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表姐家裡做客,聊天的話題自然少不了有關於孩子的事,而當有關於孩子的話題剛剛開始沒幾句的時候,表姐便開始了各種滔滔不絕。小外甥豪豪今年6歲,豪豪從兩三歲開始只要一哭鬧,大人就會將平板或手機調成"動畫模式"放到豪豪的面前,用這種方式讓豪豪的哭鬧停止可謂是屢試不爽,甚至為了轉移豪豪的注意力以此能多給他"塞"幾口飯,在吃飯的時候也同樣會將動畫擺在豪豪的面前。
等到豪豪逐漸可以自己吃飯的時候,也是要邊看動畫邊吃飯。表姐一家雖然知道邊看手機邊吃飯沒啥好處,但卻一心總想著等到孩子長大後就好了。而在長久如此之下卻發現,豪豪邊看手機邊吃飯這一習慣沒有改掉不說,反而還添了一生其他的壞習慣,無論做什麼事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拿起手機或平板,注意力也很難會集中於某件事上,學習成績更是差到快要墊底。以上表姐的經歷不知點開文章的你是否有曾或是正在經歷呢?其實豪豪就是陷入到了"爛蘋果定律"之中。
01什麼是"爛蘋果定律"?又對孩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所謂"爛蘋果定律"是管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其所指的是在任何一個團隊、組織中,都會存在有一個或幾個較為難管的人,這些人就好像是那些在蘋果堆中已經腐爛的蘋果一樣,如若管理者未能及時發現並將其處理,那麼過一段時間後便會發現,在這個蘋果堆中爛蘋果的數量會越來越多,直至"全面癱瘓"。而在文章開頭的案例中,豪豪吃飯看平板這一習慣性的行為就好像是一顆爛蘋果一樣,由於表姐未能及時將這一顆"爛蘋果"進行處理,所以導致了豪豪之後會演變出更多的怪習慣、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不好等。
》》"爛蘋果定律"導致孩子本身的優點被覆蓋
雖然我們一直都在說著那句"人無完人",但在每一個人的身上,其實都會存在有其獨特的優點,孩子也同樣如此。而當孩子因為交友、因為所處環境等一些原因,導致在其身上出現某些壞習慣後,如若家長放任這一壞習慣肆意生長,那麼孩子便會開始變得壞習慣越來越多、越來越突出,同時其本身的優點也會被這野蠻生長的壞習慣覆蓋掉。
》》"爛蘋果定律"會影響孩子的是非觀
當孩子在逐漸因受到其自身"爛蘋果"影響,而最終成為一名"爛小孩"後,他們便很可能會對所看到的外界信息報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例如當看到某一弱者被他人欺負、或與自己無關的衝突等情況時,便會下意識地產生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對此或許有很多家長會認為,在生活中就是應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啊,大家都很忙哪有那麼多時間精力去管別人的事呢?但對於那些正處於在成長中的孩子們來說,長期如此之下卻很可能會導致孩子無法對生活中所經歷的事加以定義,如看到有偷盜等情況時應該選擇如何處理。
》》"爛蘋果定律"導致孩子的意志力被腐蝕
身為成年人的我們知道,有很多事其實難的不是開始,而是能夠將其堅持下去,這一堅持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意志力。例如當一個人決定開始每天跑步且已經為此付諸行動,那麼他將每天跑步這件事堅持若干年不間斷,這所需要的就是意志力。無論是在工作、生活亦或是學習上,意志力的重要性可謂是非常之大,但如若在孩子眾多的習慣中存在有一顆"爛蘋果",那麼這顆"爛蘋果"則很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意志力被腐蝕。例如孩子每天堅持放學後先做作業,突然沉迷遊戲這顆"爛蘋果"的出現,則會將以往的堅持中斷,除了做作業之外其他很多事也是如此。
02面對孩子身上的"爛蘋果"父母應該如何是好?
》》對孩子好的方面予以肯定
前面我們有提到,每個人都會有他的優點存在,但有很多父母當發現孩子出現有不好的方面時,那麼會自然而然對於孩子好的方面進行過濾,將孩子一切的表現都看作是不好,"好蘋果的腐爛"往往也是因此開始。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鼓勵與認可,只有當家長對孩子好的方面進行鼓勵予以認可後,孩子才會有將其堅持下去的動力。
》》面對孩子的"壞蘋果",家長自身更要反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已然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事實卻也真的正是如此。國外曾有一條名為"孩子在模仿"的公益短視頻,視頻中家長在抽菸、邊走路邊打電話、隨手扔垃圾、路怒咒罵、大聲吼叫、出現暴力行為等,孩子看到後則是照單全收全部進行模仿。而在孩子的身上之所以會有"壞蘋果"出現,其中有很大原因則是他們從父母的身上學來的,因此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不好的行為出現時,自我反思這一步一定不能少。
》》對壞習慣的糾正要引導而不可強行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往往會以自己身為父母的威嚴優勢來對孩子加以施壓,比較常見的是會對孩子說"我命令你如何如何",如若孩子不從便很可能會遭到"暴擊";還有些父母雖然不會對孩子體現出自己的威壓,但他們往往會對孩子的行為強行停止。以上方式雖然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但長久之下則很可能會導致出現各種負面情況,如親子關係會越來越差、孩子會越來越叛逆,甚至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如若家長發現孩子的"爛蘋果"是因我們自身而起,那麼就要首先改正我們自身來為孩子樹立榜樣,然後孩子才會更加願意將此改正;如若這顆"爛蘋果"的起源並不在自身,那麼家長就需要能夠心平氣和地去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找到問題的根源後再去引導孩子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