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汁粿

2021-02-16 在婺源

轉載自公眾號『銅鑼灣茶話

在我的家鄉古徽州婺源,這裡的鄉民民風淳樸,崇尚自然,敬畏神靈,過七月半中元節尤為隆重。七月半又被稱之為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七月半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上墳掃墓。家家戶戶都要做不少好吃的美食,有油煎粿、油煎墩、灰汁粿。這對於我們飢腸轆轆的小孩來說,無疑是一個歡快的節日。大人們也不厭其煩準備各種食材,灶頭上的油鍋「滋滋」直響,香氣四溢。而灰汁粿卻少了油煎的炙熱,多了些軟綿的溫存。

這個時節,一季早稻剛剛收割,新鮮秈米粗糙無彈性。人類在吃的方面,充滿了智慧,想盡辦法改良這種粗糙的大米。過去祭祀,也將秈米做成米粿,但表面白色且容易開裂,口感不好。某次,七月半中元節又至,有戶人家又在灶頭邊忙著做米粿,一旁的男人鏟爐膛裡的炭火。當鏟子掠過上空,一陣風吹起,將爐灰吹進了米粉中,主人家頓腳捶胸自言晦氣,在那個食不果腹的年代,棄之實在可惜,只好將炭火一起揉進米粉中。不曾想,等蒸熟後,色澤透亮。滿腹狐疑吃上一口,味道軟糯,比之前好吃多了。不想弄巧成拙,成為邑內一道獨具特色的小吃。大家口口相傳,把這無意中得來的技法經過改良,成為現在的灰汁粿。

 

做灰汁粿程序繁瑣,先將秈米浸泡過夜,第二天,潷掉多餘的水份,用石磨磨成濃稠的米漿。石磨磨漿就是一份苦力活。每當母親製作灰汁粿的日子,那是最開心的時候。當晚浸下晚米的時候,我們在睡夢中就仿佛感受到了灰汁粿的香味。第二天一覺醒來,耳邊便聽見「轟轟」的磨米漿的聲音,於是,一滑碌就起床了,幫母親推磨,端水拿盆,忙得不亦樂乎,只為了能快點吃到那噴香的灰汁粿。

 

鹼水的製作過程是將新鮮的稻草燒成灰燼,冷卻以後,把稻草灰放入鍋中用沸水煮上幾分鐘,再用竹簸箕,底下墊上一塊紗布,把鍋裡的稻草灰水舀進竹簸箕,過濾掉渣滓及雜質後,盛入小盆中,再倒入米漿中充分攪拌。

 

接下來就是煮米漿了。煮米漿既是體力活又是技術活,一般由家裡成年男丁把關。鍋熱了,舀入一瓢菜籽油,用鍋鏟刮勻,待鍋內冒青煙時,迅速倒入米漿,滋滋作響聲中鍋鏟貼鍋底勻速攪動,以防糊鍋。隨著鍋內水分蒸發,米漿愈來愈粘稠,手中的鍋鏟也變得吃勁起來,漿團漸近成型,此時愈加考驗「抄、抹、團」功底。待粉團整體呈現出嫩黃色,並時有黃焦鍋巴附著時,憑經驗用手指插入粉團,不粘手即可出鍋。

 

剛出鍋的米粉團熱氣騰騰、鹼香撲鼻。把熱氣騰騰的米粉團置於案板之上,趁著熱氣,反覆搓揉,握緊拳頭用力捶,隨著時間的推移,手裡的粉團越來越光滑和瓷實了,米粉團裡已經沒有氣孔了;也越來越有彈性,米粉團在手裡柔韌有加,這個時候就說明已經揉好了。把整個米粉團揉成圓柱形,立於案板上,隨後用薴麻搓成的麻繩套在圓柱形的米粉團,雙手用力均勻,輕輕一拉,一塊薄薄的灰汁粿就脫穎而出。如此反覆,身邊碼放一堆這樣灰汁粿。母親趁熱將一塊灰汁粿遞給我,我放進最裡輕輕一咬,齒頰留香。這香味裡有大米的米香和灰汁的清香,二者摻和在一起,相互滲透,相互取長補短,可謂相得益彰。這樣的灰汁粿不甜也不鹹,似乎寡然無味,而我喜歡在灰汁粿上抹上一層鮮紅的辣椒醬,再捲起來吃,似乎是電影裡面外國人吃的「披薩」,味道變得格外的好吃。

