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音樂中的意象、境界與精神

2021-01-11 文旅中國

兩千多年前,《詩經·秦風·無衣》這首戰歌以「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壯懷激烈,描繪了秦國兵士慷慨從軍、共御強敵的豪邁景象;2020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百年來全球最嚴重傳染病的戰役中,廣大音樂工作者用歌聲禮讚抗疫英雄,用音符謳歌抗疫精神,用音樂的力量振奮民心、增強信心、撫慰人心,譜寫了培根鑄魂、凝心聚力的時代之歌。

縱觀此次抗疫主題音樂創作,可以說數量大、佳作多,情感飽滿、意象豐富。這些作品承載著音樂家們的社會責任、理性思考與真摯情感,既為我們譜寫了優美的旋律,同時也構建了豐富深邃的意象世界、情景交融的審美境界,唱響了波瀾壯闊的時代精神。

一.虛實結合的生動記錄,描繪抗疫鬥爭的典型意象。音樂創作的意象選擇,與特定的時代背景、環境人文、地域因素密不可分。在抗疫鬥爭這一特殊的「大語境」下,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作品通過選取在大家看來極為尋常的意象,煥發出不尋常的光彩。抗疫地域環境意象的營造是比較突出的一點。作為新冠肺炎疫情集中爆發的地區,武漢在抗疫阻擊戰、總體戰中處於最前線、最焦點。音樂家們通過極具地域性的符號特徵、形象表現和富有文化意味的形式表達,將武漢人民遭受的苦難轉化作對武漢這座城市的牽掛,熔鑄在武漢的一江一橋、一花一景、一餐一飯之中,深入挖掘武漢城市深厚的文化內涵,抒寫對武漢人民的關切與祝福,謳歌「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如唐躍生作詞、方石作曲、胡蕾演唱的《武漢》這首歌,將代表武漢的櫻花、江風、黃鶴樓、熱乾麵等意象娓娓道來、一一鋪陳,展現出濃濃的江城「煙火氣」,從而激勵人們為早日戰勝疫情、恢復美好生活全力以赴。相比《武漢》詩意的表達,譚旋、段思思的《武漢伢》更加生活化、世俗化,開頭結尾的童聲和中間武漢方言的融入,竹床、宵夜、蒲扇等日常瑣碎的符號,呈現出一片閒適安逸的生活狀態,從而自然引出「這是我的家,我們守護她」的真情流露,表達對武漢深沉而熱烈的愛。

抗疫鬥爭典型意象的挖掘是音樂創作的聚焦點。許多作品以濃墨重彩聚焦醫務人員白衣為甲、逆行出徵的主題,深情謳歌新時代最可愛的人,通過逆行的背影、剪去的長髮、口罩後的面龐等意象的組合,以質樸、清新的寫實主義手法勾勒他們的形象,再以主觀造境的表意方式,抒發疫情重壓下人民群眾對抗疫工作者由衷的感恩、愛戴和情不自禁的讚美,從而建構起情景並茂、引人入勝的藝術意境。比如陳道斌作詞、欒凱作曲、曹芙嘉演唱的《背影》,從背影這一飽含深情的意象致敬所有逆行者,「不知道你何時歸來,歸來的時候,帶著平安和陽光。」再如口罩作為防控疫情的重要物資和獨特符號,記錄了醫務人員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口罩後面的美》《天使的面具》等歌曲都以口罩為切入點,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口罩後面醫務人員的疲憊與辛苦,以及對早日戰勝疫情的渴望。「口罩後面的美,我不知你是誰,面對病魔不後退,身後是兄弟姐妹。口罩後面的美,我知道為了誰,天使真情最珍貴,蒼生心中樹豐碑」幾句,設身處地體會醫護人員的人情況味,更顯醫護人員捨生忘死的大無畏精神。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作品對醫務人員藝術形象的塑造,沒有簡單「神化」「臉譜化」,而是更多把他們作為一個個鮮活的普通個體,讓人可親、可近、可信、可敬,堅定這麼一個信念——「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抗疫音樂以其獨特的韻律、節奏、秩序、理性,使藝術表現主體的形象具象化、多元化、立體化,既沒有脫離特定形象的制約,又超越了特定形象,給人以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啟示。這個意象世界是感性與意義的內在統一,是虛與實的有機結合,是杜夫海納所稱之為的「燦爛的感性」,不僅實現了意象化的寄託,也成為了審美造境和精神升華的堅實基礎。

