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反家暴「庇護所」大量閒置,何以保護受害者

2020-12-17 齊魯壹點

作為反家暴救助中的重要一環,庇護所可給受暴女性一個臨時棲身之地,讓她們暫時脫離暴力環境,防止出現心理上的「癱瘓」,避免「習得性無助」。然而,據媒體11月25日報導,自1995年我國第一家婦女庇護所成立至今,站點多、知曉率低、庇護少成為普遍現象。11年來,南京反家暴庇護中心總共入住2人;北京順義,三年僅接收2例庇護救助案例;上海兩家庇護所7年服務對象合計19人……

反家暴庇護所站點多、知曉率低、庇護少,的確不該。因為據上述報導披露,與庇護所閒置形成對比的,是中國嚴峻的家暴事實——2017年,公安部新聞中心官方微博援引的一則數據顯示,我國2.7億個家庭中,約30%的婦女遭受過家暴,每年有15.7萬婦女自殺,60%是因為家庭暴力。可見,不是遭受家暴者不需要一個「避風港」,而是他們在遭受家暴時得不到庇護所的及時庇護與救助。

反家暴庇護所為何普遍閒置?一方面,相關部門宣傳不到位,導致其知曉率低,門可羅雀,甚至無人問津。反家暴法第十八條規定:縣級或者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可以單獨或者依託救助管理機構設立臨時庇護場所,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臨時生活幫助。庇護所雖在反家暴法中被明確,一些地方雖然重視這類場所的設置,卻害怕這類場所給自己帶來運營負擔,乾脆就讓其「待字閨中人未識」。當有受家暴者主動求其庇護,一些地方的責任部門則會「踢皮球」,建議求助者人先報警或走法律程序。

另一方面,不少地方的庇護所缺少人力、物力、法律保障和規範運作,維繫不易,沒有履職積極性。庇護所要運作,就需要人員與經費,但這類機構的事情並不多,人員編制就容易受困,經費也可能難以保障,萬一有人前來尋求庇護,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庇護所不只是將家暴受害者隔離起來,還應開展心理輔導、調解等工作,調解不成可能還要訴諸法律,卻掣肘於專業人員缺乏,同樣夠不上庇護條件,工作開展不下去,處於空轉狀態。

此外,不少庇護所設置在流浪人員救助站內,很難單獨為家暴受害者劃分獨立空間,只能與普通受救助的人員住在一起,從而給受暴者帶來不好的感受,對於庇護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心存疑慮,從而認同度低;有的庇護所設在社區中,受暴婦女缺乏安全感。更何況,「家醜不可外揚」在一些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不願尋求庇護所的庇護。

而解決庇護所閒置的問題,當然需要建設好、宣傳好,提高知曉率。2015年民政部、全國婦聯聯合下發的《關於做好家庭暴力受害者庇護救助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婦聯組織要依法為受害者提供維權服務,民政部門救助管理機構承擔家庭暴力庇護場所建立的責任。實際上,庇護家暴受害者不能是民政救助機構「多」出來的工作,應有專門的資金和人員,庇護所的正常運轉需要民政、婦聯、醫衛、公安、司法、教育等多機構合作,合力提供專職工作人員、心理輔導人員、法律援助人員、警衛人員等。

有專家還表示,反家暴法沒明確界定庇護所的設置標準、經費保障、工作原則、申請庇護、脫離庇護條件、庇護期限、日常管理等,庇護所在設置、運作上都缺乏規範,不履職也沒法律後果。因此,專家們呼籲國家能儘快制定相關規章制度。

