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正統在東方:沙皇俄國為什麼自認為是「第三羅馬」?

2020-12-14 騰訊網

很多朋友可能發現,現在俄羅斯國徽的「雙頭鷹」圖案與羅馬帝國的標誌有些相似。沙皇俄國長年自稱「第三羅馬」,「沙皇」一詞就來源於羅馬帝國的「凱撒」。那麼沙皇俄國為什麼自認為是「第三羅馬」呢?

476年(承明元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歷史的羅馬時代宣告結束。但「羅馬皇帝」的稱號並沒有消失,而是分為東西兩個繼續傳承。其中西方的「羅馬皇帝」衍生出了查理曼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

東方的「羅馬皇帝」則被著名的拜佔庭帝國代代壟斷。與幾乎不是羅馬的查理曼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相比,拜佔庭帝國算是真正的羅馬。但在1453年(景泰四年)5月,拜佔庭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滅亡。

拜佔庭帝國滅亡後,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帕列奧羅格逃往位於西歐的羅馬城。1469年(成化五年),羅馬教皇為了控制東正教,讓索菲婭·帕列奧羅格下嫁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索菲婭嫁給伊凡三世後將拜佔庭的文化觀念也帶到了莫斯科大公國,逐漸讓莫斯科的貴族「羅馬化」。於是娶了拜佔庭公主的伊凡三世便以拜佔庭(東羅馬)繼承者自居,以拜佔庭雙頭鷹為國徽。

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伊凡三世的孫子伊凡四世徹底擺脫了蒙古諸汗的壓制,宣布將自己的大公升格為沙皇(凱撒),莫斯科大公國正式演變為沙皇俄國。伊凡四世是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

為了集聚人心和為侵略擴張尋找理由,伊凡四世將拜佔庭帝國尊為「第二羅馬」,而自稱是拜佔庭帝國的唯一的正統繼承者,即「第三羅馬」。「第三羅馬」對俄國文化的影響深遠,直到今天都還有影響