二、情景交融的深情抒寫,構築意蘊豐盈的審美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詞。」音樂也是如此,音樂的境界既出自歌詞,又出自曲調,還與聲音的表現方式和情感傳達密不可分。「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抗疫音樂創作中,音樂家們把自己置身於時代的洪流中,體察現實、捕捉靈感,以個人真摯的審美情感抒寫時代之情、人民之情,喚起聽眾豐富的聯想和強烈的共鳴,產生了極強的感染力感召力。這些作品雖然題材、視角、手法各不相同,呈現出的審美境界和情感定位也意蘊豐盈,既有悲憫的、低沉的,也有溫情的、聖潔的,還有激昂的、雄渾的,但都以積極健康向上的總基調,給人們以鼓舞、撫慰和奮進的力量。比如陳道斌作詞、王喆作曲、雷佳演唱的歌曲《解放軍來了》,副歌部分反覆吟詠 「解放軍來了,帶來溫暖,帶來希望。解放軍來了,血脈相連築起防線,為我們把風雨阻擋」,歌詞與旋律相得益彰,將音樂情緒推向高潮,把人民軍隊群體的可靠、可親、可敬與普通百姓個體內心的期盼、信賴、敬仰融為一體,以小切口展現大視野、高境界,為軍旅主題音樂創作增添了觸動人心的佳作。再如王曉嶺作詞、李凱稠作曲的《你安好,我無恙》和安均作詞、丁喬作曲、韓磊演唱的紀錄片《同心戰疫》主題曲《風雨無阻》,兩首歌同樣運用風雨這一象徵手法,卻傳達出截然不同的審美意境。前者是「風一場,雨一場,有人陪,不慌張。在故鄉,在他鄉,春天在路上」,充滿溫情和祝福,如同一首潤物無聲的散文詩;而後者則是「風也有,雨也有,風雨之中昂起頭。風也有,雨也有,風雨無阻向前走。幾千年的腳步從未停留,歷史的接力手牽手」,滿懷鬥志和豪情,更像是一首響遏行雲的進行曲。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在一個藝術表現裡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掘出最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因而湧現了一個獨特的宇宙、嶄新的意象,為人類增加了豐富的想像,替世界開闢了新境。」

三、宏大敘事與個體體驗的辯證統一,唱響盪氣迴腸的時代精神。《禮記·樂記》中說:「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荀子·樂論》中講到,「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在抗疫鬥爭中,廣大音樂工作者牢記初心使命,用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擔當精神記錄時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優秀作品踐行著偉大抗疫精神。艾青說:「個人的痛苦與歡樂,必須融合在時代的痛苦與歡樂裡;時代的痛苦與歡樂,必須糅合在個人的痛苦與歡樂中,」抗疫音樂作品所表現的主題既是獨特的、個人的,又是普遍的、大眾的,實現了「小我」與「大我」的水乳交融、有機統一,把音樂的力量銘刻在偉大抗疫精神的豐碑上。比如胡佔凡作詞、葉小鋼作曲的《大愛蒼生》展現出一種大國氣度與博大胸懷,中華大地、華夏文明、家國情懷、手足親情在豪放派的古典詩詞意象化用中矗立起來,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在災難面前愈挫愈奮、不可徵服的英雄主義精神。梁芒作詞、舒楠作曲的《堅信愛會贏》,以MV的形式,集合眾多演員,用分畫面的方式將演唱與抗疫前線醫護人員的感人鏡頭組合在一起,如同文藝界的一聲集結令,齊心協力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為了你我拼了命」「我們堅信有愛就會贏,無法擁抱卻離你最近」,這種口語化的表達鮮活生動、直抵人心,油然而生一種感人的藝術力量;而「長江黃河水流長」的升華,使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在歌曲中流淌,凝聚起必勝的信念和力量,這種洶湧澎湃的氣勢也正是廣大文藝工作者以藝戰「疫」的生動寫照。還有《因為有你》《拿出勇氣》《保重》《白衣戰士》《中國一定強》等歌曲,都成為反映這段特殊歷史時空裡人類精神的好作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從這些作品我們可以看到,抗疫主題音樂創作能夠走出自己的「小世界」,突破自己的「小悲歡」,深入生活一線,把宏大敘事中的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有機結合、充分展示,真正傳遞出國家的聲音、民族的聲音、時代的聲音,成為偉大抗疫精神的音樂表達。

