字原本是日本在室町時代所創造的文字,卻被日本人漸漸淡忘,直至近代傳入中國後,在中國的菜單上反而經常看到簡化後的「鱈」字。

大概中國人也不知道其實「腺」字也是日本自造的漢字吧,這個字其實是在200年前的江戶時期由宇田川榛齋所創造的字。宇田川造「腺」字,取其「像湧出的泉水一樣的體液」之意,音同「泉」,中國則取發音同「線」。這個字的發音和意義原封不動地傳到了韓國和越南,現在仍在使用。

雖然日本人知道漢字是從中國傳入的,不過大部分人在寫日語的時候會認為漢字是日本文字的一個分類,在這一點上,日本和韓國、越南有著很大的不同。

△ 位於日本京都的漢檢漢字博物館·圖書館

知日:日本和中國一樣有許多方言,日本的方言漢字有什麼特色呢?有哪些有特點的字呢?

笹原:代表地名或者人名的方言漢字是地方方言的一大特色。「谷」(tani)在東日本的方言中的意思相當於低溼地中的山谷,用漢字寫成「渋谷」(しぶや),在衝繩方言中的「ぐすく」(gusuku)用漢字表達則相當於「城」的意思,等等。在北海道,阿伊奴語也與「札幌」等漢字相對應。

另外,在封建時代,和製漢語在日本各地被創造出來。作為姓氏的「草彅」(くさなぎ)中 的「彅」是秋田縣的方言漢字,而「蛯原」(えびはら)中的「蛯」則是北海道的方言漢字。

△ 浮世繪中練習漢字的場景

知日:日本現在假名更普及,對此有什麼看法?

笹原:片假名在表述外來語和俗語時雖然很方便,但是一旦使用過多,有些事物的意思就會變得不甚明了,而且閱讀起來也比較麻煩。所以片假名和漢字、平假名的平衡使用非常重要。就像「タラ」,用片假名寫出來就不知道是魚的名字還是植物的名字,寫成「鱈」就一目了然了。

知日:什麼是「幽靈文字」?這些字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笹原:「幽靈文字」是指在原來的文獻中並沒有記載,卻因為誤記而產生的那些文字。JIS漢字編碼* 中出現的「妛」就是其中的代表。原本有個地名,當中的字是「山」和「女」的合併字,但印刷時由於「山」和「女」中間的部分有些髒了,就被誤認成了一個點被印刷了出來,成了幽靈文字。

註:JIS漢字編碼指日本工業規格制定的漢字等文字的字符編碼

△ 漢檢漢字博物館·圖書館舉辦的「今年的漢字展」

知日:編纂《借用字漢字表現辭典》的意義是什麼呢?

笹原:日語中「銃」這個字除了讀作「zyuu」還能讀作「gun」。而 「大人」這個詞也有「daizin」「otona」等讀音。現在的小說、流行音樂歌詞和漫畫臺詞中,也出現了很多新生的借用字。和傳統借用字加起來,這次總計有兩萬六千多個例字被收錄到了辭典中。「ヒト」這個音對應的借用字大概就有50多個。更有甚者,在某首歌詞中,「悲観的現実主義者」這八個字的讀音為「otona」(與「大人」相同),這種情況的借用字也被收錄到了辭典當中。

知日:可以代表你自己的漢字是?

