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封貢模式:清朝時期周邊交往政策的演變

2020-12-17 77是只肥肥兔

清朝入關後,對於周邊鄰國,無論是東方的、真正意義上的朝貢國家(如朝鮮、琉球等),還是被清初統治者混同為外藩之列的俄羅斯及理藩院所轄「外藩」,清朝前期統治者基本遵循了以「羈縻」、「懷柔」思想為基礎的華夷觀念,努力構建以清朝為政治、軍事中心的、傳統的封貢關係模式。

為了維護朝貢體制的安全,清朝基本上對周邊鄰國採取了睦鄰友好的對外政策。清朝入關之後對外政策、方針的演變,大概分為六個階段(順治時期、康熙時期、雍正時期、乾隆時期、嘉慶時期、道光時期)。

順治時期,特點是務實、相對開明。十分注意切斷周邊鄰國與明朝及其殘餘勢力的聯繫。入關後逐步改善中朝關係;對於琉球、安南等國,承諾 「照舊封賜」;1647年,宣布頒恩詔。對於西方國家,清朝統治者採用了防範、限制和懷柔相結合的政策。但對傳教士極為重視。對外貿易方面,清初經歷了從允許到禁止的變化。1646年,發布準許商民出海貿易的敕令,以便於購辦銅料。

康熙時期,採取和平睦鄰並堅持自主原則的政策。在統一臺灣之後,及時開放海外貿易。從1684年到1685年之間,清朝先後設立了閩、粵、江浙四海關;通過保價制度等金融政策來調整中央與地方矛盾,規範海外貿易;1717年,清政府再度下令實行海禁,即「南洋之禁」。在邊疆問題上,堅決反擊俄國侵略擴張,維持北疆安全和睦鄰關係。在對待西方傳教士的態度上,康熙帝更加開明、積極地吸收利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一改順治朝一些盲目排斥西方傳教士的做法,復用湯若望等具有科學技術的傳教士在宮廷任職。

雍正時期,延續了睦鄰政策、比康熙趨向封閉、保守。在北方,清政府與沙俄進行了勘界談判;在南疆方面,雍正帝也通過邊界讓步來謀求睦鄰和平。在對待西方傳教士問題上,採取禁教措施,驅逐傳教士。在對外貿易方面,經歷了從禁海到開禁的政策變化,但對中國出海商船的限制措施有所增加。

乾隆時期,採取強勢的態度。在對待周邊鄰國的政策上,既要施之以德,亦要堅持武力威懾。四次發兵徵緬;徵討廓爾喀;對沙俄強硬,曾關閉恰克圖貿易。在對待西方傳教士政策上,乾隆帝更加嚴厲。嚴密查禁天主教,對傳教士從重處置。加強對澳門的管制。加強對西方商船來華貿易的管理和限制。

嘉慶時期,顯出退讓、保守之勢。加強對天主教的查禁。刑部公布了《西洋人傳教治罪專條》,加重了對西方傳教士的懲罰。在西方來華貿易方面,以防範為要義,禁止鴉片進口。對周邊鄰國採取不幹預內政的睦鄰政策。

