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藝批評」的批評 學者:缺乏出清淘汰機制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論壇現場 應妮 攝

中新網北京1月3日電 (記者 應妮)為什麼現在「大師」滿天飛?為什麼文藝精品相對較少?文藝批評的缺失帶來了怎樣的傷害?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報社主辦的第33期「藝海問道」文化論壇日前在京舉行。論壇以「文藝批評的現狀與對策」為主題,圍繞「文藝批評的現狀與問題」「如何促進文藝批評的繁榮」「文藝批評的『才』『膽』『識』『力』」「文藝批評如何助力藝術院團的創作」「文藝批評的媒體責任」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旨在通過理論研究、專家評論與媒體推進的有效結合,促進文藝批評的發展,繁榮文藝創作。

「現在的評論,捧場多、表揚多,真誠認真的分析、批評少,缺乏『出清』『淘汰』機制,大量低劣之作混跡於世、塞人耳目,淹沒、遮蔽精品力作,這和輿論場、評論場的缺失大有干係。」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韓子勇直言,為什麼現在「大師」滿天飛,就是因為很多評價是缺乏理論基礎的,甚至就是包裝出來的。例如季羨林先生就多次說自己不是什麼國學家,就是研究印度學的。為什麼目前精品相對較少,就是因為整個社會的審美能力偏弱。」他認為,營造好的文藝創作風氣,也需要紅紅臉、出出汗,在這個過程中來一場思想的淨化、認識的澄清,這樣才能好的說好、差的說差,把差的壞的作品的土壤和空間壓縮掉。

韓子勇還指出,要在人才隊伍、機制措施、平臺等方面給予文藝評論、批評一些支持。比如目前各種文藝評獎的評委多以創作者為主,雖有迴避要求,但仍顯內部性過強;對綜合性藝術作品,要少一些政績觀、多一些藝術觀,多開展商榷、討論、爭鳴,促進修改完善。

「一談到批評,我們會產生一種對抗性的誤解,覺得批評是因為不足而產生的,我認為應當把這種誤解消除,正確地認識文藝批評。」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表示,「文藝批評第一要樹正氣,第二對作品要有全面的認知,對創作中出彩的地方予以肯定,『意』到而『筆』不到的地方進行重點點評,這樣不僅能增長藝術創作人員信心,也為作品的繼續打磨指出了問題和方向。」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祝東力則提醒,社會輿論應該對文藝批評有更多的包容度。在體制、在理論、在各個方面,文藝批評都需要創新,所以希望社會環境有更大包容度,要允許試錯。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李樹峰提出,要提高文藝批評的站位,以強烈的新時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滿懷對藝術家和藝術品的熱愛,真心實意地、宵衣旰食地投身於文藝批評,去掉「面子」要「裡子」,不為應景為真知。

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二級巡視員黃小駒認為,文藝評論的發展要重點把握三個方面:一是不要用西方理論裁剪中國人的審美;二是在發展理論評論時,把重點放在權威專業的批評上;三是不僅要有針對具體作品的文藝評論,更需要引導創作方向、學術思潮的文藝評論和批評。(完)

