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之膽與「剜爛蘋果」

2021-01-08 光明時評

  作者: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黃念然

  「剜爛蘋果」是魯迅先生在《準風月談•關於翻譯(下)》中關於文藝批評態度與方法的一個生動比方。原話大意是:以前文藝批評的做法常常是把有爛疤的蘋果(指文藝作品)一下子拋掉。其實倘不是穿心爛,正確而有益的做法應該是「剜爛蘋果」,這樣可以明白作品的好壞,減少讀者的損失。

魯迅《準風月談》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引用了這個比方,認為「文藝批評就要褒優貶劣、激濁揚清,像魯迅所說的那樣,批評家要做『剜爛蘋果』的工作,『把爛的剜掉,把好的留下來吃』。不能因為彼此是朋友,低頭不見抬頭見,抹不開面子,就不敢批評」。寥寥數語,真是切中了文藝批評界的時弊!

  「批評家的缺席」已成為當前我國文藝批評界的常態,讓人惋惜,值得深思。普通觀眾為什麼難以真正辨識《小時代》和《黃金時代》、《歸來》與《三槍》的品質差別?一些盲目追求奢華場面和形式技巧而內容空洞無物的影視作品為什麼能大行其道?除了外部複雜的社會因素外,「批評家的缺席」恐怕也是重要原因。這種「缺席」的首要表現就是文藝批評界不敢「剜爛蘋果」。之所以不敢,根本在於正確價值觀的缺失。

  例如,有的批評家秉持傳統的中庸之道,在作家與批評家、藝術創作與文藝批評之間搞「一團和氣」;有的批評家把西方犬儒主義作為文藝批評的思想基礎,觀點沒有善惡,是非沒有底線,不講對錯與美醜,無所謂高尚和下賤,甚至對世俗中的醜惡部分照單全收;有的批評家則接受當代商業主義的市場邏輯,「信奉『紅包厚度等於評論高度』」。例如,《北上廣不相信眼淚》中床戲之多、尺度之大令人咋舌,本應受到指摘,有些不負責任的評論文章卻提議「不妨相信觀眾的眼睛」,這是典型的只看票房、銷量、點擊率或市場效應而患上了批評「軟骨症」,缺乏的正是建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礎之上的以「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去評判和鑑賞文藝作品的批評之膽。

  何為批評之膽?筆者認為,批評之膽就是批評家「在藝術質量和水平上敢於實事求是,對各種不良文藝作品、現象、思潮敢於表明態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於表明立場」(習近平總書記語)。只有具備這個批評之膽,批評家才不會迷失方向、放棄責任,才不會對那些形式溢出內容、感官驅逐理性、搞笑勝過幽默的文藝作品進行庸俗吹捧和阿諛奉承,也才能給急功近利的噱頭「差評」,為精耕細作的精品「點讚」。

  具體來說,批評之膽主要表現為求真之「膽」、向善之「膽」和崇美之「膽」。求真之「膽」就是堅持從文藝反映生活的真實性和表現情感的真摯性出發,敢於批評文藝創作中的脫離實際、胡編亂造、粗製濫造、虛情假意等不良現象;向善之「膽」就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敢於批評那些思想貧瘠、精神蒼白、消解崇高、扭曲價值、善惡不分的低劣之作,敢於擔當鑄造靈魂的重任;崇美之「膽」就是從真與善相結合、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創作要求和藝術規律出發,敢於批評那種片面追求形式至上、為形式而形式的膚淺創作思維。

陳丹青油畫《國學研究院》

畫中人物從左到右依次為:趙元任、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那麼,如何養批評之膽?清代詩論家葉燮曾說過:無膽,則筆墨畏縮;無識,則不能取捨。在筆者看來,養膽重在積識。批評家所要積的「識」,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的「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繼承創新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理論優秀遺產,批判借鑑現代西方文藝理論,打磨好批評這把『利器』,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積累了這些「識」,文藝創作中的脫離現實、玩世不恭、形式主義、偽歷史偽民俗等各種不良傾向才能在批評家的慧眼下頓然現形,文藝批評也才能具備「剜爛蘋果」的能力與效力。