拉成片狀的灰汁粿等完全冷卻後,就可以放置於冷水中漂著,這樣可以存放更久時間。灰汁粿更多的是炒著吃,風味別具一格。用刀把灰汁粿切成薄片。鍋熱後放入食用油,投下蔥姜蒜爆香,放下白菜燴炒片刻,下入切好的灰汁粿,加入食鹽、料酒、醬油以及少許酸菜,翻炒幾下,出鍋前,再加點鮮紅的辣椒,青翠的蒜葉,就可以出鍋了。裝入盤中,一份成色十足的灰汁粿才能算大功告成。炒好後的灰汁粿一般都是色香味俱全的,色澤油光透亮,原來的褐色減淡,紅色的辣椒,青的白菜蒜葉,加之灰褐色灰汁粿,分外亮眼,讓人食慾大開。忍不住用筷子夾起一塊送進嘴裡,輕輕嚼動,濃鬱的米香摻和著鹼水特有的清香,讓人為之垂涎三尺。灰汁粿經過燴炒,變得軟綿而富有彈性,吃起來油而不膩,韌勁爽口。

 

由於灰汁粿呈鹼性,漂在清水中經常換水,可以保存很長時間,要吃的時候,從水中撈起,切片燴炒,滿屋香氣四溢,端碗舉箸大啖,家鄉的味道滿口噴香,留存永遠。


原創作者:江初昕。

婺源溪頭鄉灣潭村人,江西省作協會員。

相關焦點

  • 南方,到底有多少粿粿粿粿粿粿?
    江西南部的客家地區,也有吃粿的習慣,當地人的早餐裡包含「茄子粿」「鹹菜粿」「南瓜粿」等等,其實原來是用蔬菜掛米漿,入油鍋炸制而成。 九層粿丨粿中的藝術品 在福建閩南等地有一知名小吃叫九層粿。在米漿裡加入紅黃色素,以紅—黃—白順序疊加,直至九層。
  • 潮汕,到底有多少粿粿粿粿粿粿?
    ▲牛肉炒粿條粿條不分早中晚,尤其在福建,潮汕等吃粿大區,24小時都可能遇見賣粿條的檔口。    鹹水粿在上饒、潮汕,是孩子放學後校門口的零食扛把子、大叔們飲茶吹水時的好搭子。▲潮汕地區的「鹹水粿"    潮汕流行在夏天吃草粿,到了浙南、江西、寶島臺灣叫仙草凍或燒仙草,在客家人聚居區又叫仙人粄,在馬來西亞等海外華人叫仙草粿。草粿在製作中需要加入米漿,所以稱為「粿」並無毛病。
  • 「面粿酵粿油炸粿,鱟粿魚粿牛肉粿」——潮汕粿大全
    有一首潮汕歌謠這麼唱:「潮汕人,相食粿,油粿甜粿石榴粿,面粿酵粿油炸粿,鱟粿軟粿牛肉粿,菜頭圓卡殼桃粿。」有一首潮汕歌謠這麼唱:「潮汕人,相食粿,油粿甜粿石榴粿,面粿酵粿油炸粿,鱟粿軟粿牛肉粿,菜頭圓卡殼桃粿。」
  • 河口小吃:燈盞粿與麻餈粿
    鍋鏟柄長,雙手撓鍋攪粿忙。 灶堂火候,濃漿水幹坯粿就。燈盞拱圓,餡料堆填燈盞沿。 天然碧綠,青玉粿坯雙手築。攪粿粿餡       燈盞粿是河口名小吃。關於鉛山人做稞(包括燈盞粿)的起源傳說,大多認為是為了祭神。較有說服力的是,民間俗話中把小孩生病稱之為「做粿」。「做粿」的目的是「請夜菩薩」。
  • 粿
    粿,有人寫作「餜」。也有不用米而用番薯粉做成的粿,粉粿或無米粿。《詔安鄉譚》第七期《詔安傳統小吃》「涼粉餜」條:「涼粉餜是夏天冷食。用料取精淨番薯粉和清水調成稀漿,加入白糖並少量明礬,攪勻後倒入掛蒸巾的蒸籠裡(每次約倒入一層約0.5釐米粉漿)武火蒸熟,一層一層疊加至十餘層,起籠待冷,橫切成塊,或分開單層捲成圓簡切段,即可供食用。
  • 美食探訪 鼠殼粿,鼠殼做的粿?!