道光時期(1840年以前)。由強硬向妥協轉變。採取避戰、妥協的態度,一味姑息、退讓。嚴懲西方人不法貿易活動,對鴉片走私嚴厲查禁。

相關焦點

  • 韓東育‖明清前東亞封貢體系的演變實態
    當我們把眼光收束到魏晉至隋唐時還會發現,正是在如此結構的演變過程中,郡縣制以外的封建制原理及其表現形式「封貢體制」,是在一個連續性事態的助推下才被啟用和推廣的。這種變化,因應了一個事實上的要求,即「單純郡縣制政治體制的運行,缺乏實現直接與郡縣以外地區發生政治聯繫的相應邏輯」。然而,郡縣制以來,封貢體制向周邊,特別是向東亞地區的迻用,是漢武帝開啟的朝鮮郡縣化過程結束後才發生的現象。
  • 明朝與朝鮮王朝確立封貢關係,明朝使臣在朝鮮遊覽的政治文化內涵
    其中湔覽漢城周邊地區的主要活動是設宴、射箭、遊湖、釣魚、放鷹等。探親祭祖盛行於朝鮮睿宗時期這是因為在朝鮮世宗時期有大量朝鮮火者"入貢。三、明朝使臣遊覽朝鮮的政治文化內涵與中朝封貢關係的契合第一朋朝在東亞範圍內與周邊國家所建立的封貢體系是與歷史一脈相承的「中國古代傳統的正統觀仍是維繫封貢體系的前提,這種正統觀具體的實踐手段是向周邊國家頒布即位詔書確立正統地位冊封藩屬國王確立封貢關係,頒賜金印、曆書等確立正朔關係,明朝與朝鮮王朝所確立的封貢關係和運行模式都遵循這一前提雙方使詎的活動包括遊覽活動沒有超越這一框架
  • 迭遭厄運,否極泰來——明清時期中國與寮國如何友好交往?
    寮國始終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不僅是中國的友好近鄰,更是中國在東南亞的重要夥伴,兩國之間有著親兄弟般的深情厚誼。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歷史史料中,中老關係是一枝引人矚目的奇葩,兩國之間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一千七百多年前。
  • 【歷史】中越關係的歷史演變
    經過兩漢時期諸多「循吏」的治理,在中國較為發達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形態的影響下,交阯(交州)社會逐漸從傳說中的「文郎國」和「甌雒國」部落時代貴族制統治的社會轉向封建制社會。漢唐間的郡縣時代,中國封建王朝派出的統治官員在當地實行民族「和輯」政策,「教民禮儀」,傳播漢字和儒學,促進了越南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和文化進步。當然,也有一些統治當地的「酷吏」殘酷壓榨百姓,引發人民的反抗鬥爭。
  • 百家 | 孫成旭:清鮮關係中清朝禮制的張力 ——以康熙年間清朝冊封朝鮮王世弟為中心
    從請封到準封的過程表現出,清朝對朝鮮加強禮治,朝鮮對其以「禮的言說」應對,逐步置於以清朝為中心的「禮」之世界秩序。關鍵詞:康熙;冊封;問罪;王世弟;清鮮關係 在中國傳統對外關係的研究中,不少學者認為明清時期中朝關係為冊封與朝貢關係的「典型」。
  • 雲研討︱不止於「朝貢」:長時段下的東亞傳統國際秩序與社會
    對於傳統的東亞國際關係研究而言,需要側重跨時空的政治—經濟—文化互動網絡、傳統東亞國家之間的戰爭與和平交流、歷史事件間的相互關聯等問題,研究視野要從古代中國與周邊的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更為寬廣的層面入手。
  • 東亞朝貢體系在中華帝國與周邊國家交往中的作用
    這種朝貢體系其實就是中華帝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的表現形式,是以中央王朝為核心、周邊國家處於納貢地位的交往體系,理論的提出者是著名歷史學家費正清,從秦朝沿用到了晚清,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才逐漸被打破。
  • 明朝和蒙古的仇恨是怎麼化解的,「俺答封貢」為什麼能達成
    「俺答封貢」是明朝歷史上一個重大事件。它標誌了從元末開始的明朝與蒙古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告一段落。對於明朝而言,這意義重大,它意味著敵對了200多年的蒙古主要部落不再是敵人,明朝在西北方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
  • 清朝外交特徵:看似招攬了很多「小弟」,實際卻被人加以利用
