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詩人、詩歌評論家、作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任洪淵先生於8月12日21時49分逝世,享年83歲。任洪淵先生曾說自己是「側身走過同代人的身邊」的人,而他生前被學生們稱為不混圈子、不會彎腰,「是北京師範大學這座詩歌名校活著的,一直在跳躍著的詩歌之魂。」在北師大任教期間,為詩壇培養了侯馬、沈浩波、桑克、朵漁、伊沙、徐江、南人、宋曉賢等一批重要詩人,被稱為「北師大詩群」。
《散文一樣的中文系》是任洪淵先生寫於2018年的一篇文章,他回憶自己當年回到師大的過程,回望錫慶先生像質樸散文一樣的生活,並講述劉先生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以及二人間的友誼,強調劉先生性情質樸、胸襟明淨、形式明快對於不僅是洪淵先生自己,甚至是對整個北師大中文系的影響。任洪淵先生在文末寫到:「我也只有詞語了。現在,我想在你的遺容上看到你明朗的笑容。」今天文藝批評推送這篇文章,也以先生的詞語紀念他的笑容。
……幾乎是半個世紀的長卷了。我現在,回望他那像質樸散文一樣的生活。
第一印象,他明朗,那種不是為了照人而寧靜自照的明朗。明朗的,他自己就是一部風格明朗的散文。
我和錫慶大學同窗。我們56年考進北京師大中文系,一開學,我們就忽然成為那一屆同學中的兩個名人。我是新生代表,我在開學典禮上的發言被誇張為一個校園傳奇。站在麥克風前,我把手中的發言稿,團委書記審閱過的發言稿,慢慢揣進衣兜裡,即興不知胡言亂語了一些什麼,臺下一陣陣掌聲,笑聲,從此有名了。而錫慶是憑他寫得很漂亮的文章傳開的名聲。可惜我們並不同班,也沒有交往過。還在少年夢的年紀,57年早春的風暴,一代人被打散了,我也假病逃離,休學,我們不再同一個年級。因而我和他是從未相遇也從不相識的同窗,在我們那個不讀書甚至不交友的大學時代。
80年代初,我突然想要回師大,這可能是一個情結,像一個被放逐的人,期望回到自己的家園一樣。一個同學告訴我,師大中文系的當代文學教研室成立了,由現代文學分離出來。於是我帶著當時發表的幾首詩,在這個同學的陪同下,回師大找錫慶。我們在一個辦公室問到了他的住址,很巧,就在舊主樓的6樓電梯口和錫慶相遇了,他剛走出電梯。
我第一眼就看到他明朗的面容,沒有什麼要掩飾的,也沒有什麼要張揚的。他的穿著,那麼高大魁梧的身材,把那個年代的藍色中山正裝穿得那麼休閒,隨意,有如性情散文的筆法,那麼無主題的主題,無形式的形式。
明朗之後,錫慶風格的第二個詞語,是明快,他的行事簡潔明快。
我說明了來意,他就邀請我們到他家裡去談談。到了他家裡,他坐在書桌前瀏覽我帶來的文學期刊。新時期復刊、創刊的《詩刊》、《當代》、《十月》、《上海文學》刊載著我的長詩和組詩。錫慶的讀法也很現代,他只讀文本不問作者是誰。品評了幾句之後,他說出的話語震動了我:你來吧。中文系需要一個詩人或者作家,改變一下我們這裡的氣氛。我十分驚訝。錫慶無疑是一個先行者。今天我們著名的大學都在邀約作家和詩人駐校,某種裝點文苑的時尚。而在那個時期,我只是因為遇見了錫慶才回到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需要一個人來改變氣氛?當然,我沒有改變什麼氣氛,也沒有什麼氣氛改變了我,我不過是一個早到的因而多餘的人。