    鼠殼粿,也叫茨殼粿。在潮汕地區,過年過節祭祖時都會用鼠殼粿。很多老人家也會自己動手做鼠殼粿。 聽到鼠殼粿這個名字的時候你會不會有點毛骨悚然?但鼠殼粿是個例外,因為所用的原料鼠殼草具有去瘀,調和胃氣作用,所以對於腸胃不好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食物。 那這樣的一種植物,到底是怎麼做成一個個的鼠殼粿呢?因為從小到大過年的時候經常跟著奶奶一起做鼠殼粿,所以我在這裡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一下做鼠殼粿的流程
  • 草粿!草粿來賣!
    一次同鄉人的聚會裡,讓他發現很多在外潮人都和他感同身受,於是他毅然決然地辭職,帶著他的潮汕情懷,回汕「賣草粿」!↓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搶購↓便攜裝的草粿與我們在外吃的成分一樣,全都用草粿草製作,維持它原本的降暑、清涼功效,同時在此基礎上,對其味道口感進行改良,使它更適應當下人們的口味。
  • 粿說
    除卻米飯,有一種米食格外引人注目,閩南人呼之為粿。何謂粿,《廣韻》有雲,淨米也,又米食也。可見,粿蓋從米來,又因所用粉糈不同,粿品家族龐大,難以盡述。粿的來歷與中原饗祀有所聯繫,至今亦仍用於敬神祭祖。嘗聞貧苦人家採鼠粷草等野草制粿,以充飢。繁複手藝炊出的甜粿,令出海人感嘆「無可奈何舂甜粿」。北地多食麵點,南人離不開稻米。小城人的日常裡,米飯從不缺席。
  • 粿小匠 | 學做潮汕粿肉!
    一塊粿肉,承載著一段記憶喚醒了舌尖的味蕾,也溫暖了覓食的心靈 金黃的粿肉酥脆可口,唇齒留香。
  • 碗粿
    「賣碗粿,賣碗粿……」兒時經常聽到一個中年男子挑著擔子,扯著嗓門在大街小巷高喊,心裡就在想,這麼洪亮的聲音沒去當歌唱家實在太可惜了,那調門高著哩
  • 文昌東閣粿仔:「小粿仔 大養生」
    喜迎新丁做「粿仔」「粿仔青」為煮好的粿仔加配料。在東閣鎮東航路做了23年粿仔的鄭玉青,由於做的粿仔味道正宗,周邊的街坊都叫她「粿仔青」。好味多磨米粉香粿仔湯粿仔看起來個頭小,裡面似乎並沒有什麼「大乾坤」,但是從調米築(米粉)、熬糖水、配佐料等工序上來看,煮好一碗粿仔湯的功夫不亞於燉好一盅廣式老火湯。「粿仔青」告訴記者,粿仔製作的第一個步驟是泡米,大約泡一小時後,就用碾米機將米粉打成粉末狀,越細口感越好。
  • 為什麼叫「粿」
    而《廣韻》和《集韻》則成書與「海濱鄒魯」揚名朝廷之後,故其對粿這一「米食」的新義說明當時由「麥食」變身「米食」的潮州「粿」類小吃已出現並成為北宋朝廷對粿的新定義。油粿甜粿石榴粿,面粿酵粿油炸粿,鱟粿軟粿牛肉粿,菜頭圓卡殼桃粿。
  • 【課題研究】粿真有學問——探究詔安粿文化