相關焦點

  • 為何法國和德國君主稱為皇帝,而唯獨俄國君主卻被翻譯成沙皇?
    但有一個例外,就是俄國,帝俄時期的俄國領袖,我們一般不翻譯成「皇帝」而是翻譯成「沙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這既和歐洲歷史有關,也和我國自身在翻譯上的處理有關。歐洲所謂「皇帝」頭銜的歷史也很亂,但全都是源於羅馬,近代以來很多國家的君主給自己加上「皇帝」稱號,是因為他們自認為是羅馬的名義上的法統「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人;當然,東歐的俄國不一樣,他們是一直認為自己是東羅馬帝國的延續。
  • 為何法國和德國君主稱為「皇帝」,而唯獨俄國君主卻被翻譯成「沙皇...
    但有一個例外,,就是俄國,帝俄時期的俄國領袖,我們一般不翻譯成「皇帝」而是翻譯成「沙皇」。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這既和歐洲歷史有關,也和我國自身在翻譯上的處理有關。 歐洲所謂「皇帝」頭銜的歷史也很亂,但全都是源於羅馬,近代以來很多國家的君主給自己加上「皇帝」稱號,是因為他們自認為是羅馬的名義上的法統「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人;當然,東歐的俄國不一樣,他們是一直認為自己是東羅馬帝國的延續。
  • 為何法國和德國君主稱為「皇帝」,而唯獨俄國君主卻被翻譯成「沙皇」?
    但有一個例外,,就是俄國,帝俄時期的俄國領袖,我們一般不翻譯成「皇帝」而是翻譯成「沙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這既和歐洲歷史有關,也和我國自身在翻譯上的處理有關。「皇帝」本為漢語中專制王朝君主的稱號,後來被中國人用來對譯西方語言中「emperor」一類的詞,而且由於西方語言中男女有別,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Empress(「女皇」或「女帝」),比如著名的英國女皇。
  • 歷史上,俄國的君主為何被稱為沙皇,而不是皇帝?
    沙皇這個詞是漢語譯名,它在俄語以及其它多數歐洲語言裡的發音基本都是「Tsar」,而Tsar這個詞則是源自古羅馬時代的政治及軍事強人凱撒(Caesar)。因為凱撒是第一個在羅馬建立了獨裁統治的人,是羅馬從共和國轉變成帝國的核心人物,因此後來羅馬帝國的皇帝幾乎都會在登基前後改名,在自己的名字裡加上「凱撒」這個詞彙。久而久之,「凱撒」就成了在羅馬帝國與「皇帝」類似的頭銜名稱。
  • 莫斯科公國、沙皇俄國、俄羅斯帝國、羅曼諾夫王朝,有何關係?
    ,嫁給了伊凡三世,從此俄羅斯人就自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綽號第三羅馬(即羅馬、神聖羅馬之後的第三個羅馬)。公元1547年,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四世認為此時俄羅斯人已經崛起,大公配不上俄羅斯君主,於是把大公改成沙皇,在羅馬語裡面相當於國王的意思,國號改成沙皇俄國。沙皇俄國建立後,留裡克王朝只延續了兩代沙皇,分別是伊凡四世及其子費奧多爾一世。
  • 俄國沙皇裡的「另類」國君
    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與鷹獵 狩獵是俄國皇室的傳統娛樂項目,沙皇彼得大帝的父親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1629年-1676年)狩獵時偏愛從東方國家帶來的猛禽。
  • 沙皇俄國為什麼要賤賣阿拉斯加?
    這可是586,412平方英裡(17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沙皇俄國當時的實力不能算差。中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沙皇俄國的1861年改革,僅僅六年的時間,為什麼沙皇俄國就要賣掉自己唯一的海外領土?因此,我們必須問一問,他們為什麼要賤賣阿拉斯加?
  • 俄國沙皇最想徵服的城市:徵戰四百多年,仍然沒有得到
    俄國的前身是莫斯科大公國,統治範圍很小,還向欽察汗國的納貢。可是後來,莫斯科大公國崛起,通過武力擴張,在幾百年間,成為起地跨亞歐的俄羅斯帝國。俄國雖然徵服了很多地區,但有一個地方讓歷代沙皇魂牽夢繞,經過四百多年的徵戰,不過依然沒能佔領,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俄國沙皇與中國皇帝有何大不同
    就拿同可列為東方大國的中俄兩國來說,都是歷史悠久的君主制國家,中國有兩千年皇帝史,俄國有三百年沙皇史。他們分別都是把持各國封建史的主要人物,他們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他們帶給本國的命運卻大相逕庭,近代中國寫滿屈辱,而近代俄國卻無限做大。這是為什麼?
  • 115年前的對馬海戰:沙皇俄國的徹底沉淪與日本的崛起
    沙皇俄國人的行動激怒了日本人,日軍於1904年2月8日,襲擊了沙皇俄國設置於中國領土上的海軍基地,這大抵是雙方在二十世紀的第一次戰鬥,沙皇俄國艦隊在此次戰鬥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也為雙方之後的戰鬥埋下了伏筆。 鑑於沙皇俄國在二十世紀的多次戰鬥中的低下戰鬥力,這一次也同樣沒有例外發生。
  • 中國皇帝,法國國王,日本天皇,為什麼偏偏俄國的統治者被稱為「沙皇」?