笹原:因為我在許多方面都做了各種各樣的研究,所以用一個字概括還是挺困難的。硬要說的話,大概是觀察、考察的「察」,考究、究明的「究」、調查的「査」、教育的「教」這些字吧。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中文漢字和日文漢字有什麼不一樣?
    早在距今1300多年前,日本人便開始以中國漢字為基礎,結合漢字造字的要素與原理,開始了國字的創造。之後,通過中日文化和貿易往來,日本國字也被傳到了中國。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很多自己的地區方言,專屬於方言的漢字讀音有趣,字形跳脫,卻也鮮少為人使用。
  • 今年日本年度漢字為「密」,漢字文化圈今年都有什麼字?
    年的年底,各大機構都會選出當年的「年度漢字「,2020年也不列外。被疫情所影響的2020的年度漢字是什麼呢?昨天日本宣布了代表今年年度的漢字的結果那就是——密。同年川普訪日,會見了被北朝鮮綁架的人質家屬,讓日本國民再次重審了這一問題此外,和18年一樣,17年日本也有多地受到災害滋擾。
  • 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比韓語中的多?漢字在日本和韓國經歷了什麼?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有漢字,然後才有了「漢字文化圈」。然而,「漢字文化圈」裡的國家和地區對漢字的認識和感情卻是十分的複雜,尤其是日本和韓國。日語與漢字在歷史上,中國周邊的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家都屬於中華文化圈。早期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所處時代文化落後,有語言卻沒有文字。然而,同時期的中原華夏的文字體系早已完善,甚至可以說十分發達。
  • 一個漢字讓日本人淚流滿面 探京都漢字博物館
    新華社東京5月18日電(記者馬崢 王可佳)漢字迴轉壽司是什麼「味道」?用身體能否表達漢字?四字成語你能填對幾個?如今的漢字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如何書寫?在日本第一家漢字博物館內,人們可以在各種有趣乃至「神秘」的體驗中感受漢字的無窮魅力。
  • 細說漢字:八卦是最早的漢字?日語和漢字?聲調、舞蹈和節奏?
    豎直就是雖然這個世界有很多的類別,但都可以溝通串聯起來。就像一個大樓,雖然有很多樓層,但是我有電梯,通過這個電梯我可以到達各個樓層。豎就像電梯一樣,把各個類象串聯起來,它代表的就是溝通天地、溝通各個層次的能力,就是實證。不僅八卦裡的這一橫,具有重大的意義,這個「豎」的發明,也在我們中國有著核心的意義。所以,我們看漢字,儘管最初的漢字是類象的,畫個圖,比如「山」字,畫一個山的圖像就是山。
  • 日本文字為何和中國漢字非常像
    公元前108年,漢武大帝平定朝鮮半島,漢字可能已經傳入了朝鮮。在公元3世紀的晉朝時期,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國的漢宗室之後-博士王仁將《論語》和《三字經》漢字傳入日本。靈巖郡百濟國遺址在漢字傳入之前,日本沒有文字,處於「口口相傳」蒙昧階段,使日本在彌生時代實現了從野蠻到文明的跨越。唐朝時期,中國國力空前強盛,漢字的進一步傳播推廣到東南亞地區,漢字在日本進一步普及。
  • 漢字在日本人心中有多高級?日本年輕人:不用假名全用漢字高大上
    所以,漢字在日文中一直是高級的存在,就是因為這樣,日本年輕人才會覺得使用全部都是漢字的「偽中國語」很高大上,很酷。 還有一個原因,跟日本去漢字化的舉措有關。 二戰前,漢字在日本有絕對的地位。甚至不只是漢字,「漢語」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就連花邊小報都要加兩句中國流行語趕時髦。
  • 讓日本人放棄漢字到底有多難?| 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01
    漢字就此切入皇室血脈,用於達官貴人的書面交流。△ 皇太子菟道稚郎子宇治墓,牌子上幾乎都是漢字公元7世紀,百濟學者的間接講授對日本皇室已經不夠用了。 天皇向中國特派「遣隋使」「遣唐使」,直接吸取先進文化。而百濟國和高句麗的滅亡,又為日本列島增添了一大批懂漢字的移民。
  • 為何日本很多字和漢字很像,難道是漢字演變的?網友:肯定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中國人為了提高生活質量選擇去很多地方去旅行,在國內旅遊很方便,我們走到那也不會迷路,也不會因為文化或者文字不同對我們的旅遊生活產生什麼影響,可是近年來許多遊客選擇去國外旅遊,他們不懂什麼外國語言,也不懂當地的文化,但是他們還是很樂意去,他們就不會感覺不方便嗎?
  • 日本教授稱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日本網友怒斥,真相讓他們心碎
    不過這些都不算什麼,要說到日本受到我國文化最深的還得是文字,文字對於一個民族是非常重要的,它畢竟是記錄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化傳承必不可少的東西,不過對於日文是不是起源於我國,是不是真的是由我國漢字演變而來的,學術界還是有不少正義的,我國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日本的演變跟我國漢字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說日文就是起源於我國漢字。
  • CCTV新聞都讀錯過的日本漢字,為什麼長得一樣卻是兩個不同的字
    大熊貓「彩浜」有人會問了,這個「浜」字漢語裡不就是讀「bāng」麼?這有什麼疑問啊?你去翻新華字典,難道字典上白紙黑字還錯了?首先說答案,這個在中文漢語裡寫作「浜」讀作「bāng」的字在日文裡讀「はま(hama)」,其對應的中文漢字是「海濱」的「濱」。你也許知道有個日本歌手叫「濱崎步」吧,什麼你不知道?那你至少也聽過日本有一個城市叫「橫濱」吧。沒錯,「濱崎步」和「橫濱」在日文漢字裡的寫法就是「浜崎あゆみ」和「橫浜」。
