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清朝時期主佃關係變化分析

2020-12-14 看乎

文丨看乎(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糧食從哪來,地裡來。相信從農村出身的家家戶戶在老家都會有一塊田地,要是家裡閒暇之餘還可以去田裡春種秋收,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要是沒空也不會閒置,可以把地賣給別人,決定權在自己手裡。

但是在封建社會時期的農民就沒這麼幸福了,大多數辛辛苦苦一輩子都是替地主老財打工種地,到死能有自己的一塊地就不錯了。史學界有個專業名詞,稱為佃戶。定義是舊時租地主地的農民。有佃戶,自然就有對應的地主,佃戶與地主之間的關係我們稱為主佃關係。

這種關係由來已久,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制度上面也以西周的宗法製作為規範,唐朝時期國力強盛佃戶發展到巔峰。

可以說封建王朝時期的中國總體經濟形態正是佃農制經濟形態。不論是哪個朝代,佃戶都處於極為重要地位又極為低下的身份。而到了清朝,這種關係有所改變,在清朝,主佃關係呈現出了不同發展的趨勢。

他們間到底有什麼不同,我們細細分析。從唐宋元明的法律來看,佃農處於不利的依附地位是事實。我們不可否認唐宋時期主佃關係的流行,但是這種流行不代表平等,佃農完全沒有任何的權利,就是辛苦打工但是仍然吃不飽飯,貴族是政治統治者,對地主存在十分嚴重的人身依附關係。

到了清朝這種關係發生了變化,清朝法律認為佃戶「未賤其身」,乾隆時期不少地主宣告接觸主僕身份,佃農可以市場化自主就業。並且這個時期農民大多是自耕農,佃戶有租佃別家地主的選擇權,有獨立的人格,是相對成熟的主佃關係,此時地位不說絕對平等,也有相對平等。

造成這些變化的原因很多:永佃制跟定額制的迅速發展,就是說農民只要交租金,就可以有長期的耕作權,地主不可隨意更改。17世紀中葉勞動力人口的減少,佃農需求增大。最主要的還是一田二主制的出現,田地被分為田面和田底,地主擁有土地所有權,農民擁有土地使用權,我只要向你交租金,我土地拿來幹嘛你管不著。

可以說此時的農民擁有自己的生產資料,享受了應得的利益,他們應該得到滿足才對。那麼他們為什麼還要反抗呢,反抗也有反抗的理由。

第一,地位仍然不平等,貧富差距大。只是地位不平等佃戶其實也能接受,畢竟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但是維持這種關係的租金越來越多,負擔太重,這就變相地瓦解了永佃制對於佃戶的保障。佃戶收益本身就比地主少,地主還以各種手段變相突破押租制的局限。

第二,自然災害的侵害,當莊稼的收成沒有達到預期時,地主不承擔相應的責任,你佃戶該交多少錢還是交多少錢,損失由你一人扛著。這種時期佃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自然就會發生暴動。

第三,主佃關係的矛盾從來沒有從根本得到上得到解決,無論是永佃制還是一田二主制,都只是緩和了主佃關係的矛盾。從政治,經濟方面看,清朝的制度雖然較大的擺脫了人身依附關係,但主佃關係本從根本上流就是種不平等的模式。

佃戶發生反抗地主會無動於衷嗎?

顯然不會,佃戶想要租地必須籤訂契約,地主雖然失去了隨意支配佃戶的權力,但是在契約模式下地主仍是契約的主導方,佃戶若是欠租或者其他違背契約精神的行為地主可隨時收回土地。契約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佃戶的權益,但仍是變相對佃戶的控制跟管理。

歷朝歷代,佃農都是封建地租剝削的主要承擔者。他們繳納地租,並服各種勞役,遭受繁重剝削。封建統治者為了自己的私慾,無論地主跟佃戶如何分配,他們的政策總是傾向於索取更多的收益,主佃制度始終是維護封建的工具,實在不應該提倡。