坐在錫慶的面前,誰都能看到他胸襟的明淨——明淨,他能夠發現。他知道,隨著每一代新作家、新作品的出現,文學史就重寫一次。文學史是向前回顧的歷史。所以在他主持下,80-90年代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的當代文學教程,和我們當代文學的現實進程是同步的。我們當代文學的課堂就是中國當代文學的前沿,新作家新作品同時在我們的課堂上展現、傳播、解讀和批評。如果沒有一個明淨的胸襟,當代文學最新進展的新現象就不會那麼明亮地映照在我們的課堂上。有這樣明淨胸襟的文人,太少了。能夠走近錫慶,我大概也深沉在表面,離明淨不遠了。
再回到我剛才說他行事明快。他說,你來吧,並不停留在口頭上,也就是說,並不僅僅停留在向學校提名推薦上。他用一種他可以直接行動的方式。由於當時師大承擔了電大的課程,他立即為我分派了教學專題和課時。我沒有進師大,就已經作為當代文學組的一員在電大上課。可見,劉錫慶的明快,是那種散文短句式的果斷,和果斷後直接抵達目的的行為長句。可是錫慶在中文系,在我們所謂的學院政治中,並不具有多少發言權。所以儘管他那麼明快地一下把我推到人事處門口,人事處卻暗暗地,緩緩地,對我考察了一年半時間。
在無期的等待中,我有時去看望陳野萍伯伯,他是我父親延安同窯洞的戰友,同是中央高級黨校第一期馬列學院學員。當時,他是中央組織部第一副部長,恐怕是看出了我的惶惑,就對我說,他給師大黨委書記打電話吧。我說,不。我之所以說「不」,是我從來沒有依仗別人走我自己的路,而且更重要的是,我相信錫慶。那個時期進師大確實是很難的。人事處長告訴錫慶,師大隻進第一代研究生。我們中文系的藍棣之是卞之琳門下的第一屆碩士,王富仁是李何林門下的第一屆博士。大學門檻的高度也就是學位的高度。我可能是最後的一個?40多歲了,沒有學位,能夠重回自己的母校任教,或許是錫慶明快之外的一個隱秘。
1983年7月15日,我到師大報到,又好像是一次為重要的選擇而準備的預擇。在錫慶質樸的性情——質樸在散文中,無論是古典的還是現代的,都是上品——面前,我也聽從自己的天性,把這一次選擇堅定為一個最後的抉擇,而且無悔。
也是83年,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長、作家徐懷中決定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創辦文學系。那是不同於大學中文系的文學系,籌劃招收的第一屆學員是莫言一代軍旅作家。徐懷中前輩派車接我到他家裡,他的夫人下廚為我炒菜,這是對晚輩的最高禮遇了。雖然是在他的庭院中,我不知怎麼會有那麼一種帳前受命的錯覺。前輩說,他希望我來軍藝,又說,他可以報告軍委秘書長餘秋裡,我一報到就入伍,穿軍裝,他還可以親自到師大請校長同意調人。一個不是中文系的文學系,一個從未有過的文學學苑,文學中人誰願意拒絕?但是我轉身審視自己:到中年,我的時間才開始,一天也不能再失去了。承諾,卻又流連自己的寫作,懈怠肩負的重託,是不真誠的。何況那一身軍裝,我們黃土地色的莊嚴,不容許一點異色、一點雜色的褻瀆。一再猶豫,我不能應命也不敢應命。這就是性格,又一次高貴的逃避。或許我過於珍視自己的真實了,我寧願前輩罵我,但是我無愧。
我決定之後告訴錫慶。聽完我的長倒敘,他也沉吟很久。以他質樸的性情中人的質樸性情,錫慶對我說:假如我是你,我也會這樣選擇,這樣決定。你別無選擇。因為對你來說,文本是第一位的。你以半生的準備,半生,現在剛有了寫作的時間,你可以自由寫作了——還有什麼比你的寫作更重要?這是他質樸情懷的一種判斷,也是一種叮嚀:以我對你的了解,我看,你可能在詞與物之間比較自由和自強,但是在人與事之間你可能是不自如和不自在的。我再沒有聽到過比這更及物更及人的話語了。這就是我?除了徜徉在詞與物之間,我到哪裡去?
