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唐詩中很少犯此詩病

2020-12-22 老街味道

前言

前幾天回答了一個關於古詩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樓》的問題。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是漢代《古詩十九首》之一,不過,很多人閱讀這首詩的時候,會發現這兩句詩有點怪,似乎跟唐宋以後的五言詩不太一樣,卻說不出為什麼?

仔細閱讀這首詩,會發現有兩點區別,和唐詩有所不同。這種差別,其實從南北朝齊梁時期就開始形成了。先看一下這首詩的全貌: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一、上尾

在齊永明時期,出現了以沈約、王融為代表的永明體詩人,他們研究四聲八病,對詩歌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影響。

《西北有高樓》這首詩中,有一個「詩病」在南北朝齊梁以後就比較少見了,就是四聲八病中的一種:上尾。

日本空海和尚《文鏡秘府論》中,記錄了當年他作為遣唐使所學到的唐朝詩學理論,在這本書中,詳細講解了四聲八病。

空海曾經專門拿這兩句詩作為例子,來解釋什麼是上尾:

上尾詩者,五言詩中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 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第五字是:樓,第十字是:齊。這是一種詩病。

1、避免上尾-不同聲

沈約等人所說的四聲有平、上、去、入。樓、齊,都是平聲,所以就是同聲。這種情況被稱為:上尾。是八病中的第二種病。

不僅僅這首詩有此病,在齊梁以前的詩中,上尾現象非常普遍:

或云:如陸機詩曰:「衰草蔓長河,寒木入雲煙。」(「河」與「煙」平聲。)此上尾,齊、梁已前,時有犯者。《文鏡秘府論》

不過, 齊梁以後的詩人如果還會出現上尾,就會被其他人認為是個門外漢,不懂作詩:

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文鏡秘府論》

我們如果注意觀察齊梁以後、乃至唐朝以後的詩,就會發現詩人們大多會避免上尾之病。例如

沈約《昭君辭》:

朝發披香【殿】,夕濟汾陰【河】。於茲懷九逝,自此斂雙蛾。沾妝疑湛露,繞臆狀流波。日見奔沙起,稍覺轉蓬多。胡風犯肌骨,非直傷綺羅。銜涕試南望,關山鬱嵯峨。始作陽春曲,終成苦寒歌。惟有三五夜,明月暫經過 。

第一句結尾:殿,是去聲;第二句結尾:河,是平聲。包括後面的詩句都是如此單數句都是仄聲,雙數句都是平聲。

詩聖杜甫的絕句《歸雁》:

東來萬裡【客】,亂定幾年【歸】。腸斷江城雁,高高正北飛。

第一句結尾客,是入聲,第二句結尾歸,是平聲。第三句雁,是去聲,第四句飛,是平聲。

又如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是一首長篇五言古風:

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第一句結尾:死,是上聲,第二句結尾:身,是平聲。後面的單數句,聽、日、卷都是仄聲,陳、賓、神是平聲。

2、避免上尾-同聲如何避免上尾

但是第一句也有同聲的,那怎麼辦呢?空海和尚也記錄了:

唯連韻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也。《文鏡秘府論》

也就是第一句押韻的話,就不是上尾了。例如沈約的《日出東南隅行》:

朝日出邯【鄲】,照我叢臺【端】。中有傾城豔,顧景織羅紈。延軀似纖約,遺視若回瀾。瑤裝映層綺,金服炫雕欒。幸有同匡好,西仕服秦官。寶劍垂玉貝,汗馬飾金鞍。縈場類轉雪,逸控寫騰鸞。羅衣夕解帶,玉釵暮垂冠 。

第一句結尾:鄲,第二句結尾:端 ,兩個字同聲,但是押韻,就不是上尾了。懂格律詩的朋友知道,格律詩第一句如果是平聲結尾,必須要押韻。所以說注意四聲八病的永明體是格律詩的雛形,直接影響到了唐朝的形成。

