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風物】甘國良與他的埭美粉粿

2021-02-17 龍海網官網

「賣粉粿,埭美粉粿……」

夏天一到,石碼老街便有小販騎著車拉長聲音叫賣綠豆粉粿。

記憶中,綠豆粉粿晶瑩剔透,冰涼爽口,甜而嫩,但不是經常吃的。只有感冒發燒咳嗽,或是「生頭髮尾」(指生瘡出水痘等),吃不下飯菜,家長才會買些粉粿讓你享用。

前不久,龍海埭美村(也叫地尾村)甘國良夫妻申請粉粿製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請文化館的人去拍些照片,我也跟著去了。從早到晚跟著甘國良夫妻忙碌一天,終於了解一些粉粿的「前世今生」,並用鏡頭拍下了綠豆變粉粿的「美麗蛻變」。

  甘國良夫妻的粉粿作坊是一間磚瓦房,坐落在埭美村水上古民居南面一個水塘邊,四周田野散發著泥土芬芳。這地方叫甘厝仔社,屬埭美的一個自然村。

  埭美村水上古民居

一到作坊,看見一溜兒大水缸擺在屋裡,甘國良的妻子正在刷水缸,大半個身子伸進大缸裡,用棕毛刷掉大缸裡的殘留物。看見一伙人進來,她直起身子笑著說:製作粉粿衛生很重要,不能有雜質,所以得用心把水缸、水桶、紗網清洗乾淨。

  磨豆

夫妻倆開動機器,將夜裡浸泡過的綠豆磨碎。伴著嗡嗡的磨漿機聲音,夫妻倆一邊磨豆,一邊和我們聊起粉粿的來歷。

  洗漿

據傳,明萬曆年間(約公元1590年左右),甘氏一族聚居於浮宮埭美一帶。埭美這地方緊鄰九龍江南溪,老百姓平時吃的都是南溪水。一下大雨,南溪水便變得渾濁不清,村民就用明礬澄清溪水後飲用。大概清朝光緒年間,埭美村甘厝仔社農民甘螺和甘鐵兩個堂兄弟,無意中將一小塊明礬,誤放到磨好的綠豆漿中,發現豆漿逐漸變清起來,清水下面沉澱出一層綠豆粉來。他們倒掉那些清水,將豆粉揉好煮熟,居然透明而有彈性,入口冰涼滑嫩,味道極佳。

  去渣

甘家兄弟倆不動聲色,偷偷嘗試各種做法,加入龍腦(冰片)、砂糖、食鹽等,製作出或甜或鹹的綠豆粉粿,並把這種粉粿賣到集市上,一時大受歡迎。閩南地區雨量充沛,天氣溼熱,一到夏天,常見各種溼毒病症。甘家兄弟做的粉粿,具有神奇的解毒消暑作用,一些達官貴人便買來當作消暑佳品,普通百姓則當作藥用,或潤肺消渴,或清肝明目,或養胃和脾。

  配料

原來甘家兄弟懂得點岐黃醫術,他們研究藥書發現:綠豆味甘性寒,能解毒化瘀,主治霍亂吐瀉、腫毒痱瘡、赤痢痘癰。明礬又名涅石,味酸性寒,除了能吸附水中雜質,又能燥溼止瀉,入藥主治喉痺痰涎、疔疽腫毒,口舌生瘡。龍腦又名冰片,味辛苦,性微寒,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腦的功用,內可化痰開閉,外可消腫祛毒。至於砂糖,有潤心肺、解酒毒、養肝胃的功效。甘家兄弟將這些食材、藥材融合進去,製作的粉粿與眾不同。

  煮粉

甘家兄弟為了保證味道純正,也是為了今後子孫以此謀生,所配秘方和過程從不外傳,並定下族規:粉粿製作「傳男不傳女」。

  攪拌

甘國良說,幾百年來地尾甘氏子孫都遵循祖輩定下的規矩,不敢偷工減料,也不外傳,

所以至今地尾粉粿在閩南一帶名聞遐邇,久負盛譽。

我們開玩笑說:「你今天讓我們來拍照片,不是破了規矩嗎?」

甘國良憨憨一笑:「你剛才看見我下料的配方和分量嗎?」我們才記起來,老甘剛才磨磨蹭蹭、躲躲閃閃在弄些什麼把戲,確實沒讓我們看見。

  調漿

甘國良的妻子將洗淨沉澱好的豆粉塊倒入鐵鍋,一邊加水,一邊攪拌,並向我們「訴苦」:他們夫妻半夜就起床浸泡綠豆,一大早就把綠豆撈起,接著磨漿、洗粉、沉澱、濾幹,忙乎大半天,到下午才能放入鍋中燒煮,粉粿煮熟已是黃昏,實在太累人了!甘厝社製作傳統綠豆粉粿的人家已經越來越少。他們也是幾天做一次,還得騎著摩託車沿街叫賣,掙不了幾個錢。