  顯而易見,批評之膽絕非「魯莽之膽」。批評莽夫只會為求得文藝現場的存在感與介入感而譁眾取寵或睥睨一切,而批評智者更懂得披沙揀金、積識為膽。換句話說,批評家要想做好「剜爛蘋果」的工作,首先要在正確價值觀的樹立、藝術素養和批評實踐的積累上苦下功夫。

  需要指明的是,文藝批評的「剜爛蘋果」不是「罵殺」,而是諍友式的懇談。「罵殺」與「捧殺」,「溢美」與「溢惡」,以及「惡草與佳花一同剪除」,皆非批評正途。例如,《美人魚》中的穿幫不少,臺詞也有點汙,但環境保護、動物保護的主題還是值得肯定的。再如,那些手撕日本兵、褲襠藏炸彈的雷人抗日劇,不能因為主題的正面化而縱容其情節的胡編亂造和對藝術真實的褻瀆。諸如此類。文藝批評的「剜爛蘋果」既是「破」,更是「立」:「破」是要廓清文藝意識領域的烏煙瘴氣,「立」是要引領文藝健康的前進方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批評家在發揮批評之膽「剜爛蘋果」時,應當以文本、作品本身為基礎,做到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切忌對作者進行個人崇拜或人身攻擊。讀者在閱讀、審視這些評論文章時,也最忌不看「說什麼」,只看 「說誰」「誰說」「怎麼說」。如果不從文藝文本或批評文本的事實出發,而是一味糾纏於作家、批評家的身份或者創作、批評的動機,就在一定程度上類似於文革時「扣帽子」「打棍子」的批評惡習。這樣的不良批評家正是魯迅先生所說的「有害的文學的鐵柵」。這樣的惡習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蘋果上的爛疤」,同樣亟須剜去。(黃念然)

[責任編輯:李姝昱]