歸來了,我也在第4次作家代表大會上,邀請我和錫慶的同窗李元洛回母校作專題講座。他是散文家和詩歌批評家。我陪他重步校園的大道和小徑,像是一次憑弔。走到西齋北樓、南樓旁,當年的棗樹角依舊枯寒,元洛說了一句,這裡應該是貼出第一張反右大字報的地方,佇步,他加了一句,這是我們埋葬青春的地方,便疾步走過。也許,這又是我第二次埋葬自己的地方。
《找回女媧的語言/一個詩人的哲學導言》,任洪淵作
截自《任洪淵的詩》,張清華主編、任洪淵選編
9年過去。一天黃昏了,錫慶突然喘著氣到我家裡。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原來,他看到我的第一篇散文《找回女媧的語言/一個詩人的哲學導言》,忘了自己心臟的隱疾,在第一時間乘興走來,一級一級登上4樓。他坐下,明晰的短句,一句一頓,仿佛在對自己訴說:我從來沒有看到過你這樣的散文,也從來沒有想到過散文可以像你這樣寫。不錯,在選本前言中,主編說這是一篇天問式的散文。但是不到位。這又是一篇人問的散文,人自我的無盡拷問的散文,問天與問人,互問,天荒,人老,永遠沒有終極的一問。你自問:女媧之後的一切都陳舊了,還剩下什麼留給我第一次體驗第一次命名?又自答:為名詞第一次命名,給動詞第一動力,還形容詞的第一形容。你找到了自己的語言。寫下去,你將看到你的散文讀者比你的詩歌讀者多。寫下去。
是一種不鳴的得意吧,我也從來沒有這樣靜聽過。我那麼感動,為這樣的散文評論,更為這樣評論散文的人。我曾經有過的許多等待都落空了,卻從來沒有等待過一個如此明麗的散文日,在日落時分。
那是我第一本詩集的自序,88年開始在大學生中傳讀。90年在臺灣大學《中外文學》刊出。92年,89年編選的《80年代文學新潮叢書》出版,我的散文居然出現在散文卷《群山之上》的眾峰之巔。山連山的,劉錫慶的《中國散文經典》當代卷選入,潘旭瀾主編的《現代散文經典》選入,鄧九平主編的《人世文叢》學者卷一《赤竹心曲》也選入。我的第一篇散文已經是經典?聽起來像一個偽裝的天才,自己為自己假傳的散文神話。我從重山間出發了。從找回女媧的語言到重新發現漢語,從《墨寫的黃河》到《漢語紅移》,像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我每一次書寫、每一次言說的詞語,都是新的。
《墨寫的黃河:漢語文化詩學導論》,任洪淵著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女媧的語言》,任洪淵著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年版
感謝錫慶,我回來,在90年代的師大讀完自己的第二大學。我們一代人不讀書的大學時代過去了,留下一個永遠的文化斷層。在60-70年代陷落的一代不能再是80-90年代缺席的一代了。所謂我的第二大學,不過是在年華向晚的蒼茫中,匆匆補讀西方從尼採到德希達的現代哲學,從普魯斯特到米蘭·昆德拉的現代文學,補讀從女媧到易、到老、到莊的中華典籍罷了。當我的天空阿波羅與人造衛星可以同一片陽光,人役於物,役於自己製造的工具,「在牛頓的地球軌道上沒有人的位置」已經不只是恫嚇的預言,而是無地逃亡的現實——到這個時候,重新呼叫人,重新定義人,就是地球上現存56種語言的理由。遲到了,遲暮了,我終於在自己的漢語中聆聽55種語言,同時準備漢語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用全部腔圓的京話、婉轉的吳語和如歌的粵音同聲加入世紀的呼叫,哪怕窮盡一生也叫不出什麼,叫不住什麼,甚至沒有一聲回聲證實我的呼叫。但是我呼叫了。