  起鍋

說話間,夫妻倆已經把煮好的又黏又稠的豆漿倒進一個大盤子,盤子裡白色漿糊狀的東西,怎麼看都不像晶瑩剔透的粉粿。老甘說,純正的粉粿做法要自然冷卻,等會兒你們再來看就不一樣了!他催著大家去埭美古民居溜一圈再回來拍照。

約莫半晌時間,當我們再回到老甘的作坊,夫妻倆已經將粉粿切成兩寸見方的小塊,碼在一個瓷盤上,盤子上的粉粿像玻璃般晶瑩剔透,在鏡頭裡依稀可以看見凝固的氣泡,老甘妻子還摘了一把田野小花放在邊上,讓我們拍照。

拍完照,大家便捏起粉粿吃了起來,邊吃邊贊:現做的粉粿棒棒噠,「味道好極了!」

老甘樂呵呵地說:「好東西不怕沒人吃!埭美粉粿傳到我們是第二十一代了,老祖宗傳下來的好手藝還得傳承下去!」

我們開玩笑說,以後你到石碼街賣粉粿,打個電話,我們每人幫你推銷五六斤!

相關焦點

  • 甘國良與他的埭美粉粿
    「賣粉粿,埭美粉粿……」夏天一到,石碼老街便有小販騎著車拉長聲音叫賣綠豆粉粿。記憶中,綠豆粉粿晶瑩剔透,冰涼爽口,甜而嫩,但不是經常吃的。只有感冒發燒咳嗽,或是「生頭髮尾」(指生瘡出水痘等),吃不下飯菜,家長才會買些粉粿讓你享用。
  • 南方,到底有多少粿粿粿粿粿粿?
    圖/視覺中國 -風物君語- 追光吧,粿粿!浙江的「雞子餜」,是麥粉所制,還保留著中原遺風。把麥粉變成大米(粳米)粉,就產生了南方版的餜——「粿」。 今天放下北方「餜餜」們不表,單說南方「粿粿」們。
  • 【民風民俗】逢年過節在福清(一):福清的米時粿
    編者按:農曆鼠年即將來臨,「知福清」民風民俗特開闢「逢年過節在福清」專欄,介紹福清年節習俗傳統文化,歡迎大家圍觀並踴躍賜稿。福清人對粿情有獨鍾。逢年過節,福清人都要搓做粿。粿成了福清獨特的風味小吃。福清盛產大米,缺乏麵粉,他便就地取材,以大米磨成的澱粉代替麵粉為原材料,加入「肥母」(發酵粉)製作饅頭。福清氣溫比北方高,「肥母」發得快,原材料過於柔軟,還略有酸味,不能蒸饅頭。他捨不得浪費糧食,還是蒸了。沒想到蒸出來的食品酸甜可口,很受福清人的喜歡,銷路不錯。他不斷改進工藝,生意越做越紅火,後以此起家,發家致富。於是,他把這種食品叫做「起家粿」。
  • 蕭山埭上「甲科濟美」坊
    明朝嘉靖四十年(即公元1561年),兵部尚書胡宗憲奉旨督建,為表彰和紀念蕭山埭上黃氏宗族中多人中舉並考上進士,多人為朝廷命官並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  鄉賢黃九皋名刻首部。黃九皋,字汝鳴,號竹山,蕭山埭上黃人,明嘉靖戊子(公元1528年)舉人,嘉靖戊戌(公元1538年)進士,官至工部主事、魯王府長史。  「甲科濟美」石牌坊坐北朝南,四柱三門三重簷,高約九米。
  • 冰涼爽口兒時甜——綠豆粉粿
    還記得兒時夏天一到,便有小販騎著車拉長聲音叫賣綠豆粉粿嗎?記憶中,綠豆粉粿晶瑩剔透,冰涼爽口,甜而嫩,一口一塊,不一會滿滿一盤粉粿就吃光了。綠豆粉粿發源於龍海市東園鎮埭美村厝仔社。其製作的歷史悠久,淵遠流長。
  • 【課題研究】粿真有學問——探究詔安粿文化
    一隊由思怡,吳鑫,雪翠,嶽峰組成,訪問民俗專家。另一隊由玉梅,美蓮,哲紅組成,走訪老城區和菜市場,探究制粿工藝,了解粿的推廣情況。從訪問中,我們了解到在詔安,每個節日都有其特色的粿品。春節的時候,人們做「發粿」,顧名思義,人們做發粿是為了祈求平安吉祥,財運亨通。正月十五做的甜粿和蘿蔔粿也是如此。詔安本地把蘿蔔稱為「菜頭」,而「菜頭」與「彩頭」諧音,吃「菜頭粿」,即尋個好彩頭。