相關焦點

  • 習近平引魯迅名言:文藝批評家要「剜爛蘋果」
    中國文聯於16日召開座談會學習講話精神,文聯黨組書記趙實回憶了習近平會上講話,特別提起習近平引魯迅的話來對文藝批評提出要求——文藝批評家要「剜爛蘋果」。據中青在線報導,趙實感到,文化界一股「加強批評」的新風正呼之欲出;用總書記的話說,「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不能夠是表揚甚至是庸俗吹捧、阿諛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更不能用簡單的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
  • 拓寬文藝批評的空間
    在2014年1月召開的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打了這樣一個比方:「文藝批評家要像魯迅所說的那樣,做『剜爛蘋果』的工作,把爛的剜掉,把好的留下來吃。」同時,習近平同志還說,「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更不能用簡單的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
  • 送蘋果、金蘋果與爛蘋果
    今天說說與″蘋果″有關的一些東西。蘋果的寓意眾所周知,蘋果營養價值很高。如An apple a day, keep doctors away.(每天一個蘋果,疾病遠離我。)蘋果這種東西,在西方文化的認知中,蘋果是相當受關注的。在希臘神話中,就有″金蘋果″。
  • 蘋果爛了一點能吃麼
    蘋果在眾多的水果當中,富含豐富的營養成分,被稱為水果之王。每天吃一個蘋果,可以預防很多的疾病。但是有的時候蘋果爛了一點,很多人會選擇把爛的部分切掉,然後把其餘的部分吃掉。這種做法科學嗎?如果吃了爛一點的蘋果,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哪些危害呢?
  • 「爛蘋果」引發的討論
    「今天我們的技術攻關討論會,就討論一下這袋蘋果。」3月16日12時多,剛剛吃完午飯的昆明工務段羅平機修組工長王國洪組織職工開起了技術攻關討論會。  「難道工長要慰勞慰勞我們,想請我們吃蘋果?」2012年入路的大學畢業生張明禮說著,走到塑膠袋旁,拿出了一個蘋果。 「哎呀,你看看都爛了,看來一定不是拿來給我們吃的!」
  • 爛蘋果理論
    有一個有趣的測試:假設現在有三個蘋果,你會選哪一個?  第一個:表面光滑紅潤,可裡面是壞的;  第二個:表面紅潤光滑,裡面是好的;  第三個:表面有些瑕疵,裡面非常不錯。  這就是管理學上著名的爛蘋果理論。  所謂爛蘋果理論,核心的內容就是,排除掉利益交換等非正常因素,即便是在正常的情況下,管理者也更願意提拔那些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形象出眾的員工,至於其人肚子裡是否真的有料,是否是徒有其表,很多時候只有提拔完了之後才能發現。
  • "一例一休"引民怨 蔡英文一臉無辜:為何說我爛蘋果?
    臺灣工業總會批評「一例一休」是勞工、僱主、消費者三輸的「爛蘋果政策」,據臺媒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6日詢問臺灣工總理事長許勝雄,「大家認識那麼久,為何說我爛蘋果?又說太殘忍?」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一例一休」(每周休息二天,其中一天為例假不可加班,另一天可以加班)新制實施後,臺灣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痛批,政策可以玩到全臺沒有贏家,臺當局本事真的很大,簡直是「爛蘋果政策」。
  • 不可不知的「爛蘋果效應」
    但當我今天再去看那袋蘋果時,發現蘋果是被吃了蠻多,但爛蘋果依然還存在,並且比之前更多了。於是,找老媽過來,她跟我解釋道。因為爛的蘋果太多,自己覺得丟了又可惜,並且用刀削削也都還能吃。所以,每天就會優先挑選爛的蘋果吃。我老媽為了怕浪費,不願在一開始就將有爛的那幾個蘋果丟掉,而是選擇先吃爛的蘋果。這樣,因為爛的蘋果,一直會存在於好的蘋果當中,最終好的蘋果被傳染,也開始變爛。
  • 你願意吃爛蘋果嗎?
    但其實想想美國人民也是不容易,川普是個爛人大家都知道,拜登其實也算是個爛人。美國擁有全球偉大的移動通信公司蘋果,如果每個人都是一個蘋果,民主黨和共和黨卻從眾多蘋果裡面選出了兩個爛蘋果,然後美國人民只能在這兩個爛蘋果裡面選一個。 不僅如此,選完爛蘋果後,而且還要自己吃下去,想想是不是挺噁心的,咦...
  • 蘋果爛了別丟!你肯定不知道爛蘋果還有這麼多作用,扔了太浪費