  • 日本人為什麼沒有放棄漢字?
    漢字東渡和東亞其他民族一樣,日本的先民在接觸漢字之前並沒有書面語,身居東亞最邊緣的島嶼,日本文明也久在蒙昧之中。通過對大量出土文物和遺址的深入研究,日本考古學家認為,彌生時代的跨越根本在於中國秦漢時期的移民入島。他們帶來了大陸先進的農耕文明,給日本列島帶入全新氣象。彌生時代對應的正是中國的戰國末年-秦-漢可能有大量人口因戰亂而前往日本
  • 訪談︱姜建強:漢字在日本的命運
    用片假名書寫訓讀,帶來的一個巨大發明就是出現了漢字與片假名的混合文。而在另一方面,萬葉假名又誕生出另一種省略形的平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由於用於支撐文字的思想是不同的,所以它們的文字表記也不一樣。片假名採用了漢字的一部分,平假名則是在整體上崩潰了漢字。在平安時代,平假名一般是女性使用。當時女性讀漢文、寫漢文就有不遜之意和臭美之意。但男性與女性通信的時候,也用平假名。
  • 漢字到了日本有哪些變化
    起初,日本的漢字使用多見於當時朝內處理公事、歷史記錄等公務來往。7世紀,日本開始全盤學習中國文化,儒教、佛教、道教等思想和宗教典籍大量傳入,漢字作為典籍文獻的媒介被大量使用。之後日本先後向中國派遣了「遣隋使」和「遣唐使」,加上此時期新羅統一朝鮮,大量的移民移居日本,使得漢字的使用更加頻繁,整體提升了日本的漢語水平,令日本社會進入高速發展。
  • 日本教授: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日本網友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但對於日文是不是起源於我國漢字,中日雙方都有著爭議,畢竟文字是記錄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承認日文發源於我國,那就相當於承認了日本的文化都是源於我國。日本教授: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近日,有日本教授在一個節目中稱,日文的漢字、平假名、片假名起源於中國,這在中日兩國都引起了爭議,甚至有日本網友罵其為「日奸」。
  • 世界上有哪些國家用中國漢字?新加坡和日本至今還在用?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漢字,是世界上表達能力最強的文字之一,漢字也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數千年來對我國的文明傳承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由於在不同的時期,國土的變化和人員的遷移,要把我國的漢字帶到了海外的很多國家。現在我們就來看一下在國外有哪些國家曾經使用,或者是現在還在使用漢字的。
  • 日本崎嶇的廢漢字之路
    中國人到日本旅遊,經常有種熟悉感,很大原因來自隨處可識的漢字因日本最早的文字源於中國,這導致其古籍或古代,乃至近代侯文的公文、書信體基本皆以漢字寫成,不過由於古代漢文經典的文言文極為難解,漢字筆畫又多,這對於當時連文字都不曾有過的日本人來說,非常難學,這就間接造成了只有不差錢的皇族、貴族階層能夠識字並書寫,而大部分民眾均因無條件學習而成為漢文文盲的結果。
  • 日語中為什麼有很多漢字?含義和中文一樣嗎?
    日本早期只有發聲系統是健全的,並沒有文字書寫方法,為什麼日語中有很多漢字呢?因為日語文字是藉助中國漢字改造而成的,日本接觸中國漢字的途徑很多,最早是中國僧侶帶著經書去到日本,把中國文字留在日本的,這些文字的引進,不僅組成了日本文字的主要骨架,也完善了日語的發音,很多日本字的發音都是根據中國僧人的發音而造的。唐宋時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巔峰,大批量遣唐使造訪,所以現在日語的很多發音還帶有唐音和宋音。
  • 視界 | 為什麼日本沒有像韓國一樣廢除漢字?日本人那樣說——
    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韓國、日本,以及越南等國都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員。此前曾經介紹過,韓國執意廢除漢字,已讓民眾嘗到不少苦頭。其實,不只是韓國。越南也是一個想極力擺脫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相比之下,同為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日本人卻能坦然接受自己被中國影響的事實,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美國「問與答網站」Quora上,有網友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 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日本教授認同了這一看法,日本網友心碎一地
    不過這些都不算什麼,要說到日本受到我國文化最深的還得是文字,文字對於一個民族是非常重要的,它畢竟是記錄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化傳承必不可少的東西,不過對於日文是不是起源於我國,是不是真的是由我國漢字演變而來的,學術界還是有不少正義的,我國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日本的演變跟我國漢字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說日文就是起源於我國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