  • 潮汕人民:排排坐,分粿粿~
    我們的好朋友「地道風物」就寫過這樣一篇詳盡有趣的,介紹潮汕粿的文章。鼠殼粿與老鼠有什麼關係?水粿是水果麼?這篇文章,會給你答案噠! 說到地方美食,潮汕,絕對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地方。有一首潮汕歌謠這樣唱道——「潮汕人,尚食粿,油粿甜粿石榴粿,面粿酵粿油炸粿,鱟粿軟粿牛肉粿,菜頭圓卡殼桃粿。」潮汕粿品種繁多,大多以米粉、麵粉或番薯粉加工成粉末熬製成粿皮,利用各種在地最鮮的農作物為食材燴成粿餡,以主要粿餡命粿名。
  • 東閣粿仔
    東閣粿仔。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攝文昌民間有句諺語:「小吃小,能量大。小孩大人都能吃,文昌小吃甲天下。」說的是文昌擁有各色小吃,不僅味美,而且有益健康,因此,深受男女老少歡迎。而說到文昌小吃,東閣粿仔一定繞不過去。在文昌各地的酒店、老爸茶店和街頭的大排檔裡,都少不了東閣粿仔的身影。
  • 潮州特產美食 之 酵粿
    酵粿,因其有寄寓著發財、發家的祝願又稱「發粿」,是潮州地區一道特色小吃,民俗年糕。
  • 衝著梅汁粿去的,卻被一鍋蓮藕湯圈了粉...
    生活在潮汕的我們,嘗遍了各種「粿仔」的做法,牛肉粿、豬肉粿、豬雜粿條湯等等。 那.有沒有吃過梅汁粿湯?‍這一碗梅汁粿湯,老阿姨可是想了很久的,下班後頂不住飢腸轆轆的胃,還是打算踏著夜色去嘗一口梅汁粿。老闆煮的時候老阿姨一直在等著他放梅汁,左等右等就是沒有等到老闆倒梅汁!!
  • 「來兩塊炸粿」!泉州最好吃的炸粿在這裡
    其中,赤水炸粿價廉物美,既可品味地方風味,又可充飢填腹,圈了不少粉。對於在外的旅人來說,炸粿是一種家鄉的味道。館中設立多個展室,包含美麗家園、家風家訓、人物春秋、民俗風情、美食美味等多個主題。你有多久沒吃泉州炸粿了?請在留言區留言
  • 【尋味廣東】粿在潮汕
    關鍵詞:粿(guǒ ):解釋:1、米粉或麵粉;2、淨米;3、米食。粿,是廣東潮汕、福建、海南、臺灣等地區對於凡是用米粉、麵粉、薯粉等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統稱,是為「粿食」。本是指用秫米、粳米先磨成粉後製作成的食品,後引申為糕點、點心的統稱。即是說,粿在華南部分地區的方言中是糕餅典型一類的解饞小食的總稱。「粿」因加入各種配料而衍生出各種稱法,如甜粿、菜頭粿、草仔粿、芋粿、白粿等。對於美食的尋找與感悟,我與美妞具有不約而同的愛好。
  • 潮汕人民:「粿」真好吃!
    在一個潮汕人眼中,一隻飽滿的粿裡不僅包含著操勞的媽媽一聲聲叮嚀和滿臉慈愛的奶奶對兒孫的希冀,粿皮上的一道道精美花紋,還印刻著寫滿潮汕民俗文化的的一部文化書。 ▲炸三角油粿。金黃的粿皮由番薯加糯米粉製成,炸過之後透出番薯的甘香,金黃酥脆。
  • 金廂的那份年粿——「甜粿」
    尋味金廂,探尋兒時最愛的那份年粿——「甜粿」!轉眼之間年漸到了,此時大家是不是很「雞凍」吖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達,物慾橫流,很多故鄉的民俗文化我們是否淡忘呢?「甜粿」幾乎是所有人兒時一道美味的回憶,每年春節一到,家家戶戶都會做這種粿,可以說這是本土的一種傳統文化!