    清朝統治中原之後,統治者在處理西方國家的事務中基本沿襲了明朝時期的舊政策。順治四年六月(公元1647年7月),一道給西班牙駐福建省使臣的敕諭被公開下發,其具體內容如下:朕撫定中原,視天下為一家,念爾呂宋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遣使朝貢,業有往例。
  • 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歷史大起底
    很多人對「閉關鎖國」的印象,停留在清朝。其實非也,閉關鎖國政策起源於明朝。明之前,我國歷史上,從沒有閉關鎖國。明朝末年,迎來了短暫的對外貿易時期,即「隆慶開關」。隆慶時期,即明穆宗朱載坖時期,當時的倭寇之患已得到有效控制。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明朝解除海禁。但只在福建月港設置一個開放點。
  • 明朝300年被蒙古欺負壓迫,為什麼清朝幾年就把蒙古搞定了?
    (封貢互市)蒙古見明朝恢復國力,深感佔不到便宜也與1571年和明朝達成協議,進行「封貢互市」,明朝冊封俺答汗為順義王,並開放十一處邊境貿易口岸,明朝蒙古言和。(不斷和親同化東蒙古)第三:由蒙古俺答汗時候起,蒙古人開始信奉喇嘛教,滿清見此就以傳播宗教的名義,大力在蒙古推行政教合一政體,要求蒙古人,每家至少出一男丁當喇嘛,還不能娶媳婦,並給予放和尚各種政策優待,和尚多了,蒙古人自然就越來越少(如此毒計堪稱陽謀啊)
  • 為什麼倭寇會出現在明朝,又集中在明嘉靖時期,清朝卻沒有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明朝時期經常會有海盜倭寇騷擾,並且屢禁不止。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倭寇只出現在明朝呢?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明嘉靖年間,唐朝時期就不說了,天朝上國都來朝拜。但在宋朝文臣治國的情況下,沿海地區都沒有出現倭寇。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明朝皇帝所施行的政策說起。
  • 中國傳統疆域觀視角下中國南海疆域的演變與形成(上)
    漢代疆域範圍在極盛時期,東北拓展到朝鮮半島中部,西北拓展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區,西南拓展到中南半島沿海地區。隋唐時期,中國疆域在極盛時期不僅囊括了秦漢時期的疆域範圍,而且東北推進到日本海西岸地區、庫頁島和朝鮮半島西南部,北方推進到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遊,南方拓展到南海諸島。元代統治的時間不長,但其疆域空前廣闊,北至西伯利亞,西抵歐洲。
  • 以史為鑑:清朝時期主佃關係變化分析
    這種關係由來已久,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制度上面也以西周的宗法製作為規範,唐朝時期國力強盛佃戶發展到巔峰。可以說封建王朝時期的中國總體經濟形態正是佃農制經濟形態。不論是哪個朝代,佃戶都處於極為重要地位又極為低下的身份。而到了清朝,這種關係有所改變,在清朝,主佃關係呈現出了不同發展的趨勢。
  • 清朝全盛時期有57個藩屬國?分別都是哪些呢
    中國一直以來都有著藩屬國的傳統,這應該是從漢朝時期就傳下來的習俗,因為漢朝的人發現想要開疆拓土不難,漢軍很強可以打下很多地盤,但問題是由於當地的百姓跟你說著不同的語言
  • 「俺答封貢」是個以私情開頭,卻以大義結束的故事
    但這卻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明穆宗朱載坖最大的政績「俺答封貢」因此而來。怎麼回事呢?請看下文。 電視劇中的張居正 達成雙贏局面的俺答封貢 且說俺答汗這邊,得知孫子出走,可把他著急壞了。
  • 中國族群融合史:唐、元、清時期形成的共生互動模式
    歷史上,羅馬帝國和中國沒有正式互動,但是當時的哈裡發帝國在西元七世紀的時候,已經跟唐朝有了外交往來——不是民間的接觸,當然我覺得民間接觸有一定程度以後,才會有外交往來。這也是對中國穆斯林來講,是一種很重要的歷史記憶,就是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從1400年前,阿拉伯半島上的先民或者是中亞、西亞的穆斯林先民們已經跟中國有了正式的外交互動。更不要說東南沿海有大量的波斯人、阿拉伯商人來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