    但有一個例外,就是俄國,帝俄時期的俄國領袖,我們一般不翻譯成「皇帝」,而是翻譯成「沙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這既和歐洲歷史有關,也和我國自身在翻譯上的處理有關。「皇帝」本為漢語中專制王朝君主的稱號,和西方語言中「emperor」相同。
  • 沙皇俄國出售阿拉斯加是賣國嗎?
    海豹,水獺,木材,鱈魚,黃金和石油還沒出現也沒有能力開採,就事論事的話確實不值這個價當然,這一切風評後來都轉了過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罵成了出賣土地的大傻X。但是真實情況遠遠不是沙皇腦子一抽就籤字了這麼簡單。當時的阿拉斯加就算是沙皇俄國想保都保不住。實際上早在協議籤訂的十幾年前,沙皇俄國就想把阿拉斯加賣了。1853年,克裡米亞戰爭爆發。
  • 俄羅斯歷史上劃時代的強人,一手締造沙皇俄國早期版圖
    要說俄羅斯歷史上劃時代的強人,有兩個人肯定入選,一個就是第一個稱「沙皇」的人——伊凡四世,另一個則是第一個稱「大帝」的人——彼得一世。我們今天先來了解這個被稱為「恐怖的伊凡」的伊凡四世。這起政治聯姻改變了俄羅斯的政治格局,索菲亞將東羅馬的傳統文化帶到了俄羅斯,並使俄羅斯成為名義上的歐洲正統傳承——「第三羅馬」。再後來,索菲亞為伊凡三世生下了兒子瓦西裡,並成功從伊凡三世的兒子德米特裡那裡搶過了莫斯科大公的位子,瓦西裡就是伊凡四世的父親——瓦西裡三世。應該說,從這個時候起,俄羅斯更加基督化。
  • 沙皇俄國:為什麼敢說自己是金帳汗國繼承人?
    然而,從古代封建法理角度來看,近代的沙皇並沒有權利繼承金帳汗國的最高頭銜。不過,這還是擋不住俄羅斯的自我宣布。事實上,作為帶有統戰宣傳效果的政治策略,俄國沙皇不僅宣布自己是金帳汗國的繼承人,還做過很多類似的事情。被他們無故認領的封建傳統,也絕不局限於對蒙古一家的追認。
  • 李碩:沙皇俄國是如何徵服中亞的?
    這是一個東方相貌的男子,穿著19世紀俄式軍官制服、皮鞋,留著俄式髮型和鬍鬚,手中是一冊精裝的印刷書籍。這些體現出近代俄國-歐洲元素。男子身後,是阿爾泰群山之間的草原,有遊牧人的氈房和畜群。被「韃靼人」統治的三百年裡,俄羅斯人還堅持著自己的東正教(基督教的東方分支)和俄語(斯拉夫語),沒有被同化成伊斯蘭教和突厥語。不然,人類的歷史就要大篇幅改寫。進入16世紀,明朝後期,俄國人才掙脫了蒙古統治,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四下擴張。這時的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正在乘帆船探索全球。當時俄國的南方、東方是四個韃靼汗國。
  • 第一羅馬、第二羅馬、第三羅馬,分別是哪三個國家的別稱?
    實際上,羅馬帝國的真正國號就是羅馬,而首都也是今天義大利首都羅馬,稱呼帝國是因為有強大的國力、遼闊的領土。正因為羅馬帝國在歐洲歷史上有著不可動搖的文明地位,所以後續的歐洲國家都想把自己跟羅馬帝國掛鈎,這是自己繼承羅馬帝國的標誌,所以有「第一羅馬」、「第二羅馬」、「第三羅馬」的別稱。
  • 1914年以前的沙皇俄國:一戰起源的俄國視角
    俄國的地理特徵迫切呼喚美國式的最大分權,但美國自誕生以來很少在自己所屬的整個半球遇上有威脅性的地緣政治對手。沙皇俄國必須極盡一切手段應對地理上的嚴酷現實,這大大加劇了該國臣民的沉重負擔。從帝國誕生到19世紀初期,掌管俄國政權的都是專制君主沙皇和貴族地主的同盟。在俄國,缺乏勞動力的土地派不上用場,而農奴制保障了勞動力。沙皇和地主分享從農民手中榨取的收入。
  • 沙皇沒有殺列寧,為什麼列寧一定要殺了沙皇全家
    列寧是蘇聯的締造者,他出生沙俄一家貧苦的家庭裡面,在年輕的時候,他曾鬧過革命被抓過,俄國的沙皇並沒有殺了他,而是僅僅將他流放到寒冷的西伯利亞。然而,大革命成功後,列寧一開始放過了沙皇。後來,為什麼一定要殺了沙皇全家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這到底為什麼?在19世紀末的時候,列寧就曾多次參加各種學生運動,鬧革命。慢慢的列寧就上了沙俄警察的黑名單。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與沙皇俄國的崛起
    歷史就是這麼的巧合,當龐大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之時,恰是沙皇俄國躍躍欲試企圖崛起之日,而且沙俄就看中了這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帝國,在241年中不間斷向這個帝國發動10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從而加速了奧斯曼土耳其的衰落。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而得名。
  • 如果威廉二世當了俄國沙皇,世界會怎樣? | 青年維也納
    他曾經告訴沙皇尼古拉二世「統治的訣竅就是多閱兵、多講話」。這句話如果被概括為「追求曝光率」,其實就可以作為一個21世紀的民選政治家的座右銘。威廉二世皇帝如果成了俄國沙皇會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威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另一個是,他這種個性在德意志帝國的體制和社會現實下,怎樣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