相關焦點

  • 拓寬文藝批評的空間
    當下加強文化建設,繁榮文藝,離不開文藝批評的有效參與,但現在的批評,有的濃妝淡抹,惡意炒作,有的淡而無味,隔靴搔癢,有的橫加讚美,簡單粗暴,真正好的文藝批評卻寥寥無幾。    不妨先談談什麼是批評。陸定一說過,批評有兩種。一種是對敵人的批評,所謂「一棍子打死」的批評,或打擊式的批評。
  • 文藝批評空間重塑「四步走」
    【文藝觀潮·文藝批評再出發①】文藝批評空間重塑「四步走」——以「閩派」新銳批評實踐為例作者:黃育聰(單位: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  文藝批評既承擔著闡釋藝術思想  近年來,文藝工作者為重振批評做出了許多努力,其中批評家與出版業者聯合推出系列批評專著,圍繞文藝熱點展開專業批評,在社會上引起集中關注和探討,是一個開拓批評空間、敞亮批評視野的有益嘗試。海峽文藝出版社陸續推出的「閩派文論叢書」,就是試圖通過藉助活躍於20世紀80年代的「閩派批評」現象,重新激活批評能量的具體實踐。
  • 推動新時代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建構
    2019年10月31日—11月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建社會科學院共同發起和主辦,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和文藝批評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三屆當代文藝批評論壇」在福州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山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福建社會科學院、杭州師範大學、十月文學院、福建師範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二十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
  • 樊波:美術批評的作用及理論建構
    活動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浙江省文聯主辦,本屆論壇以「致敬70年:青年文藝與國家形象」為主題,將多種不同藝術門類的青年學者組織起來,就同一問題展開集中研討,希望這種跨學科、跨門類的研討方式能夠碰撞出更加精彩的思想火花。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論壇特別設置「對青年文藝批評的批評」名家論壇,旨在通過學術嘉賓的思想碰撞和觀點交鋒對今後青年文藝評論家的健康成長有所幫助。
  • 文藝批評空間重塑「四步走」-光明日報-光明網
    【文藝觀潮·文藝批評再出發①】     文藝批評既承擔著闡釋藝術思想、解讀審美內涵的功能,同時也對文藝發展起到引導與正本清源的作用。     近年來,文藝工作者為重振批評做出了許多努力,其中批評家與出版業者聯合推出系列批評專著,圍繞文藝熱點展開專業批評,在社會上引起集中關注和探討,是一個開拓批評空間、敞亮批評視野的有益嘗試。海峽文藝出版社陸續推出的「閩派文論叢書」,就是試圖通過藉助活躍於20世紀80年代的「閩派批評」現象,重新激活批評能量的具體實踐。
  • 恩格斯如何作文藝批評——以《詩歌和散文中的德國社會主義》為例
    認真回顧這篇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經典文獻,精準把握其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對於當下作好文藝批評仍具有現實價值。 基於無產階級的基本立場 文藝批評首先要解決立場的問題。站在不同的立場,其態度、取向、觀點會有差別。在恩格斯看來,所謂超階級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
  • 呼喚有擔當的藝術批評
    日前,本報記者又採訪了一些知名藝術批評家,就藝術批評的基本功能、當下藝術批評的生態、藝術批評自身建設以及媒體與藝術批評的關係等方面做了探討。 第九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作品徵集工作日前已全面啟動,頒獎典禮將於11月在蘇州舉行。也是11月,同在蘇州,第八屆2014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也將舉辦。人們期待、呼喚健康的藝術批評。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在試圖搭建平臺,尋求某種改變現狀的方式。
  • 批評之膽與「剜爛蘋果」
    作者: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黃念然  「剜爛蘋果」是魯迅先生在《準風月談•關於翻譯(下)》中關於文藝批評態度與方法的一個生動比方。原話大意是:以前文藝批評的做法常常是把有爛疤的蘋果(指文藝作品)一下子拋掉。
  • 批評生態失衡的三點症候
    □馬兵  以為批評不過是批評家與作家和藝術家的點對點關係,這是對文藝批評的極大誤解,事實上,一個時代的批評是包括批評空間、批評主體、批評客體、批評媒介、批評制度以及其所附著的政治、商業、文化語境等在內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生態系統。