  • 不要再問潮汕人什麼是粿啦!潮汕11種粿介紹給你!
    鹹的餡是馬鈴薯、芋頭或竹筍切成小粒,加沙茶或咖喱及鹽、味精少量炒熟,或大豆炊熟,加精鹽、胡椒粉少量研細。甜的餡可用芋泥或豆沙。潮汕民間以綠豆餡為主打,放在平底鍋上煎熟後蘸辣椒醬!一般把糖漿水與糯米粉攪拌成漿糊狀,先放置一晚,再用旺火蒸10到15個小時,時間越長出來的甜粿顏色越紅亮。潮汕人一般都會做很多,可以切幾塊送給親朋好友,也可以過節的時候留在家裡慢慢吃。吃的方法一般是粘雞蛋液油炸。
  • 小年夜,北鄉圓粿熱騰騰
    明代後期始,北鄉的家家戶戶,在農曆十二月廿四,為了感謝神仙老佛的指點,都要搓圓粿當祭品,祭拜老佛,遂成風俗,傳承至今。和粉的用水很有講究,不能用滾燙的開水,水太熱,米粉就直接熟了搓不成圓粿皮;水太涼,包出來的圓粿,一下鍋就會皮開餡漏,一鍋好看的圓粿馬上就成米粉糊。
  • 不要再問一個潮汕人什麼是粿啦!潮汕11種粿全面介紹給你!
    鹹的餡是馬鈴薯、芋頭或竹筍切成小粒,加沙茶或咖喱及鹽、味精少量炒熟,或大豆炊熟,加精鹽、胡椒粉少量研細。甜的餡可用芋泥或豆沙。潮汕民間以綠豆餡為主打,放在平底鍋上煎熟後蘸辣椒醬!一般把糖漿水與糯米粉攪拌成漿糊狀,先放置一晚,再用旺火蒸10到15個小時,時間越長出來的甜粿顏色越紅亮。潮汕人一般都會做很多,可以切幾塊送給親朋好友,也可以過節的時候留在家裡慢慢吃。吃的方法一般是粘雞蛋液油炸。
  • 陸豐民俗之「甜粿」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達,物慾橫流,身為80後,90後的我們對故鄉的民俗文化還了解多少呢?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們陸豐民俗之「甜粿」 。甜粿(也稱年糕),是一種米食,它是我們陸豐過年必不可少的食品,它的做法也比較簡單,只需要糯米粉,紅糖(白糖),水等即可。然而做一團又可口又漂亮的甜粿卻不易,聽前輩們說,做甜粿時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把握火候,有一句話說「甜粿好食糕難舂」。
  • 為什麼叫「粿」
    如今風物冠南方」(《揭陽道中》)的感慨。至明代,粿類已成為潮汕人泡工夫茶時必不可少的茶點,最晚在明代中後期,粿類便和肉丸甜餅一起跟隨潮汕人足跡傳遍南方各州府(尤以江南地區、廣州府、臺灣和閩南等地受影響為大)和南洋各潮人集聚地,並成為各地早夜茶的當家花旦。據說清乾隆皇帝微服南巡揚州,與徽客汪某在客棧中相遇,品嘗粿類食品。
  • 【海豐人過年】「粿」貫穿了海豐人一年四季(視頻)
    尤其是「粿」,在海陸豐人的生活中更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海陸豐地區的「粿」會因為佳節吉旦的不同,其種類造型和製作技術也不盡相同,即有了「時節做時粿」之說。舊時沒有現成的糯米粉,每一道工序都要依靠人工完成。人們在冬收後,須選出最好的糯米洗淨後用清水浸泡晾乾。然後放進石臼舂成糯米粉,舂糯米粉很費工夫,至少要過篩二三遍,粉末越精細,做出來的「甜粿」越細膩光滑。在和糯米粉過程中,還需要摻進適量的調和油,大約攪拌了30多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