    但大部分被調查者只是對粿有一個粗略的了解,非常了解粿的人只佔了被調查人數的16%。接近一半的被調查者表現出了對詔安粿文化的濃厚興趣。 在接下來的研究性學習中,我們將對粿的價值、製作工藝、粿的推廣和保護情況、粿印等進行深入研究,向大家詮釋詔安粿文化。 二、民間走訪和訪問專家 我們小組分成兩隊人馬。
  • 潮汕粿類逐個數,從粿中讀懂潮汕文化!
    有一首潮汕歌謠這麼唱:「潮汕人,相食粿,油粿甜粿石榴粿,面粿酵粿油炸粿,鱟粿軟粿牛肉粿,菜頭圓卡殼桃粿。」
  • 澄海 --- 鼠殼粿
    在澄海,逢年過節、祭拜先祖都會用到「鼠殼粿」。聽名字覺得摸不著頭腦,其實就是加入 「鼠殼草」汁做成的粿。
  • 潮汕特色美食粿文化之樸籽粿
    "潮汕的粿品種類繁多,隨便一個潮汕人都能隨口數出十幾種粿品來:甜粿、紅桃粿、菜頭粿、韭菜粿等等。樸籽粿是海內外潮人們幾乎無人不知的清明節必備傳統的糕點,同時,清明節做「樸籽粿」也是潮汕人民的傳統美食習俗,充分展現出潮汕僑鄉的民族風情和美食特色。清明節,遠在異鄉、海外的潮汕鄉親回鄉掃墓時都會供奉上樸籽粿,這是潮汕緬懷先人的特有方式。
  • 南澳年味 | 鼠殼粿,有故事的粿,家的味道~
    ,是孩童時期春節的記憶,是阿嬤帶給你一直不變的味道,今年回家吃粿了嗎?全家出動做鼠殼粿蠻增進感情的呀,特別是小半年沒有回家了。阿嬤找鼠殼草,熬煮揉製成粿皮;老爹擀皮,還有前後清潔工作;我和媽咪主要就包粿,姐姐墊粿葉。邊做邊嘮嗑,偶爾翻車,包破還得補,就很有意思。紅頭粿跟鼠殼粿有什麼區別呢?
  • 有一種粿,叫潮汕的粿!有一種「果汁」,叫洪陽粿汁!
    有一首潮汕歌謠這麼唱:「潮州人,相食粿,油粿甜粿石榴粿,面粿酵粿油炸粿,鱟粿軟粿牛肉粿,菜頭圓卡殼桃粿。『』建議在wifi下觀看無米粿咋一看還以為就是韭菜粿,但「無米粿」的粿皮是用番薯粉做的,餡多用蔬菜雜糧來做,有白菜餡,土豆餡,韭菜餡的,有鹹有甜。無米粿從外形上來看,如果包口是尖的,則說明其餡是鹹的,如果包口是圓的,則說明其餡是甜的。多是煎的。
  • 潮汕「粿」很牛逼,「粿」類總動員!你都吃過嗎?
    梔粿,又稱梔棕,需將採摘下的梔子洗淨搗碎,浸泡濾渣成為黃色汁液,後與糯米漿搓勻,放入專用粿帕,裝入蒸籠蒸熟,蒸熟後的梔粿呈棕黃色。  紅桃粿又名紅曲桃。取桃果造型而得名。桃果象徵長壽,故制桃粿正反映祈福祈壽的願望。有些地方叫作粿桃。
  • 潮汕美食特輯|紅桃粿,韭菜粿,菜頭粿,馬鈴薯粿誰最好吃
    吃粿已經成為潮汕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的人家還是沿襲舊習,自己動手做粿。對於現代潮汕人來說,做粿源於氛圍,吃粿則源於傳統。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幾款常見的粿類。韭菜粿推薦指數:★★★★★想必不少人在學生時代,都曾在學校門口或小巷攤子上吃過烙韭菜粿蘸辣椒。那烙韭菜粿時飄出十裡的韭菜香,總能讓人單單聞之就垂涎三尺。將韭菜粿下鍋烙,噼啪咧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