作者:何勇海

投稿郵箱:qilupingluin@sina.com

相關焦點

  • 日本反家暴法小史:「馴化」公權救濟者而非受害者
    圖片來源:陳霖《論日本家事法中的保護命令制度》經歷修訂的《DV防止法》不僅明確了法律方面的支援方式(申請保護命令),還涵蓋了由行政部門負責的配偶者暴力商談支援中心、婦女支援中心、婦女庇護所,來為受害者提供後期的心理諮詢和就業指導,幫助其建立新的生活。不同的機構在體系內部處於不同的位置,同時相互銜接。
  • 《反家暴法》實施四年多項措施實踐中遇冷
    4年前,我國首部針對家庭暴力的專門立法《反家暴法》正式實施,家暴不再是「家事」,告誡制度、人身安全保護令、緊急庇護等措施,讓公權力介入阻斷家暴有法可依。然而,《反家暴法》為何沒能阻止方洋洋、拉姆悲劇的發生,她們何以致死?  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反女性暴力領域的學者、法官、律師、社會工作者以及家暴受害者,尋找實踐中反家暴的掣肘因素。
  • 家暴受害者,為何「不知道不願用不敢用」人身安全保護令?
    反家暴法確立的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意在為家暴受害者撐起法律的「保護傘」。這項制度對我國反家暴工作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仍遭遇家暴受害人「不知道、不願用、不敢用」,舉證難與執行難等多重現實困境。本期議事廳邀請反家暴法領域的法官、律師、民警與婦聯人士,圍繞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展開探討。
  • 壤塘縣反家暴工作室成立啦~
    在家庭暴力中,中國家庭暴力發生率為29.7%~35.7%,受害者多半為婦女,而老人、兒童和男性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壤塘縣反家暴工作室成立啦~
  • 「黑龍江省反家暴條例」已納入立法進程,反家暴:「一定要從反第一...
    在家暴案件中,受害者不僅是被暴打的婦女,還有茫然無措的孩子。即便孩子沒有遭受肉體傷害,但暴力環境,對性格養成十分不利。有些人成年後往往難以進入親密關係,或者親子關係糟糕,有的甚至為了保護母親而弒父。「救救我的兒子吧!」
  • 「家」成為「噩夢」,各國反家暴都有何高招?
    法國「24電視臺」報導稱,在尚未暴發疫情的時候,她們可以尋求法律幫助並找到「臨時庇護所」,以此來遠離施暴者。但在疫情期間,許多庇護所為減少感染風險而選擇關閉,法院甚至暫不受理案件。 印度女性Heena表示,「我覺得自己與一個沒有工作、吸毒,而且還會毆打我的丈夫一起被困在了房子裡」。
  • 信宜法院反家暴聯動工作機制卓有成效
    信息發布後,婦聯、派出所、法院等多部門快速反應,婦聯馬上到場對劉某進行教育並將張某帶離現場,派出所接到報警後立刻開展調查,並將劉某傳喚至派出所,法院則提前介入,向張某詳細釋明在遭受家庭暴力時應採取何種途徑維護自身權益及如何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並向施暴方劉某釋明及調實施家庭暴力要承擔的法律後果。
  • 保護還是虐待?泰國「大象庇護所」暗藏隱患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2019年12月28日報導,泰國的「大象觀光」過去20年成為全球熱門觀光行程,也是撐起泰國旅遊業的重要支柱,然而在虐待爭議下,許多動物保護組織與遊客發起抵制,於是泰國龐大的大象產業鏈吹起了新一波觀光模式——許多象園偽裝成「大象庇護所」,主打餵食、幫大象洗澡等近距離「照顧」的所謂「道德旅遊」。
  • 國際反家暴日 | 對家庭暴力勇敢說「不」
    國際反家暴日 | 對家庭暴力勇敢說「不」 2020-11-27 17:0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家暴受害者,為何「不知道不願用不敢用」此令?
    反家暴法確立的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意在為家暴受害者撐起法律的「保護傘」。這項制度對我國反家暴工作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仍遭遇家暴受害人「不知道、不願用、不敢用」,舉證難與執行難等多重現實困境。  本期議事廳邀請反家暴法領域的法官、律師、民警與婦聯人士,圍繞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展開探討。
  • 反家暴小課堂:你眼中的「家暴」就是法律定義的「家暴」嗎?
    為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進一步增強廣大婦女和家庭的反家暴意識,保護婦女兒童在婚姻家庭中的合法權益,貴州省婦聯開設了「黔妹妹」反家暴小課堂。今天,由省婦聯公職律師、《貴州省反家庭暴力條例》起草組成員王曉翠以《你眼中的「家暴」就是法律定義的「家暴」?》為題,為您理清家暴認知中的誤區。
  • 從豔照門到鎮江師生不雅視頻:「受害者有罪論」又來了?
    一條生命,只換來一年刑期。世道變壞,是從施害者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受害者卻被加倍懲罰開始的。暴力總是被寬容,就會一再升級。第二,受害者有罪論只會讓受害者越來越多。受害者有罪論的論點之一,是被侵犯的人,總是那些穿著暴露、言行放蕩的女性,只要老老實實就會安全。
  • 規定家暴「目擊者」應報案,厚植反家暴社會土壤
    值得注意的是,把目擊者也納入「強制報告」責任主體之列,是反家暴地方立法層面的「創新」。這拓寬了人們的義務區間,但無關道義綁架:不論是著眼於反家暴亟須的「社會共治結構」,還是從幹預成本、公民道德自覺等角度考慮,要求人們及時介入或舉報家暴行為,都談不上「過分要求」。當某些肆無忌憚的家暴行為呈現出「外向化」特徵時,不只是那些與反家暴反虐待直接相關的受理、跟進和轉介人員,目擊者也有跟不法行為作鬥爭的義務。
  • |受害者有罪論?受害者自由論?你支持誰
    一種是「受害者有罪論」:例如:一個女白領,平時在辦公室上班,都是要求絲襪半身裙,工作時間也是朝九晚五。有天晚上有急事加班晚了一些,沒有趕上公交車,打了一輛車之後,打了會盹,結果被拉到偏僻的地方侵犯了。槓精最常見的兩種「道理」之一:抓細節,逮漏洞,每一條都能成為一條槓的理由。
  • 【國際反家暴日】關於反家庭暴力,你應該知道的... ...
    家庭暴力受害者不論性別年齡只要遇到被家暴的情況第一時間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01普法視頻2016年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實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一、提升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家暴往往具有突發性,受害人第一時間應做好自我保護。如將家中利器藏起、不與出現憤怒情緒的加害人正面衝突,隨身攜帶手機、鑰匙、身份證等重要物品,給自己規劃最短的逃生路線等。二、向公安機關報案留下報警記錄,做傷情鑑定。
  • 「人身安全保護令」還需聯動機制補位
    離婚後家暴、同居期間遭遇家暴均可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今年11月25日是第21個「國際反家庭暴力日」,最高人民法院與全國婦聯、中國女法官協會聯合發布「人身安全保護令」十大典型案例,根據反家庭暴力法相關規定,監護、寄養、同居、離異等關係的人員之間發生的暴力也被納入到家庭暴力中,受到法律約束。
  • 首批9名「律政佳人」成天河「反家暴大使」
    11月25日,天河區「反對家庭暴力,守護家園平安——11.25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活動在天河公園舉行,來自羊城律政佳人志願者服務隊的9名律師獲授旗和綬帶,成為天河首批「反家暴大使」。活動分三個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是主會場活動;第二部分是反家暴宣傳展覽,反家暴法典型案例展示,反家暴維權指引等;第三部分是反家暴遊戲及法律諮詢體驗。活動通過節目表演、宣傳展覽、服務體驗等形式進行反家暴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