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駐華大使館發了一個頗有爭議的微博:
引起了不滿,不滿就不滿,微博微信都敢刪美帝的貼,但對俄羅斯就基本沒啥話可說。老胡呢,對世界第一強國美帝敢直懟,對俄羅斯呢,就客氣的一逼。
不是講反話,俄羅斯確實牛逼,比美國牛逼!
為毛這樣說呢,俄羅斯總是能用相對「很弱」的實力,獲得他們超過「實力」很多倍的待遇。美帝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是俄羅斯20倍,但是俄羅斯的國際地位呢?至少在中國這裡,算是平起平坐的大國吧。
二戰時期,蘇聯木有美帝的援助,根本扛不住希特勒,戰後雙方實力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不要說陸海空,光是美帝有原子彈而蘇聯木有,美帝硬實力分分鐘就可以滅掉蘇聯。
然而,蘇聯卻能在戰後跟美帝平分世界當平行世界的老大哥,跟美帝能鬥個旗鼓相當,有時候還能佔上風!
這就是俄羅斯的本事,雖然硬實力不咋地,總是能混個大哥位子!我現在要給大家講一個俄羅斯帝國時代空手套白狼的往事。
這事就體現了俄羅斯極度高超的外交水平和訛詐水平,實際上俄羅斯人才是玩智力的祖宗,但他們總能讓你覺得他們只有蠻力。你應該問問自己,怎麼會產生這樣誤解的,這就是俄羅斯人智力勝於你的地方了!
這個人是19世紀的俄羅斯年輕軍官伊戈拉提耶夫。
源於1856年爆發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或者稱之為「亞羅號」戰爭。英國人在獲勝後向滿清提出若干要求,鹹豐先是答應後來又反悔,還扣押了以巴夏裡為首的使節團,戰爭的陰雲再次籠罩在北京這座古老的帝都上空。
這讓俄國人非常憂慮,他們害怕英法在中國佔著不走,並且在北京城取得據點,這對於俄羅斯帝國來說就是一場噩夢。於是伊戈拉提耶夫在1859坐著雪橇千裡迢迢從莫斯科穿越西伯利亞大平原來到中國。他的任務很簡單,要讓滿清承認之前俄羅斯奪取的大片土地,這是一次典型的大博弈行動。
到了北京,伊戈拉提耶夫立刻面見了鹹豐皇帝,表示他可以代表俄羅斯帝國出面調停中英之間的矛盾,但滿清朝廷並不傻,知道前門驅虎後門進狼的道理,拒絕了伊戈拉提耶夫。而且清廷也擔心,他跟英法沆瀣一氣,一起來坑我大清。後來的事態表明,清廷的擔心是對的。
伊戈拉提耶夫確實兩面三刀,畢竟俄羅斯雖然剛跟英法在克裡米亞打的你死我活,但在東方的韃靼面前,他們還是自認為都屬於文明世界,有共同理解的語言和話題的。伊戈拉提耶夫跑到英法聯軍那裡,向他們提供了北京的城防圖和北京城裡的情報。
同時他又竭盡全力去阻止滿清跟英法達成協議,不斷在兩者之間挑撥離間,煽動英法向北京進攻,等到英法兵臨城下時,伊戈拉提耶夫再次向清廷提出由他居間調停,但此時鹹豐已經逃到了承德去」狩獵「了,北京城已經沒有主事之人,只剩下他的弟弟恭親王奕訢留在北京收拾殘局。英法聯軍摧毀了北京城外的皇家園林,清廷非常害怕英法聯軍摧毀北京的皇城,如果皇城被摧毀,滿清將失去統治中國的資格,於是感激涕零的接受了伊戈拉提耶夫的建議。
當時北方中國的嚴寒已經來臨,英法聯軍也急於跟清廷達成前面已經達成的協議並撤軍,但伊戈拉提耶夫向滿清封鎖了這個消息,他成功的讓清廷認為英法聯軍有長期駐紮在北京的打算,而這種可怕的前景讓清廷不寒而慄,這意味著他們的統治將很快崩潰,因為朝廷的命令已經無法向地方督撫傳達了。