從音樂批評的角度來看,我們也不能迴避抗疫主題音樂創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有些作品表達圖解新聞、空喊口號,不接地氣、言不由衷;有些語言缺乏藝術的凝練、鮮活的個性和生動的氣韻;有些旋律聽起來似曾相識,缺乏辨識度和創新性;等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創作時間緊,沒有時間仔細打磨,難免有應景之作、倉促之作的缺憾;另一方面,客觀上由於疫情期間互相隔離的生活狀態,許多創作者不能近距離地深入一線、深入現場,缺乏對生活的切身感悟。

(作者為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

責編:杜英傑

相關焦點

  • 抗疫文藝中的家國情懷
    無論歷史怎樣演變、時代如何前進,「家」作為飲食起居的場所、親情血緣的寄託,始終是維繫中國人的情感紐帶,是每一位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信仰,是中華民族代代延續的文化根基。新冠肺炎疫情暴髮帶來的災難,是通過每一個家庭的衝擊、變故和遭遇體現出來的。此次抗疫主題文藝作品創作中,很多優秀的作品都以「家」為切入點,抒發創作者對家鄉和家人的牽掛與愛戀。
  • 論詩歌中「意境」和「意象」的關係
    從意象的作用和在藝術作品中的功能來看,藝術作品特別是詩歌作品就一定要以意象為載體,為關鍵,人們通過作品的一個個意象,一步步走入詩歌最優美的藝術境界。而不同於西方詩歌所表現出的一個或一組「意象」。從意象的組合方式上看,意象一般是對文字所描寫的物象的感受和體會,意境是在意象所烘託的氛圍中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 人體藝術:古典油畫美學中的審美意象,令人魂牽夢繞的人體油畫
    髸蒔夐蕎氌騪疾鯀譙嫎鰹蕠宇紆萗法胟鴦鞀悡俅歗蘉繴乲縘廑蟸塿帆縠堭蔽鶩頹袸耂徣辺騾餇嫼埮囂幞摔穌蕦蹵韠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音樂的研究逐漸加深,因此產生了相應的音樂理論,在不斷發展和延伸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最早的中國古典美學理論,並且確立了意象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核心地位
  • 如何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
    有朋友提問:如何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古詩詞意象就是帶有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景物。古詩詞意境由多個意象組合而成。意象是人類大腦意識活動的產物。也就是說我們說到意象,就已經超出了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在詩詞創作中的寫景、寫物、敘事的時候已經加入了本人的感情渲染。關鍵是詩人的這種情感投射是否合理,是否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是否能夠得到天下文人的認同。
  • 意象山水是一種得道的精神自在
    傳統文化中的意象是一種超越的形象,或是一種精神自在的得道形象。山水意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種實在的超越性,以山水的眼光看世界,關注的是宇宙結構及其演化,其中暗示了演進之道。俗話說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事物在無窮變化中道才顯現。
  • 李白詩中的龍意象
    龍紋青花瓷龍,是李白詩歌創作中鍾愛的意象之一,其出現數量之多堪稱空前。這不但使「謫仙人」李白的詩在表現手法上更為奇幻玄妙,色彩斑斕,進入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更好像與他的生命融為了一體。無論是人生得意抑或是失意,龍意象都成了李白情感的寄託。
  • 意象選擇和表達方式能否提升詩詞的意境?
    簡而言之,如何通過意象、表達來提升詩詞的意境。建議提問還是簡潔、直接些比較好。七彎八繞的,容易讓人誤解。什麼是詩詞的意境?「意」為意象,「境」為境界,所以意境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意象表達。意象是意思的形象,也就是世上物體反映在我們大腦中的形象。境界則是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達到了某種地步。意象選擇作為客觀事物在我們大腦中的形象,意象本身就帶有了個人色彩。
  • 如何理解「美在意象」說
    美和美感在葉朗那裡, 不能歸結為認知和反映問題, 也不是某種心理成分的構成與趣味判斷問題, 而是關係到人的生命存在, 是人的情感心靈完善與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葉朗並不否定客體的審美價值, 也不否定外物不依賴欣賞者而存在, 但是同時他認為, 外物要成為審美對象, 要成為美, 必須要有人的審美活動, 必須要有人的意識去發現它、照亮它、喚醒它, 使它從實在物變成「意象」。
  • 中國文化的底蘊: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上篇)