我在北京師大的兩位同代人,我親近過的二慶,童慶炳已經走了,劉錫慶也走了。我的四周更加空曠。不能回頭眺望了,中文系離我更加遙遠,遙遠到漸漸迷濛,消失。為我這個還鄉的陌生人,85年,童慶炳在《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發表《任洪淵論》,15000字。82年的劉再複評論,83年的李元洛評論,加上85年的童慶炳評論,是我80年代站立的詩歌三腳。一種裝飾吧,我的報答是為童慶炳的一部美學論著,插圖一樣插寫了3頁當代文學文本解讀。王一川有一次用他那種欲辯其意的口吻問過我,我對他惘然一笑。但是在錫慶生前,我還來不及回報一個字。其實,連我自己都不懷疑,在一個普世拜物的年代,我的這些無物而且無值的詞語,豈能當作什麼回贈。
劉錫慶(1938-2017)《任洪淵論》,童慶炳作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5年第5期
我也只有詞語了。現在,我想在你的遺容上看到你明朗的笑容。
作者: 任洪淵
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6-5
頁數: 331
叢書: 北師大詩群書系
人首
蛇身
我的遺像,刻在
遠古的墓壁和石器上
害怕遺忘
一半是獸
一半是人
獸的最後一步,人的最初一步
我終於從野獸的軀體上
探出了人的頭
我在太陽下看見了自己
太陽在我的眼睛裡看見了太陽
圓的十八年 旋轉
圓了淚滴 眸子 笑靨
圓到月月自圓
月月同圓
月圓著她 她圓著月
一重圓彌散一重圓 變形一重圓
圓內圓外的圓
陽光老去 陳舊的天空塌陷
旋轉 在圓與圓之間
年歲上升到雪線上的 智慧
因太高太冷 而凍結
因不能融化為河流的熱情 而痛苦
等著雪崩
美麗的圓又滿了
二百一十六輪 滿月
同時升起
紐約
無數雙驚恐的眼睛頃刻塌陷一角天空
一角天空頃刻嵌滿無數雙驚恐的眼神
那些引爆自己生命的絕世目光
熄滅了,連太陽也來不及捕捉
因為死亡從來不轉過身
那是怎樣的最後一瞥?投出時
已成灰燼,它看見過我們
我們卻永遠看不見它湮滅的一瞬
像是陽光隱藏的永久的秘密
像是曠世未明的暗物質
我從自己的胸膛,聽到那聲撼動
天邊的迴響,有多少胸膛就有多少迴響
恐龍滅絕的外星撞擊餘響
掩埋龐貝古城的地下板塊撞擊餘響
廣島長崎廢墟的原子裂變撞擊餘響
第一次人體直接的撞擊
紐約撞擊迴響
別斯蘭撞擊迴響
倫敦撞擊迴響
沙姆沙依赫撞擊迴響
迴響撞響迴響,沒有一響是餘響
那是可以凝眸凝視的眼神
可以出離日光,出離星暉和月色
那是可以反觀反顧的眼神
可以背對日晦,背對星隕和月缺
從地上長埋骨骸的墳塋
到天際長望而望不盡的眼睛
比極光,比赤道雷電更熠燁
又一雙童年的瞳仁,又一雙青春的憧憬
時間的零度,從眨眼重新開始
不再初始的時間,老了,死了
空間的零度,在眼睫重新展開
不再延展的空間,崩潰了,墜落了
只要有一雙眼睛在閃爍
就不曾有逝者,逝者的目光
千年的矚望,千年的回眸
在孤獨的眼內,一瞬一瞥
因為看不見自己的看見,盲目
因為看見自己的看不見,極目
是火也是水,目光,目光
回到火,長河流轉的太陽
是水也是火,眼波,眼波
回到水,太陽運轉的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