例如杜甫五律《房兵曹胡馬詩》:

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驍騰有如此,萬裡可橫行。

名,首句平聲,押韻。

古體詩也大多如此,例如李白《靜夜思》,首句光,押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齊梁以後的詩人特別注意避免上尾,當然也會有不在意的詩人,例如李白的《秀華亭》

遙望九華【峰】,誠然是九【華】。蒼顏耐風雪,奇態燦雲霞。曜日凝成錦,凌霄增壁崖。何當餘蔭照,天造洞仙家。

【峰】、【華】同聲但是不押韻。

二、韻腳與韻部

漢朝人的發音,到了隋唐時,有了一些變化。漢朝押韻的字,在隋朝就不一定押韻了。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來: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齊【上平八齊】

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階【上平九佳】

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悲【上平四支】

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妻【上平八齊】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徊【上平十灰】

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哀【上平十灰】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稀【上平五微】

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飛【上平五微】

用平水韻來分辨,可以看出,有【上平八齊】【上平九佳】【上平四支】【上平十灰】【上平五微】五個韻部。

古體詩是可以換韻的,但是根據換韻的規律,可以看出至少前面八句肯定沒有換韻。但是前8句仍然有三個不同的韻部:【上平八齊】【上平九佳】【上平四支】。

在隋朝以後,不換韻的詩中,這三個韻部不會同時作為鄰韻而通押。

王力先生總結鄰韻時說:

「支、微、齊」為一類,「支微」較近,它們與「齊」較遠。

...

「佳、灰」為一類。《漢語詩律學》

可見,這五個韻部在南北朝以後不同時作為鄰韻。

平水韻是從隋朝的《切韻》承續而來,基本可以看出,這五個韻部的字在漢朝時,還是可以通押的。

三、詩之寄託

柳宗元有一首五絕《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借歌詠江中漁翁,來寄託自己孤傲而失意情感,未必是寫實景。而這首《西北有高樓》也是如此。很多人認為這是詩人虛擬的境界,通篇比興寄託。

詩中有兩個人物,一個是樓下的聽歌之人,一個是樓上的弦歌者。弦歌者是一個思婦的形象:杞梁妻。

但是這兩個人,其實是同一個人的兩種狀態。樓下的人是自己,樓上的人也是自己。

古人常用思婦比喻懷才不遇的賢士,詩人用聽者的角度刻畫了一個缺少知音的另一個自己。憐惜他人,正是憐惜自己。而這個「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的杞梁妻形象,才是真實的詩人心靈寫照。

結尾處,二者合為一體,但是,又能飛往何處呢?

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古詩十九首中,寫得最多的就是遊子與思婦的題材,反應了底層知識分子的失意、彷徨與痛苦。語言淺顯而情真意切,善於使用比興與寄託手法,對於後人的詩歌創造影響深遠。

曹植《七哀詩》前四句就是對《西北有高樓》的化用: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結束語

南北朝以前的詩, 讀起來感覺和唐宋詩不同,上尾和韻腳的變化是兩個常見的原因。《文鏡秘府論》中,提到的「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出自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前八句中,每兩句一換韻。兩句都押韻,所以避免的上尾。但是第9、10句,又有上尾之病: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發現了嗎?9、10、11、12,這四句為一組韻,但是翻了上尾之病。上尾並非僅僅出現在一首詩的前兩句。

