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裡克王朝是由瓦良格人(即諾曼人)留裡克三兄弟創立的統治東斯拉夫人的古羅斯國家的第一個王朝。其疆域大致相當於今日俄羅斯東歐部分地區、烏克蘭、白俄羅斯部分地區。其首領名為留裡克,故稱為留裡克王朝,公元882年開始定都於基輔,故又稱基輔羅斯。這個被羅馬人識做與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同等的所謂「蠻族」是如何和為何要走向東正教化之路呢?今天撈徐帶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這段塵封的歷史
故事要從基輔羅斯的第一位女大公奧莉加(?-公元 969 年)說起,她是基輔羅斯時期伊戈爾大公的妻子,斯維亞託斯拉夫大公母親,從 945年至約 962 年當政。奧莉加在基輔羅斯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她是俄羅斯第一位女聖徒、女大公,被稱為俄羅斯大地的庇護者和俄羅斯民族的精神之母。《古史紀年》中將奧莉加稱為"日出前的霞光、黎明前的熹微、像明月照亮黑夜、如同珍珠出淤泥而不染」。公元 955 年奧莉加出行希臘,在察裡格勒會見了當時的皇帝君斯坦丁·巴格良諾羅德內伊(按照拜佔庭皇帝體系表,應為君士坦丁七世,是利奧六世和佐伊皇后之子,912 年至 959 年在位)。
並被皇帝與主教施洗,賜教名伊蓮娜。此舉為後來的弗拉基米爾大公帶領全民受洗,確立基督教為國教奠定了基礎。那麼奧莉加又是為何要與拜佔庭帝國合作呢,弗拉基米爾大公為何要強迫基輔羅斯人接受基督洗禮呢?其實,這與早期基輔羅斯國家紛繁複雜的民族關係和大公權力的弱小不無關係。這一點從公元 944 年伊戈爾出徵希臘的軍隊組成即可以看出一二。出徵希臘的軍隊中包含有瓦蘭人、羅斯人、波利安人、斯拉夫人、克裡維奇人和特維爾人、佩切涅格人。紛繁的部落族群使得瓦良格人的統治力較弱,沒有一個共同的文化體系,部落族群對統一基輔羅斯國家的認同感不強,國家管理就變得十分艱難。加上其實行的索貢制,每年冬天到來年四月,大公們就在各部落直接巡行索貢(其實就是掠奪),並沒有建立一個成熟的稅收體系。而東正教的引入不僅強化了基輔羅斯的國家認同,而且利用拜佔庭的神權君主體系鼓吹大公的權力擴大,教區和教堂的建設也為大公們提供了滾滾而來的稅金。
東正教習俗就在這個落後的國家生根發芽,各地教堂的祈禱鐘聲向人們宣告基輔羅斯是受上帝眷顧的國度。到公元十二世紀蒙古人入侵建立金帳汗國的統治時,俄羅斯人也是靠著東正教團結在一起並最終推翻金帳汗國的統治。1453年,拜佔庭帝國滅亡。莫斯科千方百計同拜佔庭皇室攀關係,一心想做帝國的繼承人。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佔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同時,把曾是羅馬軍團的標記,後來是拜佔庭皇室徽記的雙頭鷹拿來,刻在國璽上。
進而又把雙頭鷹作為俄國的國徽,以表示自己同拜佔庭帝國一脈相承。到16世紀初,莫斯科公國進一步打出「第三羅馬」的旗號。宣稱人類的歷史就是體現基督教思想的三個國家的歷史。前兩個基督教國家——羅馬帝國和拜佔庭帝國都已崩潰,俄羅斯目前雖然弱小,但它是當然的繼承者。莫斯科是繼羅馬、君士坦丁堡之後的「第三羅馬」,是新的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它將永遠屹立於世界,不會有第四個羅馬出現。在「第三羅馬」思想的鼓舞下,莫斯科公國想盡一切辦法來提升自己的地位。1547年1月,莫斯科克裡姆林宮的烏斯賓大教堂舉行隆重儀式,為伊凡四世加冕。祈禱儀式過後,大主教馬卡裡把鑲滿珠寶的莫諾馬赫皇冠戴到伊凡四世的頭上。自此以後,昔日的莫斯科大公便成了俄國的第一個沙皇。
綜上所述,俄羅斯國家憑藉著東正教文化的滲透和傳播逐步統一人民思想,增強俄國人的國家和民族意識,將宗教化為強化君權的工具,「第三羅馬」打出的文化牌正是俄羅斯國家崛起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