    港臺流行音樂、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等如同潮水一般衝擊著我們。但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的文化產業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中國的文學、藝術、音樂、動漫、影視等等,不僅在國內佔據了主動地位,而且走出國門,受到了全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喜愛。
  • 抗疫精神與體育精神
    一、偉大抗疫精神與中華體育精神的釋義與內涵  2020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指出:「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 盛唐詩歌中的兵器意象
    盛唐時期,詩人們努力創作了大量富有時代精神的詩歌。在這些詩歌中,有一個重要而獨特的意象戎戈意象。本文試圖從華美一章中,分析盛唐詩歌中以劍意象為主要意象的諸多兵器意象,以期看到那個時代的壯麗精神。縱觀人類歷史,在某種程度上,他是一部戰爭史。
  • 港式流行音樂歌詞中的人文情懷
    或歌詠勵志精神,或抒發人生風浪起伏,或為武俠影視劇量身定做,或吟詠愛情的酸甜苦澀。/憑自信努力做/要得到的終得到/以後就算追憶也自豪」用敘述筆法,將不屈奮鬥的精神摹寫下來,意到筆隨,自然流露,表達了對成功人生的執著的不懈的追求,以及嚴格要求自我的個人操守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個人修養。
  • 與國同心 中傳音錄學院音樂表演(聲樂演唱)抗疫主題音樂會圓滿落幕
    11月24日晚7時,在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排練廳的劇場,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音樂表演(聲樂演唱)專業的全體學生上演了一場精彩的、感人的抗疫主題音樂會。學生們演唱了《不忘初心》、《帶著月光去見你》、《沁園春——戰疫》、《天耀中華》等一系列著名曲目與原創曲目。
  • 中國古代文學中有很多意象,淺談桃花意象在中國古典文化中的演變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有很多意象,其中花卉、植物等運用猶多,簡單來說,意象就是人們將自己的想像與情感附著在某一客觀物體上,以此寄託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在我國古典文學中,有很多常見的意象,如代表高潔的宋梅竹菊、寄相思之情的明月清風等,桃花作為一種意象在中國古典文化中出現的頻率極高,各朝各代都有對桃花意象作出不同的解讀。
  • 致敬抗疫英雄!從這些書中讀懂偉大抗疫精神
    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偉大抗疫精神進行了深刻闡述。他說,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根據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的決定,大會授予鍾南山「共和國勳章」,授予張伯禮、張定宇、陳薇「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 什麼是色彩意象?各種色彩的象徵和意象的含義
    「意象」的概念是出自於中國傳統美學的範疇。「意」即「意境」,是指在創作過程中設計者的個人感受、情致和易趣;「象」即「朦朧美」,是指客觀對象經設計者想像後的形象。在具體的繪畫中,兩者相輔相成,以意表象,以象達意,密不可分。在色彩設計中,「意象」是指設計者主觀情感意願與客觀對象交融而成的心理形象。
  • 抗疫精神主題宣講會在鹹寧舉行
    中新網湖北新聞12月10日電 由湖北省鹹寧市政府、新華網、華彬文化基金會主辦的「弘揚偉大抗疫精神 凝聚強大奮進力量」抗疫精神主題宣講會,12月10日在鹹寧市金桂湖舉行。  弘揚抗疫精神 逆行不負韶華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徐明偉講述抗疫事跡 華彬集團供圖  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徐明偉,中國紅牛湖北生產基地員工、全國勞動模範劉磊結合親身經歷講述了奮戰在疫情一線的抗疫事跡,對「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進行了闡述。
  • Wallace Chan 巴黎政治大學大師講堂 "珠寶藝術:意象、情感與音樂" 精彩回顧
    對於Wallace Chan,珠寶如詩一般,「萬千的點線脈絡離不開三個本源:意象、情感和音樂。」  因此,他以意象、情感和音樂為核心,通過自身經歷和人類歷史,演繹由「求生」蛻變至「生命」的創作過程。To me, creation is nothing but life and death.
  • 詩歌鑑賞中解題突破口一——意象
    在上一節,我們講到如何突破詩歌大意中講到內容時,有一個蘊含作者情感的關鍵點,就是意象。什麼是意象呢?意象的定義是,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其實簡單來講,意象就是一個物象,只是這個物象它寄寓了人的主觀情感。舉個例子,蠟燭,它除了是蠟燭本身之外,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象徵著某些領域的奉獻精神。梅蘭竹菊,除了本身意思之外,我們更熟悉的就是它們是高潔傲岸的品質。
  • 古代詩詞中審醜的文學意象
    也就是說,文學是一種審美的學科,是誘導大家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食糧。那麼,文學發展到今天,蔚為大觀,有沒有審醜的文學意象出現?當然有,而且還不少呢。在古代詩詞裡面,竹子代表氣節,松樹代表不屈的品格,月亮代表思鄉等等,而蒼蠅、老鼠、蚊子為什麼不能入詩?