在新中國土地改革運動之後,封建租佃制度被真正廢除,永遠留在了歷史長河之中,農民的土地成為自己的財產,我們才會更加熱愛這片土地。

【參考文獻:《清史稿》】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清朝主佃關係:佃戶為何要抗租?清朝地主如何保護自己的權利?
    在封建時期,土地所有者與農民勞作者之間的關係,被稱為「主佃關係」。這種主佃關係自明朝中葉到民國時期經歷了深刻的變化,同樣發生變化的還有在全國範圍內的土地所有權的空間分布模式。從性質上說,人們可以看到,大約自16世紀中葉開始,主佃關係逐漸發生了變化。
  • 兼併侵牟到主佃相資,從主佃關係的演變看宋代土地管理模式的強化
    雖然得益於宋代開放的經濟政策,但是原本農民擁有的土地被田主無情收購後,卻為主佃關係埋下了隱患,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也促使新的土地制度的變革,而主佃關係的演變也預示著宋代土地管理模式的強化。宋太宗時期,民間甚至出現了因地租而出現的借貸現象。太宗詔書:「富者操奇贏之資,貧者輸倍稱之息。」由此可見,當時因為土地的兼併帶來了層出不窮的社會矛盾問題,也為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埋下隱患,「漁奪百姓,侵牟萬民。」
  • 以銅為鑑 可正衣冠,以人為鑑 可知得失,以史為鑑 可知興替
    原文: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出自《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這句話出自李世民:"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來自於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唐初,其大臣魏徵,能很直率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
  • 以史為鏡擦拭初心,以史鑑今砥礪前行
    以史為鏡擦拭初心,以史鑑今砥礪前行 2020-07-01 1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蘇州市行政區劃史,清朝境內十一縣,太倉曾為直隸州
    元朝上圖為公元1330年元朝時期。蘇州在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為平江府,元朝改為平江路。常熟縣、崑山縣、吳江縣均改為州,其餘無大變化。清朝上圖為公元1820年清朝時期。清朝時今蘇州市地區的行政區劃有點繁雜,境內竟存在十一個縣級行政機構。
  • 李克強: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就是要以史為鑑、面向未來
    當前,中日關係的確比較困難,根子還是在於對那場戰爭、對歷史的認識和能否始終保持正確的認識。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就是要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對於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來說,不僅要繼承前人所創造的成就,也應該擔負起前人罪行所帶來的歷史責任。當年,日本軍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那場侵略戰爭,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最終日本民眾也是受害者。
  • 傳統的封貢模式:清朝時期周邊交往政策的演變
    清朝入關後,對於周邊鄰國,無論是東方的、真正意義上的朝貢國家(如朝鮮、琉球等),還是被清初統治者混同為外藩之列的俄羅斯及理藩院所轄「外藩」,清朝前期統治者基本遵循了以「羈縻」、「懷柔」思想為基礎的華夷觀念,努力構建以清朝為政治、軍事中心的、傳統的封貢關係模式。
  •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是怎麼用鋪首弦紋青銅鑑做鏡子的 沒想到吧
    #文物故事會#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件鋪首青銅鑑鑑最初為陶質製品,也就是陶質大陶盆,隨著經理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用青銅或其它金屬製作鑑。一來說明青銅製作的鑑經久耐用,二來反映了人類生活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百度百科中對「鑑」(拼音:jiàn)的解釋是漢語常用字,古字寫作「監」。「監」始見於甲骨文,其字形像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裡照臉。
  • 江戶幕府時期日本對華觀的矛盾現象 ——以日本對清朝的軍事情報活動為中心
    【內容提要】 江戶幕府時期的日本,其對華觀呈現出十分明顯的矛盾現象:一方面賤視清朝,視清朝為「夷狄」,堅持拒絕與清朝通交的立場;另一方面,卻又特別重視清朝,視清朝為日本主要的威脅。為此,本文擬從江戶幕府時期日本對清朝的軍事情報活動進行細緻考察,由此入手對日本當時一方面賤視清朝,另一方面卻重視清朝這一矛盾的對華觀現象,進行初步分析。一、日本江戶幕府的清朝觀   清朝建立之初,就以中國傳統的「朝貢」模式來構建以自己為中心的宗藩關係體系。
  • 真實的清朝版圖,清朝的版圖變化
