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縣令掌管一個縣,當時一個縣有多少官員?

2020-12-26 鮮花暢談歷史

縣級,作為我國古代最基層的行政管理單位,其各項制度在明清時期日益規範和成熟。

要說一個縣有多少官員,就要對官員有個明確的定義。官員應該是由朝廷任命,經吏部考核的在編行政人員。

明清時期一個縣的官員大致上有六人,即知縣、縣丞、主簿、教諭、典史和巡檢。

知縣

知縣是一個縣的一級主官,官級為正七品,當然也有京城的縣令為正六品的。知縣作為縣裡的最高行政長官,負責全面工作,包括稅收、刑獄、救災、農桑、治安、教育等各個方面。

縣丞

縣丞是知縣的副官,相當於二把手,官級為正八品。分管全縣的檔案文書、倉庫糧馬、賦稅徵收等工作。

主簿

主簿是知縣的佐官,又稱為書記,其官級為正九品。主管全縣的人口戶籍和文書辦理事務,相當於秘書類工作。

教諭

教諭是負責教育的學官,官級為正八品。明清時期在各縣都設有縣學,是縣裡的最高教育機構。縣學設有教諭一人,訓導多人,負責縣裡生員學習和孔子祭祀等事。教諭實行雙重管理,既直接受命於省裡的學政,又要接受知縣的領導。

典史

典史又稱為縣尉,官級為從九品。負責全縣的治安和監獄的管理。

巡檢

明清時期,在各交通要道和關隘都設有巡檢司,歸屬縣令管轄。巡檢司長官為巡檢,官級為從九品。負責抓捕盜賊和設卡盤查。

需要說明的是,縣裡的官員人數也不是固定的,其中知縣、縣丞、主簿和典史基本上是標配,其他官員在明清時期或不同地方會各有不同。

一個縣裡除了上述官員外,還有為數眾多的胥吏和雜役。

六房書吏。縣衙裡仿照朝廷六部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房,負責對應的相關事務。六房書吏沒有俸祿,只能靠一些其他服務費用維持生計。三班衙役。三班衙役人員眾多,是具體的執法人員。三班即皂班、快班和壯班。皂班負責知縣升堂時站崗和行刑等;快班負責抓捕人販、勘察取證和解押囚犯;壯班負責看守監獄、維護治安。

除了這些雜役,縣裡還有師爺、仵作、醫官、轎夫等眾多人員。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個縣裡事務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人員眾多。有的小縣有幾百人,大的縣裡可能會有上千人。但是真正的朝廷命官僅有知縣、縣丞、主簿、典史等數人而已。