而英軍確實曾經有過這樣的念頭,英軍指揮官額爾金勳爵確實動過這樣的念頭,他在給外交大臣羅素勳爵的信中寫道:說句玩笑話,如果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印度的話,也許我們可以兼併中華帝國。
英法最後決定只滿足於籤訂條約而不是佔領中國,而伊戈拉提耶夫成功的讓清廷相信英法聯軍可能常駐中國,而他不僅可以讓英法提前撤軍,而且可以降低索賠的金額。而他的條件是要求滿清正式承認俄羅斯對新近得到的西太平洋土地領土享有主權。
滿清朝廷對此猶豫不決,伊戈拉提耶夫馬上利用聯軍在撤軍過程一個短暫的、程序上的延遲恐嚇朝廷,謊稱是他的因素讓英法聯軍停止撤軍的。最後一支部隊在1860年11月6日離開北京,11天後,伊戈拉提耶夫代表俄羅斯跟中國籤訂了北京條約,而英法聯軍對此毫不知情,等他們知道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紅利最大的那一塊已經被俄國拿走的時候已經晚了。
該條約使清政府確認了《璦琿條約》的合法性,並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約4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從此中國失去了東北地區對日本海的出海口,並開放張家口、庫倫、喀什噶爾為商埠。
當時的英俄正在中亞進行爭奪,俄羅斯先行進入喀什,這意味著在跟英國的競爭中佔了先機。1860年11月12日,伊戈拉提耶夫心滿意足離開北京,返回聖彼得堡。
在人類歷史上,有過幾次代價極細微而勝利成果如此巨大的事件,比如克萊武為大英帝國搞定了印度,但這些跟伊戈拉提耶夫的成就相比全部不值一提,畢竟克萊武還帶了軍隊,還打了仗死了人,而伊戈拉提耶夫則只憑一張嘴,就為俄國爭取到4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合法性以及出海口。
有一位英國歷史學家這樣說:自1815年以來,俄羅斯沒有締結過如此有利的條約,也從來沒有一個外交家取得由這位年輕人取得的恢弘偉業。俄羅斯在遠東的勝利,抹平了他們在克裡米亞戰爭中的慘痛記憶,也在東方補足了他們西方的損失,而且這個勝利還是在完全蒙蔽他們的對手英國人的前提下獲得的。
返回彼得堡以後,他被沙皇亞歷山大授予聖弗拉基米爾大公勳章。
1864年,任駐君士坦丁堡大使,開始專門負責巴爾幹事務(尤其是保加利亞)。
1877-1878年俄土戰爭結束後,與奧斯曼帝國籤訂《聖斯特凡諾條約》。
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他出任俄羅斯帝國內政大臣,以平息事件影響。
1882年,在進行了大規模的逮捕和針對猶太人的迫害之後,由於多方壓力退休並離開政界,直到1908年去世。
尼古拉的兒子PavelNikolayevich是尼古拉二世時俄國的教育部長(1915-1916年),十月革命爆發後Pavel攜家人逃往法國。
1925年,Pavel一家移民加拿大,並在魁北克省Richmond定居。
尼古拉的孫子GeorgePavlovich是著名俄裔加拿大政治家、外交官,也曾任多倫多大學三一學院院長和多倫多大學校監。
尼古拉的曾孫葉禮庭(MichaelGrantIgnatieff)是當代加拿大自由黨政治家,當過自由黨黨魁,目前是索羅斯創辦的中歐大學校長。
關於徵服東方,俄羅斯盧布上有個超級牛人,上面寫著就是「徵服東方」
我問你,有沒有跟我一樣欽佩俄羅斯?
這才是一個真玩腦子的民族阿!這會發這個貌似冒犯的微博,為啥呢?嘿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