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粉粿,埭美粉粿……」
夏天一到,石碼老街便有小販騎著車拉長聲音叫賣綠豆粉粿。
記憶中,綠豆粉粿晶瑩剔透,冰涼爽口,甜而嫩,但不是經常吃的。只有感冒發燒咳嗽,或是「生頭髮尾」(指生瘡出水痘等),吃不下飯菜,家長才會買些粉粿讓你享用。
前不久,龍海埭美村(也叫地尾村)甘國良夫妻申請粉粿製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請文化館的人去拍些照片,我也跟著去了。從早到晚跟著甘國良夫妻忙碌一天,終於了解一些粉粿的「前世今生」,並用鏡頭拍下了綠豆變粉粿的「美麗蛻變」。
甘國良夫妻的粉粿作坊是一間磚瓦房,坐落在埭美村水上古民居南面一個水塘邊,四周田野散發著泥土芬芳。這地方叫甘厝仔社,屬埭美的一個自然村。
埭美村水上古民居
一到作坊,看見一溜兒大水缸擺在屋裡,甘國良的妻子正在刷水缸,大半個身子伸進大缸裡,用棕毛刷掉大缸裡的殘留物。看見一伙人進來,她直起身子笑著說:製作粉粿衛生很重要,不能有雜質,所以得用心把水缸、水桶、紗網清洗乾淨。
磨豆
夫妻倆開動機器,將夜裡浸泡過的綠豆磨碎。伴著嗡嗡的磨漿機聲音,夫妻倆一邊磨豆,一邊和我們聊起粉粿的來歷。
洗漿
據傳,明萬曆年間(約公元1590年左右),甘氏一族聚居於浮宮埭美一帶。埭美這地方緊鄰九龍江南溪,老百姓平時吃的都是南溪水。一下大雨,南溪水便變得渾濁不清,村民就用明礬澄清溪水後飲用。大概清朝光緒年間,埭美村甘厝仔社農民甘螺和甘鐵兩個堂兄弟,無意中將一小塊明礬,誤放到磨好的綠豆漿中,發現豆漿逐漸變清起來,清水下面沉澱出一層綠豆粉來。他們倒掉那些清水,將豆粉揉好煮熟,居然透明而有彈性,入口冰涼滑嫩,味道極佳。
去渣
甘家兄弟倆不動聲色,偷偷嘗試各種做法,加入龍腦(冰片)、砂糖、食鹽等,製作出或甜或鹹的綠豆粉粿,並把這種粉粿賣到集市上,一時大受歡迎。閩南地區雨量充沛,天氣溼熱,一到夏天,常見各種溼毒病症。甘家兄弟做的粉粿,具有神奇的解毒消暑作用,一些達官貴人便買來當作消暑佳品,普通百姓則當作藥用,或潤肺消渴,或清肝明目,或養胃和脾。
配料
原來甘家兄弟懂得點岐黃醫術,他們研究藥書發現:綠豆味甘性寒,能解毒化瘀,主治霍亂吐瀉、腫毒痱瘡、赤痢痘癰。明礬又名涅石,味酸性寒,除了能吸附水中雜質,又能燥溼止瀉,入藥主治喉痺痰涎、疔疽腫毒,口舌生瘡。龍腦又名冰片,味辛苦,性微寒,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腦的功用,內可化痰開閉,外可消腫祛毒。至於砂糖,有潤心肺、解酒毒、養肝胃的功效。甘家兄弟將這些食材、藥材融合進去,製作的粉粿與眾不同。
煮粉
甘家兄弟為了保證味道純正,也是為了今後子孫以此謀生,所配秘方和過程從不外傳,並定下族規:粉粿製作「傳男不傳女」。
攪拌
甘國良說,幾百年來地尾甘氏子孫都遵循祖輩定下的規矩,不敢偷工減料,也不外傳,
所以至今地尾粉粿在閩南一帶名聞遐邇,久負盛譽。
我們開玩笑說:「你今天讓我們來拍照片,不是破了規矩嗎?」
甘國良憨憨一笑:「你剛才看見我下料的配方和分量嗎?」我們才記起來,老甘剛才磨磨蹭蹭、躲躲閃閃在弄些什麼把戲,確實沒讓我們看見。
調漿
甘國良的妻子將洗淨沉澱好的豆粉塊倒入鐵鍋,一邊加水,一邊攪拌,並向我們「訴苦」:他們夫妻半夜就起床浸泡綠豆,一大早就把綠豆撈起,接著磨漿、洗粉、沉澱、濾幹,忙乎大半天,到下午才能放入鍋中燒煮,粉粿煮熟已是黃昏,實在太累人了!甘厝社製作傳統綠豆粉粿的人家已經越來越少。他們也是幾天做一次,還得騎著摩託車沿街叫賣,掙不了幾個錢。
起鍋
說話間,夫妻倆已經把煮好的又黏又稠的豆漿倒進一個大盤子,盤子裡白色漿糊狀的東西,怎麼看都不像晶瑩剔透的粉粿。老甘說,純正的粉粿做法要自然冷卻,等會兒你們再來看就不一樣了!他催著大家去埭美古民居溜一圈再回來拍照。
約莫半晌時間,當我們再回到老甘的作坊,夫妻倆已經將粉粿切成兩寸見方的小塊,碼在一個瓷盤上,盤子上的粉粿像玻璃般晶瑩剔透,在鏡頭裡依稀可以看見凝固的氣泡,老甘妻子還摘了一把田野小花放在邊上,讓我們拍照。
拍完照,大家便捏起粉粿吃了起來,邊吃邊贊:現做的粉粿棒棒噠,「味道好極了!」
老甘樂呵呵地說:「好東西不怕沒人吃!埭美粉粿傳到我們是第二十一代了,老祖宗傳下來的好手藝還得傳承下去!」
我們開玩笑說,以後你到石碼街賣粉粿,打個電話,我們每人幫你推銷五六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