相關焦點

  • 古代的一個縣有多少官員?如何管理全縣幾十萬百姓?
    那麼,古代的「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縣」與「郡」之間的相互統屬關係是如何轉變的,一個縣有多少官員,一個縣的官員是如何管理百姓的,是不是管理幾十萬百姓呢?縣制的起源「縣」,在未作地方行政單位之前,與「懸」為同一個字。即懸掛、聯繫的意思。西周時期,周王的食邑叫王畿或國畿,畿內的土地與周王緊緊「聯繫」在一起。《說文》「縣」字解,曰:「天子畿內,縣也。」
  • 古代「知縣」和「縣令」一樣嗎?兩者差一個字,卻有天壤之別
    很多人有這樣一個疑問:古代的知縣和縣令什麼區別?雖然從表面上就是一個字的差別,但是背後差別非常大。縣令起於春秋楚國,消逝於北宋春秋時期,楚國滅了權國之後,將這個小國改為了縣,這裡的王成為了縣尹。戰國時期,很多地方成為了縣,這個時候就不叫縣尹了,而是叫縣令。這個時候的縣令權力比較大,地位比較高,由君王管理,事物直接向君王稟告,對君王負責。秦朝統一後,破除分封制,改用郡縣制,縣成為了郡的下屬管轄範圍,縣令在這個時候受郡守管理,權力相對被削弱了。
  • 明清兩代的香河縣令
    在古代書籍戲劇中,常出現縣令這一稱謂,又稱知縣。即治理一縣地方的七品官。這做為我國封建時代統治一縣的官吏,歷代稱謂略有不同。秦漢時,轄萬戶以上的縣官稱縣令,轄萬戶以下的縣官稱縣長。唐以後,這一職位統稱縣令。
  • 古代一個縣需要養活多少官員和衙役?
    古代的一個縣衙需要供養多少人,不說不知道,一說肯定會嚇一跳的。不信您看完再吐槽!古代的縣政府的人員也是像現代一樣由國家幹部、合同工、臨時工和「隱形人」組成,以清朝為例:一、公務員首席公務員:知縣(首府知縣,六品;一般知縣,七品)一名,即「正印官」,或者「正堂」。
  • 為何古代數量很少的官吏就能治理一個縣?專家:我們陷入了誤區!
    他們的工作就是協助官員執行朝廷下達的命令,處理一個縣裡面出現的任何問題,從而保障一個縣的正常秩序的維持。 按照明清時期的官員制度,一般普通的地方縣令都是七品官,州府省會的地方縣令是六品官,京城縣令可能會由某個王親貴族直接擔任了。
  • 小縣官、大權力,聊一聊古代一縣主官的變遷、職能和考核
    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口流失太嚴重,流動性也很大,區分就沒這麼嚴了,「縣長」這種稱呼逐漸消失,統稱為縣令。 值得一提的是,秦漢時期是兩級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也就是說,中央政權之外就是郡和縣,沒有省、道、府、州這些劃分,縣令的長官是郡守,然後就是中央,可想而知那時的縣令有多大的權力。
  • 古代一個縣城到底有多大?一個縣的人口有多少?
    導語:現代的地級可劃分為省、市、縣、鎮、村,但是在中國古代時期基本分為州、府、縣、村。我們看影視劇中常聽到知府、縣令,其實這樣的官位相當於今天的市長、縣長。但是古時的縣在各個朝代都是不同的。現代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縣城發展的迅速,人口也繁多,有些縣城已經達到了百萬人口,那麼中國古代的縣有多大呢?縣城有多少人口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 「知縣」和「縣令」有何區別?只有一字之差,地位卻天差地別
    古時制度是中央集權式,君王想要完全控制國家命脈,但都比較困難,官員的一面之詞可以掩蓋所有罪行,所後來有了監察御史等官職,督促官員的日常辦公行為。皇上安排去縣的官員一般都被稱為縣令,然而古代還有一種官職稱為知縣,這兩種官職僅僅相差一字,卻有天壤之別,究竟是什麼區別?
  • 一個清朝縣令的自述:我太難了,整個縣城就我一個公務員
    在清朝官場政治中,一個縣令是最低職位的官銜,普通的縣也就是我們說的七品芝麻官,大一點的縣可以高配的六品。 如此重要的縣令本應該受到朝廷的重視和優待,但實際上在清代,一個縣令是非常難幹的,甚至是有些悽慘,作為一個國家最底層的官員,清朝的一個縣令真實的生活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呢?
  • 一個縣令的1635 | 故事
    屬下的一個緊急報告,讓他立即放下碗筷:「流寇」接近城下!「流寇」來襲的傳言終於成為現實。為此,他已經在惴惴不安中準備了半年。此前一年六月,在溧水縣做了六年「教諭」(明清時期縣一級政府負責教育工作的官員)的吳世濟,被任命為鳳陽府潁州太和縣新一任縣令。能夠獲得升遷自然是一件喜事,可吳世濟卻一點也開心不起來。
  • 水滸傳中,知縣、縣令和縣尉有何區別?哪個品級最高
    比如陽穀縣知縣,雖然提拔了武松作為都頭,但他和滿縣的大小官吏都被西門慶收買了。武大郎死後,武松找到證據和人證,希望他能為自己主持公道,結果知縣和稀泥,大小官吏也都勸武松別鬧事,實在令人心寒。除此之外,壽張縣的縣令也不為百姓做主,結果被李逵教訓了一頓。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水滸傳中,縣衙中的官吏有很多,光是帶「縣」字的就有縣令、知縣和縣尉。