@老街味道

舊體詩創作小知識,一篇短文10分鐘,看懂古韻與新韻的區別

身輕一鳥過 詩聖杜甫一個字 難煞歐陽修和梅堯臣

觀宋填詞114 鄰雞不管離懷苦 黃公度暗諷秦檜如打鳴公雞

相關焦點

  • 古詩詞創作最忌諱的是什麼 有些詩病如果犯了 表示您還沒有入門
    八病並沒有都被後人認可,不過平頭和上尾還是要特別注意 。 1、平頭 平頭詩者,五言詩第一字不得與第六字同聲,第二字不得與第七字同聲。同聲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聲,犯者名為犯平頭。平頭詩曰:「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如此之類,是其病也。)
  • 國學經典|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關山月》由李白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詩人筆力渾宏,又有很大的提高。詩的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徵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後四句寫徵人望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這末了四句與詩人《春思》中的「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同一筆調。而「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又與王昌齡的「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同步。
  • 有三個辦法試一試
    假如題主的這首詩,使用平水韻中的【東】韻,那麼不妨把這個韻部中常用的字先羅列出來:東同童僮銅桐峒筒瞳中[中間]衷忠盅蟲衝終忡崇嵩[崧]菘戎絨弓躬宮穹融雄熊窮馮風楓瘋豐充隆窿空公功工攻蒙蒙朦瞢籠朧櫳嚨聾瓏礱瀧蓬篷洪葒紅虹鴻叢翁嗡匆蔥聰驄通棕烘崆..
  • 書城大家 | 陳尚君:《全唐詩》中的偽詩與偽好詩
    我想借這個意思講一些偽詩中的好詩。在此之前,先和大家講《全唐詩》是怎麼成書的,為什麼《全唐詩》裡有大量的偽詩。「《全唐詩》中的偽詩與偽好詩」,這個題目涉及學術研究和文學品鑑根本的不同。研究學問要求實辨偽,而文學品鑑講究藝術精湛。這兩者看似理所當然,其實是各行其是,各有道理。如果一位學術名家講解唐詩,所欣賞的恰是一首偽詩,不免留下笑柄。
  • 關於律詩的八病
    八病,是指詩歌創作中聲韻搭配不當帶來的八種弊病。八病之說,本著「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的原則,是針對齊粱體的五言詩中要避免的聲律缺陷而言的。唐代近體詩是在齊粱體詩歌的基礎上產生的,探討八病與唐代近體詩的關係,對於詩律理論來說,很有必要。特別是在唐代格律詩成熟之後,再看齊粱時代的八病說,對它就會有一個更全面深刻的認識。
  • 沈德潛的《唐詩別裁集》,對李商隱詩的獨特定位
    重訂本依然在繼承前代尊 崇盛唐詩的前提下,又兼顧各體,對晚唐各家詩有 所增加,入選詩前十名中,中晚唐佔據六席之地, 顯示了沈德潛晚年對中晚唐詩及詩家的重新關 注。李商隱作為晚唐詩的一宗,自然是其關注的 不可轉點。
  • 唐詩有多美?都在這310首唐詩裡
    人一生所有的經驗,都可以在唐詩裡找到對應的詩句。當你穿越生命中的萬水千山,你會發現,有一首唐詩正在前面靜靜等著你。 在我國,再沒有一本書比《唐詩三百首》影響更大了。
  • 葛景春 | 詩酒風流——試論酒與酒文化精神對唐詩的影響
    摘要:唐詩中有 6 0 0 0多首詠酒及與酒有關的詩 , 酒中或酒後創作的詩數量更多。酒是促進唐詩創作的一個重要因素。縱酒賦詩是唐代詩人的生活風氣也是一種令人注目的文化現象 , 詩酒風流是唐人的重要文化觀念。唐代的酒文化精神在唐詩中有充分的體現。酒對唐詩創作的影響 , 有兩個層面 , 一是酒對詩人生理影響的物質層面 , 一是酒文化精神對詩人心理影響的精神層面。
  • 自得其樂之二唐詩
    氣喘籲籲地爬上高樓,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腳底陡然生風。興致勃勃地登上山頂,縱目遠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蕩然於胸。老友相送不忍離別,勸君更進一杯酒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咱們其實沒離得很遠。在外打拼的遊子誰最牽掛?一首遊子吟道出了遊子的心聲: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喜歡李白,因為李白才華橫溢,鍾情率真,放蕩不羈,豪俠仗義。