    「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這句話大家並不陌生,蘋果含有大量的維生素。特別是在水果中,蘋果含有的維生素大大超過其他水果。有時候我們買回來的蘋果因為放久了開始有些腐爛,很多人覺得可惜,就會把爛的部分削掉,吃剩下那部分好的。
  • 席勒的逸聞趣事不止爛蘋果
    與多數平庸之輩一樣,席勒的文學創作起步也是「賠上夫人又折兵」:從1776年起,他就開始發表一些抒情詩歌,翌年就暗自寫作劇本《強盜》並拿出年收入的四分之三自費出版。我的天哪,年收入的四分之三?!在與文學市場的博弈中,就像他代表的第二波「狂飆突進運動」一樣,席勒勇毅而決絕。
  • 晉源拾憶 剜窗花
    吉慶娃娃挑燈籠,五神送福、連年有餘  看著吉慶祥和,富有民間傳統的窗花,不由得想起了五十多年臨近春節之時,奶奶鼻梁上掛著一副老花鏡,盤腿坐在炕上,一手拿著剪子,一手拿著幾張摺疊在一起的紅紙,認真地剜窗花的情景。只見奶奶的剪子宛如老畫家的畫筆,在煤油燈焰燻後的煙燻影紙上,她手上三轉兩轉。不一會兒,一張菊花就剜出來了,那些枝兒、瓣兒、葉兒、花朵兒,比真花還要好看呢!
  • 收爛蘋果榨汁,聲稱「出口」能洗白?
    企業大張旗鼓收購爛蘋果,食藥監部門以「出口」為託辭稱管不了,一家「真材實料」、專坑外國友人的「良心企業」就是這樣煉成的。  近日,媒體暗訪發現,青島萊西腐爛變質的落地蘋果,被大量送往青島海升果業被加工成果汁。相關部門檢查時發現,大量腐爛蘋果通過揀選流水線。按照公司張貼的標準,這些蘋果幾乎都不達標。
  • 你捨得扔掉爛蘋果嗎?
    家裡一箱蘋果,媽媽總是讓我們先去挑有傷疤的吃,等著吃完了有傷疤的,那些好的也開始有腐爛的小點點冒出來,自始至終,我們吃到的沒有一個是新鮮完好的。這讓我想起之前有人寫的對聯:上聯:放著好的吃爛的下聯:吃了爛的爛好的橫批:永遠吃爛的中午的包子沒吃完,剩了好幾個,婆婆晚上又給一家人做的米飯炒菜,都是拿手菜,大家都愛吃的那種。
  • 蘋果爛了一點就不能吃了?其實挖掉壞的也沒事
    央視截圖  有網友說哪怕爛了一點,整個蘋果就不能吃了,這種說法靠譜嗎?很多人倒車都比較相信倒車雷達,可有人說倒車雷達其實也存在盲區的,是真的嗎?昨晚,央視財經《是真的嗎》關注到了以上話題,並用實驗來給大家揭開真相。
  • 蘋果爛了還能吃麼?以下這種情況,果斷要扔掉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經歷,買了很多蘋果,然後吃到一半的時候就看到有爛掉一塊的,我們就把爛掉的那一塊削掉,把好的果肉給吃掉,等到我們再想吃的時候,就會看到又有爛的,我們再把爛的挖掉,把好的果肉吃掉,一次一次循環,直到吃完蘋果,我們再也沒有吃過幾個好的。而且這樣的事,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那蘋果爛了還能吃麼?答案是:不能。
  • 吳敦義怒批蔡英文:你做那麼爛,還有臉批評國民黨?
    對此,吳敦義今日(12日)忍不住回嗆,「蔡英文怎麼有臉批評我們,我們做得不夠好,但她做得太爛了。」據臺灣聯合新聞網消息,吳敦義表示,蔡英文真的胡說,而且胡說的不止這一次,國民黨過去執政,沒有發生過連續2個禮拜出現3件分屍案的情形,兩岸都是和平穩定發展,「蔡英文確實違背維持現狀的承諾,而且治安超爛」。
  • 爛蘋果的好,你知道幾種?毛哥跟你談
    在一堆爛蘋果中挑挑揀揀的,我問他們挑去幹啥?說挑去吃的。其中一位還跟我講,將爛蘋果去掉爛的留下好的用來吃,味道特甜的!聽後,我又在思索,怎麼在這個對身體健康如此重視的年代,還有如此的群體,真使我很驚訝。所以毛哥就爛蘋果的知識必須普及一下,健康大事刻不容緩,希望大家了解一下,引起重視,到底能不能吃?
  • EFF支持蘋果,抨擊Facebook對iOS 14隱私批評「可笑」
    IT之家12月22日消息 外媒 9to5 Mac 報導,Facebook 在上周公開批評蘋果計劃在 2021 年初在 iOS 14 中增加新的隱私標籤功能。雖然 Facebook 抨擊了蘋果的修改計劃,但電子前沿基金會(EFF)現在已經站到蘋果一邊,稱 Facebook 的批評 「可笑」。
  • 孩子壞習慣越來越多,是「爛蘋果定律」在腐蝕娃,家長要學會隔離
    其實豪豪就是陷入到了"爛蘋果定律"之中。01什麼是"爛蘋果定律"?又對孩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所謂"爛蘋果定律"是管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其所指的是在任何一個團隊、組織中,都會存在有一個或幾個較為難管的人,這些人就好像是那些在蘋果堆中已經腐爛的蘋果一樣,如若管理者未能及時發現並將其處理,那麼過一段時間後便會發現,在這個蘋果堆中爛蘋果的數量會越來越多,直至"全面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