  • 孔氏家族「世襲」或「世職」的縣官 ——曲阜縣令
    在孔林中,人們常會發現有一些落款為「世襲曲阜知縣」或「世職曲阜知縣」的墓碑。人們不禁會問:曲阜為什麼總是孔氏家族的人當縣官?世襲和世職又有什麼區別呢?自漢朝開始,官職就明令不許世襲。除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外,歷朝歷代各地州縣行政官員均用流官,獨有曲阜是一個特例。
  • 清代一個縣,官員少則1人,多則3人,如何管理數十萬百姓?
    對官制感興趣的朋友,常問一個問題: 古代一個縣有多少官員?如何管理全縣數十萬百姓?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不同朝代官制不同,縣一級官員設置也不一樣,管理方式也不盡相同。
  • 「知縣」和「縣令」有何不同?僅有一字之差,兩者卻是天差地別
    對於經常看古裝劇的人來說,對於古代的官職都會有一些了解。而在看一個縣的九品芝麻官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會想到「知縣」和「縣令」,對於這兩種官職,我們腦海裡面就只有很模糊的概念,沒有什麼很明確的區分。我們也覺得這兩種官職都是一縣之長,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因為都是管理一個縣,都是一個地方的地方父母官,所以很多人會將其混淆。但是這兩樣官職卻有本質上的不同,其實,若要區分出來,那麼「縣令」和「知縣」的不同之處,就要從它的歷史背景下手。「縣令」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魏、趙、韓以及秦四國將「縣」劃分為一個重要的行政單位。尤其是在秦國商鞅變法之後,將多鄉並劃為縣,此時的縣令是直隸於國君。
  • 在古代一個縣的面積和人口都很多,為什麼幾個官員就能治理不錯?
    而這個知縣去任地上任,不可能就自己一個人過去的,必然要帶著自己的家庭僕人以及幕僚等,畢竟一個縣的地方是很大的,人口少的也就十萬不到,多的幾十萬人,光靠知縣自己一個人肯定是忙不過來的,也沒有那麼多的精力。所以在官方的知縣辦公的縣衙中,除了主官知縣外,還有縣丞、主薄、典史、巡檢、驛丞等官員協助知縣管理一縣的事務。在知縣有事或其他原因不能主政期間,縣丞將代替知縣處理一縣的事務。
  • 縣令一上聯:「剃刀雖利,難伐千年樹木」,神童對下聯,志向遠大
    即便在中國古代,對聯文化依舊是持久興盛不衰的東西,明清時期的對聯文化更是興盛,從明朝初期開始,對聯文化便已經開始出現了興盛的景象,當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於對聯尤為鍾愛,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又被稱之為「對聯天子」,而朱元璋當時要求手下的官員們家中必須要貼對聯,經常有事沒事就會去到官員的家中看看對聯究竟寫的怎麼樣。
  • 古代「知縣」和「縣令」的區別是啥?雖只差一字,卻是天壤之別
    實際上,縣令和知縣之間的區別是有挺大區別的。雖然他們之間只有一字只差,他們的行政職能也是相似的,但他們之間仍然有很大的區別。戰國之初,魏文侯下令法家李悝針對當時魏的不利形勢進行改革,李悝出身自法家,知識淵博可謂是博學多才。針對當時魏的一些弊端,他進行了破舊立新的改革,史稱「李悝變法」。
  • 明清時期翼城縣的四大書院
    亭子後有小門,經十數武,有小石牌樓,上題曰「天橋」,由橋北行,即院之正門,門額題曰「綿山書院」。院內講堂,南有書齋六間,南向者三間,東向者三間。齋南有船式屋三楹,緊依溝崖。紹文書院清代的翼城縣有兩所書院,一為紹文書院,一為許公書院。紹文書院在縣治之東,即布政司分司的舊址,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由縣令林世炳建,規模宏大。
  • 古代官員自稱「父母官」,合不合適?
    恰好南陽郡百年前有個叫召信臣的好官,人們便把這位杜詩與召信臣相提並論,說他們修了八輩子福,短短一百年間竟然碰到了兩位父母一樣的好官,「前有召父,後有杜母」,「召父杜母」便成了一句成語。這其實是非常高的評價。
  • 兩千年耒陽縣令野史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改耒縣為耒陽縣,隸桂陽郡,此名基本沿用至今,愈2200餘年。之所以說基本,是因為期間有些變動,隋朝,改名洡陰縣,宋朝,改名來陽縣,元朝,升為州。自秦朝至五代十國時期,耒陽的最高行政長官是縣令,宋朝為知縣,元朝為知州,明清時期為知縣,民國時期為縣知事和縣長。耒陽民間俗語,都稱為縣太爺。筆者多方查閱資料,發現自秦到新中國成立,耒陽有史可查的縣太爺有28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