    紛紛擾擾其實一直在華夏大地上融合,明朝時期女真也是明朝附庸一處。自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才拉開了滿族與漢族爭權時代。傳統觀念我們都人為清朝時期的版圖是一張「秋海棠」,但是其實清朝時期,東亞大陸西部和北部有很多小國家,大多屬於附庸國,而其中準噶爾汗國其實又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它根本不受滿清王朝任何支配。
  • 以史為鑑 開創未來——多國人士呼籲國際社會發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多國人士表示,回顧歷史是為了以史為鑑,傳承歷史是為了開創未來。當前,面對新冠疫情這一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國際社會應發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精神,齊心協力,團結互助,攜手打贏這場關係各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保衛戰。俄羅斯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專家理事會俄方主席尤裡·塔夫羅夫斯基表示,只有吸取歷史教訓,才能避免悲劇再演,更好地建設未來。
  • 《中國鑄造發展史》:以史為鑑 鑄造的力量薪火相承
    國家開放大學出版社聯合中國鑄造協會,發起編撰了《中國鑄造發展史》系列叢書之一——《中國鑄造發展史》(第一卷)(第二卷)。該書由「全國鑄造行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資深冶金史、鑄造史專家田長滸教授帶領的編寫團隊歷經六年精心打磨而成,已成功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並獲國家出版基金資助。
  • 從「大戰略」重新思考清朝對外關係
    帝制中國的對外關係之基本指導元素,在後續研究(特別是那些關注中國與歐洲國家之政治互動者)中持續被視為與現實的世界觀相牴觸。儘管在學界探索何為驅策清朝對外關係之力量的過程中,內部政局的因素逐漸大過意識形態,但中國外交仍然被視為是向內觀照的且流於維持「表象」。
  • 以史為鑑 內蒙古工商聯全體黨員幹部上黨課
    【本報呼和浩特訊】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統戰部副部長、自治區工商聯黨組書記梁淑琴日前以「以史為鑑,做好新時代工商聯工作」為題,為機關全體黨員幹部職工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梁淑琴簡要回顧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發展奮鬥歷程,並以黨建為引領,就如何做好工商聯各項工作進行了闡述。
  • 曾亞寒:以史為鑑 誠信立人
    這一重要論述,為今天黨員幹部弘揚守誠信的傳統美德提供了遵循。做人要有人品,當官要有官德。企業無信,則難求發展;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政府無信,則權威不立。黨員幹部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加強自我修養,爭做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切實履行時代賦予的職責和使命。
  • 百家 | 孫成旭:清鮮關係中清朝禮制的張力 ——以康熙年間清朝冊封朝鮮王世弟為中心
    從請封到準封的過程表現出,清朝對朝鮮加強禮治,朝鮮對其以「禮的言說」應對,逐步置於以清朝為中心的「禮」之世界秩序。關鍵詞:康熙;冊封;問罪;王世弟;清鮮關係 在中國傳統對外關係的研究中,不少學者認為明清時期中朝關係為冊封與朝貢關係的「典型」。
  • 以史為鑑 2016年大選日美債劇烈波動意味著什麼?
    來源:金十數據原標題:以史為鑑,2016年大選日美債劇烈波動意味著什麼? 來源:智堡隨著美國中期選舉的臨近,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2016年最近一次聯邦選舉時金融市場的驚人反應。在本文中,我仔細觀察了當晚美國國債市場的不同尋常的表現,並重點關注了收益率發生劇烈變化的市場狀況和交易流。 美國國債的交易時間 美國國債在交易周內每天的交易時間為22-23小時。
  • 布魯尼的《佛羅倫斯人史》,模仿了李維《羅馬建城以來史》震驚了
    我們前幾章的敘述,已經提到中世紀歐洲以「城市」為主題的著作(如奧託的《雙城史》),也有像格雷高裡的《法蘭克人史》這樣的族群或民族史的名著。但重要的是,儘管題目相似,但內容和處理方式已有了明顯的不同。布魯尼的著作注重從人事變遷的角度來解釋歷史現象的產生及其結果,這種以人世的角度分析歷史演化的方法,直接繼承了修昔底德、波利比阿和李維的傳統。
  • 鼎盛時期的清朝和明朝相比 誰更厲害一些
    因此,永樂時期,明朝的國土面積達到最高峰值——據《中國歷代疆域面積考》記載,當時明朝的國土面積為997萬平方公裡,已經超過了漢朝和宋朝。明史記載:「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裡,南北萬裡。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清朝在關外興起時,僅是一塊彈丸之地。
  • 以史為鑑 面向未來
    以史為鑑 面向未來——學習習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國防大學政治學院1945年9月2日,停泊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