  • 【一葦說詩】高福林||怎樣才能寫好詩⑱——格律詩創作之禁忌
    文/高福林「詩病(四聲八病)」說起源於齊梁,加之有唐以來各朝代對詩創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禁忌」,當代人把這些匯總以後,「詩病」和「詩忌」也就自然形成了。詩源遠流長,唐朝是中國詩的珠穆朗瑪,後來走了下坡路。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各種要求和禁忌不斷的累積,越來越多越嚴,似乎這樣創作的詩才會完美。
  • 為你選詩,為我抄詩,唐詩裡有「錢楊」最美的事
    比如,社科院文學研究所選注《唐詩選》裡杜甫選了71首,白居易選了30首;本書中杜甫卻選了174首,白居易選了184首。相反,李白在《唐詩選》選了64首,本書卻只選了23首。錢鍾書還選了像唐明皇、則天皇后、江妃、章懷太子等非詩人的作品,以及像韓愈《嘲鼾睡》、曹著《與客謎》這類有趣味性而無思想性的作品。錢鍾書曾說:「唐詩、宋詩,亦非僅朝代之別,乃體格性分之殊。
  • 喝100斤都不醉的酒蒙子,竟是唐詩的祖師爺?讀完這首詩我信了!
    說起唐詩,其實我們最常見的就是五言詩和七言詩,這些被稱為近體詩,有嚴格的格律和平仄要求,而這裡面又分絕句和律詩,絕句一般是四句,有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唐詩題材。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到這裡你可能會說杜甫是不是律詩的「祖師爺」呢?
  • 思想隱士熊逸帶領你深挖唐詩中言外之意,感受其所蘊含的人生滋味
    現代的人,很少人能夠寫出唐朝時期那些的古體詩了,但好在有很多人還是願意去背誦唐詩,去感受那份詩意,也有人願意為大眾解讀那些曾經膾炙人口的詩句,帶領我們去品味唐詩。知道熊逸這個名字,是因為羅胖子。不止一次地聽到他在自己的節目中誇讚熊逸,為此還在羅胖子的大力推薦下去拜讀了一本熊逸所寫的《春秋大義》。
  • 隱藏在唐詩宋詞裡的明月,月光有多亮,思念就有多長
    古往今來,人們把月亮的陰晴圓缺比喻成人的悲歡離合 ,寫出了許多優美動人的詩篇,唐詩宋詞裡的月光更是輝煌了人間。李白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讓我們感受到童心的可愛;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長詩中月亮千姿百態,美不勝收,被譽為「孤篇壓全唐」的頂尖佳作;白居易「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道不盡人世滄桑……
  • 詩路掇英 | 「子猷訪戴」典故在「剡」字唐詩中的運用匯析
    剡溪流經的區域為剡中,指唐時越州剡縣一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450多位唐代詩人曾沿剡溪一路遊走,或淺吟,或狂歌,寫下了1500餘首膾炙人口的詩篇。但有哪些詩人入越訪剡之後留下了帶「剡」字的唐詩?據筆者編著的《剡字唐詩集評》一書統計,有80位傑出的唐代詩人,創作了150首(含一殘句)的「剡」字唐詩。從一個「剡」字,可以觀止唐代詩人戀上「浙東唐詩之路」的剡緣剡情剡韻。
  • 唐詩中的農耕文明,有我們已丟失的泥土氣息、人與人的溫度|周末讀詩
    在萬物有序的代謝輪迴中,生活是天長地久的。此二句寫景,「野老」等句雖寫人,但也是詩人與我們所見之景。而所有的寫景,實則都是抒情。謂之寫景亦可,謂之抒情亦可。眼前景,心中情。接下來,我們看見「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實在很尋常很親切。這就是村落的原生態,原汁原味的生活,有泥土的氣息,有人與人的溫度。
  • 一首悼亡詩,通篇都是白話,卻是唐詩中精品中的精品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名聲在當時就已經很有名聲,而經過很多人的推薦,他終於如願以償,到了宮中,只可惜最終被賜金放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