  • 當代西方空間批評關鍵詞研究述評
    本文主要對空間批評的諸多關鍵詞進行分類闡釋,力圖從宏觀和微觀、整體和具體層面勾勒出相對完整的研究圖景,突出空間批評的問題意識和空間視角的語境化。在理論不斷增殖的現狀下,建構「文論—空間」的思考模式,刷新對文藝理論和批評的理解,嘗試應用社會實踐和理論縱深共享的空間理論知識體系。
  • 積極研究媒介批評促進傳媒健康發展 - 新聞記者
    一、辨析媒介批評的概念、內涵   作為一個從西方引進的術語,媒介批評的概念、內涵尚存爭議,不少學者在本次論壇上各抒己見,闡發對媒介批評的認識。西北大學張羽副教授指出,人們對媒介批評還缺乏正確的理解,或把媒介批評看成是「新聞評論」,或把媒介批評看成是「新聞批評」,或把媒介批評看成是「媒體評論」或「媒體批評」,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說法。
  • 心動的offer:丁輝淘汰後李晉曄被批評?新人何旻哲急於表現太尷尬
    在上期的播出內容中,丁輝慘遭淘汰,何旻哲、趙南希順利成為君合「新」實習生!大家之前一直以為學霸王驍已經是凡爾賽大師了,畢竟斯坦福光環在身,想低調也不行。看了本期節目才發現實習生何旻哲完全不比王驍差,對比何旻哲之後,大家甚至覺得王驍更可愛。
  • 維倫紐夫批評維斯塔潘勒克萊爾:年輕缺乏經驗
    上周末,他曾預測維斯塔潘是土耳其奪冠的熱門人選,但在賽後這位加拿大人對維斯塔潘和勒克萊爾都提出了批評。 在維斯塔潘剛進入F1的那幾年,他不得不忍受了很多痛苦。當時維倫紐夫就說他提升到F1還太年輕了。然而,本賽季的維斯塔潘似乎變得冷靜和成熟,他的駕駛贏得了很多行家的讚譽,上周末維倫紐夫甚至預言他能獲勝。
  • 馬上評|陳凱歌舉報up主:公眾人物可以接受怎樣的批評?
    這些被投訴的UP主曬出了截圖,他們被投訴的內容大都是「旨在惡意侮辱、詆毀陳凱歌先生,嚴重損害陳凱歌先生的個人名譽,涉嫌侵犯陳凱歌先生名譽權」。從舉報情況看,陳凱歌這波操作有可能是情急之下批量完成的。因為申訴理由都是複製粘貼的,還有一些視頻標題和UP主被「張冠李戴」了,比如在某個視頻下貼出的舉報明細裡,卻列著另外一個視頻標題。
  • 學者發文稱其為水貨,現在流行跨界批評了?
    雖然北京隊被淘汰出局,但球員以頑強不屈回饋球迷的觀賽,在很多人看來,半決賽沒有輸家。對林書豪來講,巨星光環來到了CBA,在常規賽就已經成為了聯盟裡的明星球員,雖然大家都知道林書豪的巔峰已過,但在NBA打籃球的林書豪適應起CBA還是很迅速的。也許在這一整個賽季有些球迷也沒看到他幾場球,不過季後賽裡林書豪的表現確實驚豔到了大家。
  • 遊戲論丨批評的向度:從「遊戲批評」到「玩遊戲批評」
    辨析當下中國遊戲工業獨特的支配性文化生產機制,並在此之外,探尋遊戲(業)文化是否存在新的可能;聚焦於遊戲對傳統媒介的再生產以及現實因為遊戲而發生的改變。日本的藝術哲學家西村清和在其著作《遊戲的現象學》中通過現象學的方法,對玩(遊び)做出了本質性的定義。在西村看來,兩個事物之間存在曖昧的、未被某個特定意義所決定的間隙,意義便在其間往返不定地運動,而這種運動便是產生遊戲的源頭,他將其稱為「遊隙」。
  • 「金星現象」引發關注:傳遞嚴肅專業批評正能量
    有學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金星現象」不僅僅是茶餘飯後的談資,更是與當下文藝批評現狀的對照和由此引發的思考。     精準點評贏得網民追捧    金星之所以引發如此大範圍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在《舞林爭霸》節目中既熱辣又專業的點評。
  • 「套路」太多,文學批評成「流水線作業」?
    原標題:「套路」太多,文學批評成「流水線作業」?文字流於粗暴懶惰,業內疾呼:見性情、有溫度、引共鳴的評論去哪兒了日前,不少學者在多個公開場合表達了對文學批評現狀的嚴重不滿,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包括但不限於——過於被規範化生產的批評文字,只在一個模糊的主題上打轉,卻無法指出作品存在的真問題;過早學會了論文腔或流於單一「學院派」,通篇充滿行業「套話」 甚至行業 「黑話」,大段大段學術八股腔的「掉書袋」,不忍卒讀;
  • 北大學者王小東批評國足遭網友回懟後連出髒話,我只想說懟得好。
    最近因為美團王興批評國足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引來諸多足球屆人士批評,已經淪為了笑柄,因為他根本就不懂足球,把當年國足在高原上跑的12分鐘跑和清華12分鐘跑做對比,結果只有被打臉。本來這種事情我都不想評論什麼,畢竟現在隨便一個人都能批評國足,並且成為了一種所謂的政治正確。但北大畢業的學者王小東又來摻和一手,並且包含了非常多的錯誤和偷換概念的內容,真的讓我受不了,我必須去說一下這事我的看法。
  • 陳安民:實」與「信」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求真」指向
    並且特別強調,他自己從堅實證據中所得的「事實真相」不同於詩人的誇大,也不同於散文編年史家「缺乏證據的」結論。後世學者常以亞里斯多德論詩歌比歷史更真實,證明希臘哲學普遍主義對於個別性歷史知識的敵視。一則可能忽略了亞里斯多德的原意,二則也誇大了史學家所求之真與亞里斯多德式的「真理觀」的差別。亞里斯多德說:「凡以不是為是、是為不是者這就是假的,凡以實為實、以